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卷八千六百二十九 行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六百二十九 十九庚

  行

  修行〈盤山語錄師雲修行人行藏任分取捨隨宜低下為心中正為則審動靜之源節視聽之用一斬齊一念真常永劫綿綿乃無變〉

  〈壞善誘文經若一切人不食肉者亦無有人殺害眾生由人食肉故屠者殺以販賣若能悉舍不食是真修行詳見戒殺篇記纂淵海晉沙門惠遠〉

  〈于廬山集一時名士高僧會于般若台精舍立誓同修淨行俱為佛國之遊本傳廬山記雲因號曰白蓮社遣十𦆑之繁縛祛五惑之塵滓汀總賦室〉

  〈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一飯不願餘跏趺便終夕柳文四祖數十年中脅不至席圭峰禪銓韓淲澗泉日記亙古今無男女貪財好色外方可修行〉

  〈其它好言妙語只是謾人嫌知常雲山集修行何處最相親清淨無違達本真妙理亙初元具足幻塵消盡複渾淪靈根秀髮隨時現大用全彰逐〉

  〈日新若向一邊求所得到頭虛妄不關身事類全書元城先生語錄先生尋常亦談釋氏每曰孔子佛之言相為終始孔子之言母意母必毋固〉

  〈母我佛之言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其言次第若出一人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以治生靈為心故於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欲令人自〉

  〈得爾且孔子之心佛心是也故儒釋道神四者其心皆一但門庭施設不同爾且三教猶鼎足獨令一足不可乎則鼎必覆矣世之小儒不知此理〉

  〈見前輩或毀佛法亦從而詆之所謂佛法皆無足采非也篘筅言聖人擇焉且佛法豈不及於篘筅之言乎〉

  〔插圖〕

  〈修心實鑒尚書吏部郎中直昭文館陸軫述〉

  〈孟子日難嗚而 陽之類二十四 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起孽孽為善者 焚者 讀誦齋戒 而行之苟能鑒悟自〉

  〈舜之徒也難嗚 公忠 正直 孝義 勤是習諸善屬屬於而起孽孽為利 仁慈 謙遜 忍辱 陽類從微到著積而〉

  〈者蹠之徒也夫 節儉 淳素 恬靜 成德所謂受之以益人在陽則舒在 好生 修鋉 嗽咽 必增算而延年德業〉

  〈陰在慘因詳之 勤恪 廉潔 喜樂 大者出三界不受輸一身之中日有 贈濟 聽快 調鴨 回中者入洞府充仙〉

  〈善惡所涉善事 康寧 遠聲色薄滋味 官下者隸地府為真類屬於陽所謂 陰之類三十二宰大易日惡不積不〉

  〈君子也所涉惡 好殺 嗔患強渠 足以減身鑒之前目事類屬於陰所 殘害 暴虐五逆 常湏警戒無令沾遠〉

  〈謂小人也別面 謟倿 邪僻 貪濫 迷而自犯是習諸惡白之足可鑒馬 私曲阿黨 侵欺 屬於陰類從微至著〉

  〈偷窲驕偆誑妄積而成賤所謂受之詐偽 憎鄙 譭謗 以損必折篳而取亡〉

  〈胃瀆 狡猾 罵詈 罪業大者入地獄中怨恨 厬愁 躁繞 者墮畜生下者為厲鬼〉

  〈賭愽 慳恡 臭穢昏濁 慵惰 勞苦〉

  〈多嗜欲耽酒肉〉

  〔插圖〕

  〈李長者華嚴經合論歡喜地六相義比一字中有六相一〉

  〈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善見者得智無礙總持門于諸〉

  〈法不滯有無斷常等障可以離情照之可見此六字義闕〉

  〈一即理智不圓是初歡喜地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故此〉

  〔插圖〕
  〔插圖〕

  〈六字有三對。一總別一對。二同異一對三成壞一對。總不〉

  〈相離不可廢一留一。亦不可雙立雙舍總是斷常生滅今〉

  〈以人類之餘可准知。少傳晁公〉

  〈晁少傳法蔵碎金錄覺之一字子有三說隨其淺深而分〉

  〈也一者覺觸之覺謂一切含靈凡有身之所觸無不知也〉

  〈二者覺悟之覺謂一切明哲凡有事之所悟無不辨也三〉

  〈者覺照之覺謂一切大聖凡有性之所至無不通也前二〉

  〈覺名曰俗覺一凡一智後一覺名曰真覺入神之見亦名〉

  〈正覺大覺圓覺謂十方三世之中無數之物無不見之也〉

  〈無數之事無不知之也西山記真人曰雖常服餌而〉

  〈未明煉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煉性之道欲小勞但莫大〉

  〈疲及強所不能耳因遺寶書八字於塵凡中含六十四訣〉

  〈反復迴圈自有無窮之玄理神仙傳純陽真人周遊三界〉

  〈誓度百人遂以至道之妙旨留題連環八字于青城白石〉

  〈山石壁之上開悟凡夫內人儻默會此理縱未能沖舉上〉

  〈升亦可度厄延年長生久視〉

  〔插圖〕
  〔插圖〕
  〔插圖〕

  〈修行記凡欲養體先湏養胃凡欲養胃先湏養心凡欲養〉

  〈心先湏養神凡俗養神先湏養氣凡欲養氣先湏養精凡〉

  〈欲養精先湏養性凡欲養性先湏養智是謂息命之經也〉

  〈大藏經東震初祖達磨尊者示相南天竺國王之太子于〉

  〈諸法性頓得通量傳道時至只履西歸主正法眼藏以妙〉

  〈悟發真度越聖凡者只此二十字耳正誦回文皆有義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幹卦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中〉

  〈庸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凡發言行事苟能省戒以加謹又何有過累之愆乎贊曰〉

  〈謹之為法防患未兆動先審思言化樞要如人宵征前驅乘爝進不憂虞險夷必照〉

  〈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無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以儉相恥病蓋儉可成家而有常足之樂贊曰〉

  〈儉之為法誠貪節用在德曰恭在寶曰仲素履無咎清風可頌知足常足前賢所重〉

  〈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問公藝所以〉

  〈睦族之道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意謂宗族所以不協由尊長衣食〉

  〈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為乖爭苟能相與忍之則家道睦雍矣〉

  〈王龍舒以為佛家五戒即儒者五常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媱禮也不妄語信也〉

  〔插圖〕
  〔插圖〕
  〔插圖〕

  〈不飲酒以昏性智也苟自利忌人亦為不仁微事失宜亦為不義言貌無法亦為非〉

  〈禮省已不盡亦為不智應人謬談亦為不信五常之當戒如此儒釋之教豈有異哉〉

  〈傳大士猿心頌〉

  〈由來心相本無形逐境如猿謾得名〉

  〈用意羈縻終莫測但能息合自然平〉

  〈𠫇居士故心頌〉

  〈誰知只這一點心累劫眾生被他使〉

  〈若還特起萬緣生放下全無些個事〉

  〈了禪師悟心頌〉

  〈外看三點如星布中有橫鉤似月斜〉

  〈迷則披毛從此得悟之作佛也由他〉

  〈朴和尚蛇心頌〉

  〈外談佛事若堪誇孰料中藏毒似蛇〉

  〈儻觧反將心應口罪根隨滅福生芽〉

  〈頴昌來師韓先生辭榮納祿真〉

  〈遠士也作此園以喚醒迷人驚〉

  〈回世俗凡遇一歲終書一畫於〉

  〈方眼中書滿則一百二十歲也〉

  〈然則頻視此國養性自警庶紀〉

  〈妄想則延生之妙旨至矣盡矣〉

  〈菩薩修行經亦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國祗樹給孤獨精舍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及眾菩〉

