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一萬一千六百十六 老 |
|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一千六百十六 十四巧 老〈養老二〉 〈魏書太武時。居蛇侯羅結年百七歲為長狄卿。後年一百一十。詔聽歸老賜。大寧東川以為居業。並築城。即號曰羅侯城。朝廷每有大事。騎馬詢訪〉 〈焉。齊書羅侯代人。世祖初。為散騎常侍遷侍中。總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歲。精奭不衰。世祖以其忠愨。甚見信侍。詔聽歸老。賜大寧東川以為居業。〉 〈並為築城。即號曰羅侯城。至今猶在。 文成帝紀。和平二年三月幸中山至於鄴。遂幸信都。輿駕所過皆親對高年。問民疾苦。詔民年八十以上。一〉 〈子不從役。四年三月。賜京師民年七十以上大官廚食以終其年。 孝文帝紀。延興三年十一月。賜高年布帛。太和元年十月。詔七十以上一子不〉 〈從役。又宴京邑耆老于大華殿。賜以衣服。三年五月。詔曰。昔四代養老問道乞言。朕雖沖昧。每尚其美。今賜國老各衣一襲。綿五斤。絹布各五匹四〉 〈年七月。改作東明觀。詔會京師耆老賜綿彩衣服幾杖稻米蜜面。複家人不徭役六年三月。幸武州山石窟寺。賜貧老者衣服。十五年八月議養老。〉 〈十六年二月。賜京邑老人鳩杖。八月司徒尉元以老遜位。以元為三老以前鴻臚卿遊明根為五更。詔曰。夫大道凝虛。至德沖挹。故後王法玄猷以〉 〈禦世。聖人崇謙光而隆美。是以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所以訓孝悌于萬國。垂教本於天下。自非道高識博。孰能處之。是以五帝憲德。三王乞言。〉 〈若求備一人。同之古哲。叔世之老。孰能克堪。師上聖。則難為其舉。傳中庸則易為。其選。朕既庸寡德謝曩哲老更之選。差可有之。前司徒山陽郡公〉 〈尉元。前大鴻臚卿新大伯游明根。並元亨利貞。明允誠素。少著英風。老敷雅跡位顯台宿。歸終私第。可謂知始知卒。希世之賢也。公以八十之年。宜〉 〈處三老之重。卿以七十之齡。可充五更之進。於是養三老五更於明堂。國老庶老於階下。帝再拜三老。親袒割牲。執爵而饋。於五更行肅拜之禮。賜〉 〈國老庶老衣服有差。既而元言曰。自天地分判。五行施用。人之所崇。莫重于孝順。然五孝六順。天地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臣既年衰。不究〉 〈遠趣。心耳所及。敢不盡誠。帝曰。孝順之道。天地之經。今承三老明言。銘之於懷。明根言曰。夫至孝通靈。生順感幽。孝順之道。無所不格。願陛下念之〉 〈以濟黎庶。臣年志朽弊。識見昧然。在心之慮。不敢不盡。帝曰。五更助三老以言至範。敷展德音。當克已複禮。以遵所授。禮畢。乃賜步挽一乘。詔曰。夫〉 〈尊老尚吏。列聖同致欽年敬德。綿哲齊軌。朕雖道謝雲風。識昧則然仰稟先誨。全遵猶旨。故推老以德。立更以無父焉斯彰。兄馬斯顯矣前司徒〉 〈西元。前鴻臚卿明根。並以充德懸車。懿量歸老。故尊公以三事更以五雖老吏非官耄耋罔祿。然況事既高宜加珠養三老可給上公之祿五更可〉 〈食元卿之俸。供食之味。亦同其倒。其複車駕幸鄴。明根朝於行宮。詔曰遊五更養業蓬簷。歸終衡裡可謂朝之舊德。國之老成。可賜帛五百匹榖五〉 〈百觧。敕太官備送珍羞。複車駕幸鄴又朝行宮。賜轂帛如前。為遣甲第國有大事常壐書訪之。舊𤵜發動。手詔問疾太醫送藥。時奚護為外都大官。〉 〈詔以護年邁。既未致仕。令依舊養老之例。通鑒綱目武帝永明十年。魏主養老子明堂。 注。魏司徒財元。太鴻卿遊明根。累表請老。魏主引見。賜〉 〈元官冠素衣。明根妻貌青紗卑衣而遣之。至是親養老於明堂。以見為三老。明根為五更。帝再拜三老。親經割壯。執爵而轉。肅拜五更。且乞言焉。元〉 〈明根勸以孝友化民。又養國老庶老於階下。祿三老以上公。五更以見卿。集覧。玄冠。記玉藻篇注雲。重冠委貌也。青紗單衣。單與禪通。音丹。前江〉 〈充。衣紗榖禪衣。師古曰。禪衣。若今之朝服中華。後公孫述為馬援制都事單衣。又白緝單衣。注見去年。肅拜。詩話雲。至身肅容而微下手。且乞言猶〉 〈記內則篇曰有乞言。注有讀曰又。又從之求善言也。國老。庶老。記王制篇疏去。國老鄉大夫士之老者。庶老庶人在官之老者。唐禮樂志。所司奏五〉 〈品以上致仕者為國老。六品以下致仕者為庶老。十七年八月。帝南伐至肆州。民年七十以上賜爵一級。九月濟河。詔洛懷並肆所過四州之民。百〉 〈年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十八年正月。帝南巡。詔相兗豫三州百年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 〈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孤老不能自存者賜栗五石。帛二匹。八月丙寅詔六鎮及禦夷城。人年八十以上而無子孫兄弟。終身給其廩粟。七十〉 〈以上家貧者各賜粟十斛。十一月辛未。詔冀定二州。民百年以上假以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十二月〉 〈丁卯。詔郢豫二州之民百齡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鰥老不能自存賜以榖帛十九年四月。幸〉 〈彭城。賜百歲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老疾不能自存者賜榖帛。六月帝自伐齊回。車駕所經。百〉 〈年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孤老不能自存者賜以榖帛。十月曲赦相州民百年以上假郡守。九〉 〈十以上假縣令。八十以上賜爵三級。七十以上賜爵二級。孤老不能自存者賜以榖帛。二十年二月。詔畿內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師。將行養老之禮。〉 〈三月燕群臣及國老庶老于華林園。詔曰。國老黃耇以上假中𢽵大夫郡守。耆年以上假給事中縣令。庶老直假郡縣名。賜鳩杖衣裳。二十一年二〉 〈月。詔並州士人年六十以上假以郡守。三月詔汾州民百年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五月泛渭〉 〈入河。詔雍州士人百年以上假華郡太守。九十以上假荒郡。八十以上假華縣。七十以上假荒縣。庶老以年各滅一等。七十以上賜爵三級。時裴安〉 〈祖為河東州主管。後閒居養志。不出城邑。帝幸長安至河東。存訪故老。安祖朝于蒲阪。帝與語甚說。仍拜安邑令。安祖以老病固辭。詔給一時俸以〉 〈供湯藥焉。北史魏文帝紀太和二十一年九月。詔司州洛陽人年七十以上無子孫。六十以上無期親。貧不自存者。給以衣食。及不滿六十而有廢〉 〈痼之疾。無大功親。窮困無以自療者。皆於剔坊遣醫救護。給大醫師四人。豫請藥物療之。 宣武帝景明三年八月。以前大夫平陽公丕為三老。〉 