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卷二千九百七十三 人


  九真·人

  聖人

  【孔子家語】

  孔子謂哀公曰:所謂聖人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始終,協庶品之自然,明並日月,化行若神,睹之而不識其神,此則聖人也。

  【曾子】

  《天圓章》:

  倮蟲之精曰聖人。

  【白虎通】

  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

  《禮別名記》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萬傑曰聖。聖人未沒時,寧知其聖乎?曰:知之。

  《論語》曰:太宰問子貢曰:夫子聖者歟?孔子曰:太宰知我乎;聖人亦自知聖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何以知帝王聖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又曰:聖人作《易》也。又曰: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文俱言作,明皆聖人也。

  《論語》曰:聖乎堯舜其猶病諸;何以言禹湯聖人?《論語》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與舜比方巍巍,知禹湯聖人。

  《春秋傳》曰:湯以聖德,故放桀;何以言文王、武王、周公皆聖人?《詩》曰:文王受命。非聖不能受命。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湯武與文王比方。

  《孝經》曰:則周公其人也。下言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何以言皋陶聖人也?《以自篇》曰:若稽古皋陶聖人,而能為舜陳道,朕言惠可底行。又旁施象刑惟明。又聖人皆有表異《傳》:

  伏羲祿銜連珠,唯大目鼻龍。伏作《易》八卦以應樞。黃帝顏得天匡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顓頊戴午,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蓋象招搖。帝嚳駢齒,上法月參,康度成紀,取理陰陽。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曆象日月,璿璣玉銜。舜重瞳子,是謂玄景,上應攝提,以象三光。

  《禮》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決河疏江;皋陶鳥啄,是謂至誠。決獄明白,察於人情;湯臂三肘,是謂柳翼。攘去不義,萬民蕃息;文王四乳,是謂至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武王望羊,是謂攝陽,盱目陳兵,天下富昌;周公背僂,是謂強俊,成就周道,輔於幼主;孔子宇反,是謂尼甫。立德澤所,與藏元通注。聖人所以能獨見前,與神通精者,蓋天所生也。又《議禮樂篇》聖人之道有文質。

  【易】

  九五飛龍在天。

  《疏》:

  聖人以龍德居天位。乾卦元亨利正,《疏》:

  是以聖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正。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疏》:

  此亦同類相感應也。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同上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疏》:

  :聖人設教感動人心,使變惡從善,然後天下和平。咸卦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注》:

  言得其所常,故能長久。

  《疏》:

  聖人應變隨時,得其久長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萬物從化而成也。常卦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注》:

  神則無形者也,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疏》:

  刑罰當理,故人服也。豫卦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疏》:

  聖人但養賢人使治眾,眾皆獲安。順卦聖人設卦以觀象。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績而擬諸形容,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夫《易》云云: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注》:

  洗濯萬物之心。

  《疏》:

  萬物有疑則蔔之,是蕩其疑心。行善得吉,行惡遇凶,是蕩其噁心也。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並同上聖人之情,見乎辭。

  《注》: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

  《疏》:

  辭則言其聖人所用之情。繫辭下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注:夫有用則有所寶,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

  《疏》:

  言聖人大可寶愛者,在於位耳。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聖人易之以宮室,聖人易之書契。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注》:

  聖人乘天地之正,故萬物各成其能。

  《疏》:

  聖人因天地所生之性各成其能。並同上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說卦》:

  離也者,明也。聖人南面而德天下,響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禮記】

  聖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

  《文王世子》聖人至德。

  《禮器》聖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同上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

  《疏》:

  聖人為教象,須法四時而通也。以日星為紀。

  《疏》:

  敬授民時,是法日星為綱紀也。月以為量,《疏》:

  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為一月,而聖人制教,亦隨人之才分,是法月為教之限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並《禮運》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

  《疏》:

  聖人參擬于天地以修治政教也。故聖人耐音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疏》:

  皆感義懷德而歸之。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並同上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樂記》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同上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

  《大傳》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祭義》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注:謂聖人也。

  《孔子閒居》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注: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百世俟聖人而不惑。並同上聖人制之以道《鄉飲酒義》聖人之製作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表記》

  【孝經】

  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序》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聖治章》

  【論語】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述而》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張》

  【孔子家語】

  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五刑》聖人之化,太上以德教,而以禮齊之。

  《五帝德》

  【河圖】

  黃帝曰:凡人生一日,天帝賜算三萬六千,又賜紀二千,聖人得三萬六千七百二十,凡人得三萬六千,一紀主一歲,聖人加七百二十。

  【大公六韜】

  聖人體天。

  【老子】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聖人之治虛其心。三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及至聖人,蹩為仁,醻為義,而天下始疑矣。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七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二十二章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二十七章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牘見天道,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四十七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聖人直而不肆,光而不曜。五十八章聖人欲不欲,學不學,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聖人無為,故無欲。同上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七十章聖人被褐懷玉,七十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左傳】

  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成六年文子曰:唯聖人能外內無患,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內憂,《注》:

  驕亢則憂患生也。成十六年

  【曾子】

  《天圓章》:

  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河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文子】

  聖人法,始不可見,終不可及,令出如流。聖人內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知九竅四支之宜,而遊乎精神之和。

  【屍子】

  聖人之身猶日也。夫日圓尺,光盈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矣。聖人正己而四方治,故曰天地之大府。

  【關尹子】

  《三極篇》:

  極者,尊聖人也。聖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內外之大同,故或先內,或先外;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禮;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財;以此周天下,可以禦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觀天下,可以制器。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歸功於聖人,聖人任功于天下,所以堯舜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天無不覆,有生有殺,而天無愛惡;地無不載,有貴有賤,而地無彼此;日無不照,有妍有醜,而日無厚薄。聖人之治天下亦然。故聖人之道如天,聖人之德如地,聖人之用如日。聖人之道天命,非聖人能自道;聖人之德時符,非聖人能自德;聖人之事人為;非聖人能自事。是以聖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聖人之道,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仁義禮知信各兼五者,聖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弗以行觀聖人,道無跡;勿以言觀聖人,道無言;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為;勿以貌觀聖人,道無形。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工,不離是非;能雖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醜。聖人假此以示天下,明此乃見聖人。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眾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惟聖人同萬物,所以無我。聖人之于眾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室舟車同也,貴賤貧富同也。眾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眾人。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聖人曰道,觀天地人物皆吾道。倡和之,始終之,青黃之,卵翼之,不愛道,不棄物,不尊君,不賤小人。賢人曰物,物又不同。旦旦又去之,旦旦興之,長之,短之,直之,方之,是為物易者也。殊不知聖人鄙雜廁別分居,所以為人,不以此為己。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則擒;聖人不異眾人,時物不能拘耳。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如鐘鼓然,如鐘鼓然,聖人之言則然。如舟車然,如舟車然,聖人之行則然。惟莫能然,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蛆食蛇,蛇食龜,龜食蛆,互相食也。聖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去無之弊,又言去非無非有之弊,言如引鋸然。惟善聖者不留一言。若龍,若蛟,若蛇,若龜,若魚,若蛤,龍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為龍,亦不能為蛇,為龜,為魚,為蛤。聖人龍之,賢人蛟之。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渾乎洋乎?游太初乎?時金已,時玉已,時糞已,時土已,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端乎權乎?狂乎愚乎?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淒淒然;有思心,則聲遲遲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奕奕然。所謂悲思怨慕者非乎?非竹非絲,非相得之心符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未嘗言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世之愚拙者,妄援聖人之愚拙者自解,殊不知聖人時愚時明,時拙時巧。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蓋以聖師聖者,徇績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績而合道。賢人赴上而不見下,眾人赴下而不見上,聖人道乎上下,惟其宜之。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聖人也哉!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牡者馳,牝者逐;雄者鳴,雌者應。是以聖人制言行而賢人拘之。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紛,事則棋布。所謂聖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胡然徹徹爾,胡然憂憂爾,胡然戚戚爾。惟其編俾萬物,而無一物能俾之,故能貴萬物。雲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於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人之道則然。

  【子思子】

  懸子問子思曰:「吾聞同聲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夫子,見於子產則兄事之。而世謂子產仁愛,夫子聖人,是謂聖道事仁愛乎?吾未喻其人之孰先後也,故質於子。」子思曰:「然子之問也。昔季孫問言游,亦若子之言也。子遊答曰:『以子產之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產死,鄭人舍玦珮,婦女舍珠,巷哭三日,笙竽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遊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昌以無德。』季孫曰:『善。』」懸子曰:「其然。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龜背,其長九尺有六寸,是成湯之容體也。』」

  【孟子】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放勳曰:勞之來之。聖人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則仁覆天下矣。

  《離婁·上》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萬章·上》聖人與我同類者。

  《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同上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離婁·上》聖人之憂民也如此,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皋陶為己憂。滕文公上聖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公孫醜·上》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注》踐,履,居之也。

  《易》曰黃中通理,聖人內外文明,然能以正道履居此美形。游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盡心·上》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盡心·下》我亦欲正人心以承三聖者,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滕文公·下》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盡心·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公孫醜·上

  【莊子】

  聖人並包天地。應帝王聖人天下之利器。

  《篋》聖人原天地之美,運萬物之理。

  《知北游》聖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

  《齊物論》聖人觀于天而不助。

  《在宥》聖人善,故靜也。萬物不足以撓心。同上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漁父》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天下篇》聖人以仁義為準繩,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秋水》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正天下之形,垂政仁義以慰天下之心。

  《馬蹄》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駢母》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天道》堯觀乎華,華封人曰:請祝聖人,使聖人壽,使聖人富,使聖人多男子。

  《莊天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音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外篇·刻意》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

  《疏》聖人德合二儀,故並包天地;仁覃無外,故澤及天下;成而不處,故不知誰為;推功于人,故莫識其氏族矣。

  《雜篇·徐無鬼書》

  【列子】

  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說符》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天瑞》聖人無全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聖人知所與,知所去。同上

  【管子】

  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同法法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同上聖人參於天地宙合天地形之,聖人成之,則與天同極。

  【荀子】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勸學》聖人何以不欺,曰聖人者,以己度人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道觀盡。

  《非相》有聖人之辯者。同上聖人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釐。

  《儒效》井井兮其有條理也,綏綏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樂人藏也,如是則可謂聖人矣。此其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神固之謂聖人,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積善而全美謂之聖人,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能慮能固,斯聖人矣。

  《禮論》聖人者,道之極也,故學者學為聖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並同上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

  《性惡》禮義法度者,聖人之所生也。同上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修身》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不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論》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同上天下者,至重也,至大也,至眾也。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垂天下之權稱也。

  《正論》聖人無兩心。

  《解蔽》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同上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聖人矣。

  《樂論》處聖人之勢,行聖人之道,《強國》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十二子》工輸不能加于繩墨,聖人不能加于禮。

  《法行》

  【韓非子】

  《楊權篇》:

  若天若地,是謂累解。天地,高厚不可測者也。君用意如天地,則上因下考之,累可解也。若地若天,孰疏孰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無疏無親也。能象天地,是謂聖人,謹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其要,乃為聖人。

  【慎子】

  《威德篇》:

  聖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聖人雖不憂人危也。百姓准上而比於下,其必取己安焉,,則聖人無事矣。故聖人處上能無害人,不能使之無己害也,則百姓除其害矣。聖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敢取之也;百姓之于聖人也,養之也,非使聖人養己也。則聖人無事。

  【國語】

  範蠡曰:死生因天地之刑。注:死,殺也。刑,法也。殺生必因天地四時之法,推亡固存是也。天因人,因人善惡而福禍之。聖人因天,天垂象聖人則之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形,見也。見其凶之象聖人因而成之。因吉凶以誅賞

  【史記】

  《天官書》:

  三光者,而聖人統理之。

  《屈平傳》:

  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與世推移。

  《商君傳》:

  甘龍曰:聖人不易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聖人因民而教,不勞而伐功。聖人制禮節欲,取於民有度,使之以時,用之有地。

  【西漢書】

  《刑法志》:

  聖人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聖人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動緣民情而則天象地。

  《律曆志》:

  樂歌詠五常之言,應人倫,原情性,感之以樂,莫不同乎一。唯聖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聞之也。

  《禮樂志》聖人象天地制禮樂。

  《賈誼傳》:

  聖人有金城。

  《董仲舒策》:

  聖人莫不以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聖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命者天之令,命非聖人不行,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

  《韓安國傳》:

  王恢曰:聖人因于時。高帝嘗圍于平城,及反位而無忿怒之言。聖人以天下為度,不以己私傷天下之功。師古曰:言當隨天下人心,而寬大其度量也。

  《司馬遷傳》:

  聖人不巧,時變是守。

  《伍被傳》:

  聖人萬舉萬全。

  《翼奉傳》:

  天地設位,垂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神聖人,名之曰道。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

  《貢禹傳》:

  天生聖人,蓋為萬民。

  【春秋繁露】

  《威德所生篇》:

  我雖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其心以求其當,然後發慶賞以立其德;雖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其心以求其政,然後發刑罰以立其威。能常若是者謂之天德,行天德者謂之聖人。

  《立元神篇》:

  天積眾精以自剛。聖人積眾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聖人序爵祿以自明。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聖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故天道務盛其精,聖人務眾其賢盛其精而壹其陽,眾其賢而壹其心,壹其陽,然後可以致其神;同其心,然後可以致其功。是以建治之術,貴得賢而同心。為人君者,其要貴神,神者,不可得而視也,不可得而職也。是故視而不見其形,聽而不聞其聲。聲之不聞,故莫得其響;不見其形,故莫得其影。莫得其影,則無以曲直也;莫得其響,則無以清濁也。無以曲直,則其功不可得而敗;無以清濁,則其名不可得而度也。所謂不見其形者,非不見其進止之形也,言其所以進止不可得而見也;所謂不聞其聲者,非不聞其號令之聲也,言其所以號令不可得而聞也。不見不聞,是謂冥昏。能冥則明,能昏則彰,能冥能昏,是謂神。人君貴居冥而明其位,處陰而向陽,惡人見其情而欲知人之心。是故為人君者,執無源之慮,行無端之事,以不求奪,以不問問。吾以不求奪,則我利矣;彼以不出出,則彼費矣;吾以不問問,則我神矣;彼以不對對,則彼情矣。故終日問之,彼不知其所對;終日奪之,彼不知其所出。吾則以明而彼不知其所亡,故人臣居陽而為陰,人君居陰而為陽,陰dao尚形而露情,陽道無端而貴神。

  【劉向說苑】

  聖人之于百姓,其猶赤子乎?

  【大戴禮】

  聖人智通大道,應變不窮,穆穆純純。哀公問何謂聖人?孔子曰:「聖人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

  【韓詩內傳】

  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養性為己至道,是民德也,未及於士也;行法而志堅,不以私欲害其所聞,是勁士也,未及于君子也;行法而志堅,好修其所聞以矯其情,言行多當,示安諭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上則能大其所隆也,下則開道不若已者,是篤厚君子,未及聖人也。若夫百王之法,若別白黑,應當世之變,若數三綱,行禮要節,若性四支,因化之功,若推四時,天下得序,群物安居,是聖人也。

  《詩》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又曰:聖人養一性而禦大氣,持一命而節滋味,奄治天下,不遺其小,存其精神,以補其中,謂之志。

  《詩》曰:不競不糸求,不剛不柔,言得中也。

  【楊子】

  聖人樂天知命,樂天則不勤,知命則不憂。

  《修身》聖人好己師。聖人耳不順乎非,口不離乎善。聖人曰神。聖人用,天下檢。觀乎天地則見聖人。有德者好問聖人。並同上聖人文質者也。車服以彰之,藻色以明之,聲音以揚之,詩書以光之。

  《先知》聖人樂天,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聖人之道,譬猶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宏。並同上惟聖人為可以開明。