  〈薩五千人俱皆尊菩薩神通叡達權慧變化游於三世導利一切莫不蒙濟于時舍衛國大城之中有豪長者名比羅達晉言威施與其城中諸大〉

  〈長者詣祗樹給孤獨精舍前至佛所即皆𥡴首繞佛三帀問訊世尊卻坐一面于時世尊以無限達因問威施及諸長者族姓子等發何志乎詣如〉

  〈來耶是時威施並諸長者即白佛言吾等世尊集坐靜處競有念言佛世難值人身猶然得脫離世同亦甚難吾等竊議為用何乘而至泥洹當以〉

  〈聲聞緣覺乘取泥洹耶大乘普智泥洹脫乎時吾等舉心便發言曰志願無上乘泥曰身不以聲聞緣覺脫也吾等世尊志願發心無上獨尊正真〉

  〈道意以斯法故來舉職來雲何世尊菩薩大士內性常欲應於無上平等正真尊覺當學何法而壅行信惟願如來垂惠普慈無極哀散示疑絡爾〉

  〈時世尊告威施曰善哉善哉諸大長者乃能改俗舍世之榮樂發無上正真道意覲諸如來又威施等勤聽思念當演說之菩薩大士行得無上等〉

  〈最正覺志作所應及其覺法長者威施並五百人即皆義手受教而聽時佛告曰是諸長者菩薩大士發行欲應無上正真等最覺者心向眾生當〉

  〈建弘普無極大慈志習念行勤執無舍進學無忘是乃應於無上覺道又諸長者若有眾生分其所受身口意惡彼行非故命終墮獄故諸長者天〉

  〈地聚合集以眾苦向諸網見眾生之類存心大慈勤志大悲守習學行專精如斯其身不著衣被飲食于諸利養意亦不貪以諸所珍樂盡施惠念〉

  〈彼眾生慎行戒具忍進定智如是長者菩薩大士欲發無上正真道者當習觀法乃應身行爾時威施及諸長者吾等世尊當修身三口四意三念〉

  〈法菩薩大士雲何應觀身行法耶爾時世尊告威施等如是長者菩薩大士有四十二事而以觀身作是觀已離想結縛身心意識縛著吾我貪身〉

  〈壽命濁亂諸非應使除盡是時威施及諸長者受教而聽佛言菩薩大士觀身污穢本為不淨觀身臭處純積腐爛觀身危脆要當毀壞觀身無強〉

  〈當歸碎散觀身如幻諸大變化觀身惡露九孔諸漏觀身盛然媱欲火熾觀身燋然興恚毒火觀身愚冥癡蒙毒。盛觀身羅網恩愛結縛觀身如瘡〉

  〈眾患𦆑繞觀身可患四百四病觀身穢宅受諸蟲種觀身無常神逝歸土觀身頑愚不達體法觀身危陋毀落不久觀身無賴常懷多憂觀身無堅〉

  〈老至苦極觀身無信飾偽純詐觀身難滿受盛無厭觀身巢窟受眾色愛觀身貪惑迷著五樂觀身昧冥意懷喜悅觀身無住生死種異觀身識念〉

  〈懷想眾賤觀身無友拯養會離觀身眾食狐吞狠爭觀身機關輾轉無數觀身系屬飲食所盛觀身叵視膿血臭滿觀身毀滅趣非常法觀身如讎〉

  〈恒多怨害觀身熱惱常懷憂結觀身聚殃五陰所誤觀身苦噐生死劇痛觀身非我眾緣積聚觀身無命男女會散觀身為空根受諸情觀身無實〉

  〈譬之如幻觀身虛偽其現若夢觀身偽惑為如野馬觀身詐欺其喻響像是謂長者菩薩大士四十二事觀身行法其不觀者或著貪身心神意識〉

  〈由之起滅其有菩薩如是觀已受著身命貪愛吾我疑垢倒謬及諸欲樂有常之計皆悉除盡遵志守一不惜年壽如是速具六度無極斯謂長者〉

  〈菩薩大士以滿六德權化流布疾得無上成最正覺於是世尊重加弘演說身行法而歎頌曰 得為人甚難值 無以身造惡行要會死棄〉

  〈丘冡 狐狼食或爛壞 偽欺我愚常惑 專興念貪色欲是身求無返複 晝夜受諸苦痛 因眾苦以成惱 身㿈滿盛不淨常困極於〉

  〈饑渴 夫智者豈貪命 常受身終無猒 強畜養劇親厚為見色犯眾罪 彼緣是受獄痛 身不能如金剛 無以是造惡業雖久存會〉

  〈歸死 時興信念佛世 假長久養育身 甘肴膳及香華會饑渴不恒常雖勉勵當何益 更劫數因還值 人雄尊佛之世 常發信莫〉

  〈犯非 或墮三受苦毒 其極壽億千歲 勤自勉如救火 況其壽百歲者 憍縱身造獄殃 若有念想吾我 得人身甚為難當極意恣〉

  〈五樂 且自娛焉知後 斯之樂不永久 諸苦毒至不遠 當速離諸慳貪 可得應大福作 財非財譬如夢 強以此偽眾生時一有或〉

  〈便盡 明智者不吝財 若如幻化色惑 現虛偽華鮮采 是欲財詐欺身 愚濁惑隨顛倒 以眾苦致福財 用身故念興想財非財五〉

  〈家事 有何智為財惑 謬順隨妻與子 王勢強奪聚則 覺無常了如此 終無意樂利家 恩愛聚致苦惱 無貪惑著家獄父母財身〉

  〈妻子 皆留在行自當 有貪惜不自覺 惟恐財隨我滅 愚頑者力求財 有知慮信無貪 慳不信不可從 極自卑如兒僕 外燋貪內〉

  〈熱謟 諸聖賢所不詠 談書籍或詩頌 以惑眾若媱女 意麄獷性暴弊 諸慳人多妬嫉 貪狼性無親友 現卑謙強親人 惟為財習〉

  〈追苦 智慮者莫信之 順財故興此事 乃造起毒害心 是故智當省察 棄離慳妬邪事 金珠寶諸珍奇 因福祚得致之 為斯故興〉

  〈諍訟 制是意整以法 時可值人雄尊 慈氏佛上如來 乃當有金寶地 焉知複在向生 欲五樂純虛偽 愚迷惑欺詐意 欲若如夏〉

  〈盛熱 坐野馬困疲勞 貪目色欲惑己 媱發醉失意志從習欲隨顛倒 當何時值佛世 從九十一劫中 世乃有佛尊覺山湏彌燒〉

  〈壞滅 後何緣當得值 海陂池枯竭幹 天地焦水無餘欲熾然亦如是 有何智當著欲 諸聦達明智士 當察知居寂滅有何貪奚〉

  〈可樂 解是義不入網 觀行習法之最 莫戀屍塜囚獄 著恩愛貪濁意 不能免獄苦殃 有妻子會離別 所作行當自受便獨趣隨〉

  〈苦毒 彼無有代痛者 斯三界惱之甚 莫若如妻與子本受時規與樂 返成憂罪惱根 緣受三惡道苦 毒心酸慘痛生若當被諸〉

  〈惱根 妻及子無代者 勿以父造惡行 及與母諸親屬阿鼻痛無免救 且莫如身行善 閻羅王獄卒地 彼不問父母事兄弟妻子〉

  〈親友 惟詰卻身善惡 以得致身人身 遭遇值不念惡斷滅眾殃罪行 除改前不善事 已濁汙自防覆 莫信作無報應彼法王當〉

  〈散說 分別了行清淨 身種作行自當 縱放意隨墮惱身所造即獲殃 譬喻之影隨形 當其受苦痛時 父母親不能免及善厚無〉

  〈代者 是故智無戀欲 其欲脫獄楚毒 及眾縳枷鎻械當勤念舍離欲 速行法世雄教 家火熾多惱根 火之起而常然何慧達而〉

