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二萬二千一百八十一 麥 |
|
八陌·麥 總 敘 【溫華瑣碎錄】 麥屬陽,占四時。秋種夏收。西北麥經霜雪,南方少雪,故面有毒也。又曰:麥屬陽,故宜幹原。稻屬陰,故宜水澤。又曰:麥最宜雪。諺雲:冬無雪,麥不結。 【說文】 曰,周所受來牟也。一麥二縫,象其芒刺之形。天所來也。麥乞,音紇堅麥也。麥貝小,音瑣小麥也。屑覆也。麥差,磨麥也。麥商,麥覆屑也。十三斤為三鬥,從商聲。,煮麥也。麩,麥白煮也。稍,麥莖也。 【范子計然曰】 東方多麥,南方多稷,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所宜也。 小麥 【廣雅】 小麥,禾來也。小滿前熟。曰蚤白麥,曰松蒲麥,禿芒如松房,曰娜麥,穗如大麥而米則小麥也。皆小麥之別。 【農書】 《王禎穀譜》: 小麥磨面,可作餅餌。飽而有力。若用廚工造之,尤為珍味。充食所用甚多。故《春秋》惟麥禾不收則書之。蓋重其闕也。 【廣志】 虜小麥其實大麥,形有二縫赤。小麥赤而肥,出鄭縣。語曰:湖豬肉,鄭禾來熟。山堤小麥至黏弱以貢禦。又有半夏小麥。 【番陽志】 小麥有赤白二種,其別有青稈,有白蒲,有大青,有齊頭黃,又有僧頭,本浙種,皮厚而無芒。 【台州府志】 小麥,有赤麥,白麥,早齊鼠狼黃之名。 【保寧府圖經志】 本府所產小麥,不及淮浙之美。其成面而色黑。 【太平志】 小麥五種,春二月可種短管,赤殼,白殼,和尚。以穗光得名 【濡須志】 小麥四種:蚤白、中白、晚白、和尚。 【新安志】 小麥則有長麥,麩厚而面多。 【王惲玉堂嘉話】 馬雲漢說,大庚麥無芒,圓大,謂之和尚麥。 【本草】 《名醫別錄》: 小麥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躁渴咽幹,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麴,溫,消穀,止痢;以作面,溫,不能消熱,止煩。陶隱居雲:小麥合湯,皆完用之,熱家燎也。作面,則溫,明麥亦當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麥,猶勝於米爾。 《唐本注》雲:小麥湯用不許皮拆雲,拆則溫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小麥麴止痢平胃,主小兒癇消食痔。又有女麴黃蒸。女麴,完小麥為之,一名麥兒,音桓子;黃蒸,磨小麥為之,一名黃衣。並消食、止泄痢、下胎破冷血也。宋開寶本按《陳藏器本草》雲:小麥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自然兼有寒溫。面熟麩冷,宜其然也。河渭已西,白麥面涼,以其春種,闕二時氣使之然也。嘉祐本按羅本雲:以作炒,微寒,主消渴止煩,以作麴,止痢平胃,主小兒癇食痔。蕭炳雲:麥醬和鯉魚食之,令人口瘡。 《藥性論》雲:小麥臣有小毒,能殺腸中蛔蟲,熬末服。陳藏器雲:麩味甘寒無毒,和麵作麴,止泄痢,調中去熱,健人蒸熱袋盛熨人,馬冷失腰腳,和醋蒸,抱所傷折處,止痛散血。人作面,第三磨者涼,為近麩也。小麥皮寒內熟。又雲:麥苗味辛寒,無毒,主酒疸目黃,消酒毒暴熱。麥苗上黑微,名麥奴,主熱煩,解丹石天行熱毒。又雲:面味甘溫,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性擁熱,小動風氣。又雲:女麴,一名麥兒子,按麥兒子與黃蒸不殊。黃蒸溫補消諸生物,北人以小麥,南人以粳米。皆六七月作之。蘇又曰:磨破之,謂當完作之,亦呼為黃衣,塵綠者佳。孟詵雲:小麥平服之止渴,又作面有熱毒,多是陳之色,作粉,補中益氣,和五臟,調脈。又炒粉一合和服,斷下痢。又性主傷折,和醋蒸之,裹所傷處,便定。重者再蒸裹之,甚良。日華子雲:面養氣,補下足,助五臟,久食實人。又雲:麥黃暖,溫中下氣,消食除煩。麩涼,治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傷折,瘀血,醋炒貼罨。麥苗涼,除煩悶,解時疾狂熱,消酒毒,退胸膈熱。患黃疸人絞汁服,並利小腸。作吃,甚益顏色。 《圖經》曰:麥有大麥、小麥、麥、蕎麥,舊並不著所出州土。蘇恭雲:大麥,出關中,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蒔,屑之作面,平胃止渴消食,水漬之生芽,為,化宿食,破冷氣,止心腹脹滿。今醫方用之最多;麥,有二種。一種類小麥,一種類大麥。皆比大小麥差大。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大小麥地暖處,亦可春種之,至夏便收。