〈孝明帝紀。熈平二年四月。詔京尹所統百年以上賜大郡叛。九十以上賜小郡板。神龜元年正月。詔京畿百年以上給大郡板。九十以上給小郡板。〉 〈八十以上給大縣板。七十以上給小縣板。諸州百姓百歲以上給小郡板九十以上給上縣板。八十以上給中縣板。正光四年七月。詔曰。聿遵斯在。〉 〈齒預一焉。崇敬黃耇。先代通訓。故方叔以元老處位。充國緣自強見留。雖七十致仕。明乎典故。然以德尚壯。許其縶維。今庶寮之中。或年迫懸車。循〉 〈禮宜退。但少收其力。老棄其身。言念勤舊。春然未忍。或戴白在朝。未嘗外任。或停私曆紀。甫授考級。如此之徒。雖滿七十。聽其蒞民。以終常限。或新〉 〈解縣吏。或外佐始停。已滿七十。方求更敘者。史部可依令不奏。其有高名峻德。老成髦士。灼然顯達。為時所知者。不拘斯例。若才非秀異見在朝官。〉 〈依令合解者。可給本官半祿。以終其身。使辭朝之叟。不恨歸於閭巷矣。孝莊帝紀建義元年五月。詔上黨百年以下。九十以上。板三品郡。八十以〉 〈上四品郡。七十以上五品郡。邢邵傅養黃髮以詢哲言。魏書孝靜帝紀。天平三年十二月。遣使者板假老人官。百歲以下各有差。北齊書文宣帝紀。〉 〈天保九年七月。給京畿老人劉奴等九百四十三人版職及杖帽各有差。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即位。大赦改元。諸郡國老人各授版職。賜黃悁〉 〈幾杖。後周書昭帝武成二年六月己巳。版授高年刺史守令各有差。 武帝紀保定元年正月甲戌。詔光經有戎官年六十以上。及民年七十以上。〉 〈節級版授官。杜佑通典後周武帝保定三年四月。詔以大傳燕國公於謹為三老。賜延年杖。皇帝幸太學以食之。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屏之間。三〉 〈老答拜。設三老席于中楹南向。太師晉國公宇文護升階。設幾于席。三老升席。南面憑幾而坐。大司寇楚國公豆盧寧升階正舃。皇帝升立于斧奉〉 〈之前西面。有司進饌。皇帝跪授醬豆。親𥘵割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受爵以酳。撤去。皇帝北面立訪道。三老乃起立于席後。皇帝曰。猥當天下重〉 〈任。自惟不才。不知政理之要。公其誨之。三老答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諌則聖。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諫。以知得失。天下乃安。惟陛下念之。又曰。為〉 〈國之本在乎忠信。是以古人雲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在於賞罰。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益。為惡者日止。若有功不賞。有罪不〉 〈罰。則天下善惡不分。下人無所措手足。𠕋府元龜。治國之道必須有法。法者國之綱紀。綱紀不可不正。正之道在於賞罰而已。又曰。言行者立身之〉 〈本。言出。行隨。誠宜相顧。陛下。三思而言。九慮而行。若不思不慮。必有過失。天子之遇。事無大小。如日月之蝕。莫不知者。願陛下慎之。三老言畢。皇帝〉 〈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禮成而出。通鑒綱目陳文帝天嘉四年夏四月。周主養老於太學。 注胡氏曰。憲老乞言。古先哲王成已致治之要道也然三〉 〈代而後。寥寥千五百年。行此禮者不越數君。然亦好名慕古以聳一時觀聽而為之。未有貞得進言之益者也。烏乎。古之善政。若井田封建之類。其〉 〈遂不可行於世耶。 集覧。中楹。兩楹之間也。記檀弓篇。孔子夢坐奠於兩楹之間。注。兩楹之間。南面卿明。人君聽治正坐處。幾。業屬也。人所見坐所〉 〈以安身。故加諸老者。少者不及焉。舃。履也。崔豹古今注。以木置履下。幹臘不畏泥濕。故曰舃。斧扆注見漢平帝元始五年。酳。音胤。漱口也。以酒曰酳。〉 〈以水曰漱。憲老乞言注見漢明帝永平二年養老禮。𠕋府元龜保定三年七月丁醜。幸津門。問百年。賜以錢帛。又賜高年版授有差。建德二年。詔曰。〉 〈尊年尚齒列代弘規。序舊酬勞哲王明範。朕嗣承洪業。君臨萬邦。驅彼兆庶。寘諸仁壽。軍民之間。年多耆耋。眷言衰暮。宜有優崇。可頒授老職。使榮〉 〈沾邑裡。 宣帝時。柱國閻慶于武帝朝抗表致仕。慶既衰老。恒嬰沉痼。帝以其先朝耆舊。特異常倫。乃詔靜帝至第問疾。賜布帛千叚。醫藥所須。令〉 〈有司供給。大象二年。拜上柱國。隋書禮儀志。仲春令辰。陳養老禮。先一日三老五更齋于國學。皇帝進賢冠玄紗袌至辟雍。入總章堂。列宮懸。王公〉 〈已下及國老庶老各定位。司徒以羽儀武賁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國學。並進賢冠玄服黑舃素帶。國子生黑介幘青衿單衣。束馬從以至。皇帝釋劎〉 〈執珽迎於門內。三老至門。五更去門十步則降車以入。皇帝拜三老五更攝齊答拜。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升自右階。就筵。三老坐。五更立。〉 〈皇帝升堂北面。公卿升自左階北而。三公授幾杖。九卿正履。國老庶老各就位。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不拜五更。乃坐。皇帝西向肅拜五更。進珍羞〉 〈酒食。親袒割。執醬以饋。執爵以酳。以次進五更。又設酒酏于國老庶老。皇帝升御座。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皇帝虛躬請受。禮畢而還。又都〉 〈下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賜鳩杖黃帽有敕即給不為常也。 文帝紀。文帝踐極。令皇太子就周致事柱國閻慶第問疾。仍供醫藥之費。 煬帝紀。大〉 〈業五年二月丙辰。宴耆舊四百人于武德殿頒賜各有差。十月癸亥。詔曰。優德尚齒。載之典訓。尊事乞言義彰膠序。鬻熊為乘。一本作師取非筋力。〉 〈方叔元老。克壯其猷。朕永言稽古。用求至治。是以厖眉黃髮更令收序。務簡秩優。無虧藥膳。庶其臥治。佇其弘益今歲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處置〉 〈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滯。不堪居職。即給賜帛。送還本郡。其官至七品以上者。量給祿廩。以終厥身。六年四月。帝在江都宮宴江淮已南父老。頒賜各〉 〈有差。七年二月。詔曰。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高麗高元。虧失藩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雖懷伐國。仍事省方。今住涿郡〉 〈巡撫民俗。其河北諸郡。及山西山北年九十以上者。板授太守。