  〈樂是 墮大火恐難中 在家者憂利時 居俗業營妻子有是眾萬端慮 何智慧不舍家 十力教甚可樂 無種栽取苦根騃癡子無〉

  〈是志 但惑家墮地獄 天地間專惑者 興念想我妻子愚頑意謂常存 不知之幻化身 當佛世尊說是法時威施之等五百長者應時〉

  〈逮得柔順法忍從得忍巳神通備具達知去來聖智弘妙慧無星礙明曉眾生意志所趣欲發起眾生一切會者觀心之故即說偈曰快哉為大〉

  〈利眾利之最上其有發心行求佛菩薩者大乘心可樂但欲安眾生為人修橋樑志樂大乘者眾生愛樂彼顏像眾欣覩〉

  〈其有興發心志求菩薩道諸發菩薩心種德于福田深樂菩薩者得為三界明隆聖菩薩心逾越諸眾意一切悉備足能度〉

  〈諸眾生吾等快得利愛樂興斯心值佛能仁世師子最正覺得逮聞是法菩薩觀身法志即樂大乘獲致于柔順時佛便笑〉

  〈世尊笑時五色光出從口中奮輝耀晃昱色色各異遂至無數光明普徧十方諸土威影覆蔽一切釋梵日月天魔宮殿之明當其佛笑及震光明〉

  〈諸天龍神並世人民七萬二千見佛神耀暐曄之變亦皆自覺被如來明安育其體各於座上忽然悉得無所從生法樂之忍其餘無數皆發無上〉

  〈正真道意然其焰還繞身三帀而其威光忽從頂入爾時賢者何難白佛諸佛如來出現于世安度眾生道教洋洋終不妄笑今者何因興發威顏〉

  〈而欣笑耶善哉世尊如來降德湣念一切無量諸天及世人民皆使得安畜生禽獸蜎飛蠕動莫不蒙度願尊開解敷演笑意爾時世尊告阿難曰〉

  〈汝見長者威施之等五百人不唯然已見世尊告曰是諸長者在過去諸佛植眾德本從發無上正真道意如是阿難長者威施五百人等卻後當〉

  〈更七十六劫不墮三苦然後成佛當同一劫劫名勇猛皆同一字其號名曰華言藏王如來無所著平等正覺道法禦天人師為佛世尊各各所度〉

  〈極至無量是時阿難重白佛言唯然世尊甚深妙哉未曾有也如來散說是之弘奧無極要法是經名何雲何奉持佛言阿難是經名曰菩薩修行〉

  〈亦名大士威施所問觀身行經又斯阿難是觀要法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致道弘化無不由之吾今成佛有身相好化于生死亦因此法當善書〉

  〈持諷誦讀說開示一切佛說經已賢者阿難大士威施五百人等諸天龍神及世人民聞經歡喜皆起義手為佛作禮文殊師利廵行經元魏北天〉

  〈竺三蔵法師菩提留支譯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于日晡時從自房出在外寬處大〉

  〈眾圍繞恭敬供養而為說法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于彼一切五百比丘行住之處次第廵行遂到長老舍利弗所見長老舍利弗獨在一處端身〉

  〈而坐入禪思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既見長老舍利弗已而語之言大德舍利弗汝入禪耶長老舍利弗言如是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言大德〉

  〈舍利弗為未寂靜欲令寂靜汝入禪耶為先寂靜何所寂靜汝入禪耶大德舍利弗汝依何禪為依過去為依未來為依現在為依內外汝入禪耶〉

  〈又舍利弗為依身禪為依心禪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此禪義諸有一切見法樂行諸有一切心不散亂如是正念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

  〈弗汝得彼法耶彼法是何法為見法樂行不見法樂行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不得彼法為有何者法若見法樂行不見法樂行複次文殊師〉

  〈利如來為彼聲聞之人說離欲法我依彼法如是入禪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何者離欲法如來為彼聲聞人說大德舍利弗依而行耶長老〉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比丘如是依過去行依未來行依現在行乃至依心行如是等應知文殊師利如來為彼聲聞之人說此離欲法我隨彼法依〉

  〈彼法行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如是說依過去行依未來行依現在行乃至依心離欲而行如是等者大德舍利弗若彼諸法過去如來無〉

  〈未來如來無現在如來無此法如是無大德舍利弗今者雲何作如是說依過去行依未來行依現在行以無法故則亦無依複次大德舍利弗過〉

  〈去如來未來如來現在如來無人令住。無處可住若無住者依不可得複次大德舍利弗若人說言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有依不依如是之人則謗〉

  〈如來何以故真如無念亦無所念真如不退真如無相複次大德舍利弗過去真如不可得未來真如不可得現在真如不可得乃至心真如不可〉

  〈得如是等應知複次大德舍利弗。更無有法在真如外而可顯說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住真如己。然後說法文殊師利言大德舍〉

  〈利弗真如非有雲何如來住真如己而當說法大德舍利弗彼法亦無雲何如來住真如己而當說法如來亦無何處如來住真如己而當說法一〉

  〈切諸法皆不可得諸佛如來亦不可得又此可得不可得法如是二種皆不可得如來非說亦非不說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如來無說不可說言此〉