然比秋種者,四氣不足,故有毒;小麥性寒,作面則溫而有毒,作麴則平胃止痢。其皮為麩,性複寒,調中去熱,亦猶大豆作醬豉性便不同也;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然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也。藥品不甚用之。政和本《食療》雲:平養肝氣,煮飲服之良。又雲,面有熱毒者,為多是陳之色。又為磨中石末在內,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又宜作粉食之,補中益氣,和五臟,調經絡,續氣脈。 《聖惠方》: 治煩熱、少睡多渴。用小麥作飯,水淘食之。又方:主婦人乳癰不消。右用白麵半斤,炒令黃色,用醋煮為糊,塗於乳上即消。 《外台秘要》治痢色白不消者。為末,十分好面,炒。右一味,搗篩煮米粥內,面方寸匕。又雲,此療法百行師不救者。 《千金方》: 治黃疸,取小麥苗杵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之,三四日便愈。又方:治火瘡。熬面入梔子入末,和油傅已成瘡者,篩白糖灰粉之,即燥差。 《肘後方》: 主食過飽煩悶,但欲臥而腹脹。熬面令微香,杵服方寸匕,以大麥生面佳。無面以亦得。又方:治一切傷折。寒食蒸餅,不限多少,末酒服之,驗。 《經驗方》: 治鼻衄,以冷水調面漿服之,立差。又方:吹。以水調面煮如糊,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共攪之,極熱,令如稀粥,可飲即熱吃。仍令人徐徐按之,藥行即差也。梅師方:治頭上皮虛腫,薄如蒸餅,壯如裹水。以口嚼面傅之,差。孫真人:麥,心之穀也。心痛宜食。主除熱止渴,利小便心氣。又方:治酒黃,取小麥三升杵和少水,取汁服五合。又方:治黃疸,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取小麥杵取汁服一合。 《食醫心鏡》: 主消渴口幹。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 《兵部手集》: 治嘔噦。面醋和作彈丸二三十個,以沸湯煮,別盛漿水二鬥,將彈丸湯內灑出,於漿中看外熱氣稍減,乘熱吞三兩個,噦定即止吞餘者。加至七八丸尚未定,晚後飯前,再作吞之。 《鬼遺方》: 治金瘡,腹腸出不能納之。小麥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綿濾使極冷,冷,人含之瘡,腸漸漸入。冷其背。不宜多人見,不欲傍人語,又不須令病人知。腸不即入,取病人臥席四角,令病人舉搖,須臾腸自入。十日中食不飽,數食,須使少,勿使驚,即殺人。別說雲:謹按,小麥,即令人所磨為面日常食者,八九月種,夏至前熟。一種春種,作面不及經年者良;大麥,今以粒皮似稻者為之,作飯滑,飼馬良;麥,今以似小麥而大粒,色青黃,作面脆軟,食多脹人。京東西、河北、近京,又呼黃顆。關中又有一種青顆,比近道者力微小,色微青,專以飼馬,未見入藥用。然大麥、麥二種,其名差互。今之麥,與小麥相似而差大,宜謂之大麥。今之大麥,不與小麥相似而差大,宜謂之大麥。今之大麥、不與小麥相似而其皮脆,宜謂之麥。用此恐傳記因俗而差之爾,不可不審也。寇宗《本草衍義》曰:小麥暴淋煎湯飲,為面作糊入藥水,調治人中暑。馬病肺卒熱,亦以水調灌愈。生嚼成筋,可以黏禽蟲。 【紹興本草】 小麥乃世之常食之物,然皮涼而作面性熱,固顯然矣。但取皮用之者罕,惟面世所用多矣。然經火煮而食之,其性壅熱,善動風氣,此甚驗也。若生食,頗利大腸,然本經及諸方雖各分主治之,宜即非起疾之物,亦可作入藥為用。其麥當雲味甘平微涼無毒是矣。處處種產之。 【陳衍寶慶本草折衷】 味甘平,微寒肉熱,全粒微寒有小毒。 《讀說》雲:楊氏方,治盜汗異功散,以浮小麥炒焦為末,每服二三錢,臨睡白湯點下。凡斂盜汗自汗,諸湯劑中,併入浮小麥煎服。 【金王好古湯液本草】 青蒿散。有小麥百粒,治大人小兒骨蒸,諸熱,婦人勞熱。 【元尚從善本草元命苞】 小麥味甘微寒為臣,性有小毒,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為繼絕續乏之穀。金王而生,火王而死。除燥熱,治躁渴,咽幹,養肝氣,止漏血、唾血。殺腸中蛔蟲,療下痢。作麴,消穀氣,止泄痢;磨面助五臟,補不足;麥奴苗上黑微名奴,解丹石,治天行熱毒;麥黃除煩悶,下氣消食;麥苗消酒毒,退胸膈熱患;面麩治撲損,除瘀血傷折。 【胡仕可本草歌括】 小麥養肝除熱燥,撲瘡用醋和麩調。一般大麥攻消渴,作溫中食可消。 【三元延壽參贊書】 小麥性壅熱,小動風氣,治面後覺中毒,以酒咽漢椒三五粒,不為疾。