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卷二萬三百八 一


  二質·一

  動靜常一

  【古尊宿語】:龍門遠曰:本自未常迷,何勞今日悟。守住寂寞城,知君還錯誤。從前諸聖人,元是凡夫做。豈有別路岐,教人離憂苦。只這生死中,即是佛去處。有人忽蹋著,選甚淨穢土。一向不回頭,喚之亦不顧。千聖不奈何,可不省言語。了卻貪嗔癡。即是諸佛母。

  萬法歸一

  【碧岩錄】:圓悟垂示雲:要道便道,舉世無雙,當行即行,全機不讓。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疾焰過風,奔流度刃。拈起向上鉗钅迫,未免亡鋒結舌。放一線,道試舉,看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拶著這老漢,堆山積岳,切忌向鬼窟裡作活計。州雲: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果然七縱八橫,拽卻漫天網。還見趙州麼?衲僧鼻孔曾拈得,還知趙州落處麼?若這裡見得,便乃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水到渠城,風行草偃。苟或未然,老僧在你腳跟下。若向一擊,便行處會去天下。老和尚鼻孔一時穿卻,不奈你何?自然水到渠成。苟或躊躇,老僧在你腳跟下。佛法省要處,言不在多,語不在繁。只如這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他卻答道,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若向語句上辨,錯認定盤星,不向語句上辨,爭奈卻恁麼道?這個公案雖難見,卻易會。雖易會,卻難見。難則銀山鐵壁,易則直下惺惺。無你計較是非處,此話興普化道。來日大悲院裡有齋,話更無兩般。一日,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雲:老僧不曾將境示人。看他恁麼向極,則轉不得。轉得自然蓋天蓋地。若轉不得,觸途成滯。且道他有佛法,商量也無。若道他有佛法,他又何曾說心,說性,說玄,說妙。若道他無佛法旨趣,他又不曾辜負你問頭。豈不見僧問木平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平雲:這個冬爪如許大。又僧問古德,深山懸崖迥絕無人處,還有佛法也無?古德雲:有。僧雲:如何是深山裡佛法?古德雲:石頭大底大,小底小。看這般公案,淆訛在什麼處?雪竇知他落處,故打開義路與你。頌出編辟,曾挨老古錐。何必拶著這老漢,挨拶向僕麼處去。七斤衫重幾人知,再來不直半分錢,直得口似匾擔,又卻被他贏得一簿。如今拋擲西湖裡,還雪竇手腳,始得山僧也不要。千載清風付與誰?自古自今,且道雪竇與他酬唱。與他下注腳,一子親得。十八問中,此謂之編辟。問雪竇,道編辟,曾挨老古編辟萬法。理歸一致,這僧要挨拶他趙州。州也不妨作家,向轉不得處,有出身之路,敢開大口。便道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雪竇道:這個七斤布衫能有幾人知?如今拋擲西湖裡。萬法歸一,一亦不要,七斤布衫亦不要,一時拋在西湖裡。雪竇住洞庭翠峰有兩湖也,下載清風付與誰?此是趙州示眾?你若向北來與你上載,你若向南來與你下載。你若從雪峰雲居來,也是個擔板漢。雪竇道,如此清風,堪付阿誰?上載者,與你說心,說性,說玄,說妙,種種方便。若是下載,更無許多義理玄妙。有底擔一擔禪,到趙州處,一點也使不著。一時與他打疊教灑灑落落,無一星事。謂之悟了,還同未悟時。如今人盡作無事,會有底道。無迷無悟,不要更求。只如佛未出世時,達磨未來此土時,不可不恁麼也。用佛出世作什麼?祖師更西來作什麼?總如此,有什麼干涉也。須是大徹大悟了,依舊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萬法,悉皆成現,方始作個無事底人。不見龍牙道:學道先須有悟由,還如曾鬥快龍丹。雖然舊閣閒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只如趙州這個七斤布衫話子,看他古人恁麼道。如金如玉,山僧恁麼說,諸人恁麼聽。總是上載。且道,作麼生是下載?三條櫞下看取。

  【頌古聯珠】:白雲瑞頌曰:七斤衫重豈難提,日出東方定落西。一擊珊瑚枝粉碎,轟轟雷雨滿山溪。保安勇曰:獨坐獨行真竭鬥,無規無矩老禪和。四方八面難拘檢,天下誰能奈你何。照覺總曰:問來親切布衫酬,指出青州是舊遊。皓月當空澄巨浸,鯨鯢無奈不吞鉤。文殊道曰:趙州布衫重七斤,問處分明答處親。大地山河都蓋卻,誰是當機裁剪人。普融平曰:七斤衫重絕塵埃,妙手何人解剪裁。堪笑東村王大伯,滿身風雨入門來。徑山果曰:青州七斤衫,盡力提不起。打破趙州關,總是自家底。龍岩言曰:趙州老,對面人難曉。一歸何處,青州布襖。金銀琉璃,硨磲碼瑙。鼓山曰:夜半墨漆黑,捉得一個賊。點火照來看,元是王大伯。運庵岩曰:等閒提起七斤衫,多少禪流著意參。盡向青州作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或庵體曰:鑊湯無冷地,黃河輥底流。金剛難插觜,腦後掛燈球。石庵曰:拶到懸崖撒手時,七斤衫重有誰知。寒來暑往渾無用,掛在趙州東院西。比澗簡曰:當機覿面提,覿面當機疾。開眼放癡頑,鞭逼人上壁。斷橋倫曰:老老七斤衫,提來用恰好。若更問如何,且去青州討。

