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卷五千二百五十二 遼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五十二  十三蕭

  遼〈遼控制諸國〉

  〈契丹志控制諸國 沙漠。控制沙漠之北。置西路都招討府。臭隗都族衛。驢駒河統軍司。倒撻嶺倚。鎮撫韃靼蒙骨迪列諸軍。雲中路。控制夏國。置〉

  〈西南面都招討府。西京兵馬都部置司。金肅河清軍。五花城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燕山路。備禦南宋。置燕京都總管府。節制馬步軍控鶴〉

  〈指揮使都統軍司。牛欄監軍寨。石門詳穩司。南北皮室司。猛拽刺司。並隸總管府。中上京路。控制奚境。置諸軍都虞候司。奚王府大詳穩司。大國舅〉

  〈司。大常袞司。五院司。六院司。遝溫司。遼東路。控扼高麗。置東京兵馬都部署司。契丹奚漢渤海四軍都指揮使。保州統軍司。陽河詳穩司。金吾營窊〉

  〈灼司。長春路。鎮撫女真室韋。置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咸州兵馬詳穩司。東北路都統軍司。 論曰契丹之興。其盛如此。其王也忽馬。惜哉。四至鄰國〉

  〈地裡遠近。 東南至新羅國。西以鴨淥江。東八裡黃土嶺為界。至保州一十一裡。次東南至五節度女真部族。共一萬餘戶。皆雜處山林。尤精弋〉

  〈獵。有屋舍居舍。門皆於山牆下辟之。耕鑿與渤海人同。無出租賦。或遇北主征伐。各量戶下差充兵馬。回各逐便歸本處。所產人參。白附子。南星。茯〉

  〈苓。松子。豬苓。白布等物。並系契丹樞宻院所管。差契丹。或渤海人。充節度管押其地。南北七百餘裡。東西四百餘裡。西北至東京。五百餘裡。 又次〉

  〈東南。至熟女真國。不屬契丹所管。其地東西八百餘裡。南北一千餘裡。居民皆雜處山林。耕養屋宇。與熟女真五節度同。然無君長首領統押精於〉

  〈騎射。今古以來。無有盜賊詞訟之事。任意遷徙。多者百家。少者三兩家而已。不與契丹爭戰。或居民等自意相率。齎以金。帛。布。黃蠟。天南星。人參。白〉

  〈附子。松子。宻等諸物。入貢。北番。或只于邊上。買賣訖。卻歸本國。契丹國商賈人等。就入其國買賣。亦無所礙。契丹亦不以為防備。西至東京。二百餘〉

  〈裡。東北至生女真國。西南至熟女真國界。東至新羅國。東北不知其極。居民屋宇耕養。言語衣裝。與熟女真國並同。亦無君長所管。精於。騎射。前〉

  〈後屢與契丹為邊患。契丹亦設防備。南北二千餘裡。沿邊創築城堡。搬運糧草。差撥兵甲。屯守征討。三十年來。深為患耳。南界西南至東京六百里。〉

  〈又東北至屋慝國。阿裡眉國。破骨魯國等國。每國各一萬餘戶。西南至生女真國界。衣裝耕種屋宇。與女真人言語異。契丹樞宻院。差契丹或渤〉

  〈海人。充逐國節度。使管押。無不出征賦兵馬。每年惟貢進大馬。蛤蛛。青鼠皮。貂鼠皮。膠魚皮。宻蠟之物。及與北番人。任便往來買賣。西至上京。四千〉

  〈餘裡。正東北至鐵離國。南至阿裡眉等國界。居民言語衣裝。屋宇耕養稍通阿裡等國。無君長。皆雜處山林。不屬契丹統押。亦不與契丹爭戰。複〉

  〈不貢進。惟以大馬。蛤珠。鷹鶻。青鼠。貂鼠等皮。膠魚皮等物。與契丹交易。西南至上京五千餘裡。次東北。至靺羯國。東北與鐵離國為界。無君長統〉

  〈押。微有耕種。春夏居屋室中。秋冬則穿地為洞。深可數丈而居之。以避其寒。不貢進。契丹亦不爭戰。惟以細鷹鶻鹿。細白布。青鼠皮。銀鼠皮。大馬。膠〉

  〈魚皮等。與契丹交易。西南至上京五千里。 又次北至鐵離喜失牽國。言語衣裝屋舍。與靺羯稍同。無君長管押不貢進。契丹亦不爭戰。惟以羊馬〉

  〈牛駞皮毛之衣。與契丹交易西南至上京四千餘裡。正北至蒙古裡國。無君長所管。亦無耕種。以戈獵為業。不常其居。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