  〈是如來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當有何人受如是法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人不取有為法界不悕𣵀盤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人不得〉

  〈過去之法不知彼法不得未來現在之法不知彼法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不見染若不見淨若無心取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非我行非無我行〉

  〈非取捨行如是之人能受此法如是之人則能知此所說之義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為何所知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此無所說亦無所〉

  〈問為何所知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說法太深信此法人甚為少耳文殊師利阿羅漢人學無學人尚非境何況一切愚癡凡夫文殊師利〉

  〈言大德舍利弗如是如是阿羅漢人亦非境界何以故阿羅漢者無諸境界阿羅漢者無住無處名阿羅漢不可得說名阿羅漢以無說故名阿羅〉

  〈漢何以故無為無住名阿羅漢彼阿羅漢何處境界阿羅漢者非名非色愚癡凡夫分別名色阿羅漢者于彼名色不分別知名阿羅漢阿羅漢者〉

  〈非名分別非色分別愚癡凡夫亦不可得凡夫之法亦不可得阿羅漢者亦不可得阿羅漢法亦不可得若不可得則不分別若不分別則無所行〉

  〈若無所行則無戲論若無戲論是則寂靜如是無行亦無戲論寂靜之人則不取有亦不取無非有非無如是不取若不取者則無所得如是之人〉

  〈離一切得無心離心住聲聞法如是應知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說此法已時彼五百諸比丘眾從坐而起舍離而去作如是言我不用見文殊師〉

  〈利童子之身我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字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舍離何以故如是文殊師利童子異我梵行是故應舍〉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說此法義意豈不欲令諸眾生法義乎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長老舍利弗言〉

  〈雲何令此五百比丘從坐而起毀訾戲論誹謗而去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此諸比丘如是說言我不用見文殊師利童子之身我不用聞〉

  〈文殊師利童子名字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舍離如是說者善哉善哉大德舍利弗此諸比丘善說此語何以故以無文殊〉

  〈師利童子故不可得如其是無不可得者則不可見亦不可聞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比處者亦應舍離如是說者如是文殊師利童子〉

  〈住處亦無彼若無者則不可近亦不可舍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既說此法五百比丘聞已回面既回面已複向文殊師利童子說如是言文殊師〉

  〈利說如是法非我能解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諸比丘如來弟子聲聞之人應如是學諸比丘如是法者非識所知非智所知何以故法界法〉

  〈爾故法界如是無念無退。如其彼法無念無退非識所知非智所知諸非識知非智所知則非所念汝諸比丘如來弟子聲聞之人應如是學若如〉

  〈是學佛說彼人得最勝法是世福田應受供養說此法時彼諸比丘五百人中四百比丘不受諸法盡諸結漏心得解脫一百比丘起於噁心自身〉

  〈將墮大地獄中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者說法非護眾生而失如是一百比丘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佛言汝舍利〉

  〈弗莫如是說何以故舍利弗此一百比丘墮大喚呌地獄受一觸已生兠率陀天同業之處以其得聞如是法故舍利弗此諸比丘若不得聞如是〉

  〈法門定墮地獄。一劫盡已乃生人中以其得聞此法門故應墮地獄一劫受業得為少受。舍利弗此百比丘彌勒如來初會之中得作聲聞證阿羅〉

  〈漢得盡諸漏如是舍利弗聞此法門所得福勝非修四禪非四無量非四無色三摩跋提何以故若不得聞此法門者則於生死不可得脫我說彼〉

  〈人生老病死悲苦憂愁號哭懊惱。不可得脫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甚為稀有。文殊師利乃能善說如是法門成就眾生。文殊師〉

  〈利言大德舍利弗真如不減真如不增法界不減法界不增諸眾生界不減不增何以故彼唯言語。無人可依。無處可依。非依不依。大德舍利弗如〉

  〈是不依即是菩提。如是菩提即是解脫。若依法者是則分別。若知非作亦非非作。即是𣵀盤。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文〉

  〈殊師利童子。所說真如不減。真如不增法界不減法界不增諸眾生界不減不增。不染不淨。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說過去未來現在〉

  〈世諸法言說非是義此非相無相若相若無相皆無所分別隨分別故得分別故無相若分別有為則分別𣵀盤彼皆魔業〉

  〈黠慧如是知陰如界唯名不生滅無相若觀察分別彼則不觀察黠慧不分別行境界如空若分別則取不分別不取分〉

  〈別取則縳不分別則脫若知如是法彼人名智者如是人得盡名不分別智有智故說智智說二皆空若人如是知彼人名〉

  〈智者寶滿三千界佈施所得福若人聞此法其福過於彼佈施持戒忍神通無鄣礙億劫常修行不及聞此經若知此法門〉

  〈正遍知所說得聞此經已一切得如來如來既說此法門已十千眾生遠塵離垢于諸法中得法眼淨五百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爾時世尊即授五百比丘佛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于星喻劫皆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法華如來正遍知世尊說〉

  〈已文殊師利童子長老舍利弗天人阿修羅乹闥婆等聞佛說已歡喜奉行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唐三蔵法師菩提流志譯爾時普思〉

  〈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修行悟人如三摩地佛言善男子如無悟入是名悟入亦當如我修菩提時之所悟入普思義菩薩白佛言〉

  〈世尊雲何如來所修悟入唯願說之佛言善男子往昔有王名曰金剛髻殊在於寂靜園林之處結跏趺坐正念思惟如是住時於座右邊忽然出〉

  〈生一大蓮華其華微妙眾寶合成所謂龍繞堅固栴檀以為其莖閻浮檀金以為其葉摩尼寶珠以為其須甄叔迦寶以為其台爾時眾寶最勝蓮〉

  〈華臺上忽然化生悉陀太子結跏趺坐安詳而起下蓮華台于王右邊𦠨上而坐爾金剛髻珠大王歡喜愛念悉陀太子即將太子及八萬四千王〉

  〈子俱詣彼佛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所聽受正法得聞如是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已得五神通雲何名為〉

  〈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耶爾時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如來當為演說即此枳羅句金剛句法句印句理句相應句宻句持句承事句〉

  〈轉句馳走句速疾句顯示句明咒句說此品句已系縳眾魔枳羅系縳印系縳句系等一切諸句悉入慈句無所諍論是名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

  〈心品三摩地是彼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如來演說善男子汝知之不昔稱摩尼寶金銀所成世界者今楞伽摩羅耶山城是其摩尼寶金銀所成〉

  〈世界是彼法界摩尼寶山日光明王如來佛刹善男子是金剛髻珠大王曾于摩尼寶金銀所成世界日光明王如來佛刹作千世界轉輪聖王豈〉

  〈異人乎即金剛乎菩薩是善子是髻珠大王于其刹中為轉輪王有百億子豈異人乎今十方諸來菩薩是皆為聽聞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