  【道經】:雷淵黃真人曰:所謂天雷,地雷,龍雷,水雷,社令雷,其雷之名,有八萬餘名。法法名號,皆是應世宗師,誘引後學,進道之說,如人表字稱呼也。末學機淺,執泥不通。以訛傳訛,傍邪滋盛。正道漸泯,決烈之士,大破疑團,親見法王,方知萬法歸一矣。如此,則撒手行持,無施不可,真曰道法。

  又黃雷淵述畢南道人之言,作《萬法歸一論》,以發明元始一氣,道之用,法之體。

  又饒碧虛曰:道生為一複何疑,可以無為可有為。萬法本來歸一處,何分正一與清微。並詳法。

  【萬法同歸】《萬法歸一圖說》:

  一者,萬法之母也。故兩一成二,兩二成四,重四成八,重八十六,合為三十二,重三十二為六十四,六六十四成三百八十四。除乾坤坎離二十有四,正得三百六十,以應一期也。故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乾坤之策,其有萬千五百二十,故一數成乎一物,一物具乎一法。一法之中,複生諸法。總而言之曰:萬其始也,依一立名,依名立義,依義立事,依事立能,依能立職,依職立用,依用立功,依功立異,依異立奇,依奇立是,依是立非。是非既立,于愚別智,於否別通,於多別少,於少別眾,於同別異,於等別差,於中別偏,於正別邪,於大別細,於精別粗。積而襲之,因而重之。自此以往,雖巧曆不能得也。三千八萬隨事訓名,皆事物之交錯人心之變通也。無極之始,惡有是哉?智者必總萬法而一之,還其原而反其本也。一之既複,萬法旋元。故聖人一以貫之,曰萬物雖多,其治一也。苟非一以一之,直乎萬又萬矣。

  《一齊萬法》:

  夫萬法之於天下也,以滄海為口,黃河為舌,不能盡辯其是非。昆侖為筆,青天為紙,不能盡寫其情狀。世愈下而法愈變,人愈詭而道愈乖。故一源才動,萬法交馳。猶雨挫群叢,風號眾竅。紛紛焉,擾擾焉,莫之能禦也。雖使羲軒重立法,瞿聘再談玄,不能抑其既動之源也。其萬法之多,萬法之廣,有以智慮而窮之,是以不齊而齊其不齊也。齊之者何?一而已矣。一之者何?會其極以歸其極也。然萬法虛假,一亦妄生。一之不動,則萬法無生。吾將一以貫乎萬法,同乎彼我,侔乎天地,惡得不齊者哉?謂一不可反,法不可齊者,未悟可齊之理也。三教同元圖釋

  三乘四果凡釋學者一 元儒

  百家諸子凡儒學者道

  三界群仙凡道學者眾難非一

  【頌古聯珠】《法華經》: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於後宅舍忽然火起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冶父川頌曰:蝴蜂休戀舊時窠,五百郎君不奈何。欲火逼來無走路,癡心要上白牛車。門前羊鹿權為喻,室內總是訛。蓬勃臭煙相惱處,出身不用動干戈。

  舍一取一

  【涅經】:眾生心性,猶如獼猴之性,舍一取一。眾生心性,亦複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

  會三歸一

  【玄義】:但說無上道,此不廢昔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三乘不合,欲令三合一,處處須廢。會三歸一,同乘一乘,是故一行不廢。

  體合為一

  【佛祖統紀】:淨光羲寂尊者,嘗寓四明育王,與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顯,內文殊台,欄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故行馬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音體合為一。

  天地為一

  【道經】:入乎無間,不死不生,與天地為一。出《洞古經》。

  元氣為一

  【道經】《金鎖琉珠》存《使法圖》雲:一起初法,一者元氣也。在身之先生,故名元氣為一。詳圖字

  與道為一

  【道經】:施肩吾曰:氣住則神住,神住則形住,必也忘其情而全其性也。性全則形自全,氣亦全,道必全也。道全而神則旺,氣則靈,形可超,性可徹也。反覆流通,與道為一。又慧光生則與道為一。出《玉樞經》

  萬物為一

  【道經】《莊子·齊物論篇》曰: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玄功歸一

  【道經】:玄功歸一,萬物生焉。出《參同契》

  與道冥一

  【道經】《雲笈七簽·坐忘論》曰:山有玉,草木因之不凋。人懷道,形體得之永固。資董日久,變質同神。練神入微,與道冥一。詳忘字韻

  身神並一

  【道經】《雲笈七簽·大戒序》曰:萬物芸芸,譬於幻耳,皆當歸空。人亦然,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壞則人不立;身敗則神不居。當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近為真身矣。詳戒字韻

  蕭何第一

  【數類】《漢史》:

  高祖即位,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不決。皆曰: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上未有以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鄂秋曰:曹參雖有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關中粟,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奈何以一旦之功,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第一,曹參次之。上曰:善。乃以何為相國,功第一。

  《唐史》:

  太宗即位,第功班賞。房玄齡,杜如晦等功第一,余皆次序封拜。淮安王神通曰:義師起兵,臣最先。至今玄齡等,以刀筆吏居第一,臣所未諭。帝曰:叔父兵雖先至,然未嘗躬行陣勞。今玄齡等以決勝帷幄,定社稷功,此蕭何所以先諸將也。

  賢良第一

  【錦繡萬花穀】:漢晁錯,對策為賢良第一。

  【晉書】《穀阝詵傳》:

  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詵官,帝曰:吾與之戲耳,不足怪也。

  射策第一

  【數類】《漢史》:

  公孫弘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武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弘年六十餘,對策百餘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後為丞相,封平津侯,遂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宋歐陽公集】《送方希則序》:

  昔公孫常退歸,鄉人再推射策,遂第一。

  治平第一

  【西漢書】《賈誼傳》:

  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師古曰:治平,言宜政治和平也。朱邑以治邑第一,入為大司農。

  【錦繡萬花穀】:前漢黃霸為太守,分部宣佈詔令,吏民鹹稱神明。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田者遜畔,道不拾遺。反為丞相總綱紀,功名損於治郡。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

  後宮第一

  【太平廣記】:前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令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之。宮人皆賂畫工,唯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後匈奴求美人,上按圖召昭君行。及去,召見貌,後宮第一,帝悔之。

  奏課第一

  【東漢書】《李忠傳》:

  忠遷丹陽太守,起學校,習禮容,春秋鄉飲,選用明經,郡中向慕之。墾田增多,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課為天下第一,遷豫章太守。

  【晉書】《解系傳》:

  解系,字少連,父修,魏琅邪太守,考績為天下第一。

  高平第一

  【東漢書】《竇融傳》:

  光武時,融為涼州牧。八年夏,車駕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注,高平,今原州縣。

  《郡國志》雲,高平有第一城。

  中興第一

  【晉書】《王導傳》:

  導子恬,少性傲誕,晚節更好士,多技藝,善奕棋,為中興第一,遷中書郎。

  【數類】《晉史》:

  王承,字安期,王湛之子。東海王越雅相推重,敕其子毗曰:王安期人倫之表,汝其師之。東渡江至建鄴,為元帝從事中郎。承少有重譽,而推誠接物,盡弘恕之道,故眾鹹親愛焉。渡江名臣王導、衛,周豈頁,庾亮之徒,皆出其下,為中興第一。又衛至豫章,大將軍王郭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複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複續。不意永嘉之末,複聞正始之音。時中興名臣,唯王承及,為中興第一。

  何平第一

  【數類】:晉王衍字夷甫,弟澄,字平子。衍有重名于世,時人許以人倫之鑒。尤重澄及王敦、庾豈攵。為天下人士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處仲第三。澄嘗謂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鋒大俊。衍曰:誠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豈攵字子嵩,敦字處仲。

  江左第一

  【數類】《晉史》:

  柏伊,字叔夏。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嘗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伊素不與徽之相識。伊時為將軍封侯,於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聞君善吹笛,試我為一奏。伊雖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南史】:謝靈運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縱橫俊發,過於延之,深密則不如也。靈運,玄孫,襲封康樂公,世共宗之,鹹稱謝康樂。謝混,字叔原,安孫也。少有美譽風華,江左第一。

  政為第一

  【南史】《立仲孚傳》:

  仲孚累遷山陰令,長於撥煩,善適權變,號稱神明,政為天下第一。

  當世第一

  【南史】《宋·劉傳》:

  時有滎陽毛惠遠善畫馬,善畫婦人,並為當世第一。

  【數類】:唐李揆,字端卿。美風儀,善奏對。代宗歎曰:卿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後德宗時,揆為盧杞所惡,用為入蕃會盟使。揆辭老,恐死道路,不能達命。帝惻然,杞曰:和戎者,當朝廷事,非揆不可。異時年少,揆者不能辭。揆至蕃,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邪?

  【曲洧舊聞】:東坡嘗語子遊曰:秦少游、張文潛,才識學問,為當世第一,無能優劣二人者。少遊下筆精悍,心所默識,而口不能傳者,能以筆傳之。然而氣韻雄拔,疏通秀朗,當推文潛。二人皆辱與予遊,同升而並黜。有自雷州來者,遞至少游所,惠書詩累幅,近居蠻夷得此,如在齊聞韶也。汝可記之,勿忘吾言。闍

  黎第一

  【南史】《齊江夏王鋒傳》:

  鋒工書,為當時蕃王所推。南郡王昭業亦稱工,謂武帝曰:臣書固應勝江夏王。武帝答,闍黎第一,法身第二。法身,昭業小名。闍黎,鋒小名也。

  孝綽第一

  【數類】《南史》:

  劉孝綽,幼聰敏,能屬文,王融深賞異之。融每曰:天下文章,若無我,當歸阿士。阿士即孝綽小字也。父繪,齊時掌制誥,孝綽時年十四,繪常使代草之,遷秘書丞,武帝謂舍人周舍曰:第一官當用第一人,故以孝綽居此職。

  後生第一

  【玉融新對】《北史》曰:魏崔贍,字彥通,才學風流,為後來之秀。侍中李神俊雅有風譽,見贍歎謂邢邵曰:昨見崔兒,便為後生第一。

  馬槊第一

  【齊書】《柳世隆傳》:

  世隆常自雲,馬槊第一,清彈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幹世務,垂簾鼓琴,風韻清遠,甚獲世譽。

  孫何第一

  【分門古今類事】:太宗時,親試進士,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孫何與李庶幾同在科場,皆有名。時庶幾文思敏速,而何苦思遲,自謂必居其下。會言事者,上言舉子輕薄為文,不求精理,惟以敏速相誇。因言庶幾與舉子於餅肆中作賦,以一餅熟成一韻者為勝一。太宗聞之大怒。是歲殿試,庶幾最先進卷子,遽叱出之,由是何為第一。此不謂之命乎?出《歸田錄》。