八十者授縣令。唐書禮樂志。孟月及季夏。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所司先奏三〉 〈師三公致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五品以上致仕者為國老。六品以下致仕者為庶老。尚餐具牢饌。前三日尚舍設〉 〈大次於學堂之後。隨地之宜。設三老五更次於南門外之西。群老又於其後。皆東向。文官于門外之東。武官在群老之西。重行東西向。皆北上。前一〉 〈日設御座於堂上。東序西向。莞筵藻席。三老座於西楹之東。近北南向。五更座於西階上東向。國老三人座於三老西階不屬焉。皆莞筵藻席。眾國〉 〈老座於堂下西階之東。西面北上。皆蒲筵緇布純。加莞席。杜氏通典。玄帛純。若三品以上則莞筵紛純。加藻席盡純。凡五品以上致仕者為國老。設〉 〈庶老席于國老之後。皆蒲筵緇布純。六品以下致仕者為庶老。大樂令展宮縣於廷。設登歌於堂上。如元會典儀。設文武官五品以上位於縣東西。〉 〈六品以下在其南。皆重行西向北上。蕃客位於其南。諸州使人位於九品之後。學生分位於文武官之後。設門外位如設次。又設尊於東楹之西北〉 〈向左玄酒。右坫以爵。其日鸞駕將至。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鸞駕至太學門。回輅南向。侍中跪奏請降輅。降入大次。文武五品〉 〈以上。從駕之官皆就門外位。太樂令工人二舞入。群官客使以次入初鸞駕出宮。量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三老五更俱服進賢冠。乘安車。〉 〈前後導。從。其國老庶老則有司預戒之。鸞駕既至太學。三老五更及群老等俱赴集。群老各服其服。太常少卿贊三老五更俱出次。引立于學堂南〉 〈門外之西。東面北上。奉禮贊群老出次。立於三老五更之後。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立于學堂北戶之內。當戶北面。侍中板奏外辦。皇帝出戶。殿中〉 〈監進大珪。皇帝執大珪。降迎。三老於門內之東。西面立。侍臣從立于皇帝之後。太常卿與博士退立于左。三老五更皆杖。各二人夾扶。左右太常少〉 〈卿引導惇史執筆以從。三老五更於門西東面北上。奉禮引群老隨入。立於其後。太常卿前奏請再拜。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攝齊答拜。皇帝揖〉 〈進。三老在前。五更。從。仍杖夾扶至階。皇帝揖升。俱就座。複立。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拜。皇帝又西向肅拜五更。五更答肅拜。俱座。三公授〉 〈幾。九卿正履。殿中監尚食。奉禦進珍羞及黍稷等。皇帝省之。遂設於三老前。皇帝詣三老座前。執醬而饋。乃詣酒尊所取爵。侍中贊酌酒。皇帝進。執〉 〈爵而酳。尚食奉禦以次進珍羞酒食於五更前。國老庶老等皆坐。又設酒食於前。皆食。皇帝即座。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格言宣於上。惠音〉 〈被子下。皇帝乃虛躬請受。敦史執筆錄善言善行。禮畢。三老以下降筵。太常卿引皇帝從以降級。逡巡立於階前。三老五更出。皇帝升立于階上。三〉 〈老五更出門。侍中前奏禮畢。皇帝降還大次。三老五更升安車。導。從而還。群官及學生等以次出。明日三老詣闕表謝。 高祖武德三年。幸稷州。召〉 〈父老置酒高會賜帛。五年三月。宴京城父老賜布。 太宗貞觀三年四月。詔高年八十以上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歲加絹二疋。十月幸隴州。詔〉 〈岐隴二州八十以上賜物。百歲以上就加優恤。五年十二月。幸溫湯新豐。賜高年帛。六年三月。幸九成宮。八十以上賜粟帛。五月宴岐州父老賜帛。〉 〈九月幸慶善宮。賜故老帛。十一年正月。宴長安父老於玄武門。賜以榖帛。三月幸洛陽宮。宴父老於乾元殿。賜以粟帛。是年車駕在洛陽。幸甄權宅。〉 〈禮高年也。權頴川人。精銳藥術。為天下之最。時年一百三歲。拜朝散大夫賜以粟帛被褥幾杖。因詔百歲以上者給侍五人。十二年二月宴洛陽父〉 〈老。賜帛有差。十三年正月。朝於獻陵。三原縣人年八十以上賜物有差。十四年正月。幸魏王宅。賜同裡老人物有差。十五年正月。如洛陽。所過州賜〉 〈高年榖帛。五月並州父老請臨幸。帝賜宴于武成殿。仍賜物遣之。十一月搜于伊闕。詔所經之縣。遣使存問高年。賜綿帛各有差。玉海。貞觀十五年〉 〈二月癸醜。要從官及山東宗姓洛陽高年於貞觀殿。奏九部樂賜帛。十六子十一月甲子。幸處善宮。召武功之邰城立節三時豐義四卿士女七十〉 〈已上及居宮側數百人賜宴。父老爭上壽。賜帛有差。十七年六月。並州父老詣闕賀皇太子疏爵晉藩。賜宴及物以遣之。十一月以貞石表瑞。制男〉 〈子年七十以上。量給酒米。十八年十月癸卯。以將征高麗。宴雍州父老。百歲以上。氈被袍各一。帛十疋。粟十石。九十以上物五叚。粟五石。八十以上〉 〈物三叚。粟一石。上海。貞觀十八年十月癸卯。宴布州父老千一百人于上林死。循省風俗。則先問高年。時臨舊都。乃宴術故老。或賜飲于瑞闕。或回〉 〈與於私室而又因靈休之集。平嘉祀之禮。則錫之鳩杖。賁之束帛。登販授之秩。開石窌之封。斯教化之大本。盛王之令典也。十一月壬申至洛州。遣〉 〈使賞壐書詣鄭汝懷澤四州問高年。宴賜各有差。壬午宴洛州父老一百九十人於儀鸞殿。班賜有差。十九年二月。發洛陽征遼所經州縣高年賜〉 〈粟帛。行幸次河陽。女子呂年百七歲。太宗幸其宅存問之。賜氈被袍各一。綿帛十叚。次汲縣女子翟張並年百歲。太宗幸其宅。存問之。賜物如河陽。〉 〈三月。次平棘張道鴻之廬。賜以衣服。道鴻往鄙野。無他事行。少時常遊名山得服食之訣。居人間每餌金膏。時年百四十六歲。十月決營州。召父老〉 〈年七十以上賜繒綿綾錦等。二十年。幸井州。引太原父老宴之賜物有差二月發並州。賜所過高年粟有差。七月。幸靈州。賜高年粟帛有差。八月丁〉 〈卯。見京城父老于北闕。賜食及粟帛。二十二年三月。至玉華宮。賜所過高年粟帛。二十三年五月。以甘雨降。賜天下八十以上粟帛。 太宗賜李靖〉 〈靈壽秋。 高宗永徽六年十月。立武氏為皇后。赦天下。八十以上老人各賜粟二石。帛三叚。百歲以上各賜粟五石。帛十叚。顯慶元年正月辛未。立〉 〈皇太子。赦諸年八十以上各賜粟帛。己卯宴京城老人八十以上賜物各有差。二年二月幸洛陽。父老百歲以上氈被一具。袍一領。彩絹十叚。粟二〉 〈十石。仍遣使就家存問。九十以上各賜綿絹五叚。十月幸鄭州。賜八十以上老人粟帛有差。閏十二月。以駕幸東都。詔所經處八十以上老人賜氈〉 〈袍綿絹及粟有差。五年三月幸並州。老人年八十以上板授刺史縣令。並賜氈被粟帛各有差。龍朔元年九月。駕幸河南縣婦人張氏第。年一百三〉 〈歲。遂賜絹三十疋。氈被一具。皇后太子亦親問。賜以衣物及繒彩。乾封元年正月改元。詔諸老人八十以上者假授刺史司馬。量賜粟帛。總章二年〉 〈九月。幸岐州。賜高年衣服粟帛。咸亨元年十一月。將幸東都。宴京城父老。有不能行者。仍許子弟扶至殿庭。