麥久食消腎,不可多。 【癸辛雜抄】 小麥具四時氣,故性微寒。為麴則溫,為面則熱,為麩則冷。 【方仁聲泊宅編】 小麥種來自西國寒溫之地,中華人食之,率致風壅。小說載天麥毒,乃此也。昔達磨遊震旦,見食面者,驚曰:安得此殺人之物?後見萊菔曰:賴有此耳。蓋萊菔解面毒也。世人食面已,往往繼進麵湯,雲能解面毒,此大誤。東平董汲嘗著論,戒人煮面須設二鍋湯,煮及半,則易鍋煮,令過熱,乃能去毒。則毒在湯明矣。 【蔡琰樂府】 《後漢桓帝初小麥童謠》《後漢書·五行志》曰:桓帝之初,天下童謠。按元嘉中,涼州諸羌,一時俱反,南入蜀漢,東抄三輔,延及並冀,大為民害。命將出眾,每戰常負。中國益發甲卒,麥多委棄。但有婦女獲刈之也。吏買馬君具車者,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請為諸君鼓嚨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語也。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宋洪龜父清非集】 《小麥青青歌》: 小麥青青大麥枯,新婦城邊守茅蒲。不妨執熱餉婦姑,奄觀艾相喧呼。黃雲好在玄雲起,雨如車輪未渠已。繡衣使者問麥秋,今年麥秋又如此。 大麥 【廣雅】 大麥,也,立夏前熟。新穀未登,民屑麥作飯,賴以濟民饑。曰晚大麥,穗長而子多,與小麥齊熟,曰六棱麥,曰中蚤麥,曰紅黏糯麥,堪作酒,皆大麥之別。 【農書】 《王禎穀譜》夫大麥,北方所種極廣。可作粥飯,甚為出息。故《春秋》書無麥禾,重其闕也。 【廣志】 有禿芒大麥。 【新安志】 大麥則有早麥,中期麥,青光麥,又有高麗麥,亦呼高頭麥。之則粒出,然難為地方。有糯麥,宜為飯。 【台州府志】 大麥有早黃紅了白晚麥。麥之名。 【維揚志】 大麥四種:麥黃、短稈、晚、淮。 【濡須志】 大麥四種:白、粉多紫、又名糯,可釀。米、微瘦番。舊有此種,來自北方。 【太平志】 大麥三種:六棱、中蚤、紅黏。 【本草】 《神農本經》《名醫別錄》: 大麥味咸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雲:令人多熱,為五穀長,蜜為之使。陶隱居雲:今稞麥一名麥,似麥,惟皮薄爾。音牟。 《唐本注》: 大麥出關中,即青稞麥是。形似小麥,而大,皮厚。故謂之大麥。殊不似麥也。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宋嘉祐本按《藥性論》雲:大麥使味甘無毒,能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孟詵雲:大麥久食之,頭髮不白,和針沙沒石子等,染髮黑色。暴食之,亦稍以腳弱,為下氣及腰腎故。久服甚宜人,熟即益人,帶生即冷損人。陳士良雲:大麥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思穀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勝小麥,無燥熱。又雲:微暖,久食消腎,不可多食。日華子雲:麥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能,催生落胎。 《圖經》文具小麥條下。政和本陳藏器雲:不動風氣,調中止泄,令人肥健。大麥、麥,本經前後兩出。蘇雲:稻是穀之通名,則是麥之皮號。麥之,猶米之與稻。本經于米麥條中,重出皮殼兩件者,但為有殼之與無殼也。蘇雲:大麥是青稞,麥是大麥,如此則與米注不同,自相矛盾。愚謂大麥是麥米,麥是麥穀,與青稞種子不同。青稞似大麥,天生皮肉相離,秦隴已西種之。今人將當本麥米糶之,不能分也。 《聖惠方》治妊娠,欲去胎,以麥二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分溫三服。 《外台秘要》: 治妊娠,得病去胎方。麥一升,和蜜一升,服之即下,神驗。孫真人:麥芒入目,煮大麥汁洗之。 《兵部手集》: 治產後秘結,膨脹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供奉轉大。初與崔家方以麥末一合,和酒服食。良久通轉。崔郎中雲神效。 《傷寒類要》: 治諸黃,杵苗汁服之。又方:蠼螋尿瘡。嚼大麥以傅之,日三上。寇宗《本草衍義》: 大麥性平涼,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將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嚥。以助胃氣。三伏中,朝廷作面以賜臣下作造餳。 