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卷五千三百四十三 潮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三  〈十三蕭〉

  潮

  潮州府

  〈總圖歷代序文〉

  〈建置沿革星分野〉

  〈道裡歸附始末平潮始末〉

  〈風俗形勝氣候城池教場 營寨 橋道 街路〉

  〈壇場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無祀鬼神壇戶口〉

  〈田賦田糧 夏稅 吐桑 鹽課 稅課土產土貢〉

  〈官制公署州治形勝 衙門 倉庫 館驛 鋪舍 中明亭 養濟院〉

  〈學校儒學 文廟 宣聖堂 書籍 學廩 貢院 解額書院 書院廩田古跡韓木圖〉

  〈宦跡人物題名 覃恩宗室 爵罡 忠孝節義 仙釋〉

  〈紀異山川山 岩 石 湖 西湖亭樹 溪 洲 渚〉

  〈宮室樓 亭 台 齋 家 廟 寺 院 庵 堂  宮 觀保裡坊巷〉

  〈津渡堤岸〉

  〈文章雜文 題詠 碑刻〉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建置沿革大明清類分野書禹貢揚州之域牽牛分野 秦屬南海郡。後屬南越。漢為〉

  〈揭陽地。複屬南海郡。晉成帝鹹和六年。分南海。立東官郡。義熈九年。又分立義安郡。及海陽縣。宋齊並因之。梁置東揚州。又改瀛州。陳罷州為義安〉

  〈郡。隋罷郡。置潮州。大業中。罷州為義安郡。唐武德五年。複為潮州。天寶元年改潮陽郡。乾元元年複為州。五代屬南漢。宋開寶四年。分廣南為東西〉

  〈路。而潮州屬東路。元改為潮州路。本朝。洪武二年改為府。圖經志晉成帝時屬東官郡。安帝義熈五年。始以揭〉

  〈陽縣地。別置義安郡。領縣五。曰海陽。綏安。潮陽。海寧。義昭。 梁改義安郡為東揚州。尋改為瀛州。 隋改瀛州為潮州。煬帝大業三年。改州複為義〉

  〈安郡。廢綏安義昭。置程鄉萬川二縣。領縣五。曰海陽。潮陽。海寧。程鄉。萬川。唐武德間。改郡複為潮州。開元二十一年隸福建。次年複隸嶺南。天寶元〉

  〈年。改州為潮陽郡隸福建。九年又隸嶺南。乾元元年改郡複為潮州。廢海甯萬川二縣。領縣三。曰海陽。潮陽。程鄉。五代南漢割程鄉縣。置敬州。本〉

  〈州領縣二。曰海陽。潮陽。 宋紹興十年。本州領縣三。曰海陽。潮陽。揭陽。元至元二十七年。以本州為潮州路總管。府領縣三。曰海陽。潮陽。揭陽。〉

  〈聖朝洪武二年改為潮州府。領縣四。曰海陽。潮陽。揭陽程鄉。寰宇記秦末屬尉佗。漢初屬南越。後屬南海郡。東漢因之。晉置東官郡。又分置義安郡。按〉

  〈南越志雲。義安郡本屬南海郡。後隸東官郡。晉義熈八年割立其地。與晉安郡接境。吳興余杭鄰界是也。曆宋齊因之。隋平陳置潮州。煬帝初置義〉

  〈安郡。 元領縣三。 今二。 海陽 潮陽。 一縣割出。程鄉。為梅州。九域志縣二。熈甯六年廢梅州。以程鄉縣隸州。元豐五年。程鄉複隸梅州。潮州潮〉

  〈陽郡軍事。治梅陽縣。興地紀勝潮州。 潮陽。 義安。 鳳城。 鱷清。 揭陽。 海陽。禹貢揚州之域。通典潮州隸揚州之部封。漢武平南〉

  〈越。複屬南海郡。 今州即漢南海郡之揭陽縣地。此據元和郡縣誌。而通典亦以為漢揭陽縣地。又兩漢志南海郡下並有揭陽縣。宋齊因之。宋齊〉

  〈二志。義安郡下並有海陽潮陽二縣。隋末陷於寇境。唐平蕭銑複取嶺南。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通鑒。在武德五年。元和郡縣誌雲。武〉

  〈德四年複置潮州。寰宇記以為武德元年。複置潮州不同象之。謹按道鑒。武德元年。載蕭銑僭位於江陵。銑之境土。東自九江。西抵三峽。南盡交趾。〉

  〈北距漢川。銑皆有之。至武德四年九月。始平江陵。至武德五年。始定嶺南。則元年四月。尚屬蕭銑。通鑒武德五年。循潮二州。始來降。則改郡為州。當〉

  〈在武德五年。而元和志寰宇記年月非是。令不取。五代為南漢所有。五代史南漢劉隱傳。載初盧光稠據虔州。其弟光睦據潮州。於延昌據韶州。隠〉

  〈以兵事付襲。襲遂出兵攻敗盧氏。取潮韶二州。寰宇記雲。南漢割程鄉。置梅州。宋平嶺南。地歸版圖。九朝通略。在開寶三年。分隸廣南東路。至道以〉

  〈後分廣南為東西路。而潮隸東路。令領縣三治海陽方與勝覧事要。 郡名。 潮陽。 古瀛。 鳳城。以鳳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舊屬於金氏。鱷渚。〉

  〈以鱷魚名。三陽圖志元平江南至元二十七年大籍戶。以本州為中路總管府。于城內設錄事司。城外四廂隸焉。所領縣三。鹽場三。小江。招收。〉

  〈隆井。 寨九。北山。 吉安。 門辟。 二河。 楓洋。 黃岡。 北寨。 胡已。鮀浦。元一統志宋開寶四年平領南有其地。至道以後。分廣南為東西〉

  〈路。而潮隸東路。元至元十五年。唆都元帥奉命攻取。宋禆。將馬發閉城抗拒。唆都擊破之。地歸版圖。十六年改為總管府。以孟招討鎮守。未幾。移鎮〉

  〈漳州土豪各據其地。二十一年。廣東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來招諭既去。二十三年。複來為江西等處行樞宻院副。使兼廣東道宣慰。使以鎮臨〉

  〈之。今始底定。設錄事司。元真元年以梅州來屬。今領州一縣三。錄事司。舊無有。至元二十二年始置。割海陽縣。郭外四團六保分隸焉。〉

  〈分野圖經志按杜氏通典。潮在古楊州之域。亦曰古閩越地。于天文為牽牛婺〉

  〈女之分也。至到〉

  〈圖經志本府。 東至本府海陽縣地名東界一百五十裡。外抵大海。 西至惠州府海豐縣界龍岡鋪二百五十五裡。自界首到惠州府五百五十〉

  〈三裡。共八百八裡。 南至本府潮陽縣隆井鹽場一百四十五裡。外扺大海。 北至本府海陽縣至名驃錢山界三百四十裡。自界首到福建汀州〉

  〈府五百一十裡。共七百五十裡。 東南至本府海陽縣地名辟望村一百五十裡。外抵大海。 西南至惠州府海豐縣石橋鹽場二百七十八裡。外〉

  〈抵大海。 東北至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嶺腳山分水界一百六十五裡。自界首到漳州府三百里。共四百六十五裡。 西北至本府程鄉縣管下龍〉

  〈牙筆險山四百五十裡。外無路通行。郡縣誌州境東西三百五十裡。南北八百七十四裡。 四至八到。 東京七千七百一十裡。 東至漳州二〉

  〈百九十九裡。西至梅州三百二十裡。 南至海一百七十裡。 北至汀州九百五十四裡。 東西至漳州二百九十九裡。 西南至惠州一千一〉

  〈百一十裡。 東北至汀州九百四十裡。 西北至梅州三百二十裡。寰宇記州境東西五百五十裡。 南北二千三百里。 四至八到。西北至〉

  〈東京七千里。西北至西京七千四百里。西北至長安七千六百里。東至漳州七百五十裡。 西至循州界石場三百里。東至大海一百里。〉

  〈北至虔州雩都縣二千二百里。 東南至海口九十裡。 西南到禛州海豐縣木步鎮六百五十裡。 西北到虔州安遠縣一千八百里。 東北至〉

  〈汀州魚磯鎮六百五十裡。 元無陸路。 九域志東京七千七百一十裡。東至本州界九十九裡。自界首至漙州二百里。 西至本州界二百八十〉

  〈裡。自界首至梅州四十裡。 南至海一百七十裡。 北至本州界七百四裡。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五十裡。 東南至本州界一百四十裡。自界首至〉

  〈漳州一百五十九裡。 西南至本州界六百五十裡。自界首至惠州四百六十裡。 東北至本州界六百五十裡。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九十裡。〉

  〈西北至本州界二百里。自界首至梅州一百二十裡。三陽志。州於廣府為極東界上由東而西三百五十裡。由南而北三百八十裡。去行在所三〉

  〈千一十有二裡。東界於漳。南界于惠。西界于梅循。北界於汀。東南西北之間亦是四州。接與達於海而已。通典所紀乃雲。北至南康郡千五百六十〉

  〈有七裡。而南康郡亦雲東南至潮陽郡一千五百六十有五裡。雖與令之地勢違。然州于唐初隸江南道。而南康與贛州向互為廢。置贛州或為南〉

  〈康郡。則界于南康。理固然也。若未由惠至廣。不過五日。舟行亦止三四日。通二十有一程。韓昌黎謝上表乃雲。去廣府才二千里。來往動皆旬月。豈〉

  〈其自海溪一水溯流而止耶。今之趨廣間有西自循梅往者。較諸南路為差近。但嶺路險滋。不若南路之坦且平。圖志雲又逆流之遲。不若陸行〉

  〈之疾也。由廣至韶。雖曰溯流。亦不過十餘日。通而訁之。亦不過月日。公之瀧吏詩。至韶陽作也。乃曰。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恐亦不至若是其遠〉

  〈者。其詩又曰。州南十數裡。有海無天地。令自南達於海。其地曰鮀浦。去州八十裡。由東而進。其地曰小江。亦將五十裡。蓋不止于韓公所雲也。 圖〉

  〈志雲韓詩雲。然蓋未可統。無乃十數為數十耶。姑記之以待知者。 本州界至。東至本州界百一十裡。自界首至漳州三百一十五裡。 南至本〉

  〈州界二百六十五裡。若徑渡龍井。即減四十裡。自界首至惠州四百四十五裡。西至本州界二百三十裡。自界首至梅州一百五十裡。北自九河〉

  〈上計六程。北至本州界七百四十裡。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五十裡。北路道陸崎嶇。難為往來舟行差使使。又不以程途計。元一統志本路東至上〉

  〈都七十三百八十裡。 東至大都六十五百八十裡。東至漳州路漳浦縣界分水嶺百四十裡。西至梅州程鄉縣界瘦牛嶺一百五十裡。 南〉

  〈至。大海本路海陽縣界辟望村八十裡。 北至梅州程鄉縣界雙流津三百五十裡。 東到漳州路五百里。 西到梅州七百里。南到大海邊辟〉

  〈望村八十裡。 北到梅州五百里。 東南到大海邊小江場六十裡。西南到揭陽縣界三十五裡。 東北到汀州路一千一百里。 西北到梅州〉

  〈六百里。錄事司 裡至與本路固。歸附始末〉

  〈圖經志潮自至正壬辰。下嶺海寇起。與山峒徭僚相扇攻破潮揭二縣。人民依險防守自保。豪強各據其縣十有餘年。後有江西福建兩陳氏攻〉

  〈敚不一。丁未冬大兵下七閩。潮之守土者往泉州。迎大兵納欵。洪武元年三月。〉

  〈朝廷始調兵守禦潮民得以安其生矣。三陽圖志元平漸州始末。 至元十三年丙子。宋德佑元年也。宋知州葉侯得驛報大兵已下臨安府。又聞江〉

  〈西湖南皆降。時元帥易正大統兵來潮。葉侯驚懼。以印授通判柴某自逃去。宋主益王廣王船泊廣之崖山。在廣州新會縣八十裡。遣安撫使方興〉

  〈來潮慰諭。易正大兵走梅州。四郊多壘。郡人馬發為摧鋒寨正將。與權州黎季遠不睦。黎退去。發乃推州人稱為安撫使。十四年丁醜。正月十七夜。〉

  〈安撫發大設宴。俄而省鎮撫忽魯渾統兵到潮陽縣。先驅一人。乙夜入城諭降。十八夜發率兵遁去於州後雞籠潭。大兵驅至。與之接戰。未幾。大兵〉

  〈不利棄去。十五年戊寅。正月二十七日。唆都蒙古歹又統大兵。並郡豪陳五虎兄弟陳懿等圍城。馬發勒兵閉守城中。軍民乘城詬罵大兵。不勝其〉

  〈忿。至二月二十九日。守南門巡檢黃虎子系書矢上射出與陳五虎等通謀約潛開城門。納大兵。已而黃虎子從城東偏縋出城。門不守。大兵鼓噪〉

  〈突入城遂陷。焚民室廬。火熖亙天。城中居民無噍類。已而黃虎子亦為陳五虎所屠。馬發遂收殘卒百餘人入子城拒守。勢窮力殫。至三月初一日。〉

  〈其妻妾皆縊死。發亦自鴆子城尋亦破矣。大兵北歸。乃遣陳五虎兄弟權知州事。五月漳寇陳吊眼複來潮。民殺掠殆盡。與陳五虎兄弟交戰。不日〉

  〈敗去。十一月。行省參政李恒。江東宣慰。使張弘範。督師南征至潮陽縣之和平村。獲宋左相文天祥不屈執之以歸。自是數年干戈搶攘。生靈魚肉。〉

  〈惟陳五虎家。迨令貴富。蓋有功於元者也。至元二十一年甲申。樞宻副。使月的迷失來潮。分揀散兵歸農。時丁侯聚來守此邦。遺黎自此始睹天日。〉

  〈比年以來。皇風清夷。恩波洋溢。嶺海之間。如在輦下矣。風俗形勝〉

  〈圖經志潮之分域。隸於廣。實古閩越地。其言語嗜欲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於潮為近。語音不〉

  〈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州人之知書者。或以為自文公始。雖然趙德潮人也。人不知學。奚而有德。德蓋其知名公請置鄉校牒。〉

  〈亦曰進士明經。百十年間不聞有貢于王庭者。則非𡨋然不知學也。公之意。豈亦勉邦人為進取計。有若閩之舉進士。自歐陽詹如之意耶。至別趙〉

  〈子詩則曰。海中諸山中。幽子頗不無。蓋德之學行見於韓集一敘。其隱居求志。不屑於宜春之行。則其當時同門合志。若德之輩行者。不無人也。自〉

  〈是以後。業儒者益眾。太平興國間。始有聯名桂籍者出。故陳文惠公送潮陽李孜主簿詩。潮陽山水東南奇。魚鹽城郭民熈熈。當時為撰玄聖碑。而〉

  〈今風俗鄒魯為。蘇文忠公作昌黎廟碑雲。潮之人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於今號稱。易治。州之士風其槩如是。郡縣誌唐皇甫湜撰韓文公神〉

  〈道碑雲。貶潮州刺史。洞究海俗海夷。陶然掠賣之口計庸免之未相直。輙與錢贖。還著之赦今。 蘇軾作潮州韓文公廟碑雲。始潮之人未知學。〉

  〈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三陽志郡以東。其地曰白瓷窯。曰水南。去城不五七裡。乃外操一音。俗謂之不老。或曰韓公出刺之時。以正音為郡人誨。一〉

  〈失其真。遂不復變。市井間六七十載以前。猶有操是音者。今不聞矣。惟白瓷窯水南之人相習。猶故籲文公能一潮陽之人於詩書之習。獨不能語〉

  〈音變哉。是未可知者。至別趙子詩固曰。海中諸山中。幽子頗不無。相期風濤觀。已久不可渝。則當時若德之輩行。而不以姓名顯者。不無人也。以德〉

  〈而不屑於宜春之行。韓集一序。且與文公相表裡。則德之輩行之人有未易窺者。向所謂業成貢于王庭者。豈至是而後有見哉。 州之舊俗。婦女〉

  〈往來城市者。皆好高髻與中州異。或以為椎結之遺風。嘉定間。曾侯噩下令諭之。舊俗為之一變。今無複有蠻妝者矣。故曾侯元夕嘗有詩雲。居民〉

  〈不誶燈前語。游女新成月下妝。蓋紀實也。三陽圖志。其弊俗未淳。與中州稍異者。婦女敞衣。蓋多遊街陌。子父多或另居。男女多混淆宴集。婚姻〉

  〈或不待媒妁。是蓋教化未洽也。為政者。可不思所以救之哉。元一統志初入五嶺。首稱一潮土俗熈熈。有廣南閩嶠之語。人文彧彧。繇韓公趙德而〉

  〈來。稻再熟而蠶五收。鳳翔集而鱷遠徙。掃除青草黃茅之瘴靄。仿髴十洲三島之僊瀛。余崇龜文集雲。 潮陽舊俗。蠻鳺居多。自韓文公守潮。命趙〉

  〈德為師。人始知學。王大寶以諫坡風采動朝端。士負氣節。孝宗嘗問大寶潮風俗如何。大寶對曰。地瘦㘽松柏。家貧子讀書。習尚至今。然潮陽志雲〉

  〈城號鳳棲。俗傳鱷徒。余崇龜文海氣昏昏水拍天。韓文公詩。州南數十裡。有海無天地。颶風有作。掀箕真差事。文公詩。州之南境。漲海連天。毒霧瘴〉

  〈氣。日夕多作。韓文公潮州謝表。閩南西越之界。韓文公所作少府胡公碑。輿地紀勝能一潮人於詩書之習州人知書。自文公始。潮陽圖經。稻得再〉

  〈熟。蠶亦五收。寰宇記。大海在其南。韓退之鱷魚文。潮之州云云。鱷魚稻蠏。不暴天物。皇甫持正集。韓文公神道碑。公為州刺史。洞獠海夷。陶然邊生。〉

  〈云云州之南境。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退之潮州表。臣所領州在廣府極東界。濤瀧壯猛。颶風鱷魚。患禍不測。云云閩南兩越之界。韓文少〉