仍節級賜物及黃袍而遣之。正元三年〉 〈三月。自以州溫湯還。賜八十以上老人帛弘道元年二月。大赦天下老人百歲以上者板授下州刺史。婦人板授郡君。九十以上者板授上州司馬。〉 〈婦人板授縣君。八十以上者板授縣令。婦人量賜粟帛顯慶四年閏十月辛巳。賜民八十以上氈衾粟帛。五年三月丙午。皇后賜婦人八十以上氈〉 〈食粟帛。 睿宗太極元年正月。籍田大赦。賜老人年九十以上板授下州刺史。緋衫牙笏。八十以上板授上州司馬綠衫衣笏。玄宗開元二年九〉 〈月。引京師恃老宴於含元殿庭。詔曰。古之為政。先于尚老。居則致養。禮傳三代。行則就見。制問百年。蓋皇王之勸人。教黎庶之為子。朕寅奉休曆。祗〉 〈膺聖謨。因秋歸而歲成。屬星見於郊祀。念其將智。尤重乞言。俾仲恩於幾杖。期布惠于鄉國。九十以上宜賜兒杖。八十以上宜賜鳩杖。所司准式。天〉 〈下諸州侍老。宜令州縣遂穏便設酒食。一準京城賜凡杖。其婦人則送凡杖於其家。三年十月。詔古者親問百年。義在養老。其侍年老。九十以上並〉 〈篤疾各賜物四叚。綿帛各一匹。十一年正月。車駕幸北都。詔太原府父老八十以上賜物五叚。板授上縣令。賜緋婦人板授上縣君九十以上賜物〉 〈七叚板授上州長史賜緋。婦人板授郡君。百歲以上賜物十叚。板授上州刺史。賜紫婦人板授郡夫人。十一月親祠南郊。禮畢大赦。詔百歲老人賜〉 〈帛五叚。粟五石。縣令至其家存問給付。十三年十月。東巡至濮州河南河北五百里內父老各賜帛二匹。十一月封禪禮畢。徐曹亳汴許仙豫等州〉 〈父老各賜帛二匹。十二月至東都。京兆父老拜賀。共賜帛以遣之。十五年。詔曰。史部選人。有衰老不堪厘務者。優其資致仕。量賜多少粟帛。十七年〉 〈十一月。詔諸州侍老百歲已上賜綿帛十叚。九十以上賜五叚。八十以上賜三叚。二十年十月。祠後土畢。詔天下侍老百歲已上賜粟五石。八十以〉 〈上三石。二十三年正月。籍田禮畢。詔天下侍老百歲已上板授上州刺史。九十中州刺史。八十上州司馬。七十以上所司量給酒內。各令存問。二十〉 〈四年八月。千秋節。召京兆父老宴。敕並宜坐食訖樂飲。兼賜物二十六年七月。冊皇太子。大赦。詔天下侍老八十以上賜粟三石。帛三叚百歲以上〉 〈賜粟五石。綿帛五叚。並加板授。二十七年二月。加尊號。大赦。詔天下侍老百歲以上板授下州刺史。婦人板授郡君。賜。粟五石。綿帛五叚。九十以上〉 〈板授上州司馬。婦人板授縣君。粟三石。綿帛三叚。八十已上板授鄉君。粟兩石。綿帛兩叚。天寶元年正月改元。詔天下侍老八十已上者。宜委州縣〉 〈官。每加存問。仍量賜粟帛。侍丁者。今其養母。孝假者。矜其在喪。此王政優容。俾中情禮。而官吏不依令式。多雜投使。自今已後。吏不得然。三載十二〉 〈月。祀九宮貴神禮畢。詔天下侍老百歲已上賜綿帛五叚。粟三石。八十以上綿帛三叚。粟兩石。六載正月。親祠南郊禮畢。詔天下侍老百年以上賜〉 〈綿帛五叚。粟三石。八十以上綿帛三叚。粟兩石。仍令長官存問。七載五月加尊號。詔京城父老各賜物十叚。七十以上板授本縣令。其妻板授縣君。〉 〈六十以上板授本縣丞。天下侍老百歲以上板授下郡太守。婦人板授郡君。九十以上板授上都司馬。婦人板授縣君。八十以上板授縣令。婦女板〉 〈授鄉君。仍賜酒面。八載閏六月。冊尊號禮畢。詔高年給屬存養。因時定式。務廣仁恩。其天下百姓大夫七十五以上。婦人七十以上。宜各給一人充〉 〈侍。仍自簡擇至八十已上。依常式處分。十載正月。親祠南郊。禮畢。詔天下侍老百歲已上賜綿帛五叚。粟五石。八十已上綿帛三叚。粟三石。大夫七〉 〈十以上。婦人七十已上。綿帛兩叚。粟兩石。十三載二月。冊尊號禮畢。詔天下侍老百歲以上板授本郡太守。婦人板授郡夫人。各賜綿帛五叚。粟三〉 〈石。八十以上板授本縣令。婦人板授縣君。各賜綿帛兩叚。粟兩石。 肅宗至德元年。即位于靈武。詔天下耆壽各賜物五叚。侍老闆授太守縣令。仍〉 〈各賜物五叚。二年十二月。赦詔天下侍老八十以上板授有差。並賜緋魚袋。上元二年。赦詔天下侍老未板授者與板授。 代宗廣德二年二月。親〉 〈祠南郊禮畢。大赦詔天下侍老九十以上板授刺史。七十以上板授上佐縣令。 德宗興元元年六月。發興元。詔本府耆老與板授本縣令。仍賜緋〉 〈員元五年四月。以太子少傳兼禮部尚書蕭昕為工部尚書。前太子少詹事韋建為秘書。並致仕。仍給半祿料。後授致仕官者。並宜准此舊例給半〉 〈祿。及賜帛。其俸料悉絕。帝念歸老之臣。特命賜其卒焉。致仕官給卓祿自昕等始也。 順宗即位初大赦。百姓九十以上板授及賜各有差。仍今宦〉 〈史就家存問。 憲宗元和元年正月。詔天下百姓高年賜來帛羊酒。十四。七月。冊尊號大赦。委中書門下選黜陟使分巡天下。百姓高年者頒賜〉 〈有差。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十一月合鄭覃往鎮州宣慰。其四州之內有高年不能自存者就給東帛。長慶元年正月。郊禋禋畢。赦制天〉 〈下百姓高年者賜來乃綿絹有差。三月以盧龍軍節度使劉總歸。語管內高年不能自存。差官就問。給賜粟帛。冊府元龜。臣欽若守曰。唐自武宋已〉 〈無實錄。故事多悶劉蕢策文宗陛下養高年以教人悌。五代史唐莊宗紀。同光元年四月即位。制詔應諸道管內有高年踰百歲者。便與給複。水〉 〈俾除名。自八十至九十者。與免一子免役。州縣不得差傜。十月德音有年過八十者免一子從征。明宗紀。天成二年十月辛且。詔曰。敬老之規前〉 〈王所重。養親之道。為子居先。應有年八十以上及家長有廢疾者。宜免一丁差役。俾遂奉養。晉高祖紀。天福二年四月丁亥。制洪荒之內。鄉黨之〉 〈中。宜弘養老之規。式表問年之道。天下百姓有年八十以上者。與免一子差徭。仍今逐處簡署上佐官六年八月。常十鄴都。利管內耆老八十以上〉 〈者。並與板授上仿。 周太祖。紀。廣順二年十一月。左監門衛上將軍李建崇。右神武大將軍安伸左領軍將軍慕容業。右領衛將軍劉彥璋。各賜紫〉 〈欹正錦祀。金塗銀東帶。時建崇等皆年七十餘。太祖以舊將累為刺史留後老居班列。故有是賜。仍今每日內殿起居。退就公食。宋史禮儀志。養老〉 〈於太學。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來金輅。至太學酌獻文宣王。三祭酒再拜。歸禦幄。比車駕初出。量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三老五更。俱服朝〉 〈服。乘安車。導。從至太學就次。國老庶老有司預戒之。各服朝服集於其次。天樂正帥工人二舞入。立於庭東上。閤门禦史台太常寺客省。四方館。自〉 〈下分。引百官宗室客。使學生等以次入就位。如視學班。太常博士贊三老五更俱出次。引國老庶老立於後。重行異位。禮直官通事舍人引左輔奏〉 〈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皇帝出大次。侍衛如常儀心大樂正令撞黃鐘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宮架幹安之樂作。皇帝即禦坐。樂止〉 〈典儀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三老五更杖而入。各左右二人夾扶。太常博士前引。史臣執筆以從。三老五更入門。宮架和安之樂作。