  頭頭第一

  【唐語林】:揆門第第一,文學第一,官職第一。揆致仕,東都大司徒杜公罷淮海也,入頭頭第一。洛見之,言及頭頭第一之說。揆曰:若道門戶,有所自承餘裕也,官職遭遇爾。今形骸凋瘁者,看即不世,一切為空,何第一之有。

  門戶第一

  【太平廣記】:李積,酒泉公義琰侄孫。門戶第一而有清名,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劄,唯稱隴西李積。

  人物第一

  【世說新語】: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

  《溫氏譜序》曰:晉大夫谷阝至封于溫,子孫因氏。居太原祁縣,為郡著姓。

  曆官第一

  【新唐書】:崔,與弟液、澄,從兄蒞,並以文翰居要官。每宴私自比東晉王謝。嘗曰:吾一門入仕,曆官未嘗不第一。丈夫嘗據要路以制人,豈能默默受制於人哉?故進趣不已,卒至於敗。

  處存第一

  【數類】:唐王巢陷京師,王處存授京城都統,每痛國難未夷,語輒流涕。軍中多處存義,愈為之用。素善李克用,遣使十輩,曉譬迎勸,卒共平京師。王鐸差興複功,以勤王舉義,處存為第一。收城破賊,克用為第一。

  詩還第一

  【太平廣記】:沈期以二詩著名,燕公張說嘗謂之曰:沈三兄詩,直須還他第一。

  楚西第一

  【峽州志】:在州對江普濟院山顛,望夷陵甚偉,今不存。

  卿為第一

  【群書足用】:易之諂事宋,虛位揖曰:公第一人,何下坐。曰:才劣品卑,卿為第一,何也?

  誰居第一

  【唐杜牧樊川集】《撰韋公遺愛碑》:

  元和中興之盛,言理人者,誰居第一?丞相言,臣守土江西,目睹觀察使韋丹,有六功德被於八州也。

  公居第一

  【唐顏魯公集】《撰崔孝公陋室記》:

  公年二十四,遂擢高第。其年舉賢良方正,對策萬數,公獨居第一。

  理行第一

  【唐杜牧樊川集】《撰沈公行狀》:

  公每處一事,未嘗不從容盡理。故所至之處,富庶歡康,理行第一。

  忠義第一

  【百川學海】《晁氏客語》:

  林述中說,五代時有一人嘗讀書,但記兩雲: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每遇事輒舉此為誡,後為忠義第一雲。

  汾陽第一

  【宋沈與求龜溪集】《問候劉帥啟》:

  平時外敵,素知李廣之無雙;即日中興,必倚汾陽之第一。是為社稷之衛,宜擁神靈之休。

  關中第一

  【宋張橫渠】《主簿蕭君墓誌》:

  故譜系之樣,丘墳之族,蟬聯盤錯,為關中第一。

  淮南第一

  【宋史】《忠義傳》:

  李庭芝鎮淮南,辟陸秀夫置幕中。時天下稱得士多者,以淮南為第一,號小朝廷雲。

  河南第一

  【金史】《程震傳》:

  震字威卿,東勝人,與其兄鼎俱擢第。震入仕有能聲。興定初,召百官舉縣令,震得陳留,治為河南第一。召拜監察禦史,彈劾無所撓。

  天下第一

  【溫革瑣碎錄】:監書,內酒,端硯,洛花,建茶,蜀錦,定瓷,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高麗色,興化軍子魚荔枝,溫州甘子,臨江軍黃雀,江陰縣河豚,金山寺咸豉,簡寂觀苦筍,東華門把,陝右兵,福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長老,京師婦人,皆為天下第一。它處雖效之,終不及。

  【宋楊誠齋集】《賀黃侍禦啟》:

  某官以海內寡二之辭章,收天下第一之科目。彼於權門,炙手可熱之日,竭蹶而趨。及聞高賢,掉臂不顧之風,其顙有。

  治行第一

  【有官高抬貴手】:張延賞除河南尹,政簡約,輕徭賦。詔知留守,以兵屬居五年,治行第一。

  【宋史】《陳居仁傳》:

  居仁知徽州,秩滿入對,留為戶部右曹郎官。命未下,朝方推會要賞。帝曰:陳居仁治行為天下第一,可因是並賞之。特轉朝議大夫,兼權度支,又兼禮部。會樞屬闕員,方進擬,帝曰:豈有人才如陳居仁,而可久為郎乎?即授樞密院檢詳文字。

  【宋楊誠齋集】《撰朝奉大夫知永州張公行狀》:

  過客責備,動輒興讒。若非庾公親往觀風,豈能知治行第一?氓謠藹著也。

  講官第一

  【宋史】《範鎮傳》:

  范祖禹在邇英守經,每當講前夕,必正衣冠,儼如在上側。命子弟侍,先按講,其說開列古義,參之時事,言簡而當,無一長語。義理明白,粲然成文。蘇軾稱為講官第一。

  九經第一

  【江少虞類苑】:咸平二年,置經筵侍讀,首命邢為之。初應五經,庭試日,升殿講師比二卦,取群經發題,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經第一。

  廷試第一

  【葉石林老人避暑錄】:劉原甫,廷試本為第一。王文安公,其舅也,為編排試卷官。既拆號,見其姓名,遂自陳請降下名。仁宗初以高下在初覆考官,編排官無與,但以號次第之耳。文安猶力辭不已,遂升賈直孺為魁,以原甫為第二。

  奏名第一

  【宋史】《範鎮傳》:

  鎮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守蜀,一見愛之,館於府舍,俾與子弟講學。及還朝,載與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舉進士,禮部奏名第一。故事,殿庭唱第過三人,則首禮。部選者必越次,抗聲自陳,率得實上列。