  〈府監胡公墓碑。東越王餘善至揭陽。漢書。東越王餘善請以卒八千人擊南越。王揭陽以風波為解。即此也。一潮州耳。或曰。金城者。以是山舊屬於〉

  〈金氏。曰鳳水者。以鳳凰山一水緣溪而出。曰鱷渚者。以韓公驅鱷之舊。曰揭陽者。蓋有于古之舊縣。曰潮陽。蓋有取於今之郡名。圖經序。方輿勝〉

  〈覧在廣府極東。韓愈潮州謝表。臣所領州。云云界上去廣府雖雲才二千里。然來往動皆經月。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難計程期。颶風鱷魚。患禍〉

  〈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臣少多病。年方五十。發白豳落。理不久長。居瘴癘之地。蓋與魑魅鄰。苟非陛下哀而鄰之。誰肯為臣〉

  〈言者。氣候〉

  〈圖經志。長孫無忌作隋志雲。嶺南二十餘郡。大率土地下濕。多瘴癘。韓公謝表亦雲。毒霧瘴氛。日夕發作。蓋因地卑土薄。陰陽之氣偏。一歲之間。暑〉

  〈熱過半。晝燠夜寒。晴燠雨寒。晨夕霧昏。春夏雨淫。潮之氣候。大抵然也。然今此州民物繁夥。風氣頓殊。至今或有霜霰。非曩日比矣。至若寒暄不時。〉

  〈嗜欲無節。則在在皆瘴。又在調護何如耳。陳文惠公寄題漳浦縣詩雲。漳浦從來瘴霧深。潮陽南去更難禁。當持三載曾無事。不放閒愁入寸心。此〉

  〈真禦瘴方也。城池〉

  〈圖經志城池。教場附橋附。州舊有子城。以金山為固。州之外城以土為之。歲久頹圯。紹定間。王侯元應。因舊綦築之。外砌以石。自三陽門之南西北〉

  〈環抱接於金山之背。計九百五十一丈。東西南北斗七門以通往來。元兵至潮。平城以後。不復興築。大德間。郡守帖裡太中。複修東畔濱溪之城。謂〉

  〈之堤城。以禦暴漲洪流之患。民以為便。至正壬辰。因山海寇盜生髮。廣東帥府照磨彭本立總戎始興工修築。潮民得堡障。〉

  〈聖朝平領南。洪武元年冬。指揮俞輔統兵來潮。越四年。因舊基而興。內外皆砌以石。高厚堅致。各門外築甕城。皆屋其上為門七。東門。上水門。竹木〉

  〈門。下水門。南門西門北門。十年。指揮曹貴扁南門曰鎮南。北門曰望京。斯剏西門曰安實。餘皆仍舊城濠環繞。自南門至金山後。三陽志城郭。州之〉

  〈子城。依金山為固。前俛而後仰。由南而北。繞以壕。東則溪也。方剏置之始。土工不堅。未期悉圯。宋皇祐間儂智高。自邕攻廣韶。嶺外全壁以持。至和〉

  〈改元之九月。鄭侯仲始至。不二月與喬鍤。自農務外八閱月而就。紹興初。黎寇掩至城下。攻具百出。屹然不為之動。九避寇于內者賴以免。其外郛故〉

  〈以土為之久且夷。紹興九年間。徐侯渥欲接溪流帶湖山。去天慶觀數百步為之基。築具畢備。力可為。繼因議論不協。於是輟其役。迨十有四年。〉

  〈李侯廣文乃移以自近。址循壕流故基為之。四廂居民。各築其地。才及丈餘。甃石且半。會督役者故出入其基。訟者紛然。李侯怒而罷。故址今悉為〉

  〈民居。遇有少警。遂皇皇然無寄足之所。雖有子城。無地可容。因州之闕典已。子城外帶郭而家者。西南北各五裡。東以江水隔民居才二裡。直州而〉

  〈前為街三堤一。巷陌貫通。所闕者外郛耳。餘見於圖。 州子城門三東西南。東門今廢。子城四圍凡六十步。高二丈有五尺。面廣一丈。基倍之。 壕〉

  〈西七丈五寸。自城下轉西而南。繞郭之外。延袤一千二百餘丈。 三陽門郭之南門。結樓其上。舊曰揭陽門。存古也。常公㭏始創。林公㟽增崇舊〉

  〈基而新之。更其扁。蓋取三邑。皆以陽名。 外城舊基。周圍一千一百七十丈。石城僅存者。九十有四丈。土基半存者。六百六十有六丈。為民居所侵。〉

  〈無複遺址者。四百一十丈。今所侵不止。是淳熈間。提刑司行下。委官打量外城總計一千五百三十丈。與舊城丈數異。今兩存之。 右按外城自李〉

  〈公廣文輟役後。故基日就侵削。郡有築城之請屢矣。殆成文具。淳熈間。沈寇迫境。城市之民避。於子城。什不容三二。壕流自子城外西澌入於湖。湖〉

  〈未流又入於濠。慶元間。有惑於陰陽者。謂濠流而西。不利於郡。鑿堤為二閘。間取諸郭門之石以甃之。決濠流東入於溪。地勢東仰。西流如故。後溪〉

  〈洪暴漲。反導水潰堤。沈公杞率居民負。土石以塞之。僅免水患。濠複故流。然民居久侵官壕。填塞過半。開禧改元。趙公師㞧正濠之界。稍加疏關。濠流〉

  〈僅通。然築外郛浚故濠。當複有為長遠慮者。 州之外城。右有舊基。歲久頹圯。外無扞蔽。居民每以為慮。紹定間。屬有梅楊陳寇之擎。王侯元應〉

  〈從邦人請。乃分委州縣曹掾。及富民有村幹者。董以判官俞林因舊基築之。外甃以石。時志於速成。客土未實。亡何壞者過半。許侯應龍複築之。乃〉

  〈稍堅致。自三陽之南。西北環抱接於金山之背。計九百五十一丈。由北距女牆高一丈五尺。西北辟五門以通往來。正西曰貢英。西北曰湖平。正北〉

  〈曰鳳嘯。對嶽祠曰和福。與南三陽而六。由是居民恃以無恐。端平初。葉侯觀複檄廂官巡視。即兩所壞處為之修補。然城之內面。未及累甃。當有繼〉

  〈而成之者。 州治之東。溪界于左循梅。舟筏順流而東。直至子城下。扞禦之備。視三方尤為要害。此方空闕。南西北雖有城。與無城同。端平初。葉侯〉

  〈觀下車未幾。首慮及此。慨然有興築之意。然工役繁浩。所費不貲。捐公帑之外。乃喻諸座戶。俾佐其費。人樂輸之。遂東自新城門。沿溪傍岸。築砌以〉

  〈石。至於三陽門之南。首尾與舊城聯屬。計五百五十丈。高二丈。雉堞與焉。仍結四門以通水陸往來之道。於是城郭固宻。民居其間。始有安枕之樂〉

  〈矣。是役也。判官趙汝竬縣丞趙必魁實監督之。然始創亟于圖成。多因居民水閣舊北。未免凹斜屈曲。端平丁酉。劉侯用行重新整砌。雉縣壁立。不〉

  〈複如前日之縈迂矣。 州之外城。及沿溪一帶城壁。歲久粉堞摧剝。譙門𣣱傾。淳佑丙午。陳侯圭僦工葺理。環雉堞四千餘而一新之。城樓之頹圯〉

  〈者。若登灜。若三陽。若貢英。若和福。若湖平。若鳳嘯。一一更創。以至城北隅之新路。三陽門東西之二東衢。舊雖有門而樓櫓闕然。今皆鼎建。扁其東〉

  〈曰開泰。西曰通利。北曰崇恩。周環相望。規模視昔尤勝。城之旁草木屏翳。至是分隸營寨。兵卒悉剗鋤之。保障為之屹然。是役也。縻金錢二千四百〉

  〈餘貫。三陽圖志元混一天下。至元戊寅。大兵破潮。迨至甲申。樞宻使月的迷失散軍平城以後。不復興築。大德間。郡守太中帖裡中覆上司。複修東〉

  〈畔濱溪之城。謂之堤城。以禦暴漲洪流之患。民以為便焉。教場〉

  〈圖經志教場在城南門外西南。三陽志小教場在子城外之西偏。 大教場在舊熈春園之側。舊教場高頹陋。四面空曠。春秋大閱。兵民喧雜。今修〉

  〈亭宇。築外垣。嚴門制。軍律嚴整。自趙公師屴始。摧鋒軍教場在寨門之外。〉

  〈營寨三陽志州兵有四。曰禁兵。曰廂兵。曰鋪兵。曰土兵。禁兵四營。總而曰澄海。〉

  〈內有第六第七第十九第二十五指揮之別。今千有二百人。廂兵之名有四。曰清化。曰牢城。曰城面。曰作院。各為一營。計三百八十有四人。鋪兵無〉

  〈別營。隨地散處。止百五十有三人。土兵之名有五。曰同巡。曰潮梅。曰小江。曰赤砂。曰鼓樓岡。分為五營。計五百人。總而言之。二千一百三十有七人。〉

  〈州所以自備者蓋如此。惟摧鋒一軍。自四十年以前。蓋未之有。紹興初黎寇掩至城下。是時承平日久。兵不素練。莫敢誰何。所幸土豪率民兵曰召〉

  〈募者相與守禦。閏月乃卻。黎寇既滅。它寇蝟起。佈滿山谷。為害益淫。潮梅循惠實均之。朝廷始命四統制兵曰申。曰趙。曰單。曰韓者。控扼要害。蕩滌〉

  〈無餘。且慮後患之叵測也。乃留韓侯京一軍駐于循陽。鄰郡各分若干人以備不虞。遇有警急。參錯為用。前此者州有千二百人。繼複起發。僅存七〉

  〈百人。自後分戍不常。或五百。或三百。或止二百。迄無定數。統以一將。或二將。蓋精兵已韓之後。張侯寧繼之。猶治于循張既罷。上命統制一員總於〉

  〈韶餘州悉聽其節制。本州於屯駐人外。在循州諸軍。且給其餉。既無慮於山寇已。乾道三年間。海寇暴作。剽略民居。漫不可跡。太守傅公自修既檄〉

  〈諭以利害。舊知光州熊飛者。時為鼓樓岡巡檢。傅公命飛躬往開譬賊留飛為質。遣偏禆五七人先詣公庭。受傅公所以約束者。閱數日。黨類八十〉

  〈人悉投戈棄舟。徒手而造郡治下。其故為農商者。公令複業。百不問。有逃卒之無歸者。請於朝得旨。創水軍一寨以收其眾。且撫且招。今百七十有〉

  〈六人。蒞以統轄一員。本路帥司是隸海道。有警固可倚為用。而平居無事。尤賴控制之有術焉。 澄海第六指揮元額管四百人。 澄海第七指揮〉

  〈元額管四百人。 澄海第十九指揮元額等四百人。 澄海第二十五指揮元額管四百人。 清化指揮元額管一百八十人。牢城指揮元額管〉

  〈一百二十人。 作院指揮元額管五十八人。城面指揮元額管三十六人。右禁兵廂兵七營。內城面作院為一營。 三陽圖志淳熈丙午。陳俊〉

  〈圭重創。在城西之威武坊。南北布列。兵共二千餘人。省鋪指揮。後與清化營接巡轄司在其側。今遺址已為民居。軍額元管一百五十三人。 潮梅〉

  〈巡檢司。在光孝寺之側。近歸湯田元寨。軍額元管一百人。 同巡檢司。在金山之陰元寨在潭口。軍額元管一百人。 小江場巡檢寨。去城五十〉

  〈裡。軍額元管一百人。 赤砂巡檢塞取潮陽縣十裡。軍額元管一百人。皷樓岡巡檢寨。在揭陽縣之側。近歸赤闞新寨軍。額元管一百二十人。〉

  〈摧鋒寨。在州郭之北。軍額見管一百丹一人。 水軍寨。駐箚于潮州揭陽之寧福院側。軍額元管二百人。 海陽縣弓手額管五十人。 潮陽縣弓〉

  〈手額管五十人。 揭陽縣弓手額管五十人。 郡國養兵以衛民。若毋存虛籍。毋給他役。訓練有素。緩急可倚為用。自林公㟽整造戎器。每遇雙目〉

  〈親引廂禁兵閱習之。後趙公師㞧益加教閱。具有常程。武備少修。繼是者常令精練。隨闞隨補。庶不虛耗養兵之費。三陽志以上管寨軍額今廢。唯〉

  〈黃岡寨存。本州禁軍。自春秋大閱之外。散在諸㕔。分局執役。每遇日教。視為文具。寶慶丁亥。孫侯叔謹始至。謂郡將于尺籍伍符。寄委不輕。倡率當〉

  〈自州家始應窠座占名禁旅如宅庫虞兵之屬。盡令赴教。戎裝一色旗甲精明。又招刺驍勇之卒。令為一隊。教以擊刺長技。號賬前親兵。軍容為之〉

  〈改觀。農隙點集四隅民兵。部曲整肅。紀律嚴明。不擾而辦。水軍寨。舊駐箚于揭陽之寧福院側。嘉定間。曾侯噩上便民五事。乞移於鮀浦場。以扼〉

  〈海道之沖。然水軍填補。多刑餘之人。面已涅矣。無複顧惜。向寨鄰於縣。猶有所憚。及遷鮀浦。旁若無人。主將專恣容縱出海。弊端百出。將以防遏反〉

  〈為民害。權軍呂興稔惡有違紀律。孫侯白于帥斥逐之。見議申請復舊。州之廂禁軍。摧鋒軍。各有營寨。歲久頹圮。淳佑丙午。陳侯圭撥錢鼎創諸〉

  〈營外門。凡七牢城清化作院。及四澄海指揮是也。更造營之神堂。凡二第二第七指揮是也。軍房葵屋百間。易以瓦屋。為巷者四摧鋒寨是也。以至〉

  〈清化之廂房牢城摧鋒之土牢。所以處罪隸者。一皆撤舊而新。自是營壘嚴肅。而兵卒無踰關犯夜之虞。牢柵周致。而囚徒無燥濕疫癘之患矣。〉

  〈黃岡寨。前此未有。曩因汀贛梅寇張思明蔔益。衝突饒源北溪湖潦等處。居民被害。淳佑壬寅。劉侯克遜請於朝。欲置寨屯兵其地。仍拘沒勢戶所〉

  〈占民田以贍軍。癸卯間。鄭侯良臣准朝旨相度地勢。移就黃岡。創立城寨以同巡黃董其役。委理掾趙時昂括所占田七百一十五石一鬥半。歲收〉

  〈租三千四十九貫七百八十七。官省以給養兵之費。李侯遇繼之。增益軍房。城砌以石。畢事於淳佑乙巳之夏。屯兵以百人為額。新招軍伍拾名。外〉

  〈伍拾名撥鮀浦水軍寨正額兵更番駐箚。兵卒月糧一石五鬥。舊例和糴三分之一。陳侯圭憫其勞瘁盡數給之。一飽之餘。然後繩以紀律。寨門昔〉

  〈瞰道旁易而內向。時其出入。不復貽害於民。三陽圖志元革命制度一新。鎮守一路。設萬戶府。及鎮撫千戶百戶以統兵。有事則戰。無事則守。二年〉

  〈一遷調。蓋防其久。則與寇馴熟也。然此邦荒遠。去大都萬里。軍官得人。則民間無搔擾之憂。不得人。則民被其害。如守城門。則往來負販者受禍。巡〉

  〈哨則鄉村閭井被苦。守橋則船筏上下者有礙。軍之衣食既出於民。民之防衛必賴於軍。其可以衛民者而殘民乎。在上者。盍思所以懲之也。 萬〉

  〈戶府。千戶。鎮撫百戶衙。皆在子城之西軍營列布焉。 軍額。 府牢弓手。潮陽縣弓手六十名。 海陽縣弓手六十名。揭陽縣弓手六十名。〉

  〈錄事司弓手十名。 各處巡檢司弓手三十名。橋道〉

  〈三陽志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於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

  〈由潮而南。百三四十里間。聚沙彌望。四無人居。路入平峬。無寸陰可以少憩。凡道幹潮惠間。以胃暑得疾者且半。加之驛傳無人。器皿不備。惟監司〉

  〈貴客至縣。乃檄裡保辦之。它客不恤也。紹興二十九年間。參政林公宅將將漕入境。詢由廣之路。有司告曰。南自惠往。而西北由循梅達。道裡荒澀。〉

  〈二路則同。林公乃進州之三邑長若尉而前之。諭以椬木治道傳新舍。且情語之以無為裡保擾。凡居民去官道而遠者。說令徒家驛傍。具膳飲以〉

  〈利行者。且自利官司。百役悉蠲之。由潮而往。過客已無曩日之憂已。惟輿梁之舉。未有慨然作意者。乾道七年。太守曹公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

  〈雙。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洲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議者謂橋或可成。未有若是之神且速者。越三年舟以雨壞。太〉

  〈守常公所以處此者。與曾公一槩出帑余為居民唱。乃命以捐其制以便操習。其舟數侈於前者十三。役畢餘力猶裕。遂創傑閣於西岸。以鎮江〉

  〈流。名曰仰韓。以韓文公遺跡。實與是閣對也。東顧則閩嶺橫陳。西望則浰江直瀉。南連滄海。彌漫而莫睹津渥。北想中原。慷慨而益增懷抱。勢壓滕〉

  〈王閣。雄吞庾亮樓。簷牙共斗柄爭衡。砌玉與地軸接軫。樹木張四時之錦。屋廬環萬疊之鱗。溪流滉漾以連空。山色回環而入塺。登高寓目。足以豁〉

  〈竊客之悉。對景賦詩。庶幾動騒人之興。固一方之壯觀已。董是役者。軍事推官曹端。淳熈己亥。未公汪建登瀛門左掖三。己亥。堂右掖南門奇觀〉

  〈門之舊址。即仰韓閣也。閣以火易為門。增石洲二。與舊為三。築亭其上。東曰水壺。西曰玉鑒。中曰小蓬萊。庚子。攝郡王公正功複增一洲。距西岸〉

  〈數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無衝突浮梁之虞。 己酉。丁公允無修淳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亙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紹興甲寅。沈公〉

  〈宗禹蟠石東岸。結亭於前。扁曰蓋秀。與登瀛門對峙。 慶元丙辰。陳公宏觀益東岸之洲二。結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更挹秀曰濟川亭。〉

  〈以止過客。亭之後曰見恩庵。 戊午。林公㟳衍濟川橋而袤之。增以四洲。雄過於西橋。又漳潮界上道路磽確。捐金砌石以便往來。 嘉泰癸亥〉

  〈冬。濟川橋火為亭若庵。一夕俱燼。趙侯師㞧亟與焉倅承規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磚甃其下。面橋為亭。名悉仍舊。大書題扁。侍郎陳公讜筆也。〉