  〈食惟肉酪而已。不與契丹爭戰。惟以牛羊駞馬皮毳之物。與契丹為交易。南至上京四千餘裡。 又次北至於厥國。無君長首領管押。凡事並與蒙〉

  〈古裡國同。甲寅歲。曾率眾入契丹國界為盜。聖宗命駙馬都尉蕭徒欲。統兵大破其國。邇後更不復為盜。惟以牛羊駞馬皮毳之物。與契丹為交易。〉

  〈東南至上京。五千餘裡。 又次北西至𪛆古裡國。又西北。又次北。近西至達打國。各無君長。每部族多者。三二百家。少者五七十家。以部族內最富〉

  〈豪者為首領。不常厥居。逐水單。以戈獵為業。其婦人皆精於騎射。常與契丹爭戰。前後契丹屢為國人所敗。契丹主命親近為西北路兵馬都統。率〉

  〈番部兵馬十余萬防討。亦制禦不下。自契丹建國已來。惟此二國為害。無奈何。番兵困乏。契丹常為所攻。如暫安靜。以牛羊駞馬皮毳為交易。不過〉

  〈半年。又卻為盜。東南至上京六千餘裡。 西近北至生吐蕃國。又西至黨項突厥等國。皆不為契丹國害。亦不進貢往來。蓋以熟土渾突厥黨項等〉

  〈部族所隔。東南至雲州三千里。 正西與西昊賊黃河為界。 西南至麟州府州界。 又次南近西定州。北平山界。 又南至霸州城北界河。 又〉

  〈次南至遂城北鮑河為界。又南近東至滄州北海。又南至安蕭軍。自澗河為界。 又南近東至登州北海。 又南至雄州。北拒馬河為界。 又南〉

  〈至海。 遼東邊遠不記州十餘。縣二百。餘外見記五處。 金肅。 河清。曷童。 五花。 振武。 諸藩臣投下州二十三處。 徽州。 濠州。 驩州。〉

  〈衛州。 荊州。 問州。 隨州。 和州。 澄州。 全州。 義州。 遂昌州。豫州。 員州。 福州。 榮州。 唐州。 栗州。 黑州。 河州。 茂州。〉

  〈麓州。 宗州。 南北朝饋獻禮物。契丹賀宋朝生辰禮物。 宋朝皇帝生日。北朝所獻刻絲花羅。禦樣透背禦衣七襲。或五襲。七件紫青貂鼠翻〉

  〈披。或銀鼠鵝項鴨頭納子。塗金銀裝箱金龍水晶帶。銀匣副之。錦綠帛皺皮靴。金玦。京皂白熟皮靴鞵。細錦透背。清平內制。禦樣合線樓機綾。共三〉

  〈百匹。塗金銀龍鳳鞍勒。紅羅匣金線繡方韉。二具。白楮皮黑銀鞍勒。氈韉二具。綠褐楮皮鞍勒。海豹皮韉。白楮皮裡筋鞭一條。紅羅金銀線繡雲龍〉

  〈紅錦器仗一副。黃樺皮纏楮皮弓一。紅錦袋。皂雕翎羱角骲頭箭十。法漬法曲麫曲酒二十壺。宻山果十束。欞碗宻漬山果十束。欞疋列山梨柿四束。〉

  〈欞榛栗。松子。郁李。黑郁李。子麫棗。楞梨。堂梨。二十箱。麫秔麋梨粆十碗。蕪萸白鹽十碗。青鹽十箱。牛羊野豬魚鹿臘二十二箱。禦馬六匹。散馬二百〉

  〈匹。 正旦禦衣三襲。鞍勒馬二匹。散馬一百匹。國母又致禦衣致珠貂裘鈿錦刻絲透背。合線禦綾羅綺紗榖。禦樣果實。雜粆臘肉。凡百品。水晶鞍〉

  〈勒。新羅酒青鹽。國主或致戎器。賓鐵刀。鷙禽曰海東青之類。承天節。又遣庖人持本國異味。前一日就禁中造食。以進禦雲。宋朝賀契丹生辰禮〉

  〈物。 契丹帝生日。南宋遺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衣五襲。金玉帶二條。烏皮白皮二量。紅牙笙笛。觱栗。枱板。鞍勒馬二匹。纓複鞭副之。金花銀器三〉