  《問道》聖人之言似于水火,水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聖人之治天下也,礙諸以禮樂。大哉聖人言之至也。開之廣然見四海。並同上聖人聰明淵懿,繼天測靈,冠乎群倫,經諸範。五百聖人有擬天地而參諸身乎?或問:「五百歲而聖人出,有諸?」曰:「堯舜禹,君臣也,而並。文武周公,父子也,而處。湯孔子數百歲而生,因生以推來,雖千一不可知也。」或問:「聖人占天乎?」曰:「聖人以人占天」。渾渾乎聖人之道,群心之用也。聖人重其道而輕其祿。聖人之言遠如天。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言可聞而不可殫,書可觀而不可盡。聖人之材天地也。」李注:覆載與天地合其德。聖人之言,天也。或曰聖人無益于庸也。天地簡易而聖人法之。聖人愈鈍而後利,關百聖而不慚,蔽天地而不恥,能言之類莫能加也。貴無敵,富無倫。並同上聖人得言之解,得畫之體。問神人聖人之辭,渾渾若川。問神心其神矣乎?能常操而存者,其惟聖人乎?聖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者也。同上問聖人表裡。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裡也,《重黎》孝至矣。一言而該,聖人不加焉。

  《孝至》或曰:「聖人事,異乎?」曰:「聖人德之為事」。同上仰聖人而知眾說之郛也。

  《學行》遷善也者,聖人之徒歟!

  聖人則異賢人矣。並同上聖人虎別,其文炳也。

  《吾子》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曰:「丹青初則炳,久則渝渝乎哉!」或曰:「聖人之道若天,天則有常矣。奚聖人之多變也?」曰:「聖人固多變,人之書言行天也,天其少變乎?」並《君子》

  【淮南鴻烈解】

  聖人無思慮,無設儲,來者弗迎,去者弗將。將送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之中不失其直。天下皆流,獨不離其壇城,故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已,修天之理;不豫謀,不乘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則不求所無,不失所得,內無旁禍,外無旁福。禍福不生,安有人賊。為善則觀,為不善則議。觀則生貴,議則生患。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智見譽,法修自然,己無所與。慮不勝數,行不勝德,事不勝道。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不通,與道爭則凶。故《詩》曰:不識弗知,順帝之則。

  《詮言訓》聖人不以名屍,不為謀府,不為爭任,不為智主,藏無形,行無跡,遊無朕。朕兆不為福先,不為禍始。保于虛無,動於不得已。欲福者或為禍,欲利者或離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以甯則危;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星列於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於德而見,故人視之。人之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跡。動有章則詞,行有跡則議。故聖人明于不形,藏跡于無為。同上聖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故因則大,化則細矣。

  《泰族訓》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原道訓》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聖人一度循軔。並同上聖人之學,欲以反性于初而游心於虛也。

  《淑真訓》聖人內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同上古之聖人,和愉寧靜也。其志得道行,命也。同上聖人由近知遠,萬殊為一。

  《本經訓》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

  《覽冥訓》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聖人在上,化育如神。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並《繆稱訓》聖人之財制物也,猶工匠之削鑿枘也,曲得其宜不折傷。

  《齊俗訓》聖人法天順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

  《精神訓》聖人事省而易治。

  《王術訓》聖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同上

  【東漢書】

  天之紀綱,聖人寶焉。

  《律曆志》曆法雲:昔者聖人之作曆也,觀璿璣之運,三光之行,道之發斂,景之長短,鬥剛之建,青龍所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同上聖人處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所以副其德彰其功也。

  《輿服志》天道性命,聖人難言。

  《桓譚傳》故聖人升高據上,則以德義為首;涉危覆傾,則以賢者為力。

  《黃瓊傳疏》蔡邕作《釋誨》曰:蓋聞聖人之大寶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財聚人。

  《本傳》聖人執權,遵時定制。崔《政論》故聖人能與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變。同上聖人順時以動。

  《皇甫嵩傳》

  【晉書】

  昔者聖人擬宸極以運璿璣,揆天行而序景耀。

  《律曆志》聖人德侔二儀,道貫三才《范甯傳》聖人之臨天下也,祖乾綱以流化,順穀風以興仁。兼三才而禦物,開四聰以招賢。

  《華譚傳》包舉六合,其惟聖人乎?《虞預傳》

  【抱樸子】

  《行品篇》:

  擬玄黃之覆載,楊明並以表微,文彪而備體,澄獨見以入神者,聖人也。

  【文選】

  聖人有壹定之論。班固《賓戲》昔者聖人受命河洛。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黃河清而聖人生,裡社鳴而聖人出,群龍見而聖人用。並李蕭遠《運命論》蓋聖人之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東方朔《客難》

  【隋書】

  聖人法乾坤以作則,因卑高以垂教,設官分職,錫圭祚土,由近而制遠,自中以航外。

  《百官志》

  【文中子】

  今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矣。

  《王道》聖人無常心,以萬物為心。聖人達而賞罰行,聖人窮而褒貶作。同上聖人所以響明而節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辯上下,定民志。

  《禮樂》薛收問:「聖人與天地如何?」子曰:「天生之,地長之,聖人成之。」《魏相》聖人采詩以觀其變。

  《天地》董常曰:願聖人之道行于時。陳叔運問祭,子曰:「何獨祭乎?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三者不同。古先聖人所以接三才之奧也。」並同上聖人之道,其昌也潛,其弊也浸。若寒暑進退,物莫不從之,而莫知其由也。

  《周公》《易》聖人之動也,於是乎用以乘時矣。

  《問易》天下有道,聖人藏焉;天下無道,聖人彰焉。

  《述史》天下有道,聖人推而行之;無道,聖人述而藏之。

  《錄關子明事》聖人輔相天地,準繩陰陽,恢皇綱,立人極。同上

  【唐書】

  聖人大德在能納諫,太宗而能容魏征之直。

  《陳子昂傳》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下。

  《經籍志》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地有六律,所以司辰也。參伍相周,究于六十,聖人以此見天地之心也。