  〈三摩地法故善男子汝應知之時薩婆悉陀太子有二十八大丈夫相皆得成就何以故我身即是悉陀太子曾于髻珠大王微妙音聲園苑之中〉

  〈其王正念端坐思惟而于右邊龍堅栴檀甄叔迦寶運華臺上忽然化生即往彼佛法界摩尼寶山日光明王如來所得聞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

  〈心品三摩地法門從是已來我於無量億那由他百千如來所承事供養為聞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未曾忘失從彼已來經無量億那由他〉

  〈千百劫常憶念以三昧力故一劫憶念百劫百千劫我亦憶念未曾忘失成劫亦憶念壞劫亦憶念成壞劫中間我亦憶念乃至億那由他百千劫〉

  〈亦常憶念于一如來所憶念百如來千如來百千如來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如來俱胝那由他如來亦常憶念于諸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所已〉

  〈得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法門未曾忘失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見諸清淨刹金寶海莊嚴〉

  〈摩尼淨土王號曰金剛髻有大自在力統領千世界乃至十千界更無能過者具足千億子能破諸怨敵皆具二十八丈夫〉

  〈之色相朝參大王所王子那由他歡喜園林中池榭悉嚴麗莊飾諸寶具為供世間燈見在諸如來平等鹹勸請普眼大導〉

  〈師是最為初首我親奉承事為聞正法故次有普賢佛次有華燈佛次有金剛燈次有大燈佛次有最勝燈次有法燈佛〉

  〈次有功德燈次有寶燈佛次有寶幢燈次有財燈佛次有髻燈佛次有寂燈佛次有妙燈佛次有聲燈佛次有香燈佛次有〉

  〈味燈佛次有月燈佛次有日燈佛次有威光燈次有蓮華燈次有摩尼燈次有竭闍燈次有姓燈佛次有種族燈次有世間〉

  〈燈次有法王燈次有勝燈佛次有殊勝燈次有梵光燈次有光明燈次有因燈佛次有然燈佛次有新燈佛次有積燈佛〉

  〈次有智燈佛次有賢善燈次有戒燈佛次有忍辱燈次有精進燈次有禪定燈次有般若燈次有施捨燈次有大慈燈次有〉

  〈大悲佛次有大喜佛次有大舍佛次有正住佛次有功德住次有威德住次有勝燈住次有最勝佛次有議論佛次有梵處〉

  〈佛次有人間佛次有天王佛次有大乘佛次有最勝等佛子如是等如來名號各於一劫中出現於世我皆承事如供塔廟皆為希求〉

  〈此三摩地佛子次複彼諸劫過複過十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刹土微塵等量於大劫中有佛號摩尼山日光明王如來最初出現我親承事為希求〉

  〈此三摩地故次複有號金山髻如來次複有法界摩尼金剛山頂燈王如來我亦承事次複有號金山摩尼峰日髻如來我亦承事次複有離垢摩〉

  〈尼燈如來次複有法界摩尼金剛頂燈如來次複有金剛王如來次複有虛空等摩尼金剛如來次複有福德山金剛號如來我亦承事次複有種〉

  〈族燈王如來次複離垢金剛燈手王如來次複金剛燈如來次複有金剛如來次複離垢光明金剛如來我亦承事次複有精進金剛如來我亦承〉

  〈事次複有俱利奢金剛如來次複有金剛髻如來次複有俱那含金剛如來次複有金剛藏如來次複有金剛月如來我亦承事次複有海月如來〉

  〈次複有庵俱舍金剛如來次複有普遍摩尼金剛髻如來次複有那羅延金剛如來次複有離垢月如來次複有法愛如來次複有法真如來次複〉

  〈有法音聲如來次複有甘露音聲如來次複有甘露月如來次複有甘露金剛如來次複甘露華如來次複甘露名稱如來次複甘露日如來次複〉

  〈甘露光明如來次複甘露出現如來次複法輪音聲光明出現如來次複雷聲光明如來次複有震旦香如來次複善香如來次複善光如來次複〉

  〈普藏如來次複有普頂如來次複有日月如來次複善商主如來次複有金山光明如來次複有音聲光明如來次複有決定無所住地如來次複〉

  〈有勝幢如來次複有出現威光如來次複大熖如來次複寶熖如來次複有大真如來次複有日月光如來次複有栴檀香出現如來次複有師子〉

  〈幢如來次複有蓮華光如來次複有金決定摩尼山光明日光王如來是等如來我皆承事善男子如是我為希求此法門故一劫憶念百劫憶念〉

  〈千劫憶念百千劫亦憶念成劫亦憶念壞劫亦憶念成壞劫中間亦憶念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成壞劫憶那由他百千劫我亦憶念善男子我百佛〉

  〈亦憶念千佛百千佛亦憶念乃至不可說億那由他百千佛亦憶念是諸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所此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於彼〉

  〈聽聞我皆供養承事我此三摩地終不忘失是故佛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三業清淨此三摩地應當願求若有樂明義者色聲香味觸相者愛法〉

  〈義者愛辯才者樂神通者樂名聞者樂端正者愛咒術者應當於此三摩地受持供養廣為人說若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義〉

  〈健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釋梵護世等應當希求何以故此法門者平等攝取苦惱眾生如地寶藏是愛樂法財者是〉

  〈大光明鑒了墮無明闇者是欲入𣵀盤道者之大電光此之法門愚者之聦慧佛子此法門者入一切諸佛法中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七寶〉

  〈滿中作一分若有人聞此法門積集善根福德果報增勝於彼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為分若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六道眾生若有人勇猛威〉

  〈力成就彼眾生界所湏樂具悉皆與之恭敬尊重複經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歲其一切眾生滅度之後複當為造七寶妙塔如是福德無量無邊〉

  〈若有聞此法門功德勝過於彼且置恒沙六道一切眾生之事若恒沙三千大千世界中諸有隨信行隨法行種性八人諸湏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諸辟支佛是人於無量劫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恭敬給與衣服臥具湯藥及湏愛樂受用之物皆悉與之及至般𣵀盤後為造寶塔高千由〉

  〈旬諸寶鈐網莊嚴其塔晝夜六時盡心供養此諸塔廟若有聞此法門積集善根福德資糧勝彼功德複置三千大千世界六道四生又置三千世〉

  〈界隨信行隨法行八人初果至第四果及緣覺等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大乘菩薩摩訶薩及諸如來應等正覺供養如前亦置是事若恒河沙〉

  〈三千國土普遍雲雨海等世界其中道場所能積集與金剛等菩薩摩訶薩及諸如來應等正覺此大丈夫思惟校計以所愛樂衣服臥具飲食湯〉

  〈藥種種供養彼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如來供養尊重恭敬贊歏經無量歲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歲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無量壞劫無量成劫無〉