  【方仁聲泊宅編】:潮州豪右吳伯陽,有子倜,寓太學,方預薦。伯陽夢若游奕,使者立聽事東階,欲延之坐,不可。問秀才在否?對曰:不在。遂去。伯陽送出門,見道中旌幢儀物,彌望不絕。語伯陽曰:秀才歸,但道天赦曾來。倜是舉,禮部奏名第一。詩。

  【宋鄒道鄉先生集】《聞霍仁仲唱名第一》:

  吾鄉魁選久蕭條,深喜高才遇聖朝。天子六龍飛紫極,狀元一鶚奮丹霄。拜親此日榮誰及,報國他時事更超。四海灌然重改觀,常州真是出英標。

  三試第一

  【宋史】《王岩叟傳》:

  岩叟幼時語未正,已知文字。仁宗患詞賦致經術不明,初置明經科。岩叟年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

  群試第一

  【宋史】《孫永傳》:

  永年十歲而孤,祖給事中沖列為子行,陰將作監主簿。肄業西學,群試常第一。沖戒之曰:洛陽英俊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複試。沖卒喪除,複列為孫換試,禦擢進士第。

  文章第一

  【宋蘇潁濱集】《祭亡兄端明文》:

  兄之文章,今世第一,忠言嘉謨,古之遺直。

  品硯第一

  【宋歐陽修硯譜】:今人乃以澄泥如古瓦狀,作瓦埋土中,久而斫以為硯,皆發墨,而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而今人罕用矣。

  何為第一

  【頌古聯珠】:裴相國入大安寺,問諸大德曰:羅羅,以何為第一?曰:以密行為第一。公不肯,遂問此間有何禪者。時龍牙在後園種菜,遂請來,問羅羅以何為第一。牙曰:不知。公便拜曰:破布裡真珠。黃龍新頌曰:密行第一,精鑒還希。具擇法眼,真個不知。月坡明曰:以何為第一,不知最親切,破布裡真珠,傾城換不得。

  說法第一

  【法華經】: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我常稱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天眼第一

  【法苑珠林】:又《譬喻經》雲: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德各不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連神通第一,如阿那律天眼第一。

  佛身第一

  【花手經】:佛身色第一,猶如星中月,神通力無比,能隨眾說法。

  法施第一

  【法苑珠林】《六度篇》雲: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

  法燈第一

  【菩薩處胎經】:雲:如來出世,法燈第一。

  法供養第一

  【法苑珠林】《說聽篇·報恩部》:

  《寶雲經》雲:不以財施供養於佛,何以故?如來法身,不得財施,惟以法施。供養於佛,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

  陳如第一

  【釋迦譜】:如來于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轉大法輪,時阿若驕陳如于諸法中得法眼淨,而弟子以始悟,故為第一。

  目連神通第一

  【盂蘭盆經】:疏雲:大目犍連因心之孝,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

  息心為第一

  【瓔珞經】:學道無窮極,息心為第一。如海無增減,吞流無有厭。虛空正法性,廣大亦複然。

  顯應第一

  【稽古略】:寶公大士入滅焚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為天下第一。都一

  【古尊宿語】:慈明圓都一頌雲:偏中歸正極幽玄,正去偏來理事全。須知正位非言說,朕兆依稀屬有緣。兼至去來興妙用,到兼何更逐言詮。出沒豈能該世界,蕩蕩無依鳥道玄。

  三一之用

  【道書】::王侍宸《五雷論》曰:三乃東方祖氣,一乃北方生數。蓋北鄉子為雷局,東鄉卯為雷門。詳法字。

  至一之妙

  【道書】《岳南澗苟畢序》曰: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哉一乎!天地之母,造化之本,萬物之祖。又謂之金丹。金丹者,返本還元,歸根覆命之妙也。在道為丹,在法為符,體用相隨,皆不外乎至一之妙也。詳法字

  詩文

  【宋史蓮峰先生家集】《代兄伯振上秦相書》:

  某嘗謂古之君子,所以經綸當世,其妙至於不可知者,此非才與智之所能至也,通於一而已矣。今夫以高世之才而斡旋天下,以周物之智而周知天下。天下之事,固有不足辨者。然天下之變無窮,而才有窮;天下之理無盡,而智有盡。則是才與智,有時而不足恃矣。夫人所恃,以立事於天下者,惟才與智,而皆不免於窮且盡,則是不通夫一之過也。且古之君子,所以施之而無窮,用之而無盡者,豈有他哉?惟深于道,精於天,能致其所以為一而已矣。何謂一?曰:是不可名者也。不離乎才,而非才所能配;不外乎智,而非智所能窺。窮天下之目不能視,殫天下之耳不能聽,燭照數計龜蔔所不能知也。故其動常無方,而其行常無跡。不令而人從,不怒而人畏。雖出入萬變,愈久而愈新,愈運而愈不竭。至大不能使之廣,而至小不能使之隘;至威不能使之屈,而至貴不能使之淫。其究至於天地萬物覆卻於前,而不能入其舍。夫是以立於天下,雖莫見其卷舒注措之跡,而天下奔走鼓舞,服役以赴於治,而不知所以然。是豈區區之才與智所能進哉?昔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於道,幾於神。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夫豈惟兵道為然哉?如欲舉天下而經綸之,與為不世之治,非夫通於一者,不能盡其妙也。夫頹然於上,確然於下,陰陽寒暑,推蕩終古而不息者,天地之所以為一也。周行於上,著見於下,運而不已,晦而益明者,日月星辰之所以為一也。升為雲漢,降為雨露,自有天地,至於今而其澤不變者,嶽瀆河海之所以為一也。使其不一,亦將窮且盡而已矣,而能以育物乎?堯舜禹湯文武,舉夫皋夔益稷契伊尹傅說周公太公之于天下。其二百年之變,軍興以來,西自秦蜀,南連江淮,干戈騷然,歲無虛日。非獨吾民不得奠枕,西北之人,亦受其困。鳥獸昆蟲,皆不得寧其生。太師慨然知天意之欲憫,民之不可久困,兼愛南北,與之息肩。使十餘年肝腦塗地之禍,一旦易而為無疆之休。而又風之以膠庠,文之以禮樂。凡古者,典章文物。所以斧藻王度,藩飾萬物者,莫不粲然畢陳,浸浸乎將遂為百世之盛。夫以反東朝之馭,攬諸將之柄,休天下之兵,建膠庠,興禮樂,回危為安,改亂為治,使古人為之,未有用力不勞而能得者。而太師曾不動聲色,不搖思慮,倚才智於幾杖之外,而運心乎神明之中。始其未集,異議蜂起,而不為之搖。及其既成,功钜業崇,而不為之泰。施設之妙,方且沛然。其如川之方至天下,雖相與共由之,終莫涯其運動之方。蓋嘗觀之天下之理,聞以顯而為顯者矣,未聞以隱為顯者也;聞以動而為動者矣,未聞以靜為動者也;聞以有為而為者矣,未聞以無為為者也。此豈騁才鶩智之所能也哉?是必深於道,精於天,而通於一。是以其施若此其無窮,而其用若此其無盡也。三代以來,大臣之功績,見於世雖不乏,然求其通於一者,蓋蔑焉。蕭曹之賢,不過遵秦之法,而綿絕艸之儀,乃假之叔孫。房杜能致正觀之盛,而卒不能興禮樂。謝安能安晉于一時,然其失也,樂高遠而少實用。李德裕能振唐之威,然其失也,才雖長而不知養其氣。求其一於道而功之全,如今之盛,蓋未之見也。夫以光明俊偉若此,士其可以不求列於下風,以為不配之托哉?凡士之生,莫不志於世。然必于其時之隆,與夫道之盛者而托,然後其身光焉。世之君子,誠能以其道之盛,致時之隆,雖不求士,士所赴訴而不敢後者也。吾宋二百年間稱治者,前慶曆而後元祐。慶曆之治,文正範公之力也。元祐之治,文正司馬公之力也。二公澤斯民之心,如冰必寒,如火必熱,皆古之所謂一者也。而其所致之治,又若此其盛。然則天下之士,舍是不歸而安歸哉?當是時,蘇子美,尹師魯,王子野,余安道,石曼卿,孫明複之徒,所以盡列範公之門;而程正叔,范淳夫,與蘇氏二仲,亦在司馬公之門。蓋不招而自來,不呼而自應。其勢若不可得已,何者?時之不可以失,而道之不可以忘也。今太師德業勳望之盛,蓋軼於前人,所以致今日之隆,已追配于慶曆元祐。某固凡介,然竊嘗有志托大君子之門,以圖不朽者。自頃竊第,願祗掃門之役者,五年於此矣。自度業問未至,不足奉奔走。加以窮空而親且老,不能為萬里之涉,疏賤亦不敢輒以名瀆侍禦者之聽。而邇者忽蒙太師不鄙夷,而置之洪造之末,為師儒之官。使之得近,次竊寸祿,德至渥也。然事有出非得已,不得不控告者。威州地切吐蕃,在唐曰維州,李德裕所欲置而牛僧孺所欲棄者也。道裡阻絕,而瘴霧日作。某一身以往,固所弗辭。但三釜之計,誠有所不寧者,敢布腹心,伏惟太師終憐之,易之近地,以遂其便親之念。前之未懇而與之,而不為疏;今又憫其厄窮而改之,而不罪其瀆。亦足以見恢恢之造,曲遂萬物而不違矣。某非木石,豈不知冒昧之罪為不可。然竊恃太師辟大公至正之門,雖至疏遠,皆得以誠自通於前,而無纖毫之隔。矧某前日之命,不請而得,而況於今日之求哉?倘辱甄錄,則將自今寅緣,異時遂獲拜于門下,觀德業勳望之盛,與下士之末。則今日之除,豈徒尺寸之計哉?蓋某終身之幸,而不朽之托也。蒙冒威重,震灼之至。不宣。

  【蔡定齋集】《上汪制置》:

  某不佞,結髮學問,每閱前史,見古之名世钜公,與夫忠義豪傑之士,莫不斂袂正色,遐想而景慕之。及觀蘇東坡論司馬溫公之德,至於感人心,動天地,巍巍如此,而蔽以二言,曰誠,曰一。某廢卷太息,恨不與公同時端拜而師之。晚從儒林文人游,因論誠一之學。皆曰:得溫公之傳者,丞相趙公而已。趙公以是傳之閣下。某方在齠齔,而趙公亡矣,不可複見矣。吾道所寄者,閣下也。某願見閣下垂二十年,閣下道德日彰,名聞日流,又為天子侍從之臣。一介之士,仰之如神人。某也自度愚魯無用之軀,不足以進于大君子之門,退而學焉。幸其有成,以求一言之質。不謂閣下出典方面,自閩而蜀。某為貧所驅,隨牒遷徙,願見閣下又不可得。夫以二十年欽慕願見之切,一旦償所志焉。事有不可遇而卒遇,殆天有以啟之也。恭惟閣下,挾天人之資,躡聖賢之躅。少時雋聲洋溢,老師先生無與對衡者。射策宸庭,一筆萬言。敷陳治道,天子擢為第一。天下之士,比閣下以賈誼。方持權者用事,屈伸肘足,以榮辱人。稍稍附會,立登青雲,閣下未嘗目逆而心動。閉門卻掃,澹然無營。視鐘鼎富貴屑焉,而唾去唯恐不速。心如山嶽,積金至鬥,莫能移之。天下之士,比閣下以黃憲。逮閣下受知兩宮,游璧水,登瀛州,曆天官貳卿,文昌八座,為君藥石,為國蓍龜,為學者宗師。天下之士,比閣下以韓愈,殊不知閣下之道,得於二公之傳。惟誠惟一,窮天地,亙古今,而不渝天下之士。因其所見而言之,閱三十年而三變,其說是未知閣下者也。方今聖天子勵精圖治,寤寐反席,以待閣下,行將柄用矣。二公相於元祐紹興之初,經綸之業,用而未既,傳之閣下。閣下涵養滋久,隱而未施。當朝廷艱難,豈容釋然于斯時哉?不有施於今日,萬世惜之。伏念某莆陽人,齒少且賤,無他技能,惟知讀古聖賢之書,以筆舌鳴其窮。雅尚氣節,不肯與世浮沉。歲丁丙戌,隨諸生試有司。偶在選中,天子親策于庭。問以當今之弊,某縱口所言,抵冒忌諱,罪在不赦。天子哀其狂愚,置之異等。某感慨奮發,誓有以報萬一。中夜屢起,輟食興歎,葸葸然憂在宗社。每念材智駑下,議論淺短,無以自效。茲幸閣下召節東來,某負弩道傍,仰瞻儀刑,側聆謦亥欠,厭快夙昔欽慕之志。私竊自省,某所願學者,二公也;閣下之道,二公之道也。今某親今大君子而師之,其可自暴自棄,嘿嘿而無所言哉?某秉牘為贄,以勤館人者,非敢私也。如蒙閣下呼置坐隅,設問以觀所存,儻或可教,憐其區區之誠,告以一二,某當與學者共之。固某所願也,非敢所望也。冒犯威嚴,震俟命。

  【衛宗武秋聲集】:王宸《道院原一堂記》:

  道一而已。沖漠無朕,兆于泰初。形生氣化,散於群有。聖人因之,以建人極,垂世範。替兩儀之化,而成其能;遂萬物之宜,以致其利。根於命謂之性,眾性出焉,乃立教以順導之,而歸於正。動於欲,系乎情,眾慝萌焉,乃立政以嚴防之,而杜其非。古者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莫能易也。是道也,帝王之道也,儒道也。帝王之世,儒之功用,光明卓絕,而隱于無名。木鐸振于夫子,而儒名始彰。老聃生於周,為柱下史。夫子自魯駕而問道焉,又從而問禮焉。謂非儒不可也。其著五千言,說者訾其尚道德,貶政教,與儒不相謀。噫!是未溯其源耳。蓋自惟精惟一之傳既遠,上之道化微,下之情偽熾,違行而取仁,先利而後義。禮至於慝,樂至於淫,風靡瀾倒,愈變愈下。聃也思欲得古聖人功,化密融於無聲無臭之中,使夫人丕變于不識不知之際。及其太樸之天,以還邃古之風,遂為是憤世矯俗之論,而不覺其激也。孔子不雲乎?禮樂,則吾從先進。其亦救弊之辭歟。今觀其言,養生,修身,去聲色,賤貨利,戒窮黷,貴慈讓,與儒不殊,而所謂得一以貞,即貞夫一也。無為而無不為,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我無欲而民自樸,即意誠心正而天下平也,安有異旨哉?故魯論軻書斥隱怪,距楊墨,而無片辭非詆老氏。至子雲,有提絕滅之譏。及昌黎河洛諸儒目為異端,與釋並言,其故何哉?良由學仙者盡諉其說於老氏末流之弊,雜以方伎詭譎幻怪,而宗主吾道者,乃不得不隱同斥異。明有所尊,理勢然也。然其論道,窮玄造微,未易探索,而近不遺家國,細不棄民物。漢之君相法之,成一代之治,是詎可以仙術概之哉?是以朱文公嘉與之,謂文帝曹參得其皮膚。伊川《指穀神》一篇最佳。涑水注《道德論》,而後山亦據古說,謂關老之書,本於六經。微言至論,要不可泯,信乎。其辭之憤世矯俗,雖少貶於儒,而道則無二也。余束髮誦經史,暇輒窺其書。久有志焉。繇毗陵歸,以先廬為考妣祠而於中祠老子,猶然以地臨,不足徠寄玄棲白之士。曆紀且半,乃卜餘山西隅,倚高臨清鼎,建靖宇為楹逾百。殿以奉祀天之主宰焉,閣以奉祀三清得氣之先者焉,祠以奉祖考上至曾高,存報本反始之敬焉。為堂一納老氏之流混而處,為室四迎儒士之侶列而居。堂之左右,為複宇以位主副。閣之東南,為聯屋以肄職掌。首之崇閎,翼之邊廊,貫之中廡。殿以明軒,周旋有地,燕息有所,廩儲庖澡溷有舍,壇土單垣墉靡不具體。經始以己卯之秋,落成於癸未之夏。閣之下宏深軒敞,建齋藏事率於此集。扁以原一,取道原於一之義。使知道者護而通之,繇少思寡欲,見素抱樸,以至歸根覆命,儒猶是也。自懲忿窒欲,閑邪存誠,以至盡性至命,老亦猶是也。夫如是,則此心混然太極,與道為一,而齊人我,忘得喪,等生死於晝夜。能事畢矣,奚必上增城造縣圃,如先儒所雲,下視人間,猶甕盎而後為高哉!苟徒校是非,辨同異,紛紛與物相刃相靡,借拘儒之說,惟世欲之徇,而以肖天地之形,同草木而腐,則寧不負此生邪?予負有生者也,因記歲月,爰筆其說,勒諸瑉,為學道勉。所割原田,給院之眾。為租四百七十餘畝,而贏經費繕修鹹在焉。鄉保畝步詳,載副碑,為吾後者續廣可也。雖至困乏,謹母覬鬥斛尺寸之取。又系之,以為子子孫孫戒。

