學達書庫 > 類書 > 藝文類聚 | 上頁 下頁


  《說文》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彝器也,昔禹貢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以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又曰:鼎,大上下小。

  《爾雅》曰:鼎絕大謂之鼐,圓弇上謂之鼒,鼒,子鼎,附耳外謂之翼。

  《周易》曰:鼎象也,九四曰:鼎折足,覆公餗,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上九,玉鉉,大吉。

  《禮記》曰:崇鼎貫鼎,大黃封父龜,天子之器。

  《毛詩》曰: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三禮鼎器圖曰:牛鼎,受一斛,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有鼻目,以銅為之,三足。

  《左傳》曰:宋華督已殺孔父而弑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郜大鼎賂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於太廟,非禮也。

  又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離宮,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事具祥瑞部鼎篇。〕

  又曰: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于蒲隧,賂以甲父之鼎。

  《墨子》曰:巫馬子問《墨子》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墨子》曰:鬼神明於聖人,猶聰明耳目之與聾盲也,若夏後開使飛廉折金於山,以鑄鼎於昆吾,使翁難乙灼目若之龜,成曰:鼎成四足而方,不灼自成,不舉自藏,不遷自行,乙又言繇曰: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而遷三國,此知必千年,無聖之智,豈能知哉。

  《史記》曰:伊尹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莘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又曰: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死。

  又曰:漢武時,汾陰巫錦,為民祠魏睢後土,得鼎,鼎大,異於眾鼎,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山有黃雲蓋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以祭,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有司皆曰: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今鼎至甘泉,承休無疆,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庭,以合明應,制曰:可。

  《淮南子》曰: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鼎,〔高府,大倉也,形九龍於鼎以為名,言大鼎也。〕鞭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說苑》曰:湯時大旱七年,煎沙爛石,於是使人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宮室營耶,女謁成耶,何不雨之極也,言未已,天大雨,《東觀漢記》曰:永平六年,廬江太守貢寶鼎。

  《吳越春秋》曰:吳王闔閭,葬女於郭西昌門外,鑿地為池,積土為山,文石為槨,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之。

  南越書曰:熙安縣山下,有神鼎,天清水澄則見鼎,刺史劉道錫,常使系其耳而牽之,耳脫而鼎潛,既而執紖者莫不疾耳,蓋尉他之鼎。

  又曰:永城縣江前有神鼎,圓數裡,耳高五六丈,葛稚川雲,赤松子陶金丹鼎。

  《晉中興書》曰:神鼎見,鼎者仁器也,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煙煴之氣,自然所生也,亂則藏於深山,文明應運而至,故禹鑄鼎以擬之,〔事具祥瑞部鼎篇。〕

  【銘】後漢崔瑗竇大將軍鼎銘曰:大禹鑄鼎,象物百神,饗帝養賢,命錫宗臣,三距金鉉,公德配焉,雉膏之災,鹹在擇人,惟王建國,分之彝器,鼎為元寶,君臣享位,足勝其任,鬻保寶器,持盈若沖,滿而不溢,黃耳不革,玉鉉終吉,禹鏤其鼎,湯刻其盤,紀功申戒,貽則後人。

  後漢李尤鼎銘曰:五鼎大和,滋味集具,雖快其口,損之為務。

  古鼎銘曰:王命屍臣,官此拘邑,賜爾和鸞,黼黻琱弋,屍臣拜手,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

  後漢崔駰仲山父鼎銘曰: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有福,足勝其任,公餗乃珍,於高思危,在滿戒溢,可以永年,天之大律。

  梁周舍鼎銘曰:天下甯康,異方同軌,九牧作貢,百司咸理,范金鑄器,戒鎮階所,波圓月鏡,傳之無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