【紹興本草】 大麥,《本經》雲溫,複雲微寒。主除熱,複雲令多熱。此顯無據矣。即非性寒除熱之物,當雲味咸微溫,無毒,是矣。惟作諸方用之頗眾,處處種產之。 【金李東垣試效方】 藥象,麥炒黃色,取面,補脾胃虛,寬腸胃。 【王好古湯液本草】 氣溫味甘,微酸無毒。能消化宿食,破癥結冷氣,去心腹脹滿,開胃止霍亂,除煩去痰,治產後腹中膨脹不通,二藥並神曲氣虛人宜服。以代戊已腐熟水穀,與豆蔻、砂仁、木瓜、芍藥、五味子、烏梅為使。 【元朱丹溪本草】 大麥,化宿食,消癥結,氣虛人宜服。師曰:行上焦滯血。 【尚從善本草元命苞】 大麥為使,味甘溫無毒,戊已腐熟水谷,溫中焦,消化宿食,開胃止霍亂,除煩祛痰,破癥結冷氣,去心腹脹滿,落胎孕催生。水漬生芽為,久服,令人消腎。 【唐杜工部詩】 《大麥行》: 大麥乾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豈無羅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安得如鳥有羽,托身白雲還故鄉。 【宋張孝祥于湖居士集】 《大麥行》: 大麥半枯自浮沉,小麥刺水鋪綠針。山邊老農望麥熟,出門見水放聲哭。去年泠泠九月雨,秋苗不收一粒穀。只今米價貴如玉,並日舉家才食粥。小兒索飯門前啼,大兒雖瘦把鋤犁。晴時種麥耕荒隴,正好下秧無稻畦。 【李莊簡公集】 《重午食大麥》: 春來斗米欲逾千,麥熟家家爨有煙。手磨旋推雲子落,腳鐺深煮蟲半胎員。香聞並舍兒童喜,效錄奇方胃海便。信是書生能說食,杜陵饑客漫流涎。瑞麥嘉麥附。 【太平御覽】 埤蒼曰:禾來之麥,一麥二稃。周受此瑞麥。 《漢書》呂章帝元和中,嘉麥生郡國。 《晉起居注》曰:太康十年,嘉麥生扶風郡。一莖四穗,收實三倍。 《梁書本紀》: 元帝大寶元年,江安侯圓正、侍中張綰等,奉箋曰:麥兩穗,出於南平之郊。 《前涼錄》曰:永嘉元年,嘉麥一莖九穗,生姑藏。 【唐書】 武德元年五月,隴州獻嘉麥。六月,虞州獻嘉麥,一莖六穗。開元八年五月,平原麥一莖兩岐分秀。九年五月,絳州奏瑞麥,七莖兩穗,一莖四穗。十二年六月乙已,河南告成縣瑞麥生穗分岐,一莖三秀。十三年五月甲申,瑞麥生河南之壽安。貞元五年,五月戊辰,宋州麥一莖九岐者百餘本。十三年,閏五月戊午,陝虢李泌獻瑞麥,一莖五穗。 【文苑英華】 任瑗《瑞麥賦》: 建極惟皇,昭鑠於光。出豫考卜,乘時省方。西自酆鎬,東巡洛陽。順天遊而有度,協日晷之雲長。征賢宣室,布政明堂。風雨時序,黎庶其康。盡物稱瑞,窮靈委祥。明含日月,則階恒秀,澤及草木,一作莽而隴麥登芳。於是辟離宮,通禁苑,都茲瑞之所應,實皇恩之燭遠。朝任得人,時維賢相。九流分職,三旗協亮。稱堯舜之允敷,同益贊而為唱。曰珍瑞麥,生我王國。淩寒而秀,彰聖之德。願載觀之書,以歌南薰之則。既而帝曰:欽哉!天符聿來,俾予光於四表,惟爾翼於中台。念幽芳之遂性,知樸之當材。且夫麥之為瑞,其德又至矣!居寒自生,當暑薦美。含實珠淨,耀芒鋒起。既標詠于詩人,亦稱奇于縑史。當其於野,漸漸其秀,將嗣穀以登年,豈淩霜而不茂。在昔唐叔,嘉禾伊育;昭彼周王,天人斯穆。今惟聖帝,此焉攸淑。涵之如春也,及冬而繁榮;就之以日也,來春而紛鬱。則有小儒,怡然鼓腹。照水鏡之光鑒,參曆選之題目。未登高而賦成,庶陳美于金竹者也。高庭《瑞麥賦》: 聖人順動,文思欽明。天地貞觀,品物鹹亨。去憑虛而就安處,面周洛而背鹹京。雲旗電發,霜戟林行。大陰用事,其日在鬥。萬國來庭,百神奔走。泉潛動而落,水益壯而冰厚。冠異氣於繚垣,吐嘉於寒藪。不忌風雪,全抽兩穗。逼日月之光華,得雲雨之攸利。芒織織而擢隴,葉青青而聳翠。同黍穀之移暄,類榆林之因地。瑞紀增煥,嘉苗異植。出天苑之稱奇,訪人一作之寰而未識。淩王霜而表勁,挺金莖而孤直。顧耀穎於年和,望生成於帝利。倬彼藩翰,其代天工。即漢庭之想國,類晉室之清通。拜殊祥而北首,列圖史於南宮。紆粹容于有穆,冠鴻業而無窮。實穎實栗,是崇是奉。可以為瑚璉之粢,可以為種棱之種。偉長至之馭序,同少陽之在候。成粒貴于烏術,覆苗期於雉劬。夫瑞也,百王之珍事,其生也,二儀之大德。道泰則稱物呈形,政乖則群方皆忒。伊小草之何幸,逢大人之允塞。願均照於離明,祈作禎于王國。 崔融《皇太子賀嘉麥表》臣某言:伏見雍州司馬徐慶,稱所部有嘉麥一莖六穗。織芒濯露,疑因黑壤之宜;香穗搖風,若吐黃金之色。豈非靈星昭應,睿德感通。降之自天,何必來之詠;嘗之于廟,先符孟夏之時。凡在含生,相趨動色。臣繆當居守,肅奉宗祧,一穗兩岐,徒說張君之詠;十畝千石,方輕泛氏之書。仰天意而增歡,顧人心而載躍。無任喜之至。謹附起居使某官某,奉表陳賀以聞。 【資治通鑒】 《後樑太祖紀》: 開平四年,宋州節度使衡王友諒,獻瑞麥一莖三穗。帝省之,不懌曰:今宋州大水,百姓不足,安用此為?詔除本縣令名,遣使詰責友諒。以兗海留後惠王友能代為宋州留後。友諒友能,皆全昱子也。 