  〈十件。銀器二十件。錦綺透背。雜色羅紗綾榖絹二千匹。雜彩二千匹。法酒三十壺。的乳茶十斤。嶽麓茶五斤鹽蜜果三十罐。乾果三十籠。其國母生〉

  〈日。約此數馬。 正旦。則遺以金花銀器。白銀器。各三十件。雜色羅綾紗榖絹二千匹。雜彩二千匹。 宋朝勞契丹人使物件。 契丹每歲。國使入南〉

  〈宋境。宋遣常東官內職各一人。假少卿監諸司使以上接伴。內諸司供帳。分為三番。內臣主之。至白溝驛。賜設。至貝州賜茶藥。各一銀合。至大名府〉

  〈又賜。及畿境。遣開封判官勞之。又命台省官諸司使館伴迓于班荊館。至都亭驛。各賜金花銀灌器。錦衾褥。朝見日。賜大使金塗銀冠。帛羅氈冠衣。〉

  〈八件。金䩞鞢帶。烏皮靴。銀器。二百兩。彩帛二百匹。副使。皂紗折上中衣七件。金帶。象笏。烏皮鞾。銀器。一百兩。彩帛二百匹。鞍勒馬各一匹。其從人上〉

  〈節十八人。各練散錦襖。及衣四件。銀器二十兩。彩帛三十匹。中節二十人。各實照錦襖及衣三件。銀器十兩。彩帛二十匹。下節八十五人各紫綺襖〉

  〈衣四件。銀器十兩。彩帛二十匹。並加金塗銀帶。上節中節。又加絲鞵。就館賜生餼。大使秔栗各十石。面二十石。羊五十。法酒。糯米酒。各十壺。副使秔〉

  〈栗各七石。面十五石。羊三十。法酒糯米酒。各十壺。承天節。各別賜衣一襲。遇立春。各賜金塗銀鏤幡勝春盤。又命節帥。就玉津園伴射弓。賜來。使銀〉

  〈飾箭筒。弓一。箭二十。其。中的。又賜窄袍衣五件。金束帶鞍勒馬。在館遇節序。則遣臣賜設。辭曰。長春殿賜酒五行。賜大使盤裘。暈錦窄袍。及衣六件。〉

  〈銀器二百兩。彩帛一百匹。副使紫花羅窄袍。及衣。六件。銀器二百雨。彩帛一百匹。並加金束帶。雜色羅錦綾絹百匹。從人各加紫綾花絁綿袍。及銀〉

  〈器彩帛。將發。又賜銀瓶合盆。紗羅等。又令近臣餞于班荊館。開封府推官餞於郊外。接伴大。使。副使。複為送伴。綠路累賜設。西京本末。 上京太〉

  〈宗建。上京臨潢府。乃大部落之地。離來州數十裡。即行海岸。俯挹滄溟。與天同碧。窮極目力。不知所際。有訥都烏河。番語山。為胡都。水為烏。其東北〉

  〈三十裡。即長洎也。涉沙磧過白馬澱。渡土河。亦雲撞撞水。聚沙成墩。少人煙。多林木。其河邊平豦。國主曾於此處過冬。又至木葉山。三十裡許。有居〉

  〈人瓦屋。及僧舍。 中京。承天太后建。中京之地。奚國王牙帳所居。奚本曰庫莫奚。其先東部胡宇文之別種也。竄居松漠之間。俗甚不潔。而善射〉

  〈獵。好為寇抄。其後種類漸多。分為五部。一曰辱紇。二曰莫賀弗。三曰契個。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部一千人為其帥。隨逐水草。中京東過小河。唱呌〉

  〈山道。北奚王避暑莊。有亭台。由古北口。至中京北。皆奚境。奚本與契丹等。後為契丹所並。所在分奚契丹。漢人渤海雜處之。奚有六節度。都省統領〉

  〈言語風俗與契丹不同。善耕種。步射入山采獵。其行如飛。又契丹圖志雲。奚地居上東燕。三京之中土。肥人。曠西臨馬孟山六十裡。其山南北一千〉

  〈裡。東西八百里。連亙燕京西山。遂以其地建城。號曰中京。南京。大宗建。南京。本幽州地。乃古冀州之域。舜以冀州南北廣遠。分置幽州。以其地在〉

  〈北方。陰幽也。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樓煩。白檀。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潭沱。易水。唐置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自晉割棄。建為南京。又為燕京析津府。戶〉