  《律曆志》

  聖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

  《馬周上疏》聖人訓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同上聖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

  《崔群贊》治己治人,惟聖人能之。

  《北狄贊》聖人以不言為德。

  《劉洎傳》多聞闕疑,不恥下問,聖人之心也。

  《張薦傳》聖人防亂未然,天下何由不治?《韓琬傳》聖人接三才之奧,理四海之廣。

  《柳仲郢傳》憲宗國嗣未立,李絳等言:聖人以天下為大器,知一人不可獨化,四海不可無本,故建太子以自副。

  《惠昭太子傳》聖人尊德禮而卑刑罰,故舜先敕契,以敷五教,後任處由以五刑也。

  《魏征疏》《易》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

  《司馬承正傳》聖人無名者,不為可名之名。聖人受命于天,以人為主;功濟於天,天人和同,則宗廟受福,子孫蒙慶。

  《高郢傳》聖人廣宣文教。

  《李遐叔傳》聖人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

  《源乾耀傳》聖人酌天道而行者也,亦貴其不已。裴土自《賢良策》古者聖人不出戶而知天下。牛僧孺《賢良策》聖人不專其德,賢智必有所歸。姚玨《諫太子書》君子謹初,聖人存戒,本立輔臣,朝夕納誨。陸贄《奏議》聖人制事,必度物宜,無求備於一人,無責人於不逮。同上聖人治天下有要道,曰要在孝悌而已。溫彥博曰:聖人之道無不通。

  《突厥傳》張蘊古《大寶箴》:

  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於已,推恩於民。

  【唐張說集】

  《握乾符頌》:

  聖人握符之大寶也,聖人握符之大政也,聖人握符之大祥也,聖人握符之大曆也。

  【韓昌黎集】

  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正德。

  《顏子不貳過論》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原人》聖人之道不傳世。

  《讀荀》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師說》聖益聖,聖人之所以為聖。同上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

  《伯夷頌》聖人之舉事舉為,無不與人共之者也。

  《進士策問》且古聖人言通者,百行眾藝備於身。

  《通解》《賀雨表》:

  聖人之德與天地通,誠發於中,事應於外。

  【柳宗元集】

  聖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於後。

  《時令論》天地泰而聖人出,雷雨解而品物榮。

  《賀踐祚表》

  【李文公集】

  《複性書》:

  上成者,聖人之性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劉子】

  《明謙》:

  道盈體沖,聖人之謙也,《易》稱謙尊而彌光。

  【劉公是先生弟子記】

  聖人行而當理,非求當也,自當也;言而中律,非求中也,自中也。聖人辯必能窮萬物而不言,智必能兼萬事而不為。不言者有所止之,不為者有所因之。

  【冷齋夜話】

  朱世英言:昔從文公定林數夕,聞所未聞,嘗曰:子曾讀《遊俠傳》否?移此心學無上菩提,孰能禦哉?又曰:成周三代之際,聖人多生吾儒中,兩漢以下,聖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論也。又曰:吾止以雪峰一句語作宰相。世英曰:願聞雪峰之語。公曰:這老子嘗為眾生,自是什麼?

  【程氏遺書】

  聖人即天地也。天地中何物不有,天地豈嘗有心柬別善惡。一切函容覆載,但處之有道耳。若善者親之,不善者遠之,則物不與者多矣,安得為天地?故聖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朱子語錄】

  聖人之于天地,猶子之于父母。

  《佛經》雲: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聖人亦是為這一大事出來。這個道理雖人所固有,若非聖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曉得,我說在這裡教你曉得;你不會做底,我做下樣子在此與你做。只是要持守這個道理,教他常立在世間,上拄天,下拄地,常如此端正。才一日無人維持,便傾倒了。少間腳拄天,頭拄地,顛倒錯亂,便都壞了。所以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天只生得你,付得你這道理,你做與不做卻在你。做得好也由你,做得不好也由你,所以又為之立君師以作成之。既撫養你,又教導你,便無一夫不遂其性。如堯舜之時,真個是寵綏四方,只是世間不好底人不定疊底事,才遇堯舜都安帖平定了。所以謂之克相上帝,蓋助上帝之不及也。自秦漢以來,講學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業,然無人知明德新民之事。君道間有得其一二,而師道則絕無矣。卓又問《易》:

  聖人參天地而兩之。云云。先生雲:前日正與學者言佛經雲: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聖人亦是為一大事出現於世。上至天,下至地,中間是人,塞於兩間者,無非此理。須是聖人出來,左提右挈,原始要終,無非欲人之有以全此理,而不失其本然之性也。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只是為此道理,所以作個君師以輔相裁成左右民,使各全其秉彝之良,而不失其本然之善而已。故聖人以其先得諸身者與民共之,只是為這一個道理。如老佛窺見這個道理。莊子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大宗師篇》釋氏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他也窺見這個道理,只是他說得驚天動地。聖人之學,則其作用處與他全不同。聖人之學,則至虛而實實,至無而實有,有此物則有此理。佛氏只見得如此便休了,所以不同。又問輔相裁成,若以學者言之,日用處也有這樣處否?曰:有之。如饑則食,渴則飲,寒則裘,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作為耒耜網罟之類,皆輔相左右民事。卓易木條僩錄同

  【朱子語續錄】

  聖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聖人。常人終日為不善,偶有一毫之善,此善心生也。聖人要求備,故大舜無一毫釐不是,此所以為聖人。不然又安足謂之舜哉?