至宮架北北向〉 〈立。以東為上。奉禮郎引群老隨入。位於其後。樂止。博士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仍杖夾扶。宮架和安之宋作。至西階下。樂止。博士揖三老五更自〉 〈西階升堂。國老。庶老立堂下。三老五更當禦坐揖。群老亦揖。皇帝為興次奉禮郎揖國老升堂。博士引三老五更率禮郎引國老以下各于席後立〉 〈典儀贊各就坐。贊者承傳宮架尊安。之樂作。三老五更就坐。三公授九。九卿正履訖。殿中監尚食。奉禦遣珍饈及泰稷等。免詣禦坐前進呈。逐謾於〉 〈三老前。樂止。尚食奉禦詣三老坐前執醬而饋訖。尚醞。奉禦詣酒尊所取爵的酒。奉禦執爵。奉於三老次大官。良醞令以次進羞酒食於五更群老〉 〈之前。皆食。大欒正引工人升登歌。奏惠安之樂三終。史臣既錄三老所論善言善行。宮架作申安之樂。憲言成福之舞畢。文舞退。作受成告功之舞〉 〈畢。三老以下降筵。博士引三老五更於堂下當禦坐前奉禮郎引群老復位。俱揖皇帝為興。三老五更降級至堂下。宮架和安之樂作。出門樂止。禮〉 〈直官通事舍人引左輔前奏禮畢。退復位興儀贊拜訖。皇帝降坐太常卿導。還大次。百僚以次退。車駕還宮。三老五更升安車導從還翼日詣闕表〉 〈謝政和五禮新儀嘉禮皇帝。養。老於太學儀 陳設 前期三日殿中監帥其屬尚舍設大次於太學敦化堂之後儀鸞司設三老五更次於學堂〉 〈南門外之西群老次於其南。皆東向又設文武百僚次。文官于門外之東西向武官于群老之南東向皆北上又設三公親王使相執政官以下次〉 〈於國子監門外前一日尚舍設禦幄于文宣王廟殿之東又設於敦化堂上當中間鋪御座於幄中皆南向儀鸞司設三老座於西楹之東五史座〉 〈于其南設國老三人座於三老五更之複。設眾國老座於堂下西廡。設庶老座于眾國老之後俱東向北上大歲陳登歌之欒於堂上前楹開。稍南〉 〈北向。設宮駕於庭中。立舞表於酇綴之間。設興樂位於宮粲之北。大樂令位於登歌樂虞之北。恊律郎位二。一於堂上前楹問近西稍南一於。宮架〉 〈之西北。俱東向尚醞設酒尊於東楹之北西向加元酒有站以置爵。尚食陳珍羞秦稷之屬尚輦奉輿輦繳扇于堂下翰林設眾國老庶老。滴器於〉 〈西廡。車駕詣太學。前期殿中監帥其屬尚舍設禦幄於大慶殿複殿上前楹施簾。儀鸞司設導駕官次於殿門之外夫歲陳宮架之樂於宣德門外〉 〈稍南北向。所同陳法駕鹵薄於宣德門外。其。日來明二刻。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乘黃令進金輅於宣德門內南向。設千率將軍一員位於輅前〉 〈北向。門下侍郎一員位於左輔位之前贊者二人位又于其前尚輦陳平輦於垂拱殿庭文武百官俱就次各服其服通事舍人等自下分引知樞〉 〈宻院事以下詣垂拱殿庭立班東上閭門附內侍進班齊牌。垂拱殿簾降皇帝東與出至殿上少駐。輦官迎駕自贊常起居宣輦官上殿。簾卷鳴鞭。〉 〈行門禁衛諸班親從迎駕自贊常起居。次舍。人先贊。知內侍省官以下。常起居。次樞宻以下通班。常起居贊祗候引駕樞宻知客省事以下至簽書〉 〈東上閭門官分左右立。六尚局應奉官祗應通侍大夫以下武功大夫以下並光退次管軍臣僚宣名常起居贊祗候引駕。並分左右前導輦降東〉 〈階。垂拱殿門外禁衛諸班親從自贊常起居皇帝至大慶殿複閭降輿入西閭導駕官以下就次。各易其服少頃東上合門禦史台太常奇分引左〉 〈蜅門下侍郎。太僕卿乘黃令。詣大慶殿西階下立北向東上。東黃今。其複次引導駕官在其後分東西相向立定。以俟奉迎前導禋直官通事舍〉 〈人引左輔奏請中嚴凡在左輔門下侍郎奏請。皆禮直官通事舍。人引少頃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降自西階。稱警蹕。侍衛如〉 〈常儀。宣贊舍人贊左輔以下常起居。次導駕官常起居已起居者止奏聖躬萬福。太僕卿出詣金輅所。攝衣而升。正立執轡。導駕官前導。皇帝出。大〉 〈慶殿門外至金輅所千牛將軍前跪執轡。左輔進當輿前俛伏跪奏左輔具官臣某言請皇帝降輿升輅奏訖俛伏興。退復位凡左輔奏請准此乘〉 〈黃令稍前東尚進金輅皇帝降輿升輅太僕卿立授綏導駕官分左右前導門下侍郎進當輅前俛伏跪奏門下侍郎具官臣某言請車駕進發奏〉 〈訖俛伏興。退複立凡門下侍郎奏請准此大樂正令撞黃鐘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上皷祝宮架奏采茨之樂凡樂皆恊律郎舉〉 〈麾興。上皷祝而後作偃麾戛故而後止。車駕動稱警蹕左輔先詣宣德門內以俟。門下侍郎及贊者夾侍以出。千牛將軍夾輅而趍車駕將及宣德〉 〈門。至侍臣。上馬所。門下侍郎奏請車駕少駐敕侍臣上馬左輔前承旨。退稱曰。制可門下侍郎傳制稱侍臣上馬贊者承傳敕侍臣上馬諸侍衛之〉 〈官各督其屬。左右珝駕在黃麾內。符寶郎奉八寶前導。殿中監後部從。導駕官夾侍於前。贊者在左輔門下侍郎之前侍臣上馬畢門下侍郎奏請〉 〈車駕進發車駕動稱讎蹕樂止。皷吹振作。法駕鹵簿前導詣太學。車駕將至學。東上閤门禦史台太常寺客省四方館分引文武官宗室客使禮部〉 〈祠部郎官太常寺國子監太學官並諸生俱詣門外立班。再拜奉迎訖退。內已起居者止奏聖萬。車駕及門少駐。文武侍臣皆下馬。導駕官步〉 〈導入門車駕動千牛將軍夾輅而趍。至廟門外。回輅南嚮導駕官分左右立千牛將軍立于輅右。左輔奏請皇帝降輅乘輿。尚輦奏禦進輿於輅後〉 〈皇帝降輅乘輿以入。侍衛如常儀。通事舍人承旨敕群官各還次以俟酌獻文宣王。前期太常設祭器于文宣王神像前。光祿實之左一籩實以〉 〈脯。右一豆。實以臡。爵一。在籩豆前。檥尊一。在殿上前楹間。實以供內法灑。香爐一。在神前。又設配享十哲及兩廡從祀位各左一籩。實以脯右〉 〈一豆。實以鹿臡。爵一在籩豆前。象尊四。一於殿上前楹之東一於前楹之西。二分設於兩廡之北。供實祠祭法酒。皆有坫設良醞令位於文宣王〉 〈酌尊所北向。其日皇帝既歸禦幄。禮直官太常博士天常卿立於幄前東向。禮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宰臣親主使相執政官禦史台。東上閤门引〉 〈尚書侍郎以下文武官各朝服入詣殿下位。如陪祠班。引左輔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太常卿詣禦幄前。俛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請皇帝行酌〉 〈獻之禮。奏訖。俛伏興。簾卷。禮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導皇帝出幄升自東階。諭文宣王神像前。太常卿奏請皇帝跪。又奏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侍〉 〈臣執爵詣酒尊所。良醞令酌酒以授侍臣。𠋣臣跪以爵酒進。皇帝受爵。三祭酒。奠爵。俛伏興。太常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贊者曰。再拜。在位官皆再〉 〈拜太常卿前導。皇帝降自東階歸禦幄薕降。太常卿詣禦幄前跪奏禮革。薕卷。皇帝出幄。