  〈口三十萬。大內壯麗。地北有市。陸海百貨。聚於其中。僧居佛寺。冠於北方。錦繡組綺。絕天下膏腴。蔬蓏菓實稻梁之類。靡不畢出。而桑柘麻麥羊豕〉

  〈雉兔。入問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藝。秀者學讀書。次則習騎射。耐勞苦。石晉未割棄已前。其中番漢雜鬥。勝負不相當。既築城後。遠望數十裡開。宛〉

  〈然如帶回環繚繞。形勢雄傑。真用武之國也。東京。太宗建。東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時為黑水靺鞨二種。依附高麗者。黑水部。與高麗接。勝〉

  〈兵數千。多驍武。古肅慎氏地也。與靺鞨相鄰。東夷中為強國所居多依山水。地卑隰。築土如堤。鑿冗以居。其國西北與契丹接。太祖之興。始擊之。立〉

  〈其子東丹王鎮其地。後曰東京。 併合部落。初契丹有八部族之大者。曰大賀氏。後分為八部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人為王。建旗鼓以統八部。〉

  〈每三年則以次相代。或其部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元約如此。不敢爭。及阿保機。乃曰中國之主無代〉

  〈立者。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國。不肯代其立。九年諸部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漢人多矣。吾欲別自為〉

  〈一部。以治漢城可乎。諸部將許之。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有鹽鐵之利。乃後魏滑鹽縣也。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屋廛〉

  〈市如幽州制。漢人安之。不復思歸。阿保機知眾可用。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地之利。諸部所食。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

  〈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諸部以為然。共以牛酒會鹽地。阿保機伏兵其旁。酒酣。伏發。盡殺諸部大人。複並為一國。東北諸夷皆畏服之。東都事略甚〉