  【侯氏靜一泛言】

  「開天聖人說」:三皇大聖人相繼出於天地開闢之頃,天不言,三聖代天而言;天不為,三聖代天而為。此所以謂之天子,而為開天萬世之祖也。又「聖人名教說」:聖人名教從天文地理之道而來。天文地理人道,因聖人名教之垂世可征也。觀六經諸子遺書可知,非天地不能成聖人之始,非聖人不能成天道之終。有功于天地之間,有功於百世之下,切關乎人道,切補於國家、天下治術,與天地相終始,聖人之名教也。

  【諸儒鳴道集】

  伊川曰:聖人當人不問時,與木石同也。屏山曰:聖人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與木石同,聖人真死矣。籲!伊川曰:湯武未知是聖人不是聖人,若文王則分明是大聖人。屏山曰:予甚不喜,程子謂孟軻有圭角,顏子未到無過之地,今也大不幸又聞此言,籲!可怪也夫。伊川曰:孟子未敢便道是聖人,如說夷惠雲皆古聖人,必錯了一兩字。如說大人則藐之,便不是也。屏山曰:程子之畏大人者而侮聖人之言可乎?擬有一日之長,不可見其短,程子所見果長於古聖人否?明道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聖人,人也,不得無憂。屏山曰:陋哉斯言!鼓萬物者,聖人之靈府也。憂患豈能入哉!姑射之神人,塵垢糠,陶鑄堯舜,嶺南之觀察使自有廊幕在,程子豈知有此理哉?

  【捫虱新語】

  孟子所序三聖,世多泥于文而不知其意。王荊公曰:伊尹之學,士多進而寡退,故伯夷出而矯之;伯夷之後,士多退而寡進,故柳下惠出而矯之。三人者,皆因時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不免有弊。至孔子之時,三聖之弊極於天下矣。故孔子出,而後聖人之道大全,而無一偏之患。蘇子由獨以為不然,曰:孔子嘗言此三人矣。或謂之仁人,或謂之賢人,未聞以聖人而許之者。其敘逸民,則曰「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夫人而不能無可無不可,尚足以為聖人乎?且三代之風,今世不得見矣。春秋之際,士方以功利為急,孰謂其多退而寡進而有伯夷之弊,此皆妄意聖人耳。予謂此說,足以正荊公之失而未盡孟子之意。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此假義設辭也。蓋孟子謂任與清與和,此三者士君子為行之大概也。士君子之行未至於聖人,則必有所偏,偏則此三者必居其一矣。夫以天下庸庸之人,多因乎流俗而不能自立也。士君子于此三者,苟得其一,則亦可以自見於世。故假此三人者以顯其義,然而不免有所偏,非全德也。故複假孔子以終其說曰:孔子,聖之時者也。以為士君子必如孔子,然後謂之全德,否則獨行一介之士而已,此孟子願學之意也。又安有矯弊之說?彼孟子又豈以三子為足與孔子並而稱聖乎?予故曰:此孟子假義設辭,明矣。孟子嘗以伯夷、柳下惠為聖人,王荊公複以孟子為聖人。雖要推尊孟子,然不必如此立論也。予觀文中子設教,自比孔子,而李翱至以其書比之太公家教,則又似貶抑太過,要之皆非至論耶。

  【采真集】

  聖人靜而為聖則歸其明,動而為王則用其光。

  【樂府詩集】

  《聖人出》:

  聖人出,陰陽和,美人出,游九河。佳人來,馬非離哉!何駕六飛龍。四時和,君之臣,明護不道美人哉!宜天子,免甘星。筮樂甫始;美人子,含四海。

  【元劉文貞公集】

  《聖人出》:

  二五合神靈,兆民一天性。乃有純粹精,眾人獨曰聖。道德備身心,剛常弘教命。規矩則方圓,仁義定中正。

  【國朝周巽泉性情集】

  《聖人出》:

  羲軒位皇極,如日行中天。聖聖繼作則,墳典斯流傳。乾坤大一統,圖書垂萬年。高岡來彩鳳,清廟鳴朱弦。尼父振遐躅,人文日丕宣。

  【劉基覆瓿集】

  《聖人出》:

  聖人出,臨萬方。若白日,登扶棄。陰靈韜精星滅芒,群氛辟易歸大荒。曖寒谷熙春陽,枯根發茁暢幽藏。潛魚躍波谷鳥翔,花明草暖青天長。青天長,聖人壽,北斗軒轉調氣候。北辰中居環列宿,八風應律九歌奏,圓方交格神靈輳。聖人出,陽道開,億萬年,歌康哉!

  【群書足用】

  「聖人」《事對》:

  清明記

  睿知記

  誠明韓

  淵懿楊

  盡倫荀

  備道荀

  冠群倫楊

  育萬物記

  《體題》:

  睿哲聰明、睿聰上智《賦偶》哉。粹精乘首出之乾,輔相仰交通之泰。行高於世,為萬世之法則,道備於身,具一身之準繩。時龍方禦於乘乾,治象適符於開泰;睿哲高古,清明在躬;以自然輔物,未始害物,以無為化民,未嘗強民;鴻圖親纘於一人,鳳曆有開於千載。智出世表,職司化鈞;正古今標準于萬世,任天下綱常於一身;乾君適應於禦天,震子肇新于王器;足以臨也,大而化之;聰以作謀,明以作哲;中于不勉,得於不思;前乎千古獨此為冠,後乎百世惟吾是師;大以能化,廣而乃神。理皆同得此實先得,性本生知非由學知;處君師之任,必盡君師之責。中天地而立,當成天地之能。動作有文進退有度,從容中道周旋中規;百王禮樂孰主孰宰,一代綱常曷經曷綸;中正以觀,聰明有臨;五百歲而興,至此適應,數千年而來,未之有倫;兼三才之妙,實任成能之責,中兩間而立,獨司贊化之權;教設於觀,化流以乾;掌握道管,躬待化權。賦隔會應亨嘉,孰不附攀于龍鳳;類從上下,自形飛躍於魚淵。