  〈量成壞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等那由他劫已能獲得金剛心定及諸如來應等正覺入般𣵀盤造七寶塔寶蓋鈴網乃至高出梵世若〉

  〈有男子女人聞此法門能積集福德善根資糧勝前所得佛子今更為汝說以譬喻由此喻故丈夫聦慧者於此所說能得解了起深重信不生誹〉

  〈謗于如是等解法師所應起尊重稀有愛樂如向於佛佛子譬如有人于恒河沙三千界中所有佛刹土微塵等六道眾生胎卵濕化及隨信行法〉

  〈行種信八人初果至第四果獨覺乃至於佛所行道場積集福德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如來應正等覺悉奪其命及破壞諸塔佛子複有丈夫成就〉

  〈眾生及諸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彼一切菩薩所行道積集資糧與金剛俱如來心定及已得者諸如來應等正覺現在位者悉作供養華香幡蓋諸〉

  〈味飲食俱陀那食種種備具及般𣵀盤後以作七寶塔乃至高至梵世蓋網鈴鐸莊嚴如是二人罪福差別論其升降遠近多少乃至不可說不可〉

  〈說成壞劫等不得其邊佛子若有人聞如是福非福果於此法門深生眾信所有善根積集資糧定為最勝不得其邊複次若複有人誹謗此法門〉

  〈罪最大至不可說不得其邊若有人隨喜信受所得福報亦最廣大於湏彌山微塵劫說不可盡佛子我今更作譬喻諸有智者能得解了入此〉

  〈法門獲大利益何者是耶佛子譬如有人以一毛折為百分以一分毛于大海中取一滴水於汝意雲何二水之中為毛取水多耶為海中水多耶〉

  〈普思義言一毛之水不足為言海中在者其水甚多無量無邊佛言佛子我所說福非福者如毛取水其未說者如海中水應如是知爾時普思〉

  〈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我雖智淺聞此法門違順之教成大利益複更思惟生多疑心願為說之佛言善哉善哉隨意諮問普思義言世尊我見沙〉

  〈門若婆羅門及餘外道遮邏迦波利波斫迦尼健子等如是之類或炙身苦行或豎雙腳或複屈𦠨以衣𦆑腳蹲踞而坐或兩石相擊取榖而食或〉

  〈以灰塗身或投高岩或臥刺上或入大水及火等法或食牛糞或翹一足或豎兩臂或但食菜或食稗子或食樹葉或冷水浴或恒河水受用洗浴〉

  〈而為戲樂如是等人皆欲乞求解脫之法愚夫頑嚚乃至如是果報雲何世辱有諸檢校知事等類因生憍慢喜怒自在縱愚夫勢不能了知所作〉

  〈之業善惡因果應與不與不與而與回改稱意以為勢力如是等類果報雲何世尊複一類同修出家不能恭敬有德業者多畜門徒不時教誨應〉

  〈不應作犯與不犯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世間法是出世法又自不解不令他解世尊是業成就當生何道複次世尊或複有人不能敬重父母師〉

  〈長不護家族尊者當生何處世尊複有一類行貪嗔癡及等分者其人業報復生何道世尊複有殺盜邪媱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嫉妬瞋恚邪見等〉

  〈業當生何處複有一類作咒術法不從師授自妄出法當生何處世尊複有一類愚癡之人越三摩耶自在作法當生何處世尊以我思惟見聞如〉

  〈是心不能了唯願為說解釋我欵而生利益爾時如來即便稱歏普思義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又複歏言善哉善哉普思義如是三歏汝為〉

  〈利益憐湣世間諸眾生故又複開演至理因緣甚深之業作如是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普思義言願樂欲聞佛言普思義若〉

  〈有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遮邏迦波利波斫迦尼健子等如是炙身苦行雙豎其腳衣𦆑而坐兩石擊榖而為食法以灰塗身糞穢埋身唯出其頭〉

  〈稱解脫法或臥棘刺投於深水五熱炙身或投大火或食牛糞常翹一足或豎兩臂或專食菜或食稗子或食樹業或冷水洗忍寒求淨或浴恒河〉

  〈而稱解脫彼諸愚癡專執為理聞其正法而生誹謗我當說其後受果報佛子其有蹲踞𦆑衣服者至大蓮華地獄之中其兩石相擊手自食者身〉

  〈歡當生駝驢之中若灰塗樂為道者當生食吐毗舍闍鬼中若投高岩者當生水羅刹中若以糞穢埋身唯出其頭執為道者生刀劍林大地獄處〉

  〈若投入水為解脫者當生摩竭大魚腹中若五熱炙身當墮大火地獄若食牛糞為淨解脫當墮豬道自食其糞次後複生餓鬼之中若翹足誦咒〉

  〈執為道者當作鐵腳夜又若豎兩臂舉向頭上為解脫者當作豎發餓鬼若唯食菜樹葉稗子當作駱駝驢象牛羊等身若以冷水及恒河中取凍〉

  〈為道者當墮寒氷冷地獄若有如是外道等類執為正道起諸業行生於十六及三十二諸地獄中複有作檢校者或以自在或以無智或以勢力〉

  〈或不羞恥強相侵奪或應與此而將與彼或施物交互輙生改換將與於人或以冬施僧物而夏與之或夏之物而冬與之或遠之物而遲與之或〉

  〈有多物而速用盡諸如是等皆違至理命終之後當生十六及三十二地獄之中其於獄中所受形體隨業各異或於一身生無量頭面亦差別或〉

  〈馬面象面豬面鼠狼面䱜魚面低彌魚面鯰忙魚面吉羅魚面瞿㮈娑面貓狸而烏鵲面黃狐面野乾麵猨猴面百歲蟲面百足蟲面水牛面羆面〉

  〈螭面獅子面虎狼貓牛面兔面羊面鷲面狗面餓鬼渴面羅刹怒面諸惡禽獸使人怖面如是可畏極惡之類於一身上有諸頭面此等業果生於〉

  〈利刃刀劍地獄轉動其身備受諸苦極痛苦猛酷苦慘毒苦奪命苦受是諸苦其罪未畢經爾所俱胝那由他百千劫生生受身皆亦如是或一頭〉

  〈下百千身分一一身上百千億頭一一頭中百千億舌一一舌間有百千億熾熱猛熖鐵犁牛等耕盡其舌如是千百億身各各皆有百千億戶蟲〉

  〈唼食其身渴飲其血饑食其肉饑渴苦逼拔其心肝而噉食之如是受報經無量歲王無量刼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億那由他刼過是已後即複更〉