  〈矣中國之有夷狄也。蠻夷猾夏。見於堯舜之時。昆夷儼狁。見於文王之世。夫堯舜文王。帝王之盛也。夷狄猶未盡率服。則後世可知矣。在漢則有凶〉

  〈奴之強。而唐亦有突厥。回紇吐蕃之暴。漢唐尚然。則非漢唐又可知矣。太祖受命。夷狄畏威。不敢犯塞。太宗既下太原。乃移兵幽薊。自是有契丹之〉

  〈師矣。李繼捧以摯𩂳夏之地。歸吾職方。而繼遷因以叛亂。至真宗之世。契丹直抵澶魏。真宗決策親征。一戰而勝。與之講好。于時繼遷亦死。德明請命。〉

  〈於是兩邊晏然。自三代漢唐以來。蓋未有也。寶元慶曆之間。元昊謀僣。契丹生釁。北邊既已再和。而西師旋亦解嚴。且叛則討之。服則綏之。此仁宗〉

  〈盛德大度也。神宗雄材大略。有開拓四夷之志。雖複地於熙河。尋敗師于靈武。逮至元祐。力主和戎之議。紹聖複建用兵之策。蔡京既收湟鄯。王黼〉

  〈謀取燕雲。馴致金兵。擾我甸服。斷喪帝室。屠害生𩂳。而二駕俱北狩矣。可不痛哉。此其服叛去來。為中國利害者也。其它四夷。在祖宗時。率皆慕義〉

  〈向化。且不為中國利害者。則皆闕而不書。遼國。即契丹也。蓋東胡之種。在潢水之南。本鮮卑之舊地也。自後魏以來。名見中國。初契丹之先。有一男〉

  〈子。乘白馬。一女子。駕灰牛。相遇于遼水之上。遂為夫婦。生八男子。一男子。即大賀氏也。八子為八部。一曰但利皆。二曰乙室活。三曰實活。四曰納尾。〉

  〈五曰瀕沒。六曰內會雞。七曰集觧。八曰奚唱。部之長。號大人。常推一人為王。得建旗鼓。唐光啟中。其王欽德。侵略韃靼。奚室韋而役屬之。欽德衰。諸〉

  〈部以耶律斡裡少子阿保機代為王。阿保機強並八部為一部。乃僣稱皇帝。自號天皇王。稱年曰神冊。龍德。天贊雲。唐天成元年。阿保機死。德光立。〉

  〈二年。改元天顯。陷營平二州。晉高祖立。求援於德光。割幽薊十六州與之。乃以德光所居。為上京臨潢府。幽州為燕京幽都府。渤海國為東京遼陽〉

  〈府。天福三年。改元曰會同。國號大遼。開運四年。德光南牧度河。還至欒城死。突欲之子兀欲立。名璟。改元曰天祿。自稱天授皇帝。立五年。以弑死。周〉

  〈廣順元年。德光子齊王述律立。名明。改元曰應曆。自稱天順皇帝。顯德六年。世宗複三關。述律喜睡。國人自曰睡王。七年與河東連兵寇鎮定。恭帝〉

  〈命我太祖北征。俄聞太祖即位。驚曰。中國有英主矣。於是遁去。開寶二年。庖人因述律醉而殺之。兀欲之子明記立。更名賢。改元曰保寧。自稱天贊〉

  〈皇帝。立時年九歲。七年。其涿州刺史耶律琮。以書遺雄州孫全興。乞修好。其書有雲。臣無交於境外。言則非宜。事有利於國家。專之亦可。全興以聞。〉

  〈太祖命以書答之。遂遣其臣克妙骨謹思來聘。太平興國二年。複遣使來賀。太宗即位四年。改元曰幹亨。太宗征河東。遣使起居。隨寇石嶺關。以援〉

  〈太原。為郭進所敗。王師既平河東。遂北征。勒兵幽州而還。明年寇雄州。太宗複北征。師次大名。遂遁去。明記立。十五年而死。諡明孝成皇帝。有子三〉

  〈人。隆緒。隆裕。隆慶。梁王隆緒立。年十二。自稱天輔皇帝。尊母燕燕為承天皇太后。改大遼為大契丹國。燕燕專國政。以三萬騎來寇潘美。擊敗之。日〉

  〈利月利等。十一族。七萬餘帳。內附降者。又三千帳。獲羊馬萬計。八年。改元曰統和。諸將言契丹主幼。國事皆決於母。大將韓德讓。寵倖用事。國人嫉〉

  〈之。請乘釁以取燕薊。太宗以為然。雍熙二年。以天平節度使曹彬。將幽州道行營前軍。出涿州。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副之。馬軍都指揮使米信。將幽〉

  〈州西北道行營之師。出雲中。代州觀察使杜彥圭。副之。步軍都指揮使田重進。將定州路行營之師。出飛狐口。蘄州刺史譚延美。副之。忠武軍節度〉

  〈使潘美。將雲應寰朔州行營之師。出雁門。雲州觀察使楊業。副之。曹彬克固安城。又下新城。重進戰飛狐南。斬首五百級。美攻寰州。降其刺史趙彥〉

  〈文。克涿州。美進圍朔州。其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虜萬騎來援飛狐口。重進大破之。擒其大將大鵬翼。康州刺史馬頵。馬軍都指揮使何萬通。又〉

  〈戰涿州南。斬首千餘級。殺宰相駕斯美。遂圍應州。其節度副使艾正。以城降。重進攻飛狐。下之。又下虛丘。美克雲州。吐渾節度副使党承德來降。重〉

  〈進圍蔚州。押牙李存璋等以城來降。潘美已下。寰朔雲應。重進得山后要害之地。曹彬之將。聞美等屢勝。自以領重兵而功少。遂欲徼功。彬不得已。〉

  〈寰五十日糧。再趨涿州。且行且戰。曆二十日。始至城下。屬盛暑。士卒疲乏。不能進。還至岐溝。契丹躡戰。王師遂敗。彬宵涉拒馬河。營于易水之南。彥〉

  〈進回軍亦為契丹所敗。因詔美部遷雲應寰朔四州之民五萬戶。及其吐渾突厥三部落。安慶等族八百餘帳。分處河南。既而燕燕與其大臣耶律。〉

  〈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愓隱眾十余萬陷寰州。楊業與戰于陳家穀。死之。是歲寇易州。又寇代州。四年。複寇三關。瀛州帥劉延讓戰于君子館。敗績。〉

  〈先鋒賀令同高陽將楊重進。死之。遂陷易州。又冠定遠軍。端拱元年。寇滿城。大將郭守文。李繼隆等。與戰于唐河。敗之。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繼〉