  〈開禧丙寅。林侯會接濟川橋之西。增築石洲者五。修其舊者一。亦屋覆而磚甃之。扁曰小蓬萊。因朱侯命名之舊。 紹定戊子。孫侯叔謹複接丁〉

  〈侯橋之東。增築二石洲。三陽國志後屢經溪洪風颶之餘。亭屋俱弊。熇平初。葉侯觀偕式車趙公善始命判官趙汝智工。悉而新之。中扁玉〉

  〈鑒。與小蓬萊對。仍闕二亭。西北曰躍。為祝聖故生之所。面南曰動簪。為禮賢賓餞之所。邦人即登瀛州之左。為堂繪二公而祠之。初運判曾公垂〉

  〈守沈公。廩嘗始金俶。謀築其一而未就。侯乃克成之。淳佑丙午。陳侯圭修橋及舫。 太平橋。 在州治之前。 去思橋。 在子城之西。壬戌歲。趙侯〉

  〈謐。始作石橋立是名。浮橋。舊以鐵纜。紹定梅寇衝突。倉卒銷纜。為兵置以易之藤。隨成輙壞開慶己未。林侯光世造新舟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

  〈而賞之。遂可永久。 西門橋。 北門橋。 新路橋。 湖頭橋新溪橋。。南壕橋。  甕門橋。除西門南壕外。白築外城後。皆易以板。新溪今廢。已上〉

  〈七石橋系在城。 州城東抵大溪。溪舊有橋。橋之西扁曰丁侯。東抵中石州橋之東。扁曰濟川。西直小蓬萊。自乾道以來。且築且增。有毀有複。東西〉

  〈為屋。共四十間。中流聯絡以二十四舟濟之。時其操縱興波上下。壬戌。颶風之危。舟與亭屋俄頃而盡。游侯義肅捐已俸合眾力一新之。址之欹者〉

  〈改築。材之蠹者更新。橋成極其壯觀林直院希逸記之。鹹淳丁卯。殿講牟鄉濚增修所未備。且補舟楫之闕行者。無履險之憂。三陽國志至元戊寅。〉

  〈此橋厄於兵火。大德二年。監郡太中帖裡修造橋亭。尋複為洪流所壞。大德十年。郡守少中常侯元德複碑。。洲高三尺餘。重修梁亭自稍固。泰定〉

  〈三年。判官賞住易以石版。僅成四間。創新補舊。亭屋俱備。忽一夜第一間石版自折。天曆己巳。五月三日。邦人觀競渡。第二間又折一石版。溺死〉

  〈者三十餘人。至順壬申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同知朝列大夫某惻然捐俸。鳩合眾力。重跨木梁。添創亭屋。往來者遂無戰競之恐矣。其餘〉

  〈小可橋樑津渡附列于左葉侯橋。三陽南門外城壕舊石橋也。為通衢往來之沖。慶元初。陳侯宏規誤聽陰陽家者說。鑿壕東達於溪。未幾。溪洪暴〉

  〈漲。西沖於壕。橋遂以壞。沈侯杞既築塞故堤乃為之更創。扁曰沈侯橋。立石其旁。然舊堤既鑿之後。雖複填塞。竟未全固。加以城築之役。就便取土。〉

  〈堤益以薄。端平乙未秋。因巨漲奔突。潰堤入壕。橋複壞焉。葉侯觀躬親相視。既檄海陽宰常俊孫董役監。故堤。複度工籌費。捐鏹為倡。命寓公〉

  〈黃夢鍚。趙汝睿。戶掾趙必偲。提督更造橋成。邦人德之。遂榜今名。刻石以於不朽。三陽國志泰定丁卯。判官買住再加修築創亭其上。揭舊榜曰見〉

  〈思。教授何民先為記。東路石橋道。 潮自古瀛。抵分水嶺以達漳州。乃南北往來之要衝。蹊道磽確流斷絕。舊橋砌以石者。僅秋溪一。思古亭一。後〉

  〈增十有餘所。大率規模苟就。閱歷未幾。頹僕繼之。其路又多泥淖。間或築砌。第累小石。才遇淫潦。行者涉者病焉。淳佑丙午。陳侯圭捐金市石。依〉

  〈私直僦工石而橋者一十三所。砌而路者三百餘丈。愷憧往來。無複畏塗病涉之患。邦人餘震為之記。橋今列于左。 思古亭橋。思古三裡橋。〉

  〈黃金塘橋。 平橋橋。 鹿景橋。 小江庵橋。 林薑庵橋。 陳塘橋。 水磨頭橋。 百丈峬橋。 黃崗五裡橋。 竹林徑內大橋。 竹林第二橋。三〉

  〈陽志州治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歲月浸久。塔之僅俘者二。居民遂侵官地以廣其廬。溝藏於堂坳之中。〉

  〈通衢湫隘。累政因循而莫革者。百有餘年。淳佑丙午。陳侯圭欲復舊觀。明示榜文。諭以四塞。謂市肆挨拶。易啟紛爭。突煙衢越易至陳漏。兩潦時至。〉

  〈易生浸淫。溝道不通。易生疾癘。意旨一孚。民懷而信。不旬浹間。而官街盡複。於是捐公帑益已俸。以時價市石。以私直僦工。撒舊砌新。自太平橋至〉

  〈三陽門。長五百單五丈八尺。東抵西闊二丈四尺。官溝在外街之兩傍。石刻丈尺為志。砥道軒豁。有中州之氣象焉。邦人紀善甫為之記。立石于宣〉

  〈詔亭之左。三陽圖志丙子。兵火街路無恙。而石與亭無存矣。壇場〉

  〈圖經志社稷壇。 本府在城西門外。海陽縣附。三陽志社稷。雷風雨師附。社稷之壝凡建邦國。皆首立焉。按舊圖志但雲錯居廣法淨樂二寺之後。〉

  〈僅附見為城郭門。非所以尊社稷也。今表而出之。 州社稷壇。在南廂三陽門外之西。其壇各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三等。四門同一壝。 海〉

  〈陽縣社稷壇。在城南舊韓廟之後。春秋社日。祭社稷。社以後土勾龍氏。稷以後稷氏配。牲用羊一。豕一。黑幣二。准令州縣長官到任。親謁社稷。〉

  〈點檢壇壝若春秋祈報。非有故不得差官。郡邑通祀。以社稷為重。風雷雨師次之。其為農祈榖則一也。郡之社稷壇。實處城南廂三陽門外之西。而〉

  〈風雷雨師壇。舊各在郡一方。壇惟凸土。門壇闕然。當其祀時。霡泥泥淖。則寓於浮圖氏之舍。李侯遇始合其壇而三立之。風師置在社壇之東。雷師〉

  〈雨師在稷壇之西。二壇同一壝。方位制度為如令甲。淳佑乙巳。林侯壽公捐金增加修飾。壇疊以石。徑砌以甓。有堂中峙。有垣環列其外。門扁曰州〉

  〈祀壇。以示崇祀報本之意雲。三陽圖志本路舊社壇。在南廂三陽門外之西。大德六年。肅政廉訪司。備奉禦史台。承奉中書省劄付。欽奉聖旨內一〉

  〈欵。嶽鎮海瀆。名山大川。風師雨師雷師。當祀之日。須以本處正官。齋潔行事。有廢不奉祀。不敬者。從本道肅政廉訪司糾彈。欽此。大德八年。總管府〉

  〈奉上司行下。照得至元八年。欽奉聖旨內一件。該自古春秋二仲戊日。祭社稷於西南郊。立春後醜日。祭風師於東南郊。立夏申日。祭雨師雷師於〉

  〈西南郊。欽此。當年立社稷壇於舊地。立風雷師壇於東。雨師壇於西。圖經志風雲雷雨山川壇。本府在城南門外之南。三陽志風師壇。在西潮明〉

  〈貺廟之右。雷雨師壇。在北廟摧鋒寨之左。三壇各一丈五尺。高二尺五寸。四出陛三等。四門同一壝。此宋壇壝之制也。圖經志無祀鬼神壇。 本府〉

  〈在城北門外。海陽縣附。戶口〉

  〈圖經志戶口。洪武十年分終數。本府海陽等四縣。計六萬九十七戶。二十一萬四千四百單四口。永樂元年人戶八萬六百九十一戶。人丁男婦二〉

  〈十八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口。郡縣誌唐開元戶一千八百。宋朝戶七萬四千六百八十二。 寰宇記宋朝戶主客都共五千八百三十一。 九域〉

  〈志主五萬六千九百一十二。客一萬七千七百七十。輿地要覧七萬五千九百單二戶。三陽志生齒之數。蓋視時以為多寡。創郡之初。為戶一〉

  〈千一百九十。口五千五百二十。其時屬縣有五等而言之。是一縣僅有二百四十戶。當時民物固可知已。隋之去晉。止二百載間。乃有二千六百有〉

  〈六戶。較之往昔。幾於倍數。唐杜佑作通典。載湖陽郡戶有一萬三百二十四。口五萬一千六百七十四。韓愈請置鄉校謀亦曰。此州戶有萬餘。迨歐〉

  〈陽修作唐嘗志乃雲。戶有四千四百二十。口二萬六千七百四十五。且損于杜佑朝愈之所紀何哉。宋朝開寶初。有戶三萬餘。迨元豐間。九域志成〉

  〈主客戶計七萬四千六百八十二。比于唐時七陪其數。比歲以來。総稅客戶與蛋戶言之。以戶計者。一十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八。以口計者。一十四〉

  〈萬五千七百三十二。較之于古。不啻百陪。自今已往。不其愈盛哉。 本州三縣主客戶。總一十一萬六千七百四十三戶。總一十四萬七千五百七〉

  〈十口。 三陽圖志元滅宋平潮以前亂離瘼矣。數萬生靈。或㦬鋒鏑。或被驅掠。或死于盜賊。或轉徙他方。至元二十七年。朝廷籍江南戶口。方見〉

  〈其數。比年以來。民稍生聚。戶口日蕃矣。 本路三縣一司。民戶總七萬七十戶。 南人六萬八千七百七十三戶。 北人一百五十四戶。 錄事司〉

  〈總三千三百五十八戶。田賦〉

  〈圖經志田糧洪武十年分終數。本府海陽等四縣。官民僧道學院。沒官等頃田地。一萬一千七百三十二頃。四十六畆六分二厘。二毫一絲五忽五〉

  〈微八塵。每畆科正米不等計正耗米六萬五千四百八十三石。一鬥六升四合八抄九撮五粟七微八塵六埃。官田地六十三頃。六十一畆三分〉

  〈六厘三毫一絲六忽七微。每畆科正米不等。計正耗米二千八百六十一石。三鬥二升三合一勺。四抄八撮三圭四粟五微。民灶田一萬一千二〉

  〈百五十九頃。四十三畆一厘七毫一絲二忽六微四塵七埃。每畆科正米不等。計正耗米五萬六千七百四十二石。三鬥三升五合五勺。九抄一撮〉

  〈二圭四粟一微三塵一埃。僧道田二百六十八頃。七十八畆七分六厘八毫六絲五忽。每畆科正米不等。計正耗米一千二百六十八石。四升九〉

  〈合七勺。五抄八撮七圭七粟五微。學院田一百一十三頃。三十四畆七分五厘。每畆科正米不等。計正耗米三千一百四十三石。九鬥一升二合〉

  〈九抄二撮。沒官田二十七頃。二十八畆七分二厘三毫二絲一忽二微三塵三埃。每畆科正米不等。計正耗米壹千四百六十七石。五鬥四升三〉

  〈合四勺。九抄八撮六圭九粟六微五塵五埃。夏稅洪武十年分終數。本府海陽等四縣。青黃麻麥立芝麻綿花藍靛等地二百九十五頃。二十七〉

  〈畆八分一厘八毫七絲五微。青麻地一十三頃。三十三畆一分一厘一毫六絲九忽。每畆科麻一斤。計麻一千三百三十三斤。一兩七錢八分七〉

  〈厘四毫。黃麻地一百四十四頃。二十畆二分三厘二毫一絲四忽。每畆科麻一斤。計麻一萬四千四百二十斤。三兩七錢一分四厘二毫四絲。〉

  〈烏豆地四十三頃。六十五畆四分五厘二毫四絲一忽。每畆科正豆三升計正耗腳豆一百五十四石。一鬥四升四合一勺。二抄四撮五圭九粟〉

  〈七微一塵。小麥地四十一頃。五十七畆四分六厘八毫七絲六忽。每畆科正麥三升。計正耗腳麥一百四十六石。八鬥二勺二抄一撮九圭一粟五〉

  〈微六塵。綿花地三十四頃。三十六畆四分五厘七毫七絲五微。每畆科綿花八兩。計綿花一千七百一十八斤。三兩六錢六分一厘六毫四絲。〉

  〈芝麻地一十六頃。五十四畆二分二厘七毫。每畆科正麻二升。計正耗腳麻三十八石。九鬥四升五勺三撮五圭八粟。藍靛地一頃。六十畆八分〉

  〈六厘九毫。每畆科靛青八兩。計靛青八十斤六兩九錢五分二厘。畦桑本府海陽等四縣。畦桑地五頃六畆三分五厘。每畆栽桑四十株。計桑二〉

  〈萬二百五十四株。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二萬六千九百五頃。九十畆一分一厘四毫。夏稅小麥三千八百一十九石。八鬥七升八合七勺〉

  〈絲二十七斤。一十一兩七錢二分八厘。 藍靛一斤五兩三錢六分。米六十九石。七鬥七升四合二勺。秋糧米一十七萬七千三百八十五〉

  〈石。一鬥四升三合七勺。三陽圖志什一取民。古之制也。漢晉而下。立法不同。唐自租庸調法既壞之後。陌錢閣架之類。往往病民。下逮五代之季。賦〉

  〈役無名。民愈告病。元一區宇以寬民力為第一義。凡前代無名之賦。一切蠲除。惟種田納地稅。買賣納商稅。商稅三十取一。魚鹽舶貨之征。隨土所〉

  〈有。本州自歸附以來客戶亦納丁米。每戶二鬥五升。今亦蠲免。為客戶者何其幸歟此見聖朝賦役之輕。愛民之至。遠過於古矣本州三縣一司。〉

  〈糧米總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一石。五升四合。 錄事司。糧米七百五十五石。九鬥八升二合二勺。 賦稅州之賦稅產戶曰苗米。曰產錢。曰二科〉