  〈生海羅刹身或時經過如湏彌山微塵等刼複生饑渴餓鬼之中其中複經淨居諸天三萬六千劫若以人間算數論之即不可說不可說劫從餓〉

  〈鬼中捨身方作畜生之身駝驢豬狗其經人間算數十十歲為眾合地獄一日夜經於地獄百千億那由他歲已生於人間惡種姓家人所憎惡人〉

  〈所毀辱旃荼羅家押油家竹作家貧窮苦極如是等家而生其中生生之身常患腹大水腫惡病為人輕賤極麄惡身極複嬴瘦複多貪食食無飽〉

  〈足手足不具諸根多闕身體斑駁性複癡頑如是輾轉難得出離佛子是故知事之人諸檢校主不如法者當得果報必定不虛固當用心司存其〉

  〈事佛子複有如是一類出家之者偃蹇憍慢或尊重者之所駈使或為承事由是得貪利養名聞而不恭敬有德業者又不能為和上所應作事亦〉

  〈複不能修行別解脫戒是故常當思念雲何令我大得名利若百若干侍從圍繞若入寺入村城邑聚落及以王都于諸同住及以依止不能教〉

  〈又不為說輕重戒律既自不解不令他解自不調伏寧靜隱宻雲何能令他人調伏寧靜隱宻無有自處自壞善根令他同住依止等人亦壞善根〉

  〈如是之人命終即共墮于羂索地獄一劫流轉受苦以淨居天日月算數若人間歲滿足千劫其同住依止生於十六眷屬地獄及水羅刹常被鞭〉

  〈撻洋銅灌口佛子是愚癡人當生是處佛子複有不順輕慢應對于父母者當生鸜鵒烏中若不知尊重父母師長當生大聲駱駝之中若有輕慢〉

  〈沙門婆羅門等當生長項孔雀之中若有不尊敬家長者當生瘖啞豬羊之中若行貪穢色欲之者生三惡趣複生人中諸根短闕若行瞋恚當生四〉

  〈趣或閻羅界若行癡者亦複如是乃至等分罪報如上生無斷絕殺生之人當墮地獄畜生餓鬼閻魔羅界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短命二者多〉

  〈病若偷盜者墮於三趣若生人間得二種果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媱之人乃至邪見墮三惡趣及閻羅界得受人身皆二種報一短命〉

  〈二多病於一切處一切時中常不安穩佛子如是業當知分明佛子複有一類持咒之人不從師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彼即譭謗三代如來即被〉

  〈昆那野迦之所殘害其諸咒法亦不成就得虛妄罪佛子以不從師不解三摩耶故彼持咒人自陷及他即為欺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爾時普〉

  〈思義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欲重宣其義以偈頌曰善現色相具成就 持咒無畏大仙王 最初惱習巧斷除〉