乘輦諸太學如別儀禮部祠部郎官太常丞博士及國子〉 〈監太學官分詣殿上配享十哲及兩廡從祀位分奠如常儀養老其日車駕初出宮量時則遣中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三老五更俱服朝服乘安〉 〈車前後導從至學門下車就次國老庶老有司預戒之各服朝服皆集于其次皇帝既謁至聖文宣王畢。大樂正帥工人二舞入立於庭東上閤门〉 〈禦史台太常寺客省四方館自下分引文武百僚宗室客使學生等以次入就位。如視學班太常博士贊三老五更俱出次。引立于學堂南門外之〉 〈西東向北上。奉禮郎先贊國老次眾國老。次庶老並出次引立於三老五更之後。重行異位。禮直官舍人引左輔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皇帝服〉 〈通天冠絳紗袍出大次侍衛如常儀太常卿太常博士禮直官前導。皇帝將出。大樂正令撞黃鐘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宮架幹〉 〈安之樂作。皇帝即御座南向。樂止。典儀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三老五更皆杖而入。各左右二人夫扶。太常博士前引史臣執筆以從。三老入門宮〉 〈架和安之樂作至宮架北北向立以東為上。奉禮郎引群老隨入。位於其後立定樂止太常博士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仍杖夾扶如初宮架和〉 〈安之樂作至西階下樂止太常博士揖三老五更升自西階國老眾國者庶老立於堂下三老五更至當堂上。當御座前北向躬揖群老揖於下皇〉 〈帝為興。次奉禮郎揖國老升堂太常博士引三老五更奉禮郎引國老以下各于席後立典儀贊各就坐贊者承傳宮架尊安之樂作三老五更以〉 〈下俱就坐。三公授九。九卿正履訖。殿中監尚食奉禦進珍羞及黍稷算。先詣御座前進呈。遂設于三老之前樂止次尚食奉禦諸三老座前執醬而〉 〈饋訖尚醞奉禦詣酒尊所取爵酌酒奉禦執爵奉於三老次大官良醞令以次進珍羞酒食于五更國老庶老之前國老庶老等皆食大樂正引工〉 〈人升登歌。奏惠安之樂三終。吏臣執筆錄三老所論善言善行事終宮架作申安之樂。憲言成福之舞既畢文舞退作受成告功之舞既畢。三老以〉 〈下降筵太常博士引三老五更於堂上當御座前奉禮郎引群老複。堂下位。俱北向躬揖皇帝為興三老五更降級至堂下宮架和安之樂作出門〉 〈樂止。引左輔前奏禮畢退後位典儀曰拜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皇帝降座。太常卿前導。皇帝還大次。文武百僚客使學生等以次退三老五更〉 〈升安車。導從而還。明日詣闕表謝。車駕還內。前期殿中監帥其屬尚舍設禦幄於大慶門外之東南向。其曰養老禮畢。皇帝既還大次。所司轉仗禦〉 〈鹵薄於還遠。如來儀。文武百僚宗室客使並先詣宣德門外就次以俟主班奉迎。東黃令進金輅於廟門外南向。千牛將軍一員執長刀立於輅前〉 〈尚輦奉禦進輿于學堂前。導駕官俱詣學堂西階下奉迎左輔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簾卷。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應導駕官等並迎〉 〈駕。奏聖躬萬福訖。步匯出門。太僕卿先詣金輅所攝衣而升。正立執轡。皇帝乘輿。降自西階。至金輅所。左輔奏請皇帝降輿乘輅。有司仍其大輦。若〉 〈乘輦即奏雲降輿乘輦。太僕卿立授綏。千牛將軍馭駕如來儀。門下侍郎奏請車駕進發。車駕動稱警蹕。侍衛如儀。將至侍臣上馬所。門下侍郎奏〉 〈請車駕少駐。敕侍臣上馬。左輔前承旨。退稱曰。制可門下侍郎傳制稱侍臣上馬。贊者承傳。敕侍臣上馬門下侍郎奏請車駕進發。車駕動稱警蹕。〉 〈皷吹及諸軍樂振作。車駕將至宣德門文武百僚俱詣門外立班。再拜奉迎。車駕至宣德門外少駐。文武侍臣皆下馬步導。千牛將軍降立于輅右。〉 〈車駕動。千牛將軍夾輅而趍。大樂正令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宮架奏乘茨之樂。入門樂止。車駕至禦幄前。左輔奏請皇帝降輅乘輿。若乘輦即〉 〈奏雲降輦乘輿。皇帝降乘輿以入。至大慶殿后。閤门左輔奉解嚴。通事舍人承旨敕群官各還次將士各還其所。三老儀注末局劄子臣等謹按〉 〈禮記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漱見而總幹則古之人君所以憲德乞言。以尊事耇老者可謂至矣。然而親拜之文不。〉 〈見於經。後漢明帝永平二年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始迎拜於門屏之間。與之交禮。複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以尉元為三老。遊明根為五更〉 〈而高祖親拜焉。故唐開元禮本朝開寶通禮。皇帝養老于太學。皆有交拜之儀蓋遵用後世故事也。今欲於儀注內刪去親拜之文。以合經典又老〉 〈者不以筋力為禮。則三老進見。欲乞特與免拜但令贊禮者。引當御座前躬揖。皇帝為興。其執醬執爵亦乞命近臣為之庶不失禮意。伏望揆自聖〉 〈學。批降指揮修立。取進止。政和二年十一月初九日。奉御筆依擬定修立。文獻通考養老 仲秋之月擇吉辰。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所司先〉 〈奏定三師三公致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史尚食先具牢饌。鑾駕將至。通事舍人引先置之官皆就門外位學生俱青〉 〈衿服。入就位。鑾駕至太學門。回輅南向。侍中號奏請降。俛伏興。皇帝降輅乘與入大次。彩扇侍衛如常。通事舍人引文官五品以上從駕之官皆就〉 〈門外位。大樂令帥工人二舞就位如正會之禮。通事舍人引群官客使入就位。鑾駕出宮。量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三老五更俱服進賢冠〉 〈具服乘安車前後導從如常禮。其國老庶老則有司先戒之鑾駕既至太學三老五更及群老等俱赴集其次。群老各服其服太常少卿贊三老五〉 〈更俱出次。引立于學堂南門外之西東面北上。奉禮贊群老出次引立於三老五更之後。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立于學堂北戶之內當戶北向。侍〉 〈中版奏以辦。皇帝出戶。侍衛如常侍中負寶陪從如式殿中監進大珪皇帝執大珪。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每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協〉 〈律郎號俛伏舉麾太和之樂作皇帝降迎三老於門內之東西面立。侍臣從立皇帝之後。太常卿與博士退立于左。皇帝立定。樂止。三老五更皆杖〉 〈各二人夾抉。左右太常少卿引導。敦史執筆以從。三老入門。舒和之樂作。三老五更立於門西東面北上。奉禮引群老入立於其後。初三老立定。樂〉 〈止。