  〈役錢。曰七等鹽錢。白丁則折米丁錢而已。初丁米之敷於產戶差重。黃公定減從今額。丁錢之重。公亦方議寬削。以召命還矣。鹽之舊賦輕甚。城市〉

  〈鄉邑居民量行均買。未有抑配之擾。淳熈間。李提舉變二廣監筴。本州鹽課始增乃從主客丁巳科級。紹熈間。趙提舉複請賦鹽額。隨產高下。作七〉

  〈等均敷園地屋基產僅一丈敷鹽與田產五十文者等。白丁免而小產下戶益困。慶元四年太守林公㟽。於是撙節贏餘以代第七等之賦。沈公杞〉

  〈趙公謐趙公師㞧相繼代輸。推此心以往。凡可以寬民力者。次第施行矣。若場務之征。厥有常額。並列于左。 本州全年總催三縣產役丁鹽錢稅〉

  〈米。 七處場務。 州稅務錢二萬一千五百八十六貫。六百九十九文省一潮陽稅務錢四千七百九十七貫。二百七千一文省。 揭陽稅務錢四〉

  〈千三十八貫。七百八十四文省。嘉定癸酉。因邦人有請。黃侯自求列於朝得旨省罷。蓋揭乃州之小邑。相距數十里間縣務與圃灣鎮鮀浦場聮屬。〉

  〈縣務稅錢。天槩取辦于產戶田租之食榖。自省罷後。邦人至今便之。時孫侯叔謹初尉邑實贊成其事。 圃灣鎮錢四千六百二十八貫。六百八十〉

  〈七文省。 鮀浦場錢一千七百二十五貫。八百二十九文省。 小江場錢一千五百一十七貫。八百文省。 潭口場錢八百五十貫。五百六十二文〉

  〈省。竹木場元系抽摘無定額。 本州白丁。乃無產業之民。輪充甲頭。責之催科。仍買錢鹽。間有逃亡。複勒代納。民甚苦之。物力之戶。貧富隨時高〉

  〈下。州縣凡有科需。只憑舊藉追撓趣辦。既非常賦。又非窠名。剝民尤慘。慶元間。林俟㟽複奏。朝廷悉與除罷。至今民受實惠。 白丁舊納錢幾一千〉

  〈足。折米價直初科三千五百足。民甚病之。嘉泰間。大師廖公德明敷奏朝廷。納丁只用五百五十。折米只用二千八百。悉從所請。至今民以為便。〉

  〈七等之賦。敷及貧民下戶。每歲所納。殊以為艱。慶元間。林侯㟽始為代輸。嗣是一二政沿例而行。厥後無有繼之者。紹定已醜。孫侯叔謹撙節歲計〉

  〈之贏。總一萬一千七百有餘緡。代納三縣第六等鹽役貧民下戶均沐實惠。此皆仁人君子之用心也。 本州三縣催科。按舊例隨鄉。分居民充保〉

  〈長以其熟識人煙聚落去處。乃易趣辦。在城小產元不曾差充。自海陽張宰輕變舊例。行之未幾。民被其害。瑞正初。士民列詞聞於邑宰。常君俊孫〉

  〈隨照舊例。持與蠲免。繼聞於州。乞禁止縣胥以杜來者之紛更。複有照本縣已行之判。仍榜示通衢。揭為定式。是歲榖直五六十文。或者以為德政〉

  〈之應雲。黃夢鍚記之。見古瀛丙集。本州三縣諸保人戶。白丁錢慶元以前。縣責之甲頭催納。自林侯等奏請除罷。只令戶給由子。聽其自納。始者〉

  〈縣吏散由。厥後以由寄保畏分俵。由付其手。則禍業其身矣。非獨責令代償。又且誅求不一。曰領輦。曰照顧。曰把限。曰比呈。曰監納。曰驅磨。曰對鈔。〉

  〈曰申足。非錢無以行之。以保長之微產所陪納者凡幾丁。一經榖役。立致破蕩。淳佑二年。連帥方公太琮因民陳訴。牒州照奏請 指揮。聽民自納。〉

  〈不許差保長催丁。累政遵行。至今民以為便焉。本縣城內四廂居民。舊有身丁錢。前此官吏只憑丁籍取辦。然市井小民。遷徙不常。無由追納其〉

  〈間又有老病而不為銷去者。有物故而科及妻子者。公私交病焉。 淳佑癸卯。鄭侯良臣始編排在城白于計七千七百單三戶。盡為銷豁。申聞於〉

  〈朝。得旨如章人給公據。子孫永勿科。父老刻石頌德。邦人藍震龍為之記。本州三縣。小產最為貧寠。畆地不出尋丈。歲入不過升鬥。而輸為官者〉

  〈二稅產米鹽役等錢縻費。與中戶同。其間僻居山海。不能。造縣者。有鄉司攬戶私領不納之弊。親來投納者。複有祠候往返之費。既納之後。吏緣為〉

  〈奸。對鈔銷簿。色色有錢。由是下民轉為貧民。陳侯圭軫念民瘼。盡刷三縣產數。自一文至五十文。小產計二萬六千八百五十餘戶。節郡費捐己俸〉

  〈為錢七千八百貫。官省代納以上。小戶七年八年夏稅產錢遍榜給鈔。與民收照。二邑二萬餘戶可以少紓。而無流離轉徒之憂。漕台嘉其惠愛。板〉

  〈榜本州。仍備牒風厲諸郡。以侯之德政為列城勸。 本州三縣。潮陽當孔道。舊例無丁鹽寬剩。揭邑有之。其數尤少。惟海陽歲解六千貫省。淳佑三〉

  〈年。秘監李侯邁從縣申各免。稅課〉

  〈圖經志酒醋雜課附。洪武十年分終數。本府稅課司局。歲辦商稅錢鈔廢銅等項。折計鈔二萬五千二百四十一貫。六百九十二文。 稅課司。歲辦〉

  〈錢鈔廢銅等項折計鈔一萬七千五百六十三貫四百文。 本府海陽等四縣。歲辦酒醋等項課總計寶鈔二千三百四十九貫六百三十四文。〉

  〈永樂元年。實征各色課程鈔一萬九百四錠。三貫七百八十八文。商稅課鈔一萬二百二十三錠。三貫一百七十文。額辦課鈔一萬二百二十〉

  〈二錠。三貫一百七十文。 增羨課鈔一錠。酒醋課鈔四百三錠。四貫五百二十文。茶課鈔一十二錠。四貫七百八文。窯冶課鈔一百錠。六百〉

  〈八十四文。 房地賃鈔九十二錠。八百九十三文。比附魚課鈔七十一錠。四貫八百一十三文。 廢銅二百二十八斤。一十二兩。米七千六百〉

  〈八十九石。四鬥二升六合七勺三抄。茶課米三石。二鬥一升四合五勺。魚課米七千六百八十六石。二年一升二合二勺三抄。本府稅課司。〉

  〈實征商稅課程鈔銅。 鈔四千一百九十一錠。二百二十文。 廢銅一百二十斤。鹽課鹽場附。本府地面鹽場凡三所。屬府東提舉司。總計額辦〉

  〈鹽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三引。三百一十斤一十四兩。小江場。在揭陽縣鮀浦村。百夫長六員。額辦鹽九十六百九十五引。二百二十五斤一十四〉

  〈兩。洪武九年。三分中權減一分。實辦二分。正耗鹽六千四百六十三引。二百八十五斤一十兩。 招收場。在潮陽縣沙浦圖。百夫長二員。額辦鹽二〉

  〈千五百七十一引。八十五斤。洪武九年。三分中權減一分。實辦二分。正耗鹽一千七百一十四引。五十七斤五兩六錢。隆井場。在潮陽縣縣郭圖。〉

  〈百夫長二員。額辦鹽二千六十七引。洪武九年。三分中權減一分。實辦二分。正耗鹽一千三百七十八引。三陽圖志天一生水。潤下作鹹。瀕海居民。〉

  〈𤎅波出素而成鹽。蓋鹽為肴食之將也。用虞書鹽貢之法。行周官鹽人之職。設則其由來尚矣。然十一之稅。猶未及此。自齊以魚鹽富強。歷代因之。〉

  〈以資國用。設官榷賣。遂以為常。潮之為郡。海瀕廣斥。俗富魚鹽。宋設鹽場凡三所。元因之。散工本鈔以𦔳亭戶。立管勾職以督課程。鹽之為利。既可〉

  〈以給民食。而又可以供國用矣。 小江場。歲辦鹽七千八百二十四引。招收場。歲辦歲二千八十六引。 隆井場。歲辦鹽一千六百八十六引。〉

  〈本路三縣一司。歲散民鹽總八千四百八十六引。每引正鈔三錠。籮腳鈔一兩六錢四分。 總辦課鈔二萬五千七百三十六錠。一十七兩四錢。〉

  〈錄事司。歲散鹽四百二十八引。 課鈔一千二百九十八錠。一兩九錢二分。 汫州戶計司歲散鹽八十引。 課鈔二百四十二錠。三十一兩二〉

  〈分。 商酒課自龍斷罔市利而商征肇始。漢人榷酒酤而酒稅遂行。買賣者納商稅。沽釀者納酒稅。古今國用不可廢也。聖朝榷稅如舊而嘗加優〉

  〈恤之意焉。 本路三縣一司。歲辦酒課鈔總二千二百二十二錠。一十八兩九分六厘六毫。 在城務歲辦課鈔六百五十七錠。單三兩五錢六分。〉

  〈茶課。 自大禹別九州之產以作貢。而未嘗貢茶。下逮漢魏晉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時。如趙贄滂王播王涯之徒。如創榷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務〉

  〈交引三分三說之法。而茶之賦始繁矣。產茶之地出稅固宜。無茶之地何緣納稅。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其課鈔每責於辦監主首而〉

  〈代納焉。有司者萬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 本路三縣一司。歲辦茶課鈔一百八十九錠二十六兩二錢八分。 錄事司。歲辦茶課鈔二十〉

  〈一錠四十九兩七錢九分。土產〉

  〈圖經志土產。凡有土則有產。特精粗多寡不同耳。本府之所產。如花果竹木之類。略而不紀。其間所有藥物具載如左。 貫眾。 川山甲。 蜂蜜。〉

  〈石決明。 蓬莪術。 甲香。 天茄。 胡芹。 淩霄花。 郁金草。枸杞。 鼇甲。 蛇床子。 紫稍花。 澤蘭。 甘菊。 骨碎補。〉

  〈天門冬。 蒼耳。 山藥。 木賊草。 何首烏。 淡竹。 烏藥。苦參。 香附子。 生地黃。 商陸。 續隨子。 山茨菰。 白扁豆。〉

  〈旋伏花。 牽牛子。 天南星。 地骨皮。 蔓荊子。 夏枯草。 車前子。石菖蒲。 楮實子。 括蔞根。 金櫻子。 木饅頭。 橘皮幹。 海螵蛸。〉

  〈史君子。 金毛狗脊。 木通。 郡縣誌蕉布。 貢鮫魚皮。 貢寰宇記水馬。海桐皮。 千金釣藥煑海為鹽。 稻得再熟。 蠶亦五收。 五子樹。〉

  〈郡國志雲。潮陽五子樹。實如梨有五核。治金瘡及霍亂。三陽志州地居東南而暖。榖嘗再熟。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曰穩禾〉

  〈類是。赤糙米。販而之他州曰金城米。若粳與秫即一熟。非膏腴地不可種。獨糙赤米為不擇。秋成之後為園。若田半植大小參逾歲而後熟。蓋亦於〉

  〈一熟者種耳麥與菽豆。惟給他用。不雜以食。其本業蓋如此。若夫果實之生不能以數計。其可品者。若楊梅。若枇杷。以春熟。若荔枝。若蓮房以夏熟。〉

  〈秋則龍目。冬則黃甘。雜于春夏間者。曰梅。曰李。於秋冬間者。曰梨。曰柿。曆四時而常有者。曰蕉。曰甘蔗。間見時有而不可以常者。曰波羅宻。昔無而〉

  〈今有者。曰蒲萄。曰木瓜。以至竹之種類曰繭竹。曰單竹。可於屋宇用。曰慈竹。曰紫竹。可於庭館。植木之種類曰梓。曰桂。可以備器用。曰楠。曰樟。可以〉

  〈架屋室。曰蘿。曰杉。曰梌。曰綿。可以閱千百載不壞。花不勝其異品也。其香與色俱者曰梅。曰蘭。曰茉莉。曰素馨。曰酴醾。曰木犀。曰鷹爪。曰含笑。曰勝〉

  〈春。香不逮其色者曰海棠。曰山茶。曰穿心寶相。曰玉籠松。曰錦繡堆。曰玉屑。曰禦帶。其他藥物之益於治病者。難於品第。姑雜誌其略雲。 仙茅。〉

  〈鹿茸。 鹿角。 紫檀香。 海馬。 黃䗶。 紫金藤。 班貓。黃連。 半夏。 山藥。 草豆寇。 山羊角。 草麻子。 熊膽。〉

  〈蓽撥。 大蒜。 菜茹。 芥。 蘆菔。 青藍。 茼蒿。莙蓬。 波棱。 萵苣。 苦薲。 芹蕹。 韭。 紫菜。〉

  〈苦荀。 香葚。 石發。 紫薑。 此特其常啖者。餘不能盡錄。至於海錯。如鱟魚蠔山章舉頰柱。入韓公南食所詠。與夫車螯瓦屋河㹠魁〉

  〈蝦香螺赤蟹之屬。皆味之美者。其他名類不一。難以悉載。元一統志鹽。小江場。在海陽縣蘇灣保。所轄龍眼砂柵。南澳東西二柵。大埕柵。大港柵。〉

  〈二面埕柵。柘林柵。官富柵。白砂路石頭柵。黃岡前柵。又領揭陽縣蓮唐等處七柵。 隆井場。在潮陽縣東南五裡。所轄古埕柵。平湖柵。石下柵。惠來〉

  〈柵。神仙柵。招收場。在潮陽縣北二十裡。所轄大柵。洋背柵。雞岡柵。青嵐柵。上浦柵。 粳 糯 大 麥 麥 粟 豆 麻布 蓮 蔗 梅 桃〉

  〈李 柿 橘柚 瓜 梨 茉莉 薔薇 素馨 蔥 蟹 車螯牡礪 已上諸縣並出。 荔枝 有亭在郡治後金山。 魚 韓文公詩。〉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地產鮫魚皮。 鱟魚。 諸縣有韓文公詩雲。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 蛤 韓文公詞。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蠔〉

  〈韓文公詩。蠔相粘為山。百十各自生。 章舉馬甲柱韓文公詩。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我來禦魑魅。自宜味南烹。〉

  〈土貢三陽志土貢。綱運附。自晉義熈創郡以來。土貢不記。至唐乃有蕉鮫革。甲〉

  〈香蚺。蛇膽。龜石井銀石水馬等物。本朝削去其餘。惟歲貢蕉布五疋。甲香一斤。鮫魚皮一張。近歲複罷其餘。惟蕉布仍舊。外有天申節進奉銀。大禮〉

  〈年分銀。雖曰去其無用。增其有費者。然銀償錢。每歲半撥于轉運司。其不妄取于民蓋如此。前此州縣奉行失旨。乃白科民戶以足其數。既不支與〉

  〈本錢。其交收縻費且半於正數。乾道六年間。守臣曾公汪一切罷去。止那融本州歲計錢徑行買發。三縣民戶。莫知歲貢之有銀也。其它若鄂州大〉

  〈軍助賞銀運司。雖歲撥本錢。若較諸市。直三之一爾。舊來科輸。蓋混于天申節銀數內。以產錢高下為兩數。曾公亦以官錢代輸。而大軍馬料榖歲〉

  〈嘗輸之民者。一以是處之。繼承以來。若宋公敦書常公椲。一循其舊。不復民戶擾。常公之初。複准運司行下。謂天申節銀。系臣子奉上之物。向所謂〉

  〈價錢已不復給。常公固曰奉上之物。臣職當然也。既不復上司請。亦不復斯民費。歲貢猶故焉。聖節進奉銀二百兩。赴行在藏西庫交納。 大禮年〉

  〈分進奉銀四百兩。赴行在左藏西庫交納。助賞銀。遞年起發三千二百一十八兩四錢二分四厘。赴鄂州大軍庫交納。上供全年起發銀二千九百〉

  〈單四兩七錢五分。赴行在藏庫鄂州夫軍庫交納。鈔鹽。本州均賣鹽三千單六籮。內二千單四籮。系三縣隨產作七等均賣。又一年單二籮均〉

  〈賣坊市公吏口食。及州稅務鹽籮買銀分作三綱。解發赴提舉司交納。第一綱正鈔銀一千八百三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六毫。系六月發。附發〉

  〈坊市等銀七百六十兩二錢二分。 第二綱正鈔銀七百九十兩九錢六分。系九月發。又附發坊市銀四百二十一兩五錢六分。第三綱頭例漕〉

  〈計加饒指留銀一千一百三十五兩七錢。系次年正月內發。附發坊市銀二百八十一兩一錢。 常平窠名綱運。 坊場河渡錢二千一百一十八〉

  〈貫六百二十八文省。買銀五百九十九兩一錢二分三厘。官戶不減半役錢一千五百單九貫八百三十八文省。買銀四百一十五兩二錢一分。〉

  〈新舊減下吏人食錢一百四十七貫七百文省。買銀四十兩六錢一分八厘。三項錢買銀。分上下率年發赴行在左藏庫。及湖廣總領所交納。〉

  〈吏祿錢三千五百七十六貫二十一文省。買銀九百八十三兩四錢一分。分上下半年起發赴提舉司文納。錫本錢一千八百貫文省。買銀四百〉

  〈九十五兩起發赴韶州通判廳交納。 經總制隸通判廳。每年分作四季起發。行在淮西江鄂等處綱總計銀二萬八百八十九兩六錢七分五厘。〉

  〈春季銀五千七百五十五兩二錢二分。 夏季銀四千三百八十七兩一錢八分。 秋季銀四千六百六十八兩三錢三分。 冬季銀六千七十 〉

  〈九兩二錢八分。 右諸色綱運今附載於此。官制〉

  〈國朝置圖經志潮州府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各一員。經歷司經歷知事各一員。 照磨所照磨檢校各一員。司獄司司獄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四員。 永豐食大使副使各一員。 稅課司大使副使各一員。 僧綱司都綱副都綱各一員。 道紀司都紀副都紀各一員。 陰陽學正術〉