  〈隆部送糧草。入威虜軍。為虜將于越邀戰。巡檢使尹繼倫。襲破于唐徐二州之間。殺其大將皮室于越。遂遁去。虜將韓德威。率數萬騎。誘黨項勒浪嵬〉

  〈族。木六大首。領馬尾等。自振武入寇府州。折禦卿大敗其眾於子河汊。勒浪等族反攻其後。虜眾大潰。死者什六七。於是勒浪等族。悉欵塞內附。至〉

  〈道元年。寇雄州。何承矩敗之。梟鐵林大將一人。咸平二年。大寇鎮定。真宗親征。次大名。知府事折禦昌等。引兵入五合川破技黃大尉砦。三年寇瀛〉

  〈州。高陽帥康保裔。戰于裴村。死之。大將范遷召。追擊于莫州東。斬首萬餘級。奪其所掠老幼數萬。真宗還京師。複寇威虜軍。何承矩。自雄州界河率〉

  〈師攻平州。以牽其勢。鎮定行營帥王顯等。亦以大軍至。遂破虜二萬餘眾斬統軍鐵林等十五人。六年。複寇定州鎮定。高陽關三路帥王超敗之於〉

  〈望都南。既而虜眾數萬至。副帥王繼忠。戰于康林。陷焉。景德元年。舉國大入。分寇威虜順安軍。又寇北平。總管田敏等破之。又寇定州。駐陽城澱。假〉

  〈王繼忠為書。抵莫州請和。真宗謂宰相畢士安等曰。和戎之利。自古有之。然夷狄變詐。未可信也。士安等曰。比來降虜皆言國中恐陛下複有幽燕〉

  〈之舉。又銳氣屢挫。而退歸無名。其請和固不為疑。於是遣右班殿直曹利用。持書答之。然虜益進攻圍瀛州。利用至大名。而知府事王欽若。留不遣。〉

  〈真宗北征。繼忠又奏契丹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而王人不至。乃詔欽若。遣利用。虜複進兵陷德清軍。攻澶州。伏弩發射。殺其貴將順國王撻覧。遂〉

  〈大潰。利用乃與其飛龍使韓杞。見行在。議盟。又遣右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獻禦衣飲食。真宗禦行宮。南燕從官召東之與因遣使交馳誓書。真宗〉

  〈謂輔臣曰。初欲令石普。楊延節。邀其歸路。而以精兵踵其後。腹背擊之。可無噍類矣。然兵連禍結。何時已哉。故徇其請。以休息天下之民。若彼自渝〉

  〈盟。以順代逆。覆亡之。殆未晚也。明年令雄霸州安肅軍。置榷場以通其貿易。自是交遣使賀。生日及正旦。歲以為常。仍遺以銀絹三十萬。又明年。其〉

  〈國人上燕燕號。曰膚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儲仁聖武開統氶天皇太后。上隆緒曰。洪文宣武至德廣道孝皇帝。置中京於七金山下。其地本英王〉

  〈牙帳也。大中祥符元年。號阿保機廟曰太祖。德光曰太宗。璟曰世宗。明曰穆宗。賢曰景宗。明年燕燕歸政於隆緒。未逾月而卒。燕燕姓蕭氏。宰相思〉

  〈溫之女。有機謀。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先是蕃氏歐漢人死者。償以牛馬。漢人則斬之。仍以其親屬為奴婢。燕燕一以漢法論。每戎馬南入。親〉