【五代史】 《後唐明宗紀》: 天成二年,華州邢州進兩岐麥。 《晉高祖紀》天福五年,五月癸酉,宋州貢瑞麥兩岐。 【宋史】 太祖開寶八年,五月,鄭州、梓州、合州、巴州縣並獻瑞麥。太宗淳化五年四月,永州縣獻瑞麥。至道二年五月,泗州獻瑞麥。三年四月,唐州、遂州、磐石縣並獻瑞麥。 【玉海】 乾德四年,五月五日已已,耀州貢兩岐麥。乙亥開封府貢。庚辰單州貢。壬午澶州貢。麥兩岐至六岐者,凡一百七十五本。制瑞麥旗。雍熙二年,五月壬戍,毫州獻兩岐秀麥。五年五月壬子,毫州獻瑞麥圖。有分四岐三岐兩岐者。游化元年,十月丙寅,閬州言麥兩岐。至道二年,七月已亥,朔綿州言麥秀兩岐。至道三年,真宗即位,五月甲戍,壽州獻瑞麥一本,百枝五穗圖。丙戍,合州獻麥兩穗圖。丁亥,黃州獻麥兩岐圖。咸平四年,五月已亥,毫州言麥一莖兩穗。六月戊午,益州言麥秀兩岐。祥符二年,七月乙丑,梓州言麥五岐。七月癸未,原州言麥四岐。四年七月已亥,光州言麥八岐。九年五月辛未,施州言麥兩岐。天禧三年,四月壬寅,制玉宸殿觀瑞麥,作七言詩賜近臣。五月辛已,開封府言麥一莖兩穗。天聖六年六月,陳州獻瑞麥圖,兩岐共秀,命兩制館閣賦詩。五月,陳州言瑞麥一莖二十穗。 【宋景文公集】 《陳州進瑞麥表》: 臣某言:伏以厥田惟上,界王國之右藩,以穀俱來,告我牟之紀瑞。事昭邦,美溢農書。中賀恭惟尊號皇帝陛下,茂擁蕃祺,恪經善物。弄漢田而勸嗇,揉神來以訓勤。扈有九官,務盡耕耘之法;地雜五種,深防水旱之虞。屢敕攸司,勸登宿麥。至誠上達,嘉氣下翔。發為兩岐,告成八政。田祖有神而應,守邦作繒以來圖。庖穗孔蕃,天心為豫。並詔儒館,交頌章。良史必書,無謝歸禾之命;升歌大備,遂高多之詩。臣庠局冗閑,辭流澀訥,隔從臣之品,無預奏囊;效游童之謠,亦均嬉壤。冒聞黼幾,集懼嚴淵。謹夙夜齋戒,撰成陳州瑞麥賦一首,隨表上進。賦曰:冠三輔之上者,莫邇于陳;接五穀之乏者,孰先于麥。當乘離之令序,挺降之瑞殖。盛氣雲,混鱗隰之初霏;密穗金繁,動星田之霽色。兩岐旁秀,六穗牙出。厥華,厥穎栗栗。田奔告,守臣駭觀。來以圖,悉上送官。他谷弗書,視麥禾之最重;吾王攸助,知稼穡之惟艱。沫北爰采,罔紹乎力農;關中益種,無聞於錫祉。詎若天極歸貺,明神效異,偕蕃椒之盈升,配命禾而合穗。迎層宙之休氣,冠中田之嘉穀。繢我於瑞圖,辨我於凡菽。蒙至尊之渥惠,播頌聲於弦次。上可以薦清廟之馨品,下可以助外饔之食劑。 【宋元憲公集】 《陳州獻瑞麥圖,奉詔作詩》: 堯壞環中甸,周冠百昌。時均十雨潤,天報雨岐祥。善氣滋繁粒,薰風擢翠芒。初疑禾異畝,更覺黍非香。獻狀宸襟悅,披圖國頌揚。史臣誰汗簡,休應謹斯箱。 《瑞麥圖賦》: 天聖之六載也,陪京近地,宛丘奧封,厥有瑞麥,飛驛聞上。是時邦英台彥,鴻儒碩生,被歡誦以踏臻,樂千齡之希遇。鯫臣不敏,敢揚言而賦之曰:何聖辰之有感兮,見造物之流形。伊嘉生之育粹兮,亦稱珍而效靈。蓋茂昭于豐兆,故絕出於祥經。是月也,候司怒,節紀朱明。周氏謹土宜之法,遂人勤時政之程。畎畝鱗接,田疇砥平。非滅裂之攸縱,竟疏兮資生。青青交秀,向榮。或散穎兮共幹,或連岐而並莖。顧我疆兮我理,悉如坻兮如京。民相歡而動色,士睹奇而震驚。俄具載於繪事兮,亟傳聞於禁庭。置惟天之輔德,彰有年而順成。若夫曆草標祥,朱英薦異,茅三眷以儲祉,芝九莖而表瑞。信徒假于書稱,亦烏足以擬議。請言瑞麥之可嘉也。協氣交生,大鈞封植。表天祐之孔昭,顯坤珍之有,宛彼神區,契茲景則。嘉種肇靈,秀敷色。浸潤兮芳澤之和,鼓動兮薰風之力。餘糧雲委,滯穗山積。故陳陳而相因,亦穰穰而叵測。宜乎允膺帝齎,紹隆皇極,豐功大業,日躋兮著明;溢美連休,月書兮不息。顧蕞陋之微才,曷揄揚于盛德。 【玉海】 皇祐三年,五月辛亥,眉州彭山縣上瑞麥圖。凡一莖五穗者數十本。上曰:比禁四方無獻瑞麥,今得西川麥秀圖,可謂真瑞矣。賜田夫束帛以勸之。 【唐仲友說齋集】 《西川麥秀圖贊》: 臣恭聞仁宗皇帝,誕膺駿命,嗣無疆大曆,服天縱上聖。克知稼穡之艱難,敦本務農,深切慮意。親屈帝尊,秉來千畝。數移清蹕,臨觀刈獲。複于後苑創寶岐殿,歲命種麥,以無忘穡事之勤。天瑞應誠,昭假紹至。兩岐合穎,史不絕書。雖遐方下邑,去皇都千萬裡之遠者;均被和氣,是生珍物。粵皇祐五祀,仲夏之月,井給奧區曰眉之彭山,以瑞麥圖來上。一莖五穗者,凡數本焉。瑰異卓絕,前古未有。聖心歡愉,發于音容。顧謂群臣曰:朕嘗禁四方獻瑞物,今得西川秀麥圖,可謂真瑞矣!臣聞天生神物,錫齎聖萬世,其發祥聵祉,雜見乎穹壤之間者,雖不一而足,然而兆南畝之豐,為農夫之慶,未有若瑞麥之為尤懿也。是以書紀同穎之獻,詩頌來牟之貽,著在簡策,為億世美談。恭惟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乾符坤珍,充衍盈溢,其於草木蟲魚之類,皆抑而不宣,乃獨有取于麥秀之圖。則聖人愛民之意,豈不甚深遠哉。