  〈一員。醫學正科一員。 廣豐庫大使一員。 潮州衛指揮司指揮使 同知 僉事 經歷司經歷 知事。 鎮撫司鎮撫 左右中前後五千戶〉

  〈所。 正千戶 副千戶。 百戶 所鎮撫。公署〉

  〈圖經志州治形勝 州治基於金山之麓。韓山峙其東。西湖山屹其西。金山盤踞於其後。山其上有石門。巔有石傑立不郡曰獨石。其東有石尤高。〉

  〈宜日之初曰初陽。頂傍有石壽而秀曰獨秀峰。其西有石。宜日之景。傍有一岩曰西暉。嚴之下叢石怪峭。雜于篁筱曰隱石。有洞曰仙遊。台曰鳳台。〉

  〈蓋是州之勝槩。皆萃於金山。舊曰金城者。以是山祖于金氏也。城之東有溪。其水自循梅汀贛而下。曰渚者。以韓公驅鱷於此而得名也。蓋潮之〉

  〈為郡。實與閩越江西接壤。處廣地之極東界。自唐韓子謫居於此。其名由是而益重。豈非地因人而勝也歟。三陽志州治 郡左有溪。北自循梅汀〉

  〈贛下溪之東。其地曰鴨湖。故圖經所載曰古郡治。基址頹毀。漫不可考。惟居民揮鋤者。時得瓦磚百千數于睢壤間。其制異今。或以為古壘。唐刺史〉

  〈韓文公嘗治焉。夫郡治之故存鴨湖。或未可必。若曰韓公嘗治焉。則大不然者。今郡西有李公亭。始于唐貞元之十三年。其亭記亦是年作也。固曰〉

  〈亭為觀稼之地。在郡西隅。今亭廢已久。惟故址與記尚在鴨湖。視之亦處於西。然謂之西隅。則為今之郡治形勢合矣。韓公刺潮元和十四年也。其〉

  〈去貞元二十有一載。則韓公之時。郡治已遷於今矣。謹按今之郡治。實基於金山之麗。其狀若屏之隱起。州於城環是山而基之。州治之前。手詔頒〉

  〈春二亭在焉。自南門入次。則鼓門門之西理院在焉。次則儀門。翼以廊廡甲仗二庫。東西對峙。庫之西省庫在焉。設廳峙其中。城東西門自廳之兩〉

  〈腋以出州院。舊倅廳居其東。米鹽二倉。閱武堂。居其西幕。椽法曹諸廨列其後。太守之廳事由儀門東偏。以入公堂之後。其堂有二。東曰宣美。今名〉

  〈平理北曰清心。燕寢之室。實肘之益。東而南向有堂曰明遠。後更為思韓。為文公設也。由堂之東梯城以上有亭曰壘翠。其亭額陳文惠公筆也。循〉

  〈亭而北有亭曰獨遊。文惠倅郡之日。實名之複記之。二亭相去咫尺。舉目轉盻。互有景物。今獨遊已廢。疊翠屹立於其前。由是而往。則金山諸境。開〉

  〈見層出。蓋前後應接之不暇者。初金山雖處郡治後。其勝槩久。秘而不露。大中樣符之五年。王侯漢始命前辟。由石門東上躋於山頂。有石傑立不〉

  〈郡。題曰獨石。其東有石尤高。宜日之初。題曰初陽頂。傍有石頎而秀。題曰獨秀峰。其西有石。宜日之景。傍有一岩。題曰西暉。岩之下叢石詭怪。與篁〉

  〈筱雜。題曰隱石。石側有洞。可以遊仙。題曰仙遊有台可以集鳳。且州為鳳山之舊也。題曰鳳台。其存於今者蓋如是。外此者。若荔枝鳳凰亭之類。名〉

  〈存而實亡者。悉自王侯始。歲久諸題蕪沒。至者惟今之凝遠就日二亭。是賞凝遠亭故見遠也。面於城郭就日亭。故初陽也。面於溪山二亭。起廢於〉

  〈翁侯子禮之手。淳熈改元。常侯椲始至。探幽發藏。悉命掃滌就日亭。陰又有一覧亭者。江流回洑於前後。亦翁侯之舊也。亭圯日久。亦複新之。凡故〉

  〈亭具在者。畢加葺治。實為州治後圃。以今視昔。氣象益不侔矣。若夫一潮州耳。或曰金城者。以是山舊屬於金氏。曰鳳水者。以鳳凰山一水綠溪而〉

  〈出。曰鱷渚。以韓公驅鱷之舊。曰揭陽。蓋有取于古。曰潮陽。又郡之通稱。而潮之軍事則治于海陽焉。 設廳正直儀門。景定癸亥郡守游侯義肅重〉

  〈建。 治事廳。右設廳之右。郡守曾侯天麟建陳侯恊重修。 清心堂。在治事廳之後。游侯義肅重建。輿地紀勝清心堂在州治。萬卷堂。在清心之側。〉

  〈輿地紀勝萬卷堂在州治東。思韓堂。在萬卷堂之東。紹定初。孫侯叔謹重建。直院。陳常伯貴誼記之。後有亭曰仰鬥。刻韓公像於其中。刻韓公及諸〉

  〈賢墨蹟於兩廡。莆田王邁為之記。 府堂舊居平理堂西。周侯梅叟遷於郡治直北。寶佑六年。林侯光世再即舊地徹而新之。為堂七楹。前有穿堂。〉

  〈後有凝香閣。 郡圃接宅堂之後。黃侯定創堂其中。扁曰熈春。前值雨亭。歲久皆廢。殿講牟卿以堂宇將壓重修。 瀛州別墅。在熈春之前。 歲寒〉

  〈堂。在郡圃之後。創始于沈侯。宗禹重建于游侯。義肅面金山岩石之勝。真奇觀也。 浮香亭。在歲寒堂之前。亦游侯義肅重建。 疊翠亭。陳文惠公〉

  〈所名。沈侯埴建。江山之勝。盡在目前。 鳳山樓。在疊翠亭之北。舊名鳳棲。葉侯觀重。建。易以今名 明秀亭。在鳳山樓之北。其後為月臺。 回瀾堂。〉

  〈跨金山之南。得要臨清二亭。交峙其下。真得江山之要。俱游侯義肅重。建。一覧亭。在金山之㒹。亦游侯義肅重。建。 披雲亭。在金山之麓。葉侯觀〉

  〈所建。與戴星東西相映。游侯義肅重修。 古瀛洞天。在鳳山樓之下。葉侯觀所經理。前繪列仙。後傍城疊石汲水為流觴。左右二亭曰欵涼延。光古〉

  〈桂婆娑具載。唐曾之記。 亭榭之廢者凡八處。今列于左。 梅花院。輿地紀勝梅花院。在倅㕔。取陳文惠梅花㕔院竹青青之句以名。 三陽志文〉

  〈惠公創。淨友 俯揖 東皋 清嘯 植節 疑䂀 浮碧 僉㕔。在公㕔之右。紹定初。孫侯叔謹更創。歲久頹壞。鹹淳丙寅。殿講農卿牟侯濚重。〉

  〈建。軍資庫。在設㕔之右。傾頹欲壓。牟卿濚鼎新。㕔屋門廡重修。諸庫規模壯觀。視昔有加。 公使庫。在公㕔之左。牟卿濚重修。 酒庫。在公㕔之〉

  〈東。牟卿濚重建。 都倉。在設㕔之側。陳侯圭重建。牟卿濚重修。 當直司。在僉㕔之右。使院。在僉㕔之左。皆牟卿濚重修。 設廚。在公㕔之左。牟卿〉

  〈濚重修。 通判㕔。在設㕔西。乃閱武堂故址。淳熈庚子。王倅正功創之。淳佑乙巳。趙侔善郮。更造。 風月堂。在㕔事之東。 列寒堂。在㕔事之西。〉

  〈登金堂。在宅堂之東。 文惠堂。在後圃。創于趙君。善踐後增祠昌黎濂溪。歲久頹圮。景定壬戌。通判程應鬥重建。以韓週二先生各有專祠。而賢良〉

  〈許公申嘗從文惠游槎溪廖公德明嘗倅此州。故並祠焉。前為堂扁曰梅竹舊遊。 拙窩在文惠堂之下。舊名遙碧。廖公德明更今名。朱文公書扁。〉

  〈並濂溪拙賦。刻諸岩石間。左右多前賢磨崖。亦程倅重建。 判官㕔。在子城之西偏。嘉泰壬戌。判官曾悆創始。歲久頹圮。不復可居。鹹淳丙寅。判官〉

  〈方元吉鼎建。郡侯殿講牟卿濚實相其成。 推官㕔在子城外之西中。廢為郵傳。景定甲子。推官劉同祖請於郡。以鳳嘯驛舊地重建。戶部徐明叔〉

  〈為記。 錄參㕔。在設㕔之左。上雨旁風。居是官者。往往僦舍以處。鹹淳丙寅。錄參陳鉌慨然以興廢為請。殿講牟卿捐金錢撥木植。俾之重建。 司〉

  〈理㕔。在鼓樓之西。獄舍傾倒幾半鹹淳丙寅殿講牟卿撥錢。俾理掾黃中重修建。司戶㕔。在登瀛門之左。司法㕔。在子城西門之外。三陽圖志〉

  〈已上舊亭榭兵火俱廢。海陽縣在制錦坊內。三陽圖志今之澄清坊。丞㕔居左。 簿㕔居右。 尉㕔在開元寺之後。三陽圖志承簿尉㕔今皆置。湖〉

  〈陽縣。在新鄉內。丞㕔。在縣郭內之北。簿㕔。在縣郭內之東。尉㕔。在縣郭內之西。 揭陽縣在永寧鄉之第一都丞㕔。在縣之西。簿㕔。在縣之東。尉㕔〉

  〈在縣之南。嘉定壬申。孫侯叔謹調尉於此。始立題名壁記。又鬻地架堂於廨舍之側。扁以繹志。教閱諸彎繼者以傳舍視之。漫弗葺治。並與廨宇俱〉

  〈成荒墟。城十有四年。孫侯來守是邦。複捐金鼎創。邦人黃夢錫為之記。見古瀛丙集。右曹職㕔。舊在子城內者。後既遷故。複與諸官廨附載於此。〉

  〈海陽縣主簿㕔舊無丙廡吏舍陳侯圭為之創。 海陽縣尉㕔蕪廢不治幾二十年。僅存故址。更數政僦屋浮寓。淳佑丙午。陳侯圭撥木。植捐金〉

  〈錢二十七萬四千有奇。固故址鼎創一新。自是無官民雜處之弊。 都稅務。在州學之東。歲久欲壓。鹹淳丁卯。權務王進勇宗達請于郡侯。殿講牟〉

  〈卿濚以所得餐錢重新修建。今遷于大街就義坊南。廨宇。 潮之廨宇。兵毀後墟矣至元二十一年樞使月的迷失來潮分揀。郡守丁侯聚募役〉

  〈剪荊棘。舁瓦礫。始創官廨三座。儀門兩廊。後累政續續葺補。後曰清心。中曰忠愛。憲幕範槨為之記。至順辛未。同知暗都刺呤蠻後新粉飾。視昔有〉

  〈加焉。經歷司㕔三座。在府㕔事之左。扁曰衡政。憲幕範槨為記。架合庫在焉。 司獄㕔二座。在經歷司之東南。獄房在本司之前左。 永豐倉四〉

  〈所。在儀門之前右。 廣盈庫一所。在儀門之前左。 鼓角樓一座五間。在子城之南門。 錄事司衙。在太平橋之右。 廉訪司分司在道愛坊內。今〉

  〈改為澄清坊。海陽縣衙。在廉訪分司之右。 惠民藥局在大街椿桂坊之南。平准鈔庫。在大街星郎坊之南。潮陽揭陽縣衙。在舊處。圖經志〉

  〈潮州衛指揮司。在金山之麓。子城之內。系元朝總管府舊廨鎮撫司。在衛前鼓角樓門外之東。千戶所。 潮州府。舊在金山之麓。金創置宣德坊之〉

  〈大街。提刑按察分司。 本府。在街東澄清坊前三陽驛舊址。司獄司。在舊澄清坊前海陽縣舊址。巡檢司。計一十四處烽堠附。海陽縣管四處。潮〉

  〈陽縣管四處。 揭陽縣管三處。 程鄉縣管三處。倉庫司局。 本府永豐倉。在潮州衛儀門西。 本府廣盈庫。在潮州衛儀門東。 行用庫。在大〉

  〈街西名賢坊南。稅課司。在大街西甘露坊南本府惠民藥局。在大街西椿桂坊南。館驛。計十二處。遞運所附。本府鳳城馬驛。在府治西。馬五匹。驢三〉

  〈匹。鳳城水驛。在北門外上郭。船五隻。東往漳州府漳浦縣界館驛一所。黃崗驛。系海陽縣管。馬五匹。驢三匹。 南往惠州府海豐縣界館驛〉

  〈四所。 桃山驛。系揭陽縣管。馬五匹。驢三匹。 靈山驛。武寧驛。 北山驛。以上三驛。系潮陽縣管。每驛馬五匹。驢三匹。 西北往惠州府興寧縣〉

  〈界館驛五所。 產溪驛。 三河驛。以上二釋侍海陽縣管。每驛船五隻。鬆口驛。 程江驛。攬潭驛。以上三驛。系程鄉縣管。每驛船五隻。輿地紀〉

  〈勝西津驛。元和志雲。在州西。鹽亭縣。元和志雲。在海陽縣近海。百姓煮海水為鹽。遠近取給。圖經志本府遞運所。計四所。鋪舍。每鋪鋪司一名。鋪兵〉

  〈四名。本府東抵漳州府漳浦縣界。由城東門海陽官路往鋪舍計一十五所。 府前鋪。 思古鋪。 白雲鋪。 平福鋪。 陳街鋪。 鹿景鋪。 白沙〉

  〈鋪。 小江鋪。 環山鋪。 九嵩鋪。 林萎鋪。 浮山鋪。 鶴袖鋪。 黃崗鋪。 竹林鋪。以上一十五鋪系海陽縣管。南抵惠州府海豐縣界。由揭陽〉

  〈潮陽二縣官路往鋪舍計三十三所。 英塘鋪。 迥野鋪。以上二鋪系海陽縣管。 鳳翥鋪。 登崗鋪。 漁湖鋪。 官溪鋪。 縣前鋪。 桃山鋪。以〉

  〈上六鋪系揭陽縣管。水頭鋪。 廒頭鋪。 門辟鋪。 祿景鋪。 海田鋪。桑田鋪。 華陽鋪。 縣前鋪。 深浦鋪。 梅花鋪。 和平鋪。 盧崗鋪。〉

  〈成田鋪。 華寮鋪。 茆港鋪。 茆洋鋪。 黃崗鋪。 山內鋪。 武寧鋪。徑口鋪。 新徑鋪。 茶市鋪。 新市鋪。 祿昌鋪。 北山鋪。以上二十五〉

  〈鋪系潮陽縣管。西北抵惠州府興寧縣界。由程鄉縣官路往鋪舍計二十二所。 北津鋪。 缽台鋪。 曲灣鋪。 柘溪鋪。 九河鋪。 庵坑鋪。 長〉

  〈灘鋪。 射箭鋪。 潘田鋪。 鷓鴣鋪。 湯田鋪。以上一十一所鋪系海陽縣管。竹頭鋪。 徑心鋪。 黃土鋪。 柴桑鋪。 白沙鋪。 羅田鋪。 羅衣〉

  〈鋪。 硤石鋪。 縣前鋪。 周塘鋪。 南口鋪。以上一十一鋪系程鄉縣管。三陽志鋪驛。州當閩廣孔道。車蓋憧憧。殆無虛日候館郵亭從昔有之。〉

  〈惟郡將送迎使軺巡按貴官經由。始加修葺。然大率支撐塗飾。以苟目前供需責辨於正長。擾亦甚焉。自運使林公安宅新傳舍。太守傳公自修繕〉

  〈賓館。凡過客便之。更閱歲月。頹陋如故。紹熈壬子。運使黃公棆始以造庵規摹郡營創。張公用成建三庵于潮陽之黃崗新徑北山。榜曰光華館。〉

  〈賓客舍僕馬具庖湢。床榻薦席器皿薪蒭之需。無一不備。薄遽而至。如適其家。守以僧。給以田。環以民居。為慮遠矣。間有汙敗室廬。糜毀器用。暴橫〉

  〈難禁者。僧得以經聞於官而為之懲治。僕卒往往知懼。故庵逮今猶始創也。自是潮惠之間。庵驛相望。慶元己未。林公㟳新鋪驛而為庵者凡七。措〉

  〈置便利。視光華無以異。因漳而潮。東馳南驚。惟適所安。然城郭近地。宦轍輻湊。雖有館驛。猶病無所容。嘉泰甲子。趙公師㞧更創濟川亭。越明年複〉

  〈建來賢驛。來賢古驛也。歲久複廢。景定乙丑。游侯義肅建潮陽驛。高明雅潔。凡使者按部郡將到罷皆居焉。又修舊推官㕔為來賢驛。而游宦入南〉

  〈者。皆有可棲止之地矣。凡鋪驛則列于左。 潮陽驛。在大街之西。游侯買地創建。 行衙在子城州門之左。 鳳嘯驛。在大街之西。林侯壽公重建。〉

  〈時來賢已廢。遂移其扁於斯焉。歲久廢。游侯義肅以其地俾劉同祖建推官㕔。而以舊推官㕔為來賢驛也。 濟川庵。在浮橋之東。寶佑甲寅。郡侯〉

  〈陳卿煒鼎建。規模視昔有加焉。 南州奇觀。在登灜門之右。今廢。 來賢驛在少微坊。歲久不存。淳佑丁未。陳侯圭即故地而立新館焉。又于南州〉

  〈奇觀廢址別築一館。而東西行者各得其所。 盍簪亭。在城南昌黎廟之故址。沈公祀建以為迎送之所。丙寅重建。 右在城亭驛。鱉梓鋪。孫侯〉

  〈叔謹移近民居。鼎創新庵。名以平福。未至廣十五裡有亭曰思古。 鹿景庵。去州三十五裡。曾侯垂建。 小江驛今為庵。曾侯垂重建紹定己醜。大〉

  〈帥方公淙增修。 九瀧庵。去小江十裡。曾侯垂建。 林薑鋪。今為庵。 林薑亭。在浮岡方帥建。 黃岡驛。今為庵。方帥重修。 竹林鋪。今為庵。孫侯〉

  〈叔謹重創。方帥捐金為助。分水嶺亭。方帥建。傍有小庵。 右東路庵驛。冷水鋪。 北洋鋪。 竹崗鋪。三十裡。貴湖鋪。 散湖鋪。 春苑鋪。 蕉〉

  〈坑鋪。橫坑鋪。三十五裡過廋牛嶺。湯田鋪。十五裡。右西路鋪。 馬洋新亭。大帥方公淙建。 迥野鋪。今為庵。方帥重建。 桃山驛。今為庵。方帥重修。〉

  〈門辟鋪。今為庵。 鹿景門新亭。方帥建。傍有小庵。 桑田驛。今為庵。通湖驛。 撫寧驛。今名鎮寧。十五裡。光華中庵。十三裡。飛來驛。四十裡。光〉

  〈華下庵。十裡。右南路庵驛。 北路山徑崎嶇。便於舟行。並無鋪驛。已上庵驛。歲久弗支。陳侯圭撥錢千緡助台閫修造。惟濟川黃崗。桃山。三所。郡家〉

  〈獨力為之。費金錢一千四百餘緡。舊例橋道庵驛。州縣責之裡正。裡正敷之民。是時眾役畢舉。而擾不及下。居者行者莫不便之。已上驛鋪庵亭。世〉

  〈變後皆廢。不復存矣。 元混一區宇。制度更新。陸置馬站。水置船站。事急則馳馬。事緩則乘船。所差使人。各有執。 聖旨劄子為憑。又於要會之〉

  〈地。設立脫脫禾孫專以辯驗真偽。以防詐冒。惟官府文書。則別置急遞鋪。內設郵長。司其承發日時。以防遺漏阻抑之弊。設鋪兵若干名。以走𨔄文〉

  〈書。置郵之法。可謂盡善矣。今錄站鋪于左。 在城水馬站。 馬一十六疋。船五隻。 海陽縣。 黃岡站馬八疋。 三河站船三隻。 產溪站船三隻。〉

  〈潮陽縣。 縣站馬十疋。 武甯站馬十疋。 北山站馬十疋。 揭陽縣。桃山站馬十疋。圖經志申明亭。計一百。座。本府。府前街蓋亭一座。〉

  〈三陽志贍養院。舊名養濟。自陳侯宋規修辟之後。歲久邦人侵佔。移其院於新溪外城之側。淳佑丙午。陳侯圭因其頹圮。更創而崇廣之。門宇軒豁。〉

  〈廊舍周環。易以今名。而民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院舊傳歲有租入籍。今不存。田亦難考。 養濟院。開元寺後之廢庵也。慶元丁巳。陳公宋〉