  〈被甲督戰。及通和亦出其謀。然天性殘忍。多殺戮。與耶律隆運通。遣人縊殺其妻。又幸醫工迪望姑。有私議其醜者。輙殺之。隆緒畏莫敢言。既卒。諡〉

  〈曰宣獻。年五十七。隆運即韓德讓也。事明記為樞宻使。兼行營都統。明記疦亟。諸子切。大臣握兵在朝。隆運不俟召。率其親屬赴行帳。白燕燕分其〉

  〈兵權。明記卒。乃立隆緒。奉燕為皇太后。隆運既幸于燕燕。又以策立功。為司徒政事令。封楚王。賜姓耶律氏。改令名。又拜大丞相。蕃漢樞宻使。南北〉

  〈面行營都統。徙封齊王。隆緒親書鐵劵以賜之。遷尚書令。徙晉王。賜不拜。乘車上殿。置護位百人謢位。惟其國主得置之。隆緒以父事隆運。日遣其〉

  〈弟隆慶。隆裕。一問起居。隆運既卒。與燕燕同移而葬。無子。以隆裕子周王宗業為後。初燕燕死。隆緒閽弱。而隆慶桀黠。國人多附之。又繕甲兵。遣親〉

  〈信以私書交結貴臣。隆緒常召之。辭以避暑不至。其親信錄其書。抵雄州。且言隆緒不能敦睦親族。國人背恩歸漢。真宗敕邊吏勿報。五年。改元曰〉

  〈開秦。隆緒自遼陽伐高麗。為其所敗。將士沒者過半。尺禧五年。改元曰太平。真宗崩。仁宗遣使告哀。隆緒即集蕃漢臣。舉哀號慟。謂其宰相呂德懋〉

  〈曰。與南朝約為兄弟。垂二十年。今匆報登遐。吾雖少兩歲。碩餘生幾何。因複大慟。又曰。聞嗣皇帝尚少。恐未知通好。始末苟為臣下所間。柰何。又謂〉

  〈其妻曰。汝可致書大宋皇太后。使汝名傳中國。遂令燕京憫忠寺。置真宗靈禦。建道場百日。又令國中。有犯真宗諱。悉令易之。隆緒病。召東平王蕭〉

  〈孝穆。上京留守蕭孝先。使輔立其子。水不孤。而無失朝廷信誓。死於大斧河。年六十一。立五十年。廟號聖宗。其妻曰。齊天皇後。妃曰順聖元妃。齊天。〉

  〈平州節度使蕭猥思之女。耶律隆運之甥。有容色。隆緒寵愛之。事其姑燕燕甚謹。燕燕亦以隆運故。深愛之。燕燕既死。乃與國事。權勢日盛。置宮闈〉

  〈司。補官屬出教命。號仁慈翊聖齊天彰德皇后。齊天善彈琵琶。與樂工燕文顯。李有福通。元妃以白隆緒。隆緒不納。又為著書投隆緒寢中。隆堵得〉

  〈之。曰。此必元妃為之也。命焚之。隆緒死。水不孤立。木不孤。隆緒弟八子。名宗真。母即元妃也。以遺令立齊天為皇太后。元妃為皇太妃。元妃匿之。自〉

  〈為皇太后。令人誣告齊天謀反。坐死者百余人。以小車載後。囚於上京。未幾縊殺之。太后總軍國事。改元曰景福。明年又改曰重熙。加號。法天皇太〉

  〈後。多殺其功臣。專用其兄弟分監南北蕃漢事。至其家奴。授團練觀察節度。使四十餘人。幽人無賴者。往往願為蕭氏奴。初宗真嘗以酒一器。賜琵〉

  〈琶樂工。蕭氏怒。乃加樸棰。宗真疑內品所告陰遣人殺之。乃下吏雜治。宗真語人曰。我貴為天子。與囚同答狀。內不平。景祐元年。率兵逐其母。以黃〉

  〈布車送至慶州。使守隆緒蒙。殺永興軍都統高常哥。及內侍數十族。命內軍都提點王繼恩。內侍都知趙安仁。監南北面蕃漢臣寮。明年加號文武〉

  〈仁聖昭孝皇帝。後游獵過祖州北山。見齊天冡。泣下。初隆緒將死。謂宗真曰。皇后事我四十年。以其無子。故命汝為嗣。我死。汝母子母殺之也。宗真〉

  〈追感其言。命改葬于阿保機墓之旁。其國人有勸迎其母以觀朝廷歲聘之物。又一日。內道場命僧講報恩經。感悟。遣使迎至中京門外館。擇日相〉

  〈見。遂為母子如初。加號法天應運仁德章聖皇太后。然出日舍止。相距常十裡。以陰備之。慶曆二年。聞趙元昊反。遣蕭英。劉六符。來請石晉所割瓦〉

  〈橋關南十縣。以富弼。張茂實。往報。許歲增銀絹二十萬。語在弼傳。明年加號聦文聖武英略睿哲仁孝皇帝。上母。儀天體道至仁廣德慈順章聖皇〉