是圖也,秘諸金匱,藏在禁嚴,以傳罔極,以貽後昆。使之披文而會意,按諜而興思。則七月之艱難,公劉之民事,當有不待周召之詩而自知者。顧不偉歟!是宜儒學之士,祓飾厥文,飲贊盛德。臣愚不自揆度,謹冒昧自竭,贊曰:于皇仁宗,纂有丕基。稼穡艱難,不虞而知。敦本務農,念茲在茲。黛耜朱,躬耕帝籍。是刈是獲,數移清蹕。殿創寶岐,言觀其麥。天瑞應誠,十雨五風。物無疵癘,歲則屢豐。黃雲亙野,其苗。協氣橫流,蒸為善祥。乃獲瑞麥,于眉之陽。一莖五穗,垂穎穰穰。維時農夫,式舞且蹈。吏民來觀,欣欣相告。我皇聖明,地不愛寶。敢托丹青,獻諸天子。披圖九重,照映黼。舜瞳周視,龍顏則喜。顧謂群臣,可謂真瑞。賓蓮合跗,嘉瓜同蒂。作會雖古,效珍已細。豐年之兆,天實予畢。受言藏之,秘諸金匱。傳示後昆,母忘穡事。詩頌來牟,歸功後稷。書紀嘉禾,成王之德。若昔稱隆,於今跡。惟我太宗,治盛雍熙。內郡獻圖,九穗兩岐。祖武可繼,於今追。猗歟珍物,天錫聖皇。靈慶既啟,藻繪斯彰。小臣飲贊,萬世無疆。 【玉海】 皇祐三年五月,滁州進瑞麥一莖五穗。至和元年六月,應天府貢瑞麥一本七十穗,一本二百穗。五年六月,資州言麥秀兩岐。嘉祐三年六月,綿州言麥一穗兩岐。七月,泰州進瑞麥一本百穗。伊闕之野,有麥穗合幹,上飛白「瑞麥」字賜守臣。泰山獻瑞麥,凡五本,五百一穗。熙寧九年,譙縣有瑞麥,一本三穗。尉氏湖陽彭城,並有瑞麥,一本兩穗。元豐八年,毫州有瑞麥,一莖二穗,一莖三穗,一莖四穗。元祐四年,泰甯軍瑞麥,異畝同穎。六年,汝陽縣、美原縣、兗州鄒縣有瑞麥,一莖數穗。元符元年,安平縣生瑞麥。二年,漣水軍瑞麥合穗。十一月,岷州宕昌砦生瑞麥。 【宋史】 徽宗政和元年,蔡州瑞麥連野。魏惠憲王愷,淳熙元年,徒判明州,輟屬邑田租以贍學,得兩岐麥圖以獻。孝宗賜手詔曰:「汝勤課藝殖,農不遊惰。宜獲瑞麥之應」。加愷荊南集慶軍節度使,行江陵尹。 【宋會要】 淳熙二年,東淮旱甚,詔諸州勸種麥。郡守張沖,以麥種振業之貧民。明年,麥大稔,清流野人得異麥于南門外,一莖雙穗,以獻於郡。郡圖其狀以聞。時適建堂於小廳之西,因扁以瑞麥。今參政何公澹為記,刻石堂中。淳熙三年,四月四日,詔明州解到麥連兩岐。判明州皇子魏王愷,今學士院降詔獎諭仍宣付史館。既而,皇子判明州。魏王愷奏:伏見明州管下兩縣,連歲有麥秀兩岐之瑞。竊見知鄞縣桃,知象山縣高子莫,職事修舉,勸課種麥。委有勞效,欲望特賜旌賞。各得轉一官選人,比類施行。 【合肥新志】 淳熙三年,合肥縣境獻瑞麥雙穗至三穗四穗。 《瑞麥贊》: 淳熙九年,夔州麥大熟。西門。進士陳謙亨獻其近郊之秀,將以頌聲,數其穗三十有六。其中一岐而為三,群目創見,相與歡異。命工圖之,工欲顯三岐之瑞,而遺六六之數。守臣林某以為不可,俾具見焉。圖成,僅足其數,而不會諸苞。乃知化工之妙,有非人為所能逮者。謹滌毫而志之,系之以詩曰:淳熙天子,禦圖三七。協氣所鐘,嘉禾乃出。巴夔之山,亙連阡陌。或兩其岐,或六其脊。惟是西門,近郊所植,六六同穎,亟三為一。茲誠創見,圖寫漏逸。乃知人為,不逮天力。上方寅畏,擯華務實。臣不敢獻,私志於室。采詩之官,汗青之筆,編諸詩書,示此其質。 【太平州圖經】 嘉泰元年,州民獻瑞麥,有岐而兩者,有岐而四者。 【宋史】 《甯宗紀》: 嘉泰三年,夏四月壬寅,福州瑞麥生。 【溫州志】 嘉定二年夏,里安麥雙穗。因立雙穗鹽場。樂清縣麥生雙穗,嘉香重穎。遂改其處曰瑞應鄉。 【赤城志】 嘉定四年,產兩岐麥。 【怠州志】 嘉定四年,野人有獻麥兩岐,粟一莖九穗者。黃守遂於郡圃建雙瑞軒。至十七年,又有以兩岐者獻之王守挺。是歲二麥大稔。姜郡教容,為之頌並序雲:嘉定十六年,冬十有一月,上命軍器監丞王公挺,出守臨海郡。越明年,夏四月,二麥大稔,有一本而兩岐者。野夫奔獻,邦人歡欣。蔔嘉祥,證匪虛應。殆協氣所感也。維侯布宣德意,神比天同,善政致和,實猶鼓。自昔同穎之禾有書,連理之木有頌。矧思文詠周,漁陽歌漢,則貽牟呈瑞,紀載尚矣。容忝掾文學,宜有稱述。詎敢以淺陋辭,即事實錄,庶傳示無極雲。詞曰:聖賢相逢,綱舉目張。軫念幫國,選侯惟良。猗歟霞城,密拱帝鄉。膏澤時下,江沛滂。侯承君令,政罔不臧。明矣弗察,勤而有常。吏立春冰,民田康莊。至蘇薰洽,嘉生效祥。朱明盛長,阜昌。斂華就實,隴畝相望。一枝挺秀,雙穗聯芳。天休聿至,侯不敢當。亟獻端揆,歸功廟堂。揆拜稽首,天子之光。簫勺萬類,陶鈞八荒。聖恩天大,穆穆當陽。臣職奉命,恪恭肅將。中和效頌,聲詩載揚。自今以始,時雨時陽。氣調玉燭,歲格金穰。永同賢佐,輔弼贊襄。皇帝萬壽,傳世無疆。次冬複有麥生土牆上。王守梃自記雲:寶慶元年仲冬,有麥生於台城州治便廳西,新築土牆之中。四穗秀實,挺然可觀。其旁又有續發生者,姑命工圖之,以紀其異。是月上浣日,郡守濡須王梃書。 【桐志】 紹定元年四月,瑞麥生於縣境。一莖四穗,郡守袁君儒圖而上之,因刻石置於縣治。 【上元志】 景定二年,惟政鄉獻瑞麥,有旨獎諭。 