  〈規修辟之。以處道塗之病患。及廢疾無告者。官為置曆。給其錢米。並療治之費。後林公㟽每遇有死者給錢一千。市棺以殯。公後與通判廖公德明〉

  〈營度小江之平峰寺側。鼎創庵舍。分為左右。以處單寡。左以待有妻孥者。既撥公田。又益錢七百緡。增置以瞻之。區處纖悉。登載於簿。三陽志今建〉

  〈於奏凱坊子城側。以處孤貧老病。不能自瞻者。官給衣糧柴薪。至冬複給綿絮。廡訪司所至檢視存恤。聖恩九優矣。安樂廬。在小江平峰寺之側。〉

  〈即慶元間林公㟳與廖公德明之所營創者。後廖公持節本路。複增廣其規。歲久頹圮。故址僅存。紹定己醜。孫侯叔謹為之更創以複其舊。益之以〉

  〈公田。嗣是修治不加。此廬複廢淳佑丙午。陳侯圭鼎創。根括租輸。撥錢四百貫省。買園歲收租錢四十貫置曆支給。往來病者。粥食湯藥袤糧之費。〉

  〈董以緇流。由是道途有疾病者。得此棲止而蒙賙救惠焉。學校〉

  〈圖經志儒學杜學附。本府學。在大街東隆文坊。屬縣儒學四。文廟。見儒學。三陽志宣聖廟。廟樂祭服祭器附。按舊圖經雲州學自宋以來。凡六遷。〉

  〈初建夫子廟于治城南址。慶曆間立學于東江之湄。先是陳文惠公咸平二年。倅潮其修學記曰。郡之西郊先有夫子廟。于侯九流徙於郡治之前。〉

  〈以是考之。則知廟亦屢遷。始者廟學猶未聯屬。紹興間。徐侯璋遷於今地。廟學始並立焉。嘉定辛巳。攝守謝明之教授渭叟重修大成殿。仍新兩廡〉

  〈從祀。淳佑甲寅。教授呂大圭重建兩廡。景定癸亥。游侯義肅教授黃岩孫重建大成殿。始易木柱以石。仍重修儀門。郡助錢五百緡。余取足於學廩〉

  〈之贏若夫牲室舊在廟之東南隅。教授張渭叟始營之。一夕江流踰堤。衝突傾墜。僅存餘址。紹定己醜。孫侯叔謹為之重架。旁砌護石六十餘丈。甃〉

  〈石立灶。靡不全備。廟之有樂舊矣。春秋上丁舉以釋奠。樂器不幸一經黎寇。再經鬱攸。考諸劉昉秦唐鋪修學記。紹興二年。黎寇猖獗。學當其沖。〉

  〈焚蕩殆盡。八年舉火相望。六七年間。學舍荒陋。樂器淪胥。未有修者十二年。教官莆田林霆。慨然興起。考古制。按音律。修舊補缺。與潮士隸習。二丁〉

  〈祭執器登歌。用士人為之。迎神送神。奏凝安寧安。奠幣奏明安。酌獻。俱奏成安。名同而曲有三。升殿奏同安。降亦如之。亞獻奏文安。終亦如之。今所〉

  〈存者。編鐘編磬其數十六。琴自一弦至九弦者十。笙瑟鳳蕭搏拊各二。潮學一新。士知古樂。教授林霆之力。原道堂西。梁刻猶存。昭然可考。歲月侵〉

  〈久。士失其傳。淳熈間朱侯江代以樂工。紹定戊子。孫侯叔謹始置雅樂校正一員。出所藏大常樂章參訂。其樂器樂章。雖朱孫二侯潤飾之中。更廢〉

  〈墜賴以獨存者。教授林公之功居多焉。諸生因祠而祀之。存祭樂祖于瞽宗遺意示報本也。獻官祭服三襲。趙侯思㞧依頒降制度更造。及執事〉

  〈生員祭服二十有三。 祭器之屬爵以銅坫裹以鍚。為數凡二百五十餘。魯侯噩依朱文公釋奠新儀所制也。籩豆尊俎。凡三百有奇。孫侯叔謹捐〉

  〈金修之。殿上尊疊簋簋豆坫。昔以木為頗。易弊。教官呂大圭易鑄以鍚。文質相。稱。至是大備矣。 祭服。更制于趙侯師㞧。歲久多弊。而分獻官之服〉

  〈尤甚。陳侯圭以其勿稱。淳佑丙午仲秋。捐金改造。迨丁未秋丁祭前。又改為三獻官祭服各一襲。 執事祭服。寶佑間。教官呂大圭從而一新。開慶〉

  〈己未春。刑部林侯光世更制初獻祭服。習樂士人 衣深衣。曳方履。丁祭之夕。步武趨蹌。威儀整肅。文物益可觀矣。 潮之大成樂。政和間頒降也。紹〉

  〈興兵火。樂器散缺。教官剛定。林公霆修舊起廢樂賴以全。暇日領諸生習而歌之。孔堂絲竹幸有遺音。至今二丁祀得以備他郡所無者。剛定力也。〉

  〈淳熈間。未侯江易以樂工。紹定戊子。孫侯叔謹始命士人專充雅樂校正。樂工奏樂如故。僅能考擊金石琴瑟。瑣萀笙竽。特虛器爾。寶佑戊午。刑部〉

  〈林侯光世以剛定嫡傳。洞曉音律。丁祭前一月出示家藏剛定手澤本樂章。謂典樂乃冑於之教。用伶人非所以祀先聖。命郡慱趙崇郛與諸生讀〉

  〈習。時登歌奏樂者三十四人。音譜詳見祠堂石刻。外置田入學附剛定祠堂庫為習樂生員廩給費。職事習樂者優異以示激勸。樂初成侯領寮屬〉

  〈寓公按閱而訂正之。習樂者由是益精其能。丁奠之夕。冠佩濟濟。雅頌洋洋。高下疾徐。抑揚中度。剛定之遺響複振矣。 大成殿𣠄星門。舊以未為〉

  〈柱屢壞。郡慱士趙崇郛更以石。遂可垂不朽雲。大成殿橋。舊以板。郡慱士呂大圭易以石。至順壬申。徙于教授司前。 以上廟制樂器皆廢。 至元〉

  〈十五年戊寅。大兵破潮城。廟學樂器祭器祭服悉付一炬。獨書閣歸然如魯靈光。抑天之未喪斯文耶。逮二十一年甲申。丁侯聚來守郡。命郡人林〉

  〈元煜王伯老同攝學事遂辟草萊。舁瓦礫。構講堂十齋。郡學正張智甫董役。文廟猶未有也。二十九年壬辰正月。貳府王侯宏買五虎陳昱宅以為〉

  〈正殿五月憲僉。張公處恭分治來潮命郡人鄭必大董役儀門兩廡配祀像設。無不備具。公又慮久遠無以為修葺費。為置潮陽田四百畆。歲收穀〉

  〈四百石。名之曰新廟田。張公之謀可謂宏遠矣。至大四年。教授方時發捐已鈔一百丹二錠。造祭器二百二十四件。皇慶元年。學正朱安道造樂器〉

  〈五十四件教授朱深道請樂正與諸生肄習。制襆頭唐巾革帶。以與諸生執事行禮。自是丁祭之夕。禮樂備矣。泰定元年。教授何民先得石柱三十〉

  〈根。欲改作禮殿不果。詳見石柱記。天曆己巳。本路判官小雲赤海牙慨然捐俸。率眾命學正劉貢珍市材鳩工亟成其事。諸生請遷於學右。以崇聖〉

  〈人之居。明年庾午。春正月。立柱。會憲僉任公仲琛巡按來潮。乃率官吏捐俸儒人𦔳金以為費。僅成一正殿。而先聖像猶未遷焉。至順辛未夏。亞中〉

  〈大夫蠡吾甯軒王侯元恭來守是邦。命工如法粉飾正殿。建兩廡。砌墀陛。新塑聖師。從祀神像。整𣠄星門。結泮池。整橋道。其費浩大。學廩莫供。王侯〉

  〈捐已俸鈔九錠。又率官吏各捐俸以𦔳焉。舊時民居環廟學逼近污穢。甚為褺瀆。前政未有能去其不便者。公下車之初。即喻居民撤其室廬。以地〉

  〈還學。周圍新築粉牆八十餘丈。創恩賢堂於西廡之北。創見賢堂於東廡之北。皆教授從道李複董其役焉。由是宗廟之美。百官之冨。宮牆數仭。煌〉

  〈煌輪奐。皆甯軒王侯之功也。湖之人士。作歌詩以頌侯之德。蓋風化所系。人心之所同樂也。歌詩見木集。思樂亭。教授朱深道任內建。舊在學前。今〉

  〈移廟於舊學地。則亭在廟前矣。𣠄星門。郡守甯軒王侯撤而新之。教授李複董役。正三門五間。上即萬卷樓。本欲撤為儀門。以其經兵火而不災。故〉

  〈耆老以為斯文之瑞。遂不敢毀。大成殿一座五間。舊殿乃五虎陳私宅。府判小雲赤海牙鼎創未完。郡守甯軒王俟繼成之。教授李複學正劉貢珍〉

  〈董役。東西從杞兩廊十八間。郡守甯軒王侯鼎創。並新塑神像。教授李複董役。祭器房在東廡之上。樂器房在西廡之上。廚房三間在東廡之西北〉

  〈並教授李複修建。學舍三陽志潮自有郡以來。與學並置。世代更革。莫究其所。唐元和十四年。韓公出剌是邦。請置鄉校牒曰。此州學廢日久。則〉

  〈前乎此。固有學特來有振起之者。按徐師仁創學記雲。學舍舊在西湖。陰陽皆以為不利。元祐中。王俟滌雖有遷徙之議。病其難而來暇。王公大寶〉

  〈遷學記雲。潮之學凡四遷。慶曆中。建學于東江之湄。元祐四年。徙於西山之麓。七年遷州之巽。維按舊圖經雲。建炎初。元有旨罷神霄宮。其宮故廣〉

  〈法寺也。明年方侯略即宮為學。四年緇流請復舊刹。且願增治故學。張侯思永兩複其舊。紹興二年學火。秦唐輔記雲十年。舊圖經雲八年。令從劉〉

  〈昉記。越四年。徐侯璋乃遷於今地。至周侯盺實克成之。二十一年教官楊宏材以其弊陋。意欲修而力來能。是歲八月辛侯元振出公帑之餘。鳩工〉

  〈市材。越明年九月。郡二阮公珪相與協贊複為一新。嗣是隨時繕治非一。學之中門。禦書閣。其上諸職事位於兩腋。講堂中峙。名曰原道。堂之後直〉

  〈舍在焉。翼以正錄位齋舍旁列於東西。淳熈己亥。來侯江新作三門。已酉丁侯允元敞直舍更創六齋。教官李泳易齋名浚源曰匯征。閣中曰兼善。〉

  〈進學曰拔尤。明誠曰上達。力行曰崇志。登俊曰騰茂。各銘其命名之意。慶元戊午。林侯㟽增二齋曰升俊。曰立義。隸於學之西偏嘉定戊辰。沈侯埴〉

  〈重建禦書閣。比舊規為優。嘉定壬午。魯侯噩複修之。更升俊立。義二齋北其向。與仰韓堂對。堂乃縣之舊學也。自遷貢院于北郭外。即院之舊地。東〉

  〈西六千尺。南北四百尺。為學之前街。先是教官鄭璜砌以石。嘉定癸未。教官張渭叟旁植以槐。後為居民侵佔。糞壤旁積。寶慶丁亥。教官陳宣子以〉

  〈前街宻邇於奎閣孔廟。穢而勿治。非尊君崇師意。請于權郡李文伯。撥公帑築牆以護之。南北立華表門各一。紹定改元。孫侯叔謹以上達匯征崇〉

  〈志兼善四齋。頹剝日甚。捐俸重創。規模巨集敞。林直院屺記之。 禦書閣。嘉定戊辰。沈侯埴重建。年深屋老。覆壓是懼。淳佑癸卯。教官林經德捐已俸。〉

  〈學職生員相率𦔳金。撤舊而新之。傑閣崢嶸。宸章輝燦。視昔有光焉。 原道堂。重創於紹興間。歲久棟橈。累經補葺。罅漏隋之。淳佑丙午。陳侯圭捐〉

  〈俸鳩工。撤其瓦桷而一新之。 八齋。自丁侯林侯創締之後。曆歲既久。多就頹圯。匯征兼善尤甚焉。重以增置教官支費倍。而事分無有過而問焉〉

  〈者。教官趙良硂祇任以修治學舍。乃掌教者之職。不以學帑窘迫為辭。遂與薛教橫飛白於郡。殿講農卿牟濚嘉其請。相其成。更新易舊。興僕植僵。〉

  〈大加整葺。而舊觀複還矣。 直舍自淳熈己酉。丁侯蔔創之後。屋老且壞。遇丁祭。郡侯至僑寓學職位。寶佑乙卯郡。博士許夢炎徹而新之。甫逾一〉

  〈紀。楹柱傾欹。凜然欲壓。鹹淳丙寅。殿講牟卿濚以丁祭宿齋。亟命二教趙良硂薛橫飛重加修葺。還復舊觀。小學。舊在舞雩亭之址。慶元己未。沈〉

  〈侯杞所建。嘉定乙亥。權郡鄭震之。教官丘迪嚞遷於直舍之左。既而又遷于仰韓堂之右。寶佑戊午。教官趙崇郛改創焉。采芹亭。與教官㕔事對〉

  〈峙。泮水繞其後。趙教崇郛所增修。 公廚之建。其來舊矣。郡博士趙崇郛以屋老將壓。亟行改建。閱歲既久。雨水滲漬。楹柱腐壞。過者危之。咸淳丁〉

  〈卯。教官趙良硂既請于郡侯牟卿興舊趙廢。乃命工鼎新之。而氣象視昔有間矣。射圃。在直舍之後。紹定改元。教官陳宣子所創。歲久荒蕪。教官〉

  〈趙崇郛命工開闢。中立亭扁曰君子。取吾夫子無所爭之意。三陽圖志以上學舍齋堂。兵火後皆廢。 兵革之間。學士經生逃難解散。至元二十一〉

  〈年甲申。幹清坤夷。此邦始建學校。後亦累加修葺。天曆庚午。訓導唐謙受陳士榮魏蒙養。請于權府判官小雲赤海牙。謀遷 先聖廟於明倫堂之〉

  〈舊地。府判公從其請。遂起新廟於今地。以舊廟為今明倫堂。以從祀兩廡為六齋。曰常德。曰守中。曰育材。曰進德。大學生員居之。曰說禮。曰興賢。小〉

  〈學生居之。規模宏偉。視昔有加矣。 明倫堂一座。即茗廟顯屋一座七間。杏壇一區。在明倫堂前。 儀門五間。 東西兩廊二十二間。為六齋房〉

  〈以上。並系郡守王甯軒教授李複任內修整完備。司書王公壽監修。 潮學邇年殿宇堂陛前後。教官相繼修造。整整可觀。奈𣠄星門以木為柱。再〉

  〈易再蠹。明倫堂。本夫子舊殿。日久棟橈。幾至頹傾。兩廡從祀遮陽未備。書樓一翼朽折。教授司㕔一所廢甚。教授三山鄭暉自到任來以學校為心。〉

  〈一一扶傾起廢。立𣠄星門以石柱者六。易明倫堂以新柱者五。教授司㕔書樓一翼從祀遮陽。並手偕作。已見完成。此亦有功於學舍之一端。是不〉

  〈可以不志。三陽志書籍 郡書舊數十種。歲久漫滅。多不復存。今以見管及新刊者列之于左。 大字韓文公集。並考異一千二百板。中字韓文〉

  〈公集。九百二十五板。 通鑒總類一千五百板。漢雋一百九十板。 蔡端明集六百五十板。 趙忠簡集四百三十五板。陳內翰。宋召 徐學〉

  〈士。鳳 北門集三百二十板。 三山王訥齋集一百二十板。 許東澗應龍集二百二十板。 續談𦔳二百七十板 諭俗續編四十板。 林賢良〉

  〈草範五十板。 新修潮陽圖經古瀛乙丙集三百二十五板。 大字韻略一百板。 藥方五種。 瘴論三十板。 備急方三十板。 易簡方九十板。〉

  〈治未病乃九十板。 癰疽秘方四十板。以上書板並留郡。 濂溪大成集四百板。 呂氏。大圭 孟子說三百二十板。 呂氏大圭。 春秋集傳〉

  〈或問六百板。以上板。留濂溪書院。 朱文公論孟或問六百板。 朱文公中庸輯略一百八十板。朱文公家禮一百七十板。 北溪字義一百三〉

  〈十板。 呂氏易集解三百二十板。 孝經本旨九十板。三陽講義一百板。 陳平湖膠髓集一百板。陳平湖中庸大學太極通書說。共七百五〉

  〈十板。以上板留郡學。 新刊元城劉忠定公集一百八十板。 春秋辦傳二百五十板。 牟心齋讀史詩。古瀛丁集五十板。三陽圖志學廩 按韓〉

  〈公請置鄉校牒曰。自出己俸。以為舉本。收其贏餘。以給生徒廚饌。當是時養士之費州自給焉。宋朝以來。庠序大興。教養日盛州撥田隸於學。歲入〉