太常卿前奏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攝齋以答。再拜畢。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從。仍杖夾扶如初。至階皇帝揖升。俱就座。複〉 〈揖立。樂止。侍衛之官量人從升。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再拜。皇帝西向再拜五更。五更答再拜。休和之樂作。三老五更坐。三公授幾。九〉 〈卿正履訖。殿中監尚食。奉禦進珍羞及黍稷等。皇帝者之。遂設於三老前。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三老座前。執醬而饋訖。太常卿引皇帝詣酒尊所〉 〈取爵侍中贊酌酒訖太常卿引皇帝進執爵而醋。尚食奉禦以次進珍羞酒食于五更前國老庶老等皆坐。又設酒食于國老庶老前。國老庶老等〉 〈皆食。皇帝即座大樂令引工升奏韶和之樂三終。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格言宣於上。惠音被于下皇帝乃虛躬請受。敦史執筆。錄善言善〉 〈行終。二舞作於懸中訖。禮畢。三老以下降筵。太常少卿及奉禮引導皆如初。太常卿引皇帝從以降級。太和之樂作。皇帝逡巡立于階前樂止三老〉 〈五更出。舒和之樂作。太常卿引皇帝升立于階上。三老五更出門。樂止。侍中前奏禮畢。退復位。太常卿引皇帝降還大次。三老五更升安車。導從而〉 〈還。通事舍人引群老及學生等以次出。明日三老詣闕表謝。鑾駕還宮。一掌儀玉海宋皇祐燕京畿父老。二年九月辛亥。大饗明堂。十月乙亥。燕京〉 〈畿父老于錫慶院。容齋三筆晁無咎雲。大觀元年。大赦天下。民百歲。男子官。婦人封。仕而父母年九十。官封如民百歲。於是故漳州軍事利官晁仲〉 〈康之母黃氏年九十一矣。其第四子仲詢走京師狀其事。省中為漳州請。丞相以為可而上之。封壽光縣太君。容齋隨筆唐時赦宥推恩。于老人絕〉 〈優。宋制百歲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淳熈三年以太上皇帝慶壽之故。推恩少優。有增詭籍以冒榮命者。使如唐日。將如何哉。遼史聖宗紀。〉 〈統和十二年正月。霸州民李在宥年一百三十歲。賜東帛錦袍銀帶。月給羊酒仍複其家。元文成宗紀。帝諭集賢大學士阿魯渾撒裡等曰。集賢翰〉 〈林乃養老之地。自今諸老滿秩者升之。勿令輙去。或有去者。罪將及汝。其諭中書知之。文苑英華養老德音。詔令作太上皇康後詔。 門下。書不雲〉 〈乎。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朕虔奉大安。愛敬崇極。日嚴之養。祗慓斯在。近日聖躬違豫。寢膳有虧。憂懼在懷。不遑寧處。博求醫術。備盡蠲療。祈告明靈。〉 〈具陳懇為。上玄降福。遂蒙昭佑。應時康愈。萬福鹹宜。喜聿之隆。實兼家國。思班愷樂。洽於卿士。然而尚齒崇孝德教所先。饗餼是加。義超常等。諸州〉 〈都督刺史及文武官人。老人八十已上。並孝子旌表門閭者。並宜節級賜物。以申饗宴。庶使萬國之內。同此歡心。施于四海。皆知朕意。劉公是見生〉 〈集四代養老論。時年十七。養老蓋以盡孝慈也。劉子曰。以養莫善於燕。莫不善於饗。而食次之。以養義莫喜於饗。英不善於食。而燕次之。周人備矣。〉 〈所謂養老者。養其體者也。故擇其柔嘉。選其聲香。潔其酒醴。品其豆籩。修其簠簋。奉其犧象。謹其被除。於是乎體解折而共飲食之。又為折阻加豆。〉 〈是以惠豐而德洽。民之見者以為盡心也。莫不加愛焉。故莫善於燕。夫饗所以訓恭儉也。而養老所以充體氣也。修其物篤其意而不得躬之。酒盈〉 〈而不飲。肉乾而不食。設幾而不𠋣。一獻而百拜。惡在其惠也故莫不善於饗。是有虞氏所以不從也。所謂養義者。養其賢者也。年者天下之達尊也〉 〈爵者天下之達尊也。以達尊之爵。養達尊之年。其意猶不敢褻為之。故一獻而百拜。民之見者以為至恭也。莫不加肅焉。故英善於饗。夫養義者貴〉 〈其養志也。若曾子之養曾晢者也。而食者無百拜之恭。無一獻之節。此所謂養口者也。若曾元之養曾子者也。民之見者可。易也。故曰英不善於食。〉 〈是夏後氏所以不從也。雖然。三聖之作。非以相及也。養老以彼。養義以此。所以尊其年尚其德也。尊其年仁也。尚其德義也。仁且義。所以天下無所〉 〈為而晏然矣。故周人通其道。達其意修而兼用之。兼之是謂大備。不可改矣。孝之道達。則子鹹若。悌之道達。則幼鹹若。登歌清廟。則君鹹若。下管象〉 〈武。則臣鹹若。所以慮之以大。愛之以廣。行之以禮。修之以孝。紀之以義。終之以仁。一事舉而眾美具焉。孔子曰。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此之謂也。 養〉 〈老有惇史賦君養賢老皆有惇史昔者五帝之世。三代之君。養賢老以致孝。為惇史而垂文。愷尚引年。俾無遺于壽耇。書成緝禦。必廣記於見間豈〉 〈不以王者天下之達尊。老者君上所當養。或憲其德以躬法。或乞其言以自廣。史也不具。世兮安仰。是故。雖學異於庠序。禮珠于燕饗。必有執簡之〉 〈士以著其徽猷。必有傳信之書以存其忠讜。想夫肅肅耆德顒顒上賢往授之幾。既肆之筵。行發乎邇。則下從而化。言脫乎口。則眾忻而傳。勒成一〉 〈家因旄期而紀善。度越諸子。由忠孝而名篇。且夫柱下偏任也。猶有主方書之官。宮中燕處也。尚存貽彤管之道。孰貴乎天爵。孰尊乎國老。作而為〉 〈萬乘之師。語而為歷代之寶。書之於策。俾眾兆以皆傳。必也正名。信惇厚而能保。豈非徒善者民弗信。徒法者眾不懷。南面之主至尊也。而老必養。〉 〈養老之禮至備也。而史必皆。事父事見。諒溫文之斯在。記言記動。微涼薄之能偕。漢以書法著神君之祠。楚以禱機紀凶人之咎。語義則非正。觀名〉 〈則不厚。豈若臨雍講禮。推子道而躬行。直筆成書。垂孝稱而絆有。所以教諸侯使之悌。所以明天子必有尊。假良史之善述。昭耆年之樹惇。是使垂〉 〈之將來。弭貪涼於衰俗。施於當世。連信厚於群元。發揮禮經。欽若政紀。詢黃髮者尚謂之無過。存典刑者固所以致理。大哉三五之治醇乎醇得之惇史〉 〈秘府書林論歷代養老其禮不同。李泰伯曰。養老之禮。自古帝王未始不隆之也。凡四代之制。雖時有改。然其道則莫之變也。卿大夫之致仕者為〉 〈國老。士為庶老。其餘非賢不可皆養。亦引戶校年以行複除。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晏元獻公類要。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 〈政。廢於人事也。養老之禮有三老焉。有五更焉。天子無父矣欲為人子不可得也。無兄矣。欲為人弟不可得也。故父事三老。所以教天下之為人子〉 〈也。兄事五更。所以教天下之為人弟也。親冤而總幹。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獻。視饐在前。視鯁在後。公卿奉杖。大夫進履。天子之尊。四擇之內。〉 〈其義異不焉臣。然而以父兄事人者。孝弟之心無所用之。曰以教天下之孝弟也。天子之尊。且事他人為父見。