  【兼金合璧】

  《賦偶》能大而化,自生而知;物來能名也,明合日月,事至不惑也,識前著龜。聰悟生稟,誠明性全;酬酢萬變而默藏諸用,經緯四方而莫知其然;列九等之上,無愧班固,在二者之中,可卑樂正。德變黎民,唐帝顯欽明之善;教形闕裡,宣尼都仁知之稱。文王之德之純,因心而會,周人之才之美,豈學而知;聰明淵懿冠群倫,篤寶輝光新其德。

  《事對》:

  聰明《書·堯典》:

  聰明文思,注言:聖德遠著。又《命》:

  昔在文武,聰明齊聖。又《記·中庸》: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廣淵《書·微子之命》:

  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睿智《易·繫辭》:

  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睿情《選·江文通雜體詩》:

  禮登佇睿情,樂闋延皇眄。注:天子之情。睿哲《書·舜典》:

  睿哲文明,溫恭允塞。疏通《史》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達天德《禮·中庸》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實睿實聰《前敘傳》:

  孝昭帝,實睿實聰。作謀作哲《書·洪範》五事:恭作肅,從作人,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法天立教《書·說命中》注:聖人所以法天而立教。配天地《大戴記》:

  孔子曰:所謂聖人配乎天地,參乎日月。賦偶運化於上,克明者君;鑒利害以前計,燭安危而逆知,明照四海,貴為一人。睿略深蘊,英謀夙資。日月其鑒,而無所不照,著龜其識,而無所不通。臨朝大煌煌之美,有德全顯顯之宜。智自天錫,德能日升。智無不知也,不自為其智,神無不見也,不自為其神。睿德全賦,聰謀悉知。胸中之算雖曰自得,天下之事每虞不知。光履帝位,深潛睿思;不以至聰而強所未悟,不以獨見而略所不知。

  瑞物降生聖人

  【王子年拾遺記】

  孔子生之夜,有二蒼龍自天而下,而二神女擎香露於空中以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鈞天之樂,有五老列於庭,則五星之精也。先是麟吐玉光于闕裡,人家雲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龍繞室,五星降庭,徵在以繡紱擊麟角,及夫子將終,麟解紱而泣。

  鄰國有聖人

  【晏子】

  《外篇》《不合經術六》: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晏子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聖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諫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內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居暮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

  叔孫生聖人

  【西漢書】

  《叔孫通傳》:

  高帝既並天下,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刃擊柱。上患之,通知上益厭之,說上曰:「臣願召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會十月,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於是拜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弟悉以為郎,通出宦,以五百金賜諸生。諸生乃喜曰:「叔孫生聖人,知當世務。」

  中土多聖人

  【淮南鴻烈解】

  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音,聲湍水人輕,遲水人重。湍,急流得水也中土多聖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

  觀天地見聖人

  【楊子】

  《修身篇》:

  或問:眾人曰富貴,而賢者曰義,聖人曰神。觀乎賢人則見眾人,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程氏外書】

  楊子曰:「觀乎天地則見聖人。」伊川曰:「不然。觀乎聖人,則見天地。」

  意聖人

  【南史】

  陳沈不害通經術,善屬文,家無卷軸,每制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周弘正曰:「沈生可謂意聖人。」

  肉眼不識聖人

  【資治通鑒】

  唐肅宗至德元載辛卯,乾進攻潼關,克之。哥舒翰至關西驛,揭榜收散卒,欲複守潼關。番將火拔歸仁等,以百餘騎圍驛。入謂翰曰:「賊至矣,請公上馬。」翰上馬出驛,歸仁率眾叩頭曰:「公以二十萬眾,一戰棄之,何面目複見天子?且公不見高仙芝封常清乎?請公東行。」翰不可,欲下馬,歸仁以毛縶其足于馬腹,及諸將不從者皆執之以東,會賊將田乾真已至,遂降之,俱送洛陽。安祿山問翰曰:「汝常輕我,今定何如?」翰伏地對曰:「臣肉眼不識聖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東平,魯炅在南陽,陛下留臣使以尺書招之,不日皆下矣。」祿山大喜,以翰為司空同平章事。謂火拔歸仁曰:「汝叛主,不忠不義。」執而斬之翰以書招諸將,皆複書責之。祿山知不效,乃囚諸苑中。