  〈以充廩餼。其見於舊圖經祗雲。元祐間。王侯滌嘗少增其數。而多寡俱莫可考。自曹侯登而後。所撥之田。具載於籍。養士舊額。百有二十人。丁侯允〉

  〈元增五十人。今增至一百八十人。遂為定額。歲當大比。外增二十人。自曹侯汪始。每科郡二百阡以𦔳其費瞻學田租。今始錄舊數。仍續其所未載〉

  〈者。元符間曹公登撥田容種六百二十石三鬥。荒田七十余石未墾納白米三百五十四石八鬥六升。准稅錢一千六百一十貫八百二十一文。〉

  〈足山埔園地等稅錢在內。據本學耆老儒人。稱此項田。元系參二娘舍入本學坐落海陽管下桑浦盤鬱鱷漳等處。開元寺等處房廊地租錢。一〉

  〈百四十四貫八百一十六文足。淳熈庚子。黃公定撥田九十七石九鬥六升。稅錢四百三十六貫六百一十文足。乙巳。黃公祀撥田八石五鬥。䅋錢〉

  〈二十四貫四百一十文足。庚戌丁公允元撥田三百六十五石五鬥䅋錢六百五十四貫三百八十四文足。麻一十六石五鬥。紹熈辛亥。張公用成〉

  〈撥田三石三鬥。䅋錢一十四貫四百五十文足。癸醜沈公宗禹撥田二十石五鬥。䅋錢六十五貫六百文足。慶元戊午。林公㟽撥田三十石三鬥。䅋〉

  〈錢七十九貫三百文足又臨受代之時。以舊例顧船乘載行李錢三百五十貫。撥入學買外莆田六石四鬥。充兩新齋養士之費。庚申。沈公祀撥小〉

  〈學田。䅋錢二百一十貫文。嘉定辛酉趙公謐撥田七十四石六鬥。䅋錢一百六十貫七百六十文足。嘉定戊辰。張侯鎬撥王三複等田容種六石三〉

  〈鬥除一半荒外。每歲租錢三貫五百二十文足。嘉定癸酉。黃侯自求撥方宜卿等田容種五鬥。每歲租錢三貫二百文足。庚辰。陳侯儋撥摧鋒阮正〉

  〈媳婦林氏田一十四石。紹定己醜七月。孫侯叔謹撥林贛孫田容種五石八鬥。每歲租錢二十貫三伯文足。又貢士劉光宅狀告就連次華所置南〉

  〈沖五板山。與方複亨冒占皇山八所相連亦被攔占。願撥入學。又有八所山。先是豪民方複亨冒占。累為鄉民經台部論訴。續准戶部尚書所判。其〉

  〈山廣袤數百里。連跨三州。豈容豪民所占。行下本州戒約。不許方複亨佔據。如敢違戾。當科累年冒占計贓之罪。孫侯遂以兩項山並撥隸於學。抽〉

  〈收山䅋木植。以為修郡庠韓廟之用。申部照會端平甲午。葉侯觀撥楊真子。與黃男爭沙洲田計二百單二畆。五十九步。又撥阿黃。與靳國光爭田〉

  〈五鬥。又撥陳伯修納長洲田九十六畆二十七步。端平乙未。有方複亨男雷壯。以戶部前後看定。及孫侯所申一宗文字在部。因遺漏無可考證。遂〉

  〈用計謀計較。部符下行本州結絕。學職黃子楙等列詞其山。自紹定己醜七月。准孫侯公文。撥以贍學。當招人請佃。至乙未歲已經六年。方複亨已〉

  〈不敢侵佔。而方雷壯複妄有詞。判官趙汝瑀索到本學幹照。看定撥呈葉侯慨然移文。仍舊以五阪山系劉光宅所買有產之業。合撥贍學外。方複〉

  〈亨八所之山。為吏輩受賄隱蔽。影呈乃還方雷壯。然與其資豪右以擾民。孰若歸學校以養士。利害輕重。不較可知。但方雷壯得此。寧免後來紛紜〉

  〈之訟。終亦必歸於學。淳佑丙午。陳侯圭撥黃文達冒占海陽縣學鱉溪船洞坑等處官山。延袤數百里。為人告首。悉拘入官。慮與縣胥作弊。仍前侵〉

  〈占。遂隸於郡庠。每歲招人請佃。隨租入之多寡。與縣學均之。景定癸亥。游俟義肅撥陳庶揭陽浦尾壟後下塘田共五石四鬥。以上䅋額。與今不同〉

  〈兵火後。贍學田土山簿契無存。䅋額虧損。或為豪右所瞞。僧家所占。又否則為富者撲佃其租。入學者僅得十之一二耳。至元甲午。憲使張公處〉

  〈恭分治來潮。以修學餘貲買潮陽韓奕等田四百畆。計收租四百石。其田叚具在碑陰續置田三十三畆七分。該收租谷陸拾石以為修葺廟學之〉

  〈費。外有貢院地基。及學左右地租錢。該鈔四錠有奇。令錄見在實數于左。米四百一十七石二升。 鈔壹百參拾肆錠參拾兩㭍錢伍分。 新廟〉

  〈租鈔玖拾貳錠參拾捌兩。 貢士莊鈔肆錠壹拾㭍兩伍錢。 一泰定三年九月內本學用新廟租錢。至元折中統鈔陸拾貳錠單五兩。買到在城〉

  〈許汝王戶田二十三畆二分。該租谷四十石。坐落錄事司登瀛保等處。新舊契據。通計紙二十八張 錄事司登瀛保東湖村 田一叚。坐落土名〉

  〈後安山。計三十五坵。容種一石。該租谷四石。系東二十三耕。東至溝及黃家田。西至林家田。南至黃家田。北至溝及黃家田海陽縣大和保白蓮〉

  〈湖村 田一叚。坐落新溝壟。計五丘。容種一石。該租谷三石五鬥。系吳十耕。東至趙家田金照磨田。西至莊家田今黃家田。南至蘇家田。北至陳家〉

  〈田。 田一叚坐落白蓮湖。山前計七丘。容種一石五鬥。該租谷六石五鬥。元林大五耕。東至陳家田。西至蔡周家田。南至洪家田。及溝北至山。 田〉

  〈一叚。坐落山邊湖頭。計二坵。容種一石二鬥五升。租谷五石五鬥。孫大三畊。東至溝反蔡家田。西至溝。南至蔡家田。北至溝。 田一叚。坐落陳桶壟。〉

  〈計三坵。該租谷三石二鬥五升。元系吳甘四耕。以上俱系吳十耕。東至陳家田。西至許家田。今蔡家田。南至陳家田。北至陳家田。 田一段。坐落湖〉

  〈頭。計一坵。該租穀五鬥。元系李大三耕。今周某承耕。東至蔡家田。西至車溝。南至車溝場。北至溝。上莆保橫壟村。 田一叚坐落裡洋計六坵容〉

  〈種一石五鬥。該租谷六石。元系鄭定元耕今董進養耕東至溪心橋頭西至大垾壟。南至董家田。北至許家田。今李家田。 田一叚。坐落壟頭吳家〉

  〈門西田。計四丘。容種一石。租谷六石五鬥。系湯萬三耕。東至思長泉地。西至池溝及人行路。南至吳家田。北至王家田。田一叚。坐落橫壟倉前裡〉

  〈詳。計四坵。該租谷七石五鬥。郭十一黃十一耕。東至河心溝渡。西至許家田車溝。南至鄭家田。北至溪心。 泰定四年七月。內本學用新廟租錢。至〉

  〈元折中統鈔二十九錠三十五兩。買到江東保蔡有敬承故妻父梁大用戶田一十畆五分。坐落揭陽縣二十六都三簷港邊等處該租穀一十九〉

  〈石八鬥。立籍錄事司契據等紙。共計八張。揭陽縣二十六都。 田一叚。坐落三簷港邊宮後一大坵。容種五鬥。該租谷二石。系陳大四耕。東至蘇〉

  〈家田。西至港。南至本學田。北至林家田。 田一叚。坐落三簷港邊。計一大坵。容種四鬥。該租谷二石。系 十耕。東至蘇家田。西至港。南至林家田。北〉

  〈至林家田。 田一叚。坐落小浦邊南洋。計四丘。容種二鬥五升。該租谷通後二石。系陳三佃。東至楊家田。西至楊家田。南至港。北至楊家田。 田一〉

  〈叚。坐落小浦邊李家宅。計一小丘。該租穀通前該二石。俱系陳百三耕。東至蘇宅田。西至溝。南至溝。北至楊家田。 田一叚。坐落大浦邊南洋。計二〉

  〈坵。容種四鬥。該租谷二石。系翁大二耕。東至孫家田。今吳家田。西至托家田。今吳家田。南至路。今吳家田。北至黃家田。 田一叚。坐落陂內。計三坵。〉

  〈容種三鬥五升。該租谷二石五鬥。系陳百三耕。東至甯福庵田。西至本學田。南至溝。北至本學田。 田一叚。坐落陂內。計二丘。容種一鬥五升。該租〉

  〈穀捌鬥。系劉三十一耕。東至溝西至陂。南至本學田。北至陳家田。 田一叚。坐落橫清橋頭陂腹內。計二十二丘。容種一石。該租谷五石。系陳大三〉

  〈耕。東至路。西至溝。南至溝。北至吳家田。 田一叚。坐落小浦邊李家宅。該租穀五鬥。系黃大一耕。東至溪。西至楊家田。今許家田南至蔡家田。今〉

  〈楊家田。北至林家田及溪。 田一叚。坐落橫清人家邊計三丘。該穀五鬥。系郭大二耕。東至路。西至本學田。南至黃家田。北至楊家田。 田一叚。坐〉

  〈落橫清人家前。計五坵。容種二鬥五升。該租穀五鬥。系林師清耕。東至本學田。西至本學田。南至黃家田。北至吳家田。 田一叚。坐落橫清人家前。〉

  〈計三坵。容種二鬥五升。該租穀五鬥。系陳翁耕。東至本學田。西至本學田溝。南至黃家田。北至吳家田。〉

  〈貢院三陽志貢院 試進士以來。辟貢院於城北之五裡。建炎間。火為草寇。每〉

  〈遇賓興。旋棘浮圖居。為旬月計。曆七八詔。迄無定所。紹興二十年。謝俟尋乃營郡學故址而院之。時試於有司者。不遠二千人。已覺其隘。越一舉人〉

  〈數益登。守陳公孝則倅張公勉相與協力。再辟複廊於東。其長與故東廊等。閱數舉又不足以納郡士。乾道六年。曹俟汪乃撤考官位為群試所。外〉

  〈辟巨室為考校地。紹興間。張侯用成增架中溜橫屋者三。後趙俟謐以中度遹窄而撤其一。沈俟宗禹又辟西偏地。增創西後廊。州自舍法時。歲貢〉

  〈八人。大比歲十人。總三歲二十六人。及罷舍選置科舉。每詔以二十人貢。較於往時。實損其六。淳佑改元。試士僅三千人。至嘉泰甲子科。中場四千〉

  〈餘人。自後人物日盛。地窄無以容。嘉定間。守陳公憺倅趙公善連乃遷于北郭之外。東西南凡三門。分為東西者各三。橫界于考官房之後者亦三。〉

  〈監試考官計六房焉。中堂扁曰萬桂。彌封謄錄二院對立於第二門之外。門庭軒豁。廊廡寬舒。鼓勇而前者無踐蹂之患。連案而坐者無填安之苦。〉

  〈西山真公德秀為記。田是而後終場之數日增於昔。至戊子舉。已六千六百餘人。而地勢僻。士尤不以為便。劉俟用行欲遷複而迫於授代。撥公帑〉

  〈二千為倡。魯侯天麟繼之。合眾力以迄于成。外辟三門。中砌三衢。翼以彌封謄錄二號廳事。中峙監試主文。與四考官各有位置。東四廡。西二廡。而〉

  〈試席終以窄隘為病。庚子。詔遂通郡學直舍後。加橫廊者三。嗣是累科因仍。淳佑甲寅。全俟昭孫再辟西畔二廡。遂與東廡等。然試之日。雖不置直〉

  〈舍後橫廊而通學如故。景定甲子。遊俟義肅。以通學試士。齋廬堂廡。多為之蹂踐非便。乃揭三門。遷至平准遷善二坊。複就外各架東西四廡以聯〉

  〈接之。自是應試之士。坐案從容。無有迫窄之患。戶部徐俟明叔為記。今廢。解額 潮。夙號文物之邦。自罷舍法。置鄉舉。每詔以二十人貢。端平禦〉

  〈劄普增諸郡解額之窄者。遂以辛卯科終場數參考增二名。然視舍法時已贓其四。自是就試者日益眾。今終場至萬以上人。司文衡者每以遺材〉

  〈為歎。樞宻包公恢將漕日請於朝。乞增十名得解額。旨增一名。不無望于方來者雲。今廢。〉

  〈祠廟圖經志九賢祠。 在朝廟東今廢。三陽志八賢祠。 舊在湖山之顛。沈侯〉

  〈杞始創之。八賢乃天水趙先生德。草范林先生巽。賢良許公申。真講盧公侗。金紫劉公允。遠遊吳先生復古。新州守張公夔。尚書王公大寶。皆邦人〉

  〈以德。行節義著名者。每歲之春。郡遣其屬祭之。八賢子孫。皆預陪拜。嘉定十五年。魯侯垂遷于州治東南之堤外。紹定二年。孫侯叔謹以其地逼近〉

  〈稅務戎廨。非尊賢之所。遂卜韓廟之左而遷馬立亭於前。扁曰海山風濤。取韓公別趙子詩語也。邦人黃夢錫記之。文見古瀛丙集。三陽圖志。今泍〉

  〈姚宏中為九賢。圖經志馬侯發祠。在校官東偏之室。今廢。三陽志賢守祠。在大成殿之左廡。蓋曹侯登。黃侯定。丁侯允元。陳侯宏規。林侯嶸。沈〉

  〈侯杞。黃侯自求。魯侯噩。孫侯叔謹。陳侯圭。皆有功于學者。今廢。 心齋先生祠。 在大成殿之右廡。鹹淳丙寅。殿講牟卿濚來守。修學養士。除賊戢〉

  〈奸。邦人士德之。學校諸生相與立祠焉。今廢。 三侯祠。 在韓廟之側。乾道三年。魯侯江以郡治之左。有溪湍流。東西相距。綿亙五裡。往來病涉。假〉

  〈舟而濟。一遇風濤。多遭覆溺。始于中流。甃石為洲。東西編為浮梁。行者便焉。始立祠於登瀛門之旁。浮熈十七年丁侯允元又自溪之西岸立石洲〉

  〈五。易舟為梁。而屋其上。邦人得之。及侯新作韓廟。乃相與即廟而生立祠焉。嘉泰改元。判官曾悆始遷曾祠於今地。與丁侯並。其後孫侯叔謹為政〉

  〈有德於此。邦人相率。立祠于二侯之側。今皆廢。 剛定林公祠。 在郡學仰韓堂之側。林公名霆紹興十四年典教於此。當兵火之餘。新學舍課雅〉

  〈樂。校定禦書。孝經頒示生徒。諸生立祠於大成殿之東廡。寶佑戊午。公之孫光世來為守。逐蔔地改創。且損俸市田隸於學。及董山院所撥園租歲〉

  〈入五百七十貫足。泠水坑田穀一百二十石。俾掌計者司其出人。以其餘充習樂生徒二季廩食。今廢。 水村先生祠。 在西湖。今廢。 游侯生祠。〉

  〈在濟川橋。景定三年。橋廢子颶風。游侯夔重建。邦人即其地而祠為。圖經志趙豐公鼎祠堂。 在名賢坊第三街。三陽志二相祠堂。 在光孝〉

  〈寺之左。唐大中間。李衛公德裕嘗為司馬。宋紹興間。趙豐公鼎來寓是邦。人慕其勲名德望。有祠舊矣。慶元初。沈侯杞更創。嘉泰初。豐公之孫趙侯〉

  〈謐重關其堂。仍鬻田歲收所人以奉香火。每歲春秋。郡遣其屬致享焉。又有得全堂。在少微坊。蓋豐公來朝時故居也。淳佑丙午。陳公圭撥錢重修〉

  〈祠堂。具根括勢家胃。占園地稅錢五十千足。委郡學司歲租之出入。至今香燈之奉甚整。陳文惠公祠二。一在倅治之後。一在郡泮仰韓堂。與韓公〉

  〈並祀。今並廢。二公祠堂在金山之後。乾道八年。守宋郭書倅。袁公嘉猷。以江流洶湧堤決。而西民居漂蕩。協力築垾。增廣舊基。延袤八十餘裡。民〉

  〈忘其患。遂肖像而祠焉。今廢。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澤在人。文而不磨。於是邦人祠之。亦畏壘之。民俎〉