天下之民。故遺其親父親兄乎。是一〉 〈舉而孝弟之風洋洋九州矣。李文昔鮑宣嘗患漠朝無白首耆艾之臣議論通古今。憂國如饑渴者。李固亦曰一日朝會見諸侍中。並皆年少。無一〉 〈宿儒可備顧問。二子可謂知國體矣。楊傑無為集周兼養老禮賦。兼修三代養老之禮。古之養老禮。莫如周兼三代之常法。新一王之令猷。尚文德〉 〈以唱風。典章猶盛。奉年耆而興教。飲食參修。昔自有虞訖於二代。必重年德以均仁愛。然而禮有質而有文。事或興而或廢。及周之治也。古今之通〉 〈制兼明。而老者養之。帝王之餘風盡在。大抵燕者虞之禮。饗者夏之儀。大牢而食。有商所為。天下未有遺年者。周人兼而修用之。就膠庠以致勤。高〉 〈年畢萃。順陰陽而為具。異制同施。莫不鼎殂豆籩。牲牢酒醴。然四代之異制萃一朝而為禮。貢親尚齒德爵富。雖曰竦風。黑衣素裳深燕縞雜然在〉 〈體。至如樂之作也。六樂並用。學之建也。五學相參。而況養庶老而明廣愛。事國叟而記高談。得不比前世而文盛。擾上壽以恩覃。尊耆艾於每年。時〉 〈凡有七。嚴豆觸於一日。事遍其三。故得風始朝廷。化流穹壤。春夏焉。先饗而複燕。秋冬馬。光食而後饗。舜禹湯之盛事。得以追修。鄉國學之殊方。各〉 〈隨所養。向非岐昌之德盛而大。武發之功肅而嚴。成王治定。姬公思兼。則何以設珍其以完備。致烝民之仰瞻。且異夫禮用四朝。記者美魯侯之盛。〉 〈文同三代。史臣推漢德之炎。則知兆民莫不親其親。聖人惟能老其老。推年齡以優事。監古昔而順考。孔子曰周鬱鬱乎文哉。未必不由於此道。程〉 〈明道某南廟試策 問禮曰。五帝憲三王有乞言。厚人倫之義也。是以鰥寡孤獨皆有養。後世則不然。教化之不明。衣食之不足。黎民老而不得其〉 〈巷。饑寒轉死於溝壑者往往而是。今將考古養老之禮而行之。惟帝堯而上。不可間也。虞夏商周之時。其所養何老。所處何學。所衣何服。所食何禮。〉 〈一歲凡幾行之。宜誦所聞悉著於篇。對王者高拱於穆清之上。而化行於裨海之外。何修何飭而致哉。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爾。純王之心。純〉 〈王之政。此疑衍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純王之心也。使老者得其養。幼者得其所。此純王之政也。尚慮其未也。則又尊國老〉 〈而躬事之。優庶老而時養之。風行海流。民陶其化。孰有怠於親而慢于長者哉。虞夏商周之盛王。由此道也。人倫以正。風俗以厚。鰥寡孤獨。無不得〉 〈其養焉。後世禮廢法壞。教化不明。播棄其老。饑寒轉死者往往如是。嗚呼率是而行。而欲王道之成。猶卻行而求及前。抑有甚焉爾。今朝廷清明。政〉 〈教修舉。方欲稽講墜典。以風天下。明執事欲將明上意。故訪諸生以古之道。俾講求其說。敢不道其所聞以裨一二哉。蓋古者擇三公之有年德者。〉 〈天子以父事之。謂之三老。孤卿之有年德者。天子以見事之。謂之五史。皆一人爾。大夫士之以年致仕者。亦皆養之於鄉里之庠序焉。所處則有虞〉 〈氏國老養於上庠。庶老養於下庠。夏後氏國老養於東序。庶老養於西序。商人國老養於右學。庶老養于左學。周人國老養於東㬔。庶老養于虞庠〉 〈是也。所脹則深燕縞元之衣。四代所眼也。所食則饗食之禮。三代之制。也周人修而兼用之。一歲所行之數。則禮所謂春饗孤子。秋饗耆老。與夫擇〉 〈菜釋奠之禮。亦其時乎。此古之略也。若夫潤飭之。則在乎時矣。劉龍雲先生集策間 問三代之養老也。或燕衣。或縞衣。或元衣以然則班序顛毛。以〉 〈為統紀。蓋自先世已然。況叔末之後世乎。凡人得年多。故所養厚。就事泉故智益明。且其更到之春秋。能鑠其暫雕之質。而不能反其彌邵之成德〉 〈日削之饗粥。能厭其謝事之欲。而不能泯其諳練之素心。則有天下者亦何事而不取助於無斁之耋老乎。國家火德紹休。教孝乎元元之民。亦可〉 〈謂盡矣。至其歲時養老。憲且乞言。則莫或間焉。寧亦有未暇耶。考之禮。有視哽視饐執醫執爵之事在焉。參之詩。有乞言以成其福祿之美存焉。揆〉 〈之前代。則西漢之于孔光。東漢之于桓榮。晉武之于王祥。其區區典禮有所謂不可誣者矣。今必欲跡累前代之闊典。舉而措之吾世。以為甚盛觀〉 〈當何施而可耶。蒞政誡銘養老 盂聞文王發政施仁。未嘗不先之以鰥寡孤獨四者之民也。文王之德可謂至矣。伏惟皇上奄有四海之廣。兆民〉 〈之眾。常恐一物不遂其生。一民不得其養。每詔民間。如有鰥寡孤獨老幼殘疾不能自存者。仰各處官司收養。令郡邑置養濟院。按月給衣糧賑贍。〉 〈及有病。命官醫以藥治之。仍仰正官提調。常加存恤。母致夫所。其至仁大德尤有邁于文王者乎。然史民循舊弊。不能體上愛養之意。但懷賄賂之〉 〈心。不即具錄。遷延沉滯。致使窮民顛連困苦。未免溝壑之患。區區小子。生於窮巷之中。長於蓬茨之下。因知斯𦿔。常為寒心。今尋蒙國恩。一旦擢至〉 〈牧養之職。因可革前弊。用心體訪。民間應有合養之民。督令裡甲隨時從實具報。依准收養。如此。上可以副聖君愛養之意。下可以遂窮民樂育之〉 〈情。豈不偉歟銘曰。鰥寡孤獨。線疾之人。顛連無告。天下窮民唯我皇上發政施仁。先此數者子養惠均。奈乎民史。惟利惟瑉。庶有失養。哀哀莫仲可〉 〈革前弊。救孤恤貧。欽遵皇命。布此陽眷。兼金合璧賦偶 華髮榛算。 氷髯檜身。 凡老柱石。 先生繪仲。 想其昌之也。蓋使僕僕而拜幽。 想〉 〈其貴之也。亦欲常常而見之。 肆筵設席而禮意彌篤。 前鐘後鯁而物儀備陳。 於山致大饗之養。 于以祈分壽之春。 文帝道民。而亦必致〉 〈禮。 武皇複敬。而常先祿耆。 方叔非壯猷。則聖魏孰謹。 倭公以壽。則魯酆乃保。 空秋容致禮尊斁舊臣。 則安爾定家益為孝達。 內必〉 〈極其愛敬。 外爰加于禮貌 父事高山之老。 師親渭水之賢。 執醬劉牡。漢其禮。 安車設凡以尊其德。 周玄衣夏縞衣。 虞燕禮夏饗〉 〈禮。 幸達上齒之年。 宜守燕毛之禮。 自眷酒。 養以深衣。 傳稱嘉惠。 禮刺遺年。 選雲秦賜豆。 禮曰行粥糜。 鶴髮旅進。 龍顏肅〉 〈逃。 肆筵授凡而湛露恩厚。 劄牡執醬而形雲澤施。 三人去兮封跡立畏。 四皓避兮秦邦已。 賜帛以暖其身。 執醬以讀其食。 有上〉 〈厚右右學之辦。 有常珍二膳之差。 杖于國杖於朝。 年彌高德彌邵。傳求去論。 咸沐洪休。 賦隔 燕若姚。虞。凡廣事親之遭。 善如文後〉 〈益彰問膳之儀。 義取軻書。以及他人之老。 言䅲戴記。未遣天下之年。亦有寬恩。三老薦興於東帛。 更將厚意。五更射聘于安車。 商山種〉 〈起。謀承漢嗣之安。 渭水未歸。曆遇周年之永。 學重桓榮。猶備漢吏之五。宣王 頌間史克。詳言魯壽之三。文考 北方叔之猷。潛消旱變。 與〉 〈太公之遇。坐享天休。 設席以求周後。享無棰之䃾。 臨雍而拜漢皇。稱有秩之休。 枚秉宿儒。駕藩輪而遠過。 孔光重望。賜靈杖以優褒。許魯〉 〈齋語錄養主須酒肉。酒肉食之精者。老人宜少食精粗。不宜多食粗糲。蓋氣弱不勝糲食故也。古人于飲食必謹慎。氣體系馬。不得不謹。食不飽。則氣不〉 〈充。氣不克。則為之弱。古人以養老為大事。〉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一千六百十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