  〈如月破闇我𥡴首 人天中主眾所依 自在堅固金剛力能破怨敵煩惱縛 及諸魔軍悉摧伏 陰魔死魔自在等〉

  〈一切降滅無有餘 證得四住無畏法 無礙解脫名為佛往昔曾作太子時 離垢化生時感現 于日光王如來所〉

  〈最初聞此三摩地 為求如此三昧王 如是輾轉遇諸佛數過湏彌微塵等 以天妙物諸香華 供養無量大導師〉

  〈精進希求心不懈 願獲證入三摩地 舍於身肉及手足豐樂玩具及王位 常以給施於貧乞 為求三摩難得法〉

  〈千萬湏彌微塵佛 承事具修菩薩行 求曾輙起猒倦心常當重發上精進 于冬分時修苦行 淨持禁戒諸律儀〉

  〈有施供物若侵用 或回時日及別僧 當舍自身得異身於一身出無量頭 一一頭如彌妻山 長舌生如連鉤鏁〉

  〈一一頭中舌如是 百俱胝犁耕其舌 一一身中出諸䖝數如彌婁微塵等 飲渴熱惱燒逼身 還各唼食其身肉〉

  〈諸罪業報如是類 象形馬形及豬形 師子貓羆猨猴形輾轉𨔄相食其肉 此是罪業惡果報 毒蛇猛盛瞋怒起〉

  〈烏與熏胡野乾等 狗及鷲烏俱羅羅 瞿㮈娑共餘惡鳥食此惡業諸眾生 所經成劫及壞劫 無量成壞之劫數〉

  〈食噉諸惡業眾生 眾合地獄甚切惡 劍葉猛利及黑繩冷熱解散其支節 熾然燒煑罪業者 大呌羂索如利刃〉

  〈及黑繩索亦複爾 腐其身肉磨迮之 鋸截上下諸骨節慘切𦆑縛苦燒煑 造惡業者殷重心 饑火燒逼互相食〉

  〈受于燒獄滿一劫 複半劫中墮畜生 成劫之時生人間常生貧賤極惡處 下劣種姓旃陀羅 終不生於貴勝族〉

  〈身常斑駁多白癩 以罪果報諸色類 或生夜叉餓鬼界複常生於旃陀家 雙盲或眇或聾啞 或愈躄等由罪累〉

  〈生輙諸根不具足 或手足杌或都無 語言倒錯心迷惑此果皆由業所致 或生呌喚黑繩獄 或一劫中及半劫〉

  〈如是色類諸苦報 罪業緣生獲此果 若得施物回別異若施夏中回冬分乘此業生八難中 彼諸難中甚嚴酷〉

  〈亦生十六諸眷屬 諸苦燒煑甚可畏形類十八或二十皆以業緣受惡報 若生輕慢父母心 不敬尊者及老宿〉

  〈命終之後墮畜生 諸飛烏算鸜鵒類 上下中入不尊敬命終之後生畜生 或生長項孔雀中 為于父母不孝養〉

  〈不敬國德諸尊人 命終之後生畜生 大聲駱駝及驢中若有輕慢于父母 墮于豬驢食不淨 若有聦慧諸智者〉

  〈達於生死此彼岸 應當尊重敬父母 以為無上大福田生於大富正信家 若有輕慢諸德業 護法諸天當舍離〉

  〈諸惡鬼神得其便 夜叉之眾來驚怖 若有輕慢于父母生生常處貧窮家 一切時中受輕毀 複生頑癡奴僕中〉

  〈若有輕慢于父母 終無少選得安樂 妻子親識皆逼惱又無飲食得充飽 舉國飼之常不足 生餓鬼形極惡報〉

  〈若有輕慢于父母 當必生於海羅刹 已身如赫熖火然日夜恒食熱鐵汁 若有輕慢于父母 及諸者宿尊德者〉

  〈常為世人所猒離 所有妻妾心亦然 如是種種惡色類說之窮劫不可盡 若不作過於尊者 是名聦慧有智人〉

  〈三種貪瞋癡不生 身口意業常安樂 若瞋噁心斷生命墮四趣中長受苦 劫盜邪媱及妄語 惡口兩舌無義語〉

  〈貪瞋恚癡諸業果 終不得于人中樂 清淨心中施財寶常當守慎諸戒業 修習忍辱無退轉 精進不懈入禪定〉

  〈般若鑒了常遠離 是必當得薩婆若 終不犯於邪媱欲常遠離於口意遇 是則當得大導師 而為眾生演正法〉

  〈瞋恚之心不暫有 離魔系縛及邪見 不久當作世間燈十善明法化一切 若偷盜人及邪見 當來生於針口蟲〉

  〈綺語兩舌噁心者 常以語言壞正見 若有習行外道法投身高岩臥棘刺 如是邪見施財物 當得少分資生報〉

  〈施與修習正向者 必獲無盡大果財 若欲成就三道場皆應教授從師學 諸有不從教授者 虛妄作法非真實〉

  〈以不尊重導師故 不能行用曼荼羅 若欲最上依最勝大普集經實法中 三界最勝廣愽場 金剛種族摩尼寶〉

  〈蓮華白象諸高貴 諸佛于中運自在 大勝自在殊法寶最上月鬘金剛髻 寶鬘及以日光鬘 及法周羅摩尼頂〉

  〈一切皆入金剛鬘 擁護神咒皆由是 常當念誦無斷絕念念即能滅罪障日夜三時相續咒 決定利益無有疑〉

  〈或在高處河岸邊 諸神靈廟勝妙處草野塜間寧靜謐決定常恒乞食食 由是成就最荼羅 如教如說稱要道〉

  〈彼真實義得相應 必當獲成大義理 三十二種功成就以持得實道場法 是名不損成等惡 即是三種曼荼羅〉

  〈護摩護法百徧成 由是成最曼荼羅 終不有疑念決定最勝法中常深信 慎勿誦於質多咒 亦不敬禮諸邪神〉

  〈若不禮事餘聖神 是作三等曼荼羅 若常不損害他命亦不破壞於他心 由以離咒魅著人 即能成就曼荼羅〉

  〈若依羖羊及惡食 噁心損壞謂諸咒 所作咒法皆不成彼即退失成咒法 有常護彼金剛杵 不食油麻華餠等〉

  〈智者應作最勝咒 是咒法義應當成 若有不取師教授昆那野迦速疾著 若能從師而作咒 為諸如來灌其頂〉

  〈不損害他不著魅 是名三等曼荼羅 智者謙心說理趣於尊卑類心平等 于諸世間真成就 以得平等真實咒〉

  〈于多人中虛妄言 東西南北行不利 所作事業不稱心彼不應說兄成就 薄福之人起遇患 昆那野迦所損害〉

  〈若能彩盡咒法成 燒香燈明如法者 咒法成就品類是彼等皆由慈業辦 第一不殺成就業 有慈有悲真實者〉

  〈召請十方諸咒王 明說決定實利益 以諸供具實體性諸持咒者修習之 彼諸咒者有聦慧 彼應成就曼荼羅〉

  〈三十三天吉祥處 同等三種三摩耶 我應品類咒法成其福德力不可說 若有造作第一者 曼荼羅所說理趣〉

  〈如其淨信作法成 三種三摩地相應 以明咒壞于三界於三界咒皆成就 精勤用功彌加行 所作咒法皆得成〉

  〈金剛杵形畫相似 及以蓮華形相好 應於露地曼荼羅彩盡界道用朱末 智者若如法成就 是名實真廣利益〉

  〈盡壇不畫金剛杵 不畫佛形及佛子 持咒制吒及制征昆那野迦及使者 杜吒杜底緊伽羅 應在像前咸盡成〉

  〈隨其力分恭敬信 奉獻爾所諸導師 上味施與制吒等及昆野迦令歡喜 諸持咒仙應設供 成就如法佛像前〉

  〈普皆於彼曼荼中 畫於佛前如法作 安置道場諸門戶應畫毗那野迦像 應畫諸護地方神 複畫諸山持咒仙〉

  〈合掌皆於佛前住 如是咒神二十八 一一方面各圖七日月天形咒神形守護持者令成就東西畫作因陀羅〉

  〈南面畫作烏屍羅 西面畫作日沒山北面畫作于香山諸山畫作咒仙座 合掌向佛像前住 鏁系昆那野迦項〉

  〈住在持咒大仙前 使者𦆑手執鐵索 於咒法作擾亂相緊那羅有三十二 一一方面各有八 清淨壇中畫作形〉

  〈若成就佛壇法者 千燈千華為莊嚴 千香水瓶雜供物篳篥琴瑟及箜篌 笙笛簫皷諸音樂 長笛方響諸樂器〉

  〈諸天神有愛樂者 於佛像前來皷擊 又張種種諸羅網種種諸妙色界道 種種寶瓶供如雲 能成曼荼勝妙法〉

  〈若為毗那野迦箸 彼人終不成勝法 速疾失壞諸咒力勤行力用亦不成 不行諸定離修習 不應勝壇得成就〉

  〈是愚癡人作是法 終不能成上勝利 若能依教作壇法已能滿足十二年 專誦持咒不余業 于高險岸及淨處〉

  〈以咒力能滅諸罪 若欲誦咒及壇處 常以粳米乳酷等晝夜各以三時誦 誦時盡力限徧數 月八十五及滿月〉

  〈修行習作曼荼羅 必當即得勝成就 若有思惟分別者成就最勝理趣經 掘地一丈取淨土 將泥淨地作壇法〉

  〈清淨洗浴著淨衣 如法至心繫念誦 或三四肘七七肘取淨好土作淨壇 應請大乘妙勝經 作法能獲大饒益〉

  正大修行〈古尊宿語僧問趙州了事底人如何州雲正大修行學雲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州雲著衣吃飯學雲著〉

  〈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州雲你且道我每日作什麼〉僧遊行〈晏元獻公類要菩提達摩以只履而來擁錫來遊〉

  〈頂辭而退禮石鼉而求飯私訶條國金遼山頭石鼉眾僧飲食將盡向石鼉作禮飲食悉具摩頂松松枝東偃奘師回兩京記雲唐初僧玄奘〉

  〈往西域取經十七年去日于齊州靈岩寺院內有一松樹師立於庭以手摩其枝曰吾去求佛經教汝可西長若吾歸即卻東回使吾弟子知之及〉

  〈去其枝年年西指長數丈又一年忽東回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西迎之奘舉至得經六百部至今眾僧謂此松為摩頂松住支山寺還吳入蜀〉

  〈道林還罽安石悵然佇支遁之晤言支透後還吳住支山寺晚欲入罽謝安為吳興與遁書曰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罽自治甚以悵然〉

  〈人生如寄耳領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銷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水間靜差可養疾事不異罽而醫藥〉

  〈不同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庭松西指庭樹東回摩頂松沙門玄奘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見一老僧乃禮拜勒求〉

  〈僧口收心經一卷今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通虎豹慈形魔鬼潛路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初奘將往西域於靈岩寺見有松一樹〉

  〈奘立於庭手摩其枝曰吾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吾東歸即卻東回使吾弟子知之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約長數丈一年忽東回門人弟子曰教主〉

  〈歸矣乃西迎之奘果還至今泉謂為摩頂松〉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六百二十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