【新定續志】 景定壬戍,夏四月九日,郡民孔文桂等言麥秀兩岐,在東郊公田中。知州錢可則遣視良實,就采之,得岐穗餘一百。繪圖狀實以獻。天子有旨,宣付史館。會皇弟太師嗣榮王,亦以所得函活為圖以進。玉音報曰:「祥非偶至,應必有先。繇輝聯華萼以陶和,致秀啟麥岐而薦瑞。兆王師之不用,慶農扈之告登。上協天心,美鐘地產。繪圖來進,嘉意良勤」。報聞邦人,鼓舞歡悅。願托琬琰,以詔將來。太守不能遏也。為刻石,置郡治之高風堂。 【唐仲友說齋集】 《代臨安府進瑞麥表》: 仁育含靈,寢格三登之治;瑞呈宿麥,挺生千里之畿。並與擊壤之謠,敢效得禾之獻。臣某中賀竊以牟貽嘉種,詩嘗頌于周王,穗有兩岐,民尚歌於漢吏。蓋珍符之滋至,在粒食以尤先。獨掩前聞,莫如今日。盈疇,產近甸之神皋,垂穎,協純乾之陽數。密邇躬耕之地,遠逾異畝之祥。清廟薦新,行講彘嘗之禮;靈台觀象,已騰鬥覆之輝。謂鴻禧,固非虛應。恭惟皇帝陛下,至誠贊化,善政養民。載耒耜於禦間,率先千耦;鑄劍戟為農器,罔奪三時。調璿璣而五穀登,和玉燭而四氣敘。祥風甘雨,物無疵癘之傷;潔粢豐盛,神有馨香之感。果蒙景貺,來表昌期。效貢亳都,上掩太宗之跡,抨圖蜀郡,益增仁祖之光。臣無補涓埃,繆司輦轂,稱萬年而稽首,幸睹宏休;陳五瑞而作歌,願追故實。 【秦觀淮海集】 《代蔡州進瑞麥圖狀》: 勘會本州,自春以來,屢得雨澤。已於某月日具狀奏聞訖。今來二麥並已成熟,地無高下,所收鬥斛數倍常年。及諸縣節次申送,致麥苗有一莖二穗,或三穗,其多有至五穗者甚多。父老雲:數十年來,無此豐熟,亦未嘗見有麥苗一莖至數穗者。以此見二聖臨禦以來,功化日新,利興害去,善氣充塞;至此嘉應。臣待罪郡守,目睹其事,不敢隱默,謹書成圖子一本,隨狀上進以聞。謹奏。 【任德翁得得戇草】 《言衛州進瑞麥奏狀》: 右臣訪問衛州,近進瑞麥有一莖數穗者。仁祖之時,眉州彭山縣常嘗獻此瑞。仁祖曰:可謂真瑞矣!於是賜田夫束帛,以勸賞之。臣竊見近年以來,天下之俗,爭言祥瑞。而農夫憔悴,南畝空虛。大兵之後,邊民相食。河北流亡,至今未複。衛州亦河北之地,而有秀麥之瑞,是天以豐年之祥,慰陛下之焦思也。乞於所進呈之日,出於聖意,依仁祖故事,特降睿旨,庶使天下之民,知陛下之民,知陛下務農之意,益助和氣,以為永久生靈之福。 【遼史】 《聖宗紀》: 統和二十年,是歲南京平州麥秀兩岐。放進士邢祥等六人及第。 【金史】 《熙宗紀》: 天眷三年,七月辛已,京兆進瑞麥。七月,太原路進瑞麥。皇統二年,五月丁已,朔京兆進瑞麥。又七月,庚辰,太原路進瑞麥。又進獬豸,並瑞麥。興定元年四月,陳州商水縣進瑞麥一莖四穗。開封進瑞麥一莖三穗,二莖四穗。 【元史】 世祖皇帝至元七年,瑞麥生東平,東平府進瑞麥一干五穗及三穗者,並為圖,具表稱賀。省臣以聞。上若曰:是素所無耶?對曰:臣嘗聞有一莖二穗,未嘗有五穗者。遂命藏之大府雲。至元十一年七月,興元鳳州民獻麥,一莖四穗至七穗,一莖三穗。至元十八年,閏八月壬辰,瓜州屯田進瑞麥一莖五穗。至元二十三年六月,廣元路閬州麥秀兩岐。至元二十四年八月癸亥,州進瑞麥一莖九穗。 【宣城志】 至元丙戍,旌德縣民以瑞麥來獻,其莖有五,其穗三十有二。時雲中高可庸為甯國路總管,教授昌士氣為文以記之。 【旌德志】 《瑞麥記》: 雲中高侯來守宣城,政洽化行,吏信民愛。境內廓清無事。乃一以力穡勸耕為務。歲乙酉夏,出郊,登父老而告之曰:嘔喻翔徉,若父兄之語子弟。民是用勸。其秋書大熟。越明年,循故實,說于桑田,枝分戶裂,厘為十七條,仿佛豳風遺意。家傳人誦,溢為頌聲。曰:良二千石,其又有以淑我民也。何其辭愈祥,而意愈惻惻也!乃次旌邑問勞。未幾,野人以瑞麥來獻。其幹有五,其穗三十有二。邦之人士,咂咂稱讚為盛德事。曰:勸耕冠蓋,無歲無之,未有能獲嘉瑞如此麥之煌煌,連榮並秀者。其殆地不愛寶,以是顯邦侯牧養之政歟?乃相與圖其狀鑱之石,謂士氣宜記。士氣聞之,後稷配天立極,詩人獨以貽牟頌之。春秋于無麥則書之,重民食也。合浦不孟嘗,則珠不還,穎川不黃霸,則鳳不集。吳興不柳惲,則嘉禾不同穎;漁陽不張堪,則麥秀不兩岐。天地間感應之理,各以類應。氣協則嘉禾生,心和則天地之和應。蓋有莫之為而為者。自侯之治宣也,以詩書為治本,以禮義揭教條,白髮丹心,勤恤兩都,循吏之政,庶幾見之。衛多君子,同寅協恭,集思廣益,開誠佈公,吾見其和氣洽于僚友矣;明倫析理,誦詩讀書,泮水思樂,風雩詠歸,吾見其和氣襲於庠序矣;響化興誼,力本務農,雨賜維時,年谷屢豐,吾見其和氣孚於田裡矣。以和召和,是宜瑞應之來,如引鑒對形,援桴鳴鼓之不可掩。見其圖,思其人,觀其墨,知其政,千載而下,固將與合浦之珠,穎川之鳳,吳興之嘉禾,漁陽之秀麥,發氵滓然弟之矣!不其盛歟?上方選用循良,以治行第,一入為三公,厥有次公故事。調和鼎鼎,燮理陰陽,使泰和薰蒸,躋一世于太平既醉之盛,其瑞應又豈止于麥而已!醴泉出,甘露降,鳳凰來於丹丘,朱草生於郊藪,皆侯所宜得,又當大書特書,不一書為侯記之。公名可庸字用之,自號敬齋,熟文物於故家,著功名於治郡。今受嘉議大夫甯國路總管雲。至元二十三年六月望日,郡文學昌士氣記。 【郝經陵川集】 《瑞麥頌》: 歲壬辰,王師濟河,河南亡,爨孽餘。狡狡興,兵鋒遺黎。虔劉殆盡,而又壤地聯宋,師出其間,突蹂汴洛,披轢毫宋。至於徐楊,馳亙上下,千有餘裡。奸宄抵隙,嘯跨兩境,依險首鼠,血入幹牙,二十餘年矣。今上即位,宵旰求瘼,詔太弟都督諸軍,謂將有事于宋,必先事于河南。河南既治,本根既固,藩牆不冗,資糧鎧馬,扉屨足而漢淮可圖也。於是詔分陝東河南諸道,有金故地,置經略司於汴,命萬戶史公、行台趙公及中貴蒞焉。公等既至,及議事典、約法制、桀鶩、去蟊賊、撫軍弱、出滯淹、布屯戍、均賦輸、抉索利本,掏揠弊萌,進用老成,設施比次,井井以進。暮年報政,帑有餘資,庾有餘粟。四鄙不驚,民狎於野。風雨時順,歲乃大穰。甲寅夏五月,甸人進麥一莖八穗,馳驛上聞。洞洞屬屬,歡聲四布。夫黃龍白麟,赤芝朱草,鳥獸草木之異,無益于時者,猶以為休征,豈若食民之天,有如是之盛乎!桑無附枝,麥有兩岐,猶火逢美於漢,炳耀千古;矧如是之多乎哉!經越在草莽,不能瞻望清光,拜手稱慶歌頌,布衣職也。乃作瑞麥頌,以為四野謳歌之倡。其辭曰:河流湯湯,金源故墟。朔龍乾飛,千麾萬。蹈厲靡前,飲河長驅。河流不洋,魯不馬濡。汴覆蔡傾,遂伐荊吳。千里搶攘,鞠為蓁鞠。白骨撐拄,枯血模糊。宛宛赤子,鋒鏑之餘。裹創抑元,巢狸窟狐。殆二十年,憤而不蘇。皇帝踐祚,丙丙當寧。同仁一視,廊清天步。乃眷曰諮,諮汝南方。神州王幾,可為寇場。乃命太弟,俾長戎行。曰史曰趙,建爾旌常。爾為朕行,藥彼夷傷。分陝建台,固吾圉疆。汝修汝戈,汝峙汝。乃拜稽首,天子之休。不克負任,天子之羞。帝曰汝嘉,汝違朕憂。玉節煌煌,奉命南下。有澤其車,有濯其馬。夷棘荊,技拄壞廈。顛疆躓囂,崩麇解瓦。山通藪開,漸出單寡。髫童叟,傴僂罷亞。失喜驚呀,悲集淚寫。載申王度,載宣王化。民具萃止,茂舍。乃斧其桑,乃樹其。乃聚乃育,乃室乃稼。務嗇勸分,墾荒辟野。惟是貼妥,莫敢侈哆。惟是信義,莫敢狙詐。清以益燕,簡以益暇。緩帶輕裘,投壺歌雅。元氣油油,眷我中夏。我庾既億,我倉既盈。雲兒濡來,呻吟不聲。山河改色,乾坤夷清。德威惟畏,德明惟明。皇澤灝灝,汪洋蒙溟。惠風不鳴,震雷不驚。雨賜燠寒,弗淩弗乘。人和天和,年穀屢登。靈浸邃達。瑞麥乃生。岐岐嶷嶷,八穗一莖。甸人進只,幕府嘉只。何以致茲,臣當歸美。乃藉乃襲,獻諸天子。以益鴻休,以曄信史。經也作頌,以告休功。匪惟頌功,惟以勸終。 【楊志行霜月齋集】 《集慶路瑞麥頌》: 至元二年丙子,集慶路總管通議完侯在官之初年也,率作統勤,置舉交宜,令洽惠行,民用寧嘉。儲和楊熙,中暢旁溢。治德陰感,物禎顯孚。維時溧水等州,皆以瑞來及牟,同時而馳獻者,擢兩岐而增秀。表合莖而分榮。於是合州之黃髮黔髻,曆居野處,拚蹈呼舞,相率而稱曰:異哉!是其仰分而俯遂合者,足以表侯之善承;本盛而乃豐者,又足以表侯之厚下。至於曰來曰牟之生,為種不同,為獲不同,而鐘祥顯異,乃既焉無不同者,複足以表侯理化之所施,融小大精粗先後而一之也。非侯之績,耿耿徹焉,於規為矩,度充而不匱有餘,則何以玄通神達,雨適陽宜,嘉植茂,並隆休征。為之贊豐康而彰祉美者,能盛哉如是乎?是宜有以播宣循能,鼓著聲烈,以華衍久,合詞同忻。拜手稽首而作頌曰:惟德發祥,厥盛惟族。神草靈芝,疇如嘉穀。田油油,瑞邦章休。籲嗟乎來牟,斯德之酬;斯之積;惟愛育民,本充末茂。疏培無勤,顛靡叢秀。彼鬣之舒,莖分抽孤。籲嗟乎來牟,斯愛之孚;惟治周方,何粗何精?靡有後先,與時登成。彼植之盛,小大胥慶。籲嗟乎來牟,斯治之應。侯膺殊禎,秩登祿盈。均和弘平,願躋侯於鈞衡。民列侯德,以嚴金石。奮朝夕,永侯休於千億! 【元史】 順帝至元四年,夏五月辛酉,彰德獻瑞麥一莖三穗。至正二十六年,五月壬午朔,洛陽瑞麥生一莖四穗。雙穗三穗者,甚眾。 【陸子方集】 《瑞麥圖序》: 大德改元之九祀,春三月,至尊發德音下明詔,務農重本,養老恤貧,議貸寬徭。賜今年官田租什二,所在金穀逋不能償者,悉蠲除之。萬姓大悅。先是,江浙歲比不登,早澇為災。有司體檄,未能如式。元元懷憂,膏澤隨下。所以孚格天心,導迎和氣,信有兆矣。夏五月,麥大熟,甸人獻麥,一莖三穗,得諸暨陽白鹿之原,民許氏家,其占為有年。州人動色相慶,謂前所無,圖以詩之。侈張其事,請聞於上。惟漢之漁陽吏善為政,兩岐之歌,流詠至今。蓋生物一本,乃理之常;生二生三,為奇為瑞。今茲奇瑞,視漢有加。夫年之豐凶,雖系乎天,亦系乎政之德失。政自上而下者也。善政致祥,茲其驗矣。守土臣不敢自以為力,謹摭民謠,列之篇次。自附于唐叔得禾之義,以顯揚國家之休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