  〈豆屍祝。庚桑楚之意。宋鹹乎二年。陳文惠公倅潮。立公祠於州治之後。元豐七年。詔封昌黎伯。元祐五年。王侯滌乃立廟於州城之南。榜曰昌黎伯〉

  〈廟。則以廟易祠矣。繼是邦人或因守倅之美政。足以感人心。寓公之高行。足以激流俗。皆為立祠。以為後勸雲。元一統志昌黎伯廟。韓愈。元和中〉

  〈貶為州刺史。至今廟食。宋元祐五年。封昌黎伯。廟舊在州後。又移水南東坡作碑。陳文惠公堯佐守郡日。為韓公祠為文以招之。名曰招韓詞。〉

  〈書院圖經志韓山書院。在城門西南。三陽志仿四書院之創。地在州城之南。乃〉

  〈昌黎廟舊址也。淳熈已酉丁侯允元遷其廟于水東之韓山。其地遂墟。三陽圖志以溪東之山。乃韓公登賢之地。乎植木在焉。昌黎手植據木。他山〉

  〈所無。王人呼為韓木。慶元己未。沈侯杞即墟創亭曰盡簪。淳佑癸卯。鄭侯良臣。以韓公有造於潮。書院獨為闕典。相攸舊地而院之。外敞二門。講堂〉

  〈中峙。扁曰城南書莊。後有堂扁曰泰山北斗。公之祠在焉。旁立天水先生趙德像。翼以兩廡。四辟齋廬。曰由道。曰行義。曰進學。曰勤業。山長堂長位〉

  〈於祠。堂之左右。倉廩庖湢井廁。靡不畢備。複撥置田畆山地為廩士之費。租人附子學庫收支。董以僉幕。洞主郡守為之。山長郡慱士為之。職事則〉

  〈堂長司計各一員。齋長四員。齋生以二十員為額。春秋二試。則用四書講義。堂計齋職以分數升黜。一如郡庠規式。春秋二祀。則用次丁。郡率僚屬〉

  〈以牲幣灑醴獻。工歌東坡祀公之詩以侑之。此書院創始之規模也。淳佑乙巳。陳侯圭以役齋嫡嗣來守是邦。尤切加意。春秋課試。親為命題。講明〉

  〈四書。及濂洛諸老議論。以示正學之標的。損金市朱文公所著書。實于書莊。與士友共切劘之。父刊複齋所書仁說於二壁。以廣諸生之見聞。撥錢〉

  〈一千五百貫。置田益廩。增塑周濂溪廖槎溪二先生像。並祠其中。以濂溪持節本路。槎溪嘗倅比邦。繼而為本路憲帥。盛德至善。至今使人不能忘〉

  〈也。三陽圖志越路之東。對望有亭曰南珠。祀本郡九賢也。人名見後。至元戊寅。兵火後亭院無遺。迨二十一年甲申。複建書院。山長一員以主之。尋〉

  〈複立夫子燕居室于公祠之前。神位皆西坐東向。因地勢也。泰定乙。仍構廟於書院。燕居之南。徙公之舊祠遺像。北坐南向。至順辛未夏。郡守亞〉

  〈中大夫甯軒王侯元恭始至。謁祠周旋顧膽。謂諸生曰。夫子西坐東向。文公背夫子而坐。又且面浮屠之鐘樓。次序位置。皆有未安。非所以尊聖賢〉

  〈也。即議改剏新祠。遷公像于燕居室之後。以天水先生趙公德。又惠陳公堯佐。坐堂上左右配享。兩廡之東西。則以前代賢守王侯滌。學侯邁。丁侯〉

  〈允元。廖侯德明。鄭侯良臣。林侯壽公。陳侯圭。從祀。所以表有切也。書院之前複創舊南珠亭。祀本郡九賢。所以崇有德也。書院後有池。廣十餘丈。深〉

  〈亦丈餘。複僦工填塞。建堂於其上。扁曰原道。堂之兩廡。辟二齋。西曰由道。東曰進學。以為諸生肄習之所。至是規模弘遠。皆郡守寧軒公之功也。董〉

  〈是役者。海陽宣差忻都山長陳文子。直學郭宗蘇。國經志元公書院 在太平橋東隆文坊邊。三陽志淳佑己酉。內講兵部周侯梅叟所創。俟春陵〉

  〈人。以乃祖濂溪先生。熈寧三年漕廣東。四年就領憲節。潮為屬郡。巡曆至州。有題大類堂詩。筆跡猶存。於是為立書院相攸。郡庠之西。割教官公廨〉

  〈之半。砌石為橋。堂曰尊道山長堂長位於祠之左右。具外敞二間扁曰明通公溥。皆侯筆也。齋廬有四。曰中正仁義祠。曰光風齊月書院。與祠額端〉

  〈明趙公希塈書之。命直學許希閣等董役。規模與韓山書院鈞。春秋二試。同日異題。教養生員二十有三。職事自畏計而下。有十宻邇州學講說課〉

  〈試。一如學規。山長以教官兼之。堂長則擇其文而學者充焉。衿偑來遊。蓋為講明義理之學。非徒肄舉子業。攫科第。媒利祿。計市書藏於書院。司書〉

  〈職之。又刊元公文全帙以廣其傳。周侯之侍後學至矣。合二程橫渠末文公詞。以道學淵源。濂溪倡之。諸賢。和之也。初祠堂逼於行衙湫隘。行禮無〉

  〈所容。郡侯陳煒辟而廣之。郡博士呂大圭記龕於壁。始創書院。恩平守潔齋先生黃必昌記之也。潮二書院。他郡所無。文風之盛。亦所不及也。三陽〉

  〈圖志至元戊寅。兵火郡泮。與昌黎妥靈之地。悉付一炬。獨元公之字。如魯靈光。後權為學。移而為廟。至元壬辰。憲。使張公處恭分按來潮。創文廟。太〉

  〈守陳侯佑複移廟而複為書院。同知蒼侯偰文實繼作之。至順卒未。亞中大夫甯軒王侯鷞守是邦。視書院之前。民居雜蹂。污穢漐瀆。甚非所以尊〉

  〈先賢也。即命撤之。環以粉垣。仍改創兩廡。粉飾正堂。輪奐可觀矣。三陽志韓山書院廩田 淳佑癸卯。鄭侯良臣撥錢九百貫足。買周公吳等大和〉

  〈保田一十一石。稅錢一百單九貫足。又錢四百貫足。買趙崇霆翳溪田八石。稅錢三十九書五百五十足。又錢七十貫足。買龔氏上水田三石。稅錢〉

  〈一十五貫足。又錢一千一百七十貫足。買夏侯元英斗門地田二十石五鬥三升五合。稅錢一百一十六貫四百六十足。又錢五百五十貫足。買劉〉

  〈氏揭陽縣深浦客洞田七十三石四鬥。稅錢六十六貫六十足。又錢九十貫。買僧有惠溪東田一石八鬥。稅錢一十貫足。又錢三十貫足。買許奴〉

  〈溪東田大小四于稅錢三貫三百足。又錢四十貫足。買阿塘溪東圍一所。稅錢四貫足。又錢六十貫足。買許氏大和保田三叚。稅錢六貫足。又錢二〉

  〈百六十二貫足。買林氏白水田三石三鬥。稅錢一十二貫五百足。又錢一百二十貫足。買吳氏斗門地稅錢十二貫足。又錢七十五貫足。買臨安壽〉

  〈溪東田二石。稅錢八貫足。又撥楊達父沒官東莆班洋田七石五鬥五升。稅錢三十五貫五百八十足。平林田六石二鬥。稅錢二十一貫七百足。平〉

  〈林馬鞍田七鬥。稅錢二貫一百足。蔡塘溪邊田四石七鬥五升。稅錢一十四貫足。溪東湖板田五石七鬥五升。稅錢七貫足。又撥陳士貴沒官木綿〉

  〈田九鬥。稅錢四貫五百足。又撥柯棨沒官鳳棲路口山一所。稅錢一貫足又撥方惟一戶絕黃坈圍田一十石。稅錢二十四貫足。又撥水東韓廟舊〉

  〈管田三十二石一鬥地三所。圍埔四叚。稅錢一百一十五貫一百四十足。就內每月撥錢四貫足。付守廟人充燈。余錢添續行供。淳佑乙巳。林侯壽〉

  〈公撥錢五百貫省。買楊達父東莆保田一十一石九鬥半。稅錢五十一貫八百文。淳佑丙午。陳侯圭捐俸五百貫省。買尤阿定溪陳田稅錢九貫足。〉

  〈又買趙大監沈洋田稅錢二十七貫四百足。又買芋洋黃興宗田稅錢九貫五百足。淳佑丁未。再捐俸一千貫省。三陽圖志以上稅額與今不同〉

  〈古跡輿地紀勝義昭縣。南越志雲。義安郡。有義昭縣。昔流人營也。義熈元年立〉

  〈為縣。永初元年。移上郡之西。海寧縣。南越志雲。在郡之東六裡。西接東官縣界。龍首山。龍溪山。龍蛇水。自此而出焉。綏安縣。南越志雲。在郡之東十〉

  〈裡海道也。東接泉州晉安縣界。北連山數十。日月蔽藏。者建德伐木。以為舟船之處。又綏安縣北有連山。昔越王建德伐木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

  〈女三百人牽之。既而船俱墜於潭。時聞得船者。有唱喚督進之聲。來往有青牛駝回船側。侍郎亭。在州東山。昌黎登覧舊地。俗呼侍郎亭。又曰韓亭〉

  〈丞相嶺。日唐丞相常袞為刺史得名。有題詩者曰。有唐常袞刺潮陽。南出龍川驛路長。自此呼為丞相嶺。茂林修竹有輝光。思韓堂。見潮陽舊圖經。〉

  〈仰韓閣。圖經雲。在江之西岸。以鎮江流。名仰韓闇。越王走為埓。去潮州五裡。平堙可容數百人。九域志。三陽志偽劉據有南海郡。今廣州也。潮雖在〉

  〈境內。而去廣二千里。其戲馬於此。或未可必。考諸傳記。鋹祖仁安為潮州長史。因家嶺表後儧王南海者。其孫陟也。今曰越王雲者。豈追封向日。長史之謂哉。又據〉

  〈韓昌黎遣秦濟以羊一。豕一。祭鱷魚。故老所傳亦其地。今圖祭鱷事于昌黎廟者。乃金山後石龜頭之景物。其水心浮圖具寫之。具雲既祭乃以浮圖鎮焉。及考金〉

  〈山后之壁記石龜頭。乃刊于大平興國之八年。自周侯明辨始前此者。固山傍之塹石。其奚地之可祭。況文公親排釋氏。而效尤以築浮圖。不待識者而後知其誣。〉

  〈若曰祭於走馬埓。而埓之形勢。若古所謂除壇者。其下即溪也。祭畢以羊豕投意或然哉。文公故跡。又有所謂天慶觀之木龜者。初黃冠糞除而火之於烈熖中。有〉

  〈物甚巨獨不化。火燼取而視之。形則龜耳。以木為質傳以泥舉之差重。夫雜於糞除而久不腐固可異。已投諸烈火而不能焚。此何為者哉斫泥而驗。下有刻字。其〉

  〈行二。一曰唐刺史韓愈塑。一曰刺史職方陳鑄重修。鑄之典州。實慶曆之三年。其去韓公畿三百載。而泥傳之質至鑄猶在鑄之後又至今尚存。豈昌黎遺物。獨有〉

  〈神物護哉。今好事者加以采繪。立於北方鎮天神之足。遺識固在已。其它若潮陽之辟牛岩。故渴于水。因顛師卜居而得泉。名曰大顛泉。 揭陽焦山之甘露寺。〉

  〈有雷霹石。廣不盈咫。雖側身不可入。中有刻字雲。許道人二千年在山。 有地曰陁。亦揭陽屬也。有一足跡甚巨。名曰大人跡。其一乃見於辟牛岩之側。與陁〉

  〈內者一等。其相去六十有餘裡。又有地曰夾水湖。乃三十餘坑所會之地。有石龍盤于水中。身足鱗甲。混然天成。長五丈餘。身首與瓜。猶世之所謂肉紅者。〉

  〈鬣乃赤色今不計若干年不少變。亦居揭陽界內。若夫故圖經所載西豐水穴中銀瓶之類。非今所見者。故略而不錄。木龜有堂。舊在天慶。觀北極殿之左。〉

  〈近為道流竊取而去。今莫知所在矣。輿地紀勝鄭令君讀書室。在西湖。直講盧公讀書堂。乃盧公洞書堂。韓木。圖經雲。邦人于此蔔食第之詳。其奏夕多寡。祝〉

  〈其花之繁稀有無亦如之。方輿勝覧。楊廷秀詩雲。笑為先生一問天。身前身後兩盤看。亭前樹子關何事。也得天公賜姓韓。三陽志。韓木。即像木也。〉

  〈韓木 〉

  〔插圖〕

  〈三陽圖志潮州府志書序 廢而有興。失而有複。古今理勢之必然也。然必待其時。與其人。而後可以有為。當可為之時而得能為之人。興複之。〉

  〈實在於此乎。潮郡乘曰三陽圖志。圖則明而。易見。志則久而不忘。郡之有此。其來尚矣。自宋曆元。其山川城郭。風王人物與夫社稷學校。錢糧戶口〉

  〈之類。靡不具載而無遺。其板藏于宣聖廟之萬卷樓。至正末毀於兵。太半雖存。已非完璧。民間所藏全本僅有一二。仕于此者往往往索。取而去。其〉

  〈書由是而廢。良可惜已。皇明奄有四海。文治煟興。潮入版籍。八年於茲。廣東僉憲趙公。巡曆至郡。以〉

  〈興學校。詢土俗為先務。召在泮諸生首問郡志。知其廢失。慨然以興複為公內事。令邑長鮑與侃旁求博采。得其壞爛殘缺之餘。以足成之。間有文〉

  〈義不屬。與其冗官不稽者。刪而去之。鋟柈以永其傳。昔後漢鐘離意發夫子甕得素書雲後世修吾書董仲舒夫書之修。其時與人亦皆素定。今郡〉

  〈志雖非孔氏通世之書。而一旦獲遇僉憲公興其廢而複其失。信非偶然。殆亦斯文之未喪歟。繼自今邦之人士。與守歡觀風者。得有所考。夫豈小〉

  〈補之哉。洪武八年。歲在乙卯。十有二月壬子。三陽林仕猷序。三陽志潮州圖經序。 圖志以詔事周制也。後世因之。至宋而益詳。今著〉

  〈在甲令。凡諸州圖經十年一上之職方氏以備參考。是則圖經之設。豈苟然哉。潮舊有圖經。兵火以來。散逸殆盡。厥今所載。不過敘其道理之遠近。〉

  〈縣鎮鄉里之若干。有司徒以為文具而已。至若州邑廢置之由。戶版登耗之數。風俗之所尚。王地之所宜。則漢然無所考。蓋一邦之闕典已。矧潮在〉

  〈東廣。號稱佳郡。名公巨儒。古今相望。流風遺跡。猶有存者。纂而識之。又烏可後。予郡事稍閑。因舉是以屬之教授王君中行。君一鄉之秀出者也。博〉

  〈識洽聞。多所采摭。於是以其平日之所得於聞見者。益加搜訪。紬繹審訂。述成一書。其文典。其事實。其地形則繪以圖。使覧者一開卷而盡得之。予〉

  〈既鋟版郡齋。君謂不可以不序。予曰。夫書以紀事。事以傳信。自古文人紀事。多失之浮侈。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

  〈班固賦西都。而歎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遊海。若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論者多詆訐其侈言。惟杜子美間關秦蜀〉

  〈夔峽湘潭閑。凡所賦者。皆其風土事實。如烏蠻。白帝。黃牛。白馬。家家養烏鬼竹林清啼畫之類。不可槩舉。間有未達者。多輕改以便其說。後得其實。〉

  〈乃知子美之不虛。故人謂之詩史。傳以不朽。君世為潮人。事皆有考。書成而邦人無異辭。於知是書可以傳信矣。淳熈二年七月既望。朝散郎權知〉

  〈潮州軍州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常禕序。圖經有續非直為風土民物記也。以郡有政跡。故亦書之。將以示方來庶知所繼乎。昔昌黎文公僅半〉

  〈歲而歸。置鄉校。去溪毒。民安其生。士習其教。卓然已有可紀。矧今之為郡。率再歲而更。則若利若害。苟有興而除者。宜優為之。至於東橋之中間尚〉

  〈舟而纜。西城之內旁未石而甃。與無貢院之當遷。水軍寨之當複。丁錢之猶可寬減。鹽役之猶可代輸。凡若此類。皆能一一次第而為之繼。母使識〉

  〈者重真驛之歎。而使邦人蒙宅生之惠。將有大書屢書。複於是乎續。又安安知後之人不觀其所續。且更相繼於無窮耶。州民林剛中敬書。 州學〉

  〈學錄盤溪唐更 從事郎新福州閩清縣尉巡捉私茶鹽礬兼催剛林剛中。又 九域有志蓋以稽風土之媺惡也。職方有圖。蓋以便民物七登〉

  〈耗也。郡國圖志作於前者。既有一定不刊之典。述于後者何更為哉然而井邑之有遷改。禮文之有損益。戶口之有增減。財賦之有盈虛。若非陸續〉

  〈而纂集。則殆將何所考證。宋舊制十年方一條。上意有沿革未遽登載。姑少遲之以侯詳備。庶幾。仰副九重之披覧。而周知天下之版籍。其關係也〉

  〈甚重。為守臣者。宜體此意。隨時編次。靡有遺缺。斯可傳遠而考。信然。有為期會文書所窘東者。謂非急務。悠悠歲月。不屑經意。板之杇腐。字之縻滅。〉

  〈幾成廢典。迨其當上之歲。臨期補緝。苟簡應需。特循故事而已。潮有圖經。其來尚矣。昔昌黎文公將至韶石。貽詩于郡侯張端公曰。願借圖經。將人〉

  〈界一逢佳處。便開看。則知諸郡圖經。唐已有之。參嵇。舊序。具言一經兵火散逸殆盡。淳熈二載。常侯禕方裒而集之。繼閱二紀。趙侯師㞧又從而修〉

  〈之。歷年二十有五。孫俟叔謹檄夢錫偕同志。編緝校定。僅成全帙。以歲數計之。自淳熈乙未。至於紹定己醜。幾六十稔。更三十政。纂修者僅三焉。端〉

  〈平改元之四月。郡侯葉觀輟朝行而守茲土。蒞政以來。重士愛民。百廢具興。修學增廩。余石甃城。繕治與梁。敞辟郡治。置立坊門。築砌堤岸。公餘間〉

  〈暇。因閱圖經。歎其未備。豈前是數政。屬歲事荒歉。鄰寇搶攘。拯貸民饑。督餫軍餉以故莫遑耶。今茲事簡年豐。儻不拾遺補闕。竊恐寖久易隳。再令〉

  〈夢錫與唐曾林剛中。點勘編修。續而新之。於是搜訪事蹟。紬繹典故。可刪則刪。可錄則錄。粲然靡不具載。始事於七月之望。迄成於閏月之晦。若夫〉

  〈先後編集之有其人。品式條畫之有其目。前序以曆言之矣。然以事有因革。不可不紀其顛末。時有纂修。不可不記其歲月。複敘梗槩。諗諸來者雲。〉

  〈端平二年八月朔日。朝奉郎主管襲慶府東嶽宮賜緋魚袋黃夢錫謹序。三陽志州縣總敘 潮州于禹責為楊州之域。于天文為牽牛婺女之分。〉

  〈秦定楊粵為南海郡東境。秦未為趙佗所據。漢初猶佗屬方。南粵未滅。已有揭陽之名矣。武旁獲建德複南海郡。乃以揭陽為屬縣。王莽時。更為南〉

  〈海亭。世祖中興。名既復舊。不曰縣。時曰城。晉成帝時。分南海之東官郡。安帝義熈五年分東官。立義安郡。郡之名蓋始於此。宋齊因之。梁曰東楊州。後〉

  〈改為瀛州。陳廢州。隋平陳置潮州。煬帝大業三年。罷州複為義安郡。唐武德間。改郡為州。複為潮州。天實際引數年為潮陽郡。乾元元年複為州。凡五易。〉

  〈然後州名以定。州自陳隋間南海為一都會。唐初置十五部隸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置福建經略使。徙州隸之。明年複隸嶺南。天寶元年。又隸福〉

  〈建。越九年乃隸嶺南迨今焉。柳宗元作愚溪對元和間也。州已嶺南屬惡溪州所有也。宗元乃曰。閩有水曰惡溪杜佑作通典。亦曰古閩越地。則未〉

  〈可以嶺外祝之。州所嶺縣在義熈間。有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昭等五縣。至大業間。綏安義昭已廢矣。乃有程鄉萬川二縣合為五永徽初省潮陽〉

  〈縣先天初複置乾元間乃罷其餘獨有海陽潮陽程鄉三縣。偽漢劉鋹時。割程鄉縣。置敬州。宋開寶四年改為梅州。熈甯六年廢梅州。以程鄉隸於〉

  〈潮。元豐複梅州。以程鄉歸焉。至紹興六年。猶熈寧之制。九年複元豐之制。、潮止二縣也。乃置揭陽縣。初創于劉黃村。數年不果立。至紹興十一年。移〉

  〈立於玉窖村。或者有三陽之稱。唐韓愈刺潮之日。又嘗建為揭陽樓。而故圖經以為今之韓亭即其地。是必有據者。而揭一字。其見於漢書地理志〉

  〈者。韋昭以為其逝反。顏師古正之曰。音竭。至南粵王趙佗傳載揭陽令史事。蘇林又以為音羯。顏師古不復正之。今惟蘇林是從。若夫趙佗自秦末〉

  〈據有粵地。傳嗣五世。至武帝元狩五年始滅。而漢初高武。乃以長沙。豫章。桂陽。南海。立番君為長沙王。若南海于長沙為郡。則揭陽亦將長沙屬矣。〉

  〈考當時之意。豈亦遙以南海為番君付哉。〉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三

  重錄總校官侍郎〈臣高拱〉

  學士〈臣瞿景淳〉

  分校官洗馬〈臣林 〉

  書寫官主薄〈臣沈 涓〉

  圈點監生〈臣馬承志〉

  〈臣吳 〉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