  〈太后。皇祐元年。來告西征。明年來告捷。又遣使齎其盡像來。且言兩國交勸。而未嘗識面。因請禦容。許之。未及往而死。宗真立。凡二十五年。年四十〉

  〈三。諡曰文成皇帝。廟號興宗。宗真常與教坊使王稅輕十數人。結為兄弟出入其家。或拜其父母。常夜宴。與劉四端兄弟。及王綱等數十人。入樂隊〉

  〈命後妃易衣。為女冠。後父蕭磨尺。言漢官皆在此。後妃入戲。非所宜也。宗真擊碎後父首。曰。我尚為之。若。女何人也。間嘗變服入酒肆寺觀。七重浮〉

  〈圖。法僧有拜三公三師。兼政事令者。二十人。左右所親信。多擢為將相。宗真死。洪基立。嘉祐二年。遣使求禦容。以為後世子孫之誇議者。慮有厭勝〉

  〈之術。仁宗曰。朕待之厚。豈有此理哉。遣禦史中丞張𣅹送之。洪基具儀服迎謁。及見禦容。驚肅再拜退。而謂左右曰。中國之主。天日之表。神異如此。〉

  〈真聖人也。我若生在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而已。其畏服如此。治平二年。洪基改元曰咸寧。二年改國號大遼。至熙寧七年。遣蕭禧〉

  〈來言代此對境。有侵地。請遣使同分畫。神宗許之。遣太常。少卿劉恍為使秘書丞呂大忠為副。已而大忠丁家難。有詔起複。忱對便殿奏曰。臣受命〉

  〈以來。在樞府考核文據。未見本朝有尺寸侵虜地。臣既辱使指。當以死拒之。忱出疆。神宗手敕曰。虜理屈則忿。卿姑如所欲與之。忱不奉詔。洪基又〉

  〈遣蕭禧來。神宗遣中使賜韓琦。富弼。文彥慱。曾公亮。詔曰。朝廷通好北虜。幾八十年。近歲以來。生事彌甚。代北之地。素無定封。故造釁端。妄來理辨。〉

  〈比敕官吏。同加案行。雖國籍甚明。而說辭不服。今橫使複至。意在必得。虜情無厭。勢恐未巳。萬一不測。何以侍之。古之大政。必諮故老。卿其具奏。𤦺〉

  〈言虜人見形生疑。引先發制人之說。又不可謂虜形勢已衰。幽蘇可複。宜遣使報聘。厚其禮幣。如河北置三十七。將。此深有見疑之形者也。謂宜罷〉

  〈之。以釋虜疑。弼言。朝廷諸邊用兵。虜所以先期求釁。不若委邊臣語而嚴備之。來則禦。去則備。親征之謀。未可輕舉。且選人報聘。虜藉吾歲賜。方能〉

  〈立國。豈無欲安靜之理。彥慱言蕭禧之來。欲以北亭為界。綠慶曆西事未平之時。來求黃嵬之地。容易與之。中國禦戒。守信為上。必以誓書為證。若〉

  〈萌犯順之心。當豫備邊使。戰勝守固而已。若襲幽燕。恐將噬臍公亮言。夷狄畏強侮弱。故要控制得術。嘉祐間。夏國妄認同家堡為界。延州牒問。遂〉

  〈圍大順。寇邊不已。絕其歲賜。方始懇求帖服。今待虜人極包客矣。不使知懼。恐未易馴服。控制之術。母使倒持。夷狄知中國之不可窺。則奸謀自息〉

  〈矣。時劉忱。呂大忠。勢不可與執政。知不可奪乃罷。忱許大忠終制。於是王安石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以筆劃其地圖。以天章閣持制韓縝。奉使畫〉

  〈舉與之。蓋東西棄地五百餘裡。紹聖三年。改元曰昌壽。洪基號聖文神武全功大略聽仁孝惠天佑皇帝。在位四十七年而死。建中靖國元年也。洪〉

  〈基廟號道宗。其孫延禧立。遼國延禧。號天祚皇帝。改元曰幹統。女真有俊禽曰海東青。次曰玉瓜駿。俊異絕倫。一飛千里。非鷹鸇雕鶚之比。延禧縱〉

  〈施失道。荒於畋獵。喜此二禽。善捕天鵝。命女真國人。過海詣深山窮穀。搜取以獻。國人厭苦遂叛。政和元年。延禧改元曰天慶。遣內侍童貫為國信〉

  〈使。遼之君臣相聚指笑曰。大宋乏人材如此。遣一腐夫為奉使官。何邪。貫回至盧溝河。有兼人馬植者。北朝大族也。行汙而內亂。燕人不齒。乃夜見〉

  〈童貫。侍者自陳有滅燕之策。貫召見天奇之。