  勿驚聖人

  【資治通鑒】

  唐肅宗上元二年,史思明在鹿橋驛,令腹心曹將軍將兵宿衛,朝義宿於逆旅。其部將駱悅蔡文景說朝義曰:「悅等與王死無日矣。自古有廢立,請召曹將軍謀之。」朝義首不應。悅等曰:「王苟不許,悅等今歸李氏,王亦不全矣。」朝義泣曰:「諸君善為之,勿驚聖人。」注:當時臣子謂其君父為聖人悅等乃令許叔冀之子李常召曹將軍,至則以其謀告之。曹將軍知諸將盡怨,恐禍及已,不敢違。是夕,悅等以朝義部兵三百,被甲詣驛。宿衛兵怪之,畏曹將軍不敢動。悅等引兵至思明寢所,備思明如廁,問左右,未及對,已殺數人。左右指示之,思明聞有變,垣至廄中,自韝馬乘之,悅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墜馬,遂擒之。思明問亂為誰?悅曰:「奉懷王命。」思明曰:「我朝來語失,宜其及此,然殺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長安,今事不成矣。」悅等送思明于柳泉驛,囚之。還報朝義曰:「事成矣。」朝義曰:「不驚聖人乎?」悅曰:「無。」著

  黃者聖人

  【唐書】

  《李泌傳》:

  泌至靈武,肅宗欲授以官,泌固辭,願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輦。眾指曰:「著黃衣者聖人,著白者山人也。」帝聞之,恩賜以金紫,拜行軍司馬。

  三教聖人

  【曾慥類說】

  唐德宗誕日,內殿三教講論,諸人談畢,僧鑒虛曰:「臣請奏事,玄元皇帝,我唐天下文宣王,古今之聖人;釋伽如來,西方之聖人,皇帝陛下,南贍部洲之聖人。」

  願天生聖人

  【資治通鑒】

  《後唐明宗紀》:

  長興四年十一月戊戌,帝殂。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登極之年,已六十,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眾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在位年谷屢豐,兵革罕用,校之五代,粗為小康

  趙聖人

  【太平廣記】

  偽蜀趙溫圭,占人災祥無不中,蜀謂之趙聖人。武將王暉,使蜀有功,後為貴臣擠抑,王禦之。一日入朝見趙,趙乃屏告曰:「君面有殺氣,懷刃欲陰謀,但君將來當為三郡守一節制,不宜害人取禍。」王擲匕首於地曰:「今日不期逢君,為我開釋。」王果遷秦州節度,趙言果驗雲。

  真聖人

  【宋史】

  《李沆傳》:

  沆與王文正公旦同在中書,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見此,此參政他日之憂也。」沆沒後,真宗遂封岱祠汾,大修宮觀,講墜典,靡有暇日。旦親見王欽若、丁謂等所為,欲諫則業已同之,欲去則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識之遠,歎曰:「李文靖真聖人也。」當時遂謂之聖相。

  【呂氏童蒙訓】

  範文正公與鄭國文忠富公弼同在政府,富公嘗歎曰:「范六丈真聖人,與吾淺見不同。」

  【魯慥類說】

  《魯宗道》:

  明肅垂簾,將有志於天下之事。而朝臣默默無敢一言,宗道獨抗直不撓。後嘗拱手瞻禮而謂曰:「武后真聖人。」對曰:「有唐之罪人耳,陛下乃聖人也。」後曰:「何也?」曰:「武后幾危唐社稷,豈非罪人乎?」後默然久之,僭右之心不復萌矣。仁宗幼沖,後將與同日詣慈孝神禦,欲以大安輦先法駕,宰相不能對。宗道獨曰:「婦人有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翌日後輦遂居其後。

  西方聖人

  【坦齋通編】

  列子述孔子曰:西方有聖人。佞佛者以為指釋氏而言,蓋妄也。

  《國語》薑氏曰: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大事。注雲:周詩:誰將西方,西歸之人,皆謂周也。予謂孔子果有是言,謂昔文王也。于佛何與?至王通直指佛西方聖人,則其學可知矣。

  【宋岳珂史】

  嘗得司馬溫公解禪偈。其義精深,真足以得儒釋之同。偈言:文中子以佛為西方之聖人,則佛之心可知矣。今之禪者,好為隱語以迷後人,故作解禪偈。

  【佛祖統紀】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西方聖人丈六,項佩金花,飛行殿庭。旦問群臣,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王時,西方有聖人者,其名曰佛,殆非人歟。」帝乃遣使迎之。

  詳漢字半個聖人

  【五燈會元】

  義忠禪師初參石鞏,鞏常張弓架箭接機。師詣法席,鞏曰:「看箭。」師乃撥開胸曰:「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麼生?」鞏彈弓弦三下,師乃禮拜。鞏曰:「三十年張弓架箭,只射得半個聖人。」遂拗折弓箭。

  詳僧字一行真聖人

  【唐一行傳】

  玄宗詔行,謂曰:「師有何能?」對曰:「頗記覽。」帝以宮藉示之。行周覽,覆本紀念,如素習然。帝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他日詔占災福,若指如掌,帝嗟歎久之。邢和璞者亦術流,莫窺其際,謂尹曰:「一行和尚真聖人也。」及著《大衍曆》,《唐書·曆律志》以為不刊之典。

  夢古聖人

  【捫虱新語】

  予嘗夢至一處,殿宇甚嚴,有五人坐其中,皆具衣冠。予瞻仰甚久,因問彼中之人皆何人?答曰:「中坐者孔子,左坐者堯舜,右坐者湯武。」皆並肩而獨坐,孔子差高。予因三歎古之聖人皆如此堂堂耶。時紹興十四年甲子,六月二十四日夜,夢中頗訝孔子中坐,既寤而思之,遂得其說。予嘗作《孔子論二篇》,一篇為此而設也。

  善形容聖人

  【程氏遺書】

  孔子門人善形容聖人。

  中聖人

  【儒學警悟】

  吾觀魏武帝方禁酒,而徐邈私飲至於沉醉。從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告之武帝,武帝甚怒。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酒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謹,偶醉言爾。」邈遂得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