  【瀛州集】《則堂先生一庵說》:

  斯道之傳,由羲黃以迄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而已矣。及周中世,老子興焉。史稱其多識前言往行,尚德而好禮。夫子嘗就而問之以禮,遺言在《禮記·曾子問》等篇,猶可考也。老子實吾聖人之徒,孰雲其外正傳而自為教乎?而世所傳《道德經》者,乃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至謂禮為忠信之薄,可以無講。先儒因是,以絕滅禮學為老教之疵,與瞿曇氏同其屏遠。吾不知聞令授書之老子,即柱史乎?非耶?何其言禮後先枘鑿如此。漢去古未遠,當時有為黃老之言者,以老子之道,同乎黃帝。矧同黃帝,則同乎堯舜,同乎孔益,道統由是而出。夫豈西竺之苦空,列莊之虛誕,可得同日而語?而論者未之察焉耳。易川道士丁全真,求餘作一庵說。餘語之曰:吾聖人言一,爾之師亦言一。一之義甚大,自其切于治心修身者而言,主一無適而已矣。主一無適,主乎敬者也。造次於是,顛沛於是,敬之所在,即禮之所存,此吾與爾師老子之所同也。蓋禮者理也,自然而然,與生俱生者。禮之體也,羲黃設之以為教,堯舜著之于治,夫子垂之于經,亦因其自然之理而品節之,以為之禮,體之達於用者也。是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敬而已矣,一而已矣。主乎敬者,主乎一者也。一之而不貳,純之而不雜,夫然後禮與心為一,心與道為一。吾意夫子之問,老子之答,如斯而已。若乃外禮而言仁外仁,而言道,非吾之所敢知也,子歸而求之有餘師。遂書此,為之說。

  【元李希遽雲陽集】《題周道士止一卷》:

  天下之理,必會於一。故天下之士,必歸於一。一者,造化之本源,道德之樞要也。昔之言道者,曰抱一,曰守一。說金丹者,又有所謂三五一,萬事畢者。至青霞高士周君,乃複以止一為號。蓋學道而能止於一,則非常道矣。人心萬變,紛紜交錯,而莫知其所止者,總總也。苟非知道之深,慕道之篤,探其本原而執其樞要者,其孰能知所止哉?又孰能止於一哉?吾於是知所敬矣,故為書其大概雲。

  【采真集】:香溪先生雲:大哉一乎!粵自太極未判純一,純一命之曰太乙。及其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散而為萬物,則是一也,無乎不在。故天地以是一而獨化,陰陽以是一而不測,四時以是一而變通,鬼神以是一而體物不遺,萬物以是一而各正性命。其在人也,喜怒哀樂未發之先,意我必固舉絕之際,混然純全,亦人之太乙也。及夫目得之而視,耳得之而聽,口得之而言,四體得之而動作,則是一也,無乎不在。故視以是一而明,聽以是一而聰,言以是一而從,動作以是一而順。由是一而不知者為愚,知是一者為智,守是一者為賢,性是一者為聖,至於聖則無往而不一矣。是故,會萬物以為一身,一體之也;合物萬殊為一物,一同之也;洞萬理為一致,一貫之也;冥萬世為一息,一通之也;攝萬善於一德,一該之也;應萬變于一心,一統之也。至於一天人,一有無,一死生,一內外,無往而不一,用能與天地配其體,與鬼神即其靈,與陰陽挺其化,與四時合其誠,天地鬼神四時陰陽,吾之一與之為一矣。其於天下有哉!論一至此,蓋性是一者也,則于聖人何有哉?

  【聲律大成】:賦句。精以無二,純而不思;所統不離乎一貫,其歸甯有於殊途;渾融此性,純以不雜,流暢其間,二之則窒;

  在易為元,乃善性之本然,在書為精,亦道心之妙者;

  精以惟微,脈絡三聖人之旨,慮而同致,根源六君子之傳;

  其舉遠兮,悉均仁者之視,其為式兮,孰外聖人之抱;

  即危微之內,而有一中之執,自忠恕之外,莫知一貫之由;

  體乾卦之純,偕至偕極,謹中庸之獨,或安或利;

  道無所雜,發作修己,德極其純,推為勸賢;

  精以入神,妙蠖伸蛇蟄之蘊,一而達道,有魚躍鳶飛之妙;

  會堯之精,為立極之標準,守禹之一,探傳原之符契。

  一氏

  【古今姓氏辨正】:邵氏曰:姓書無一氏,今江南彭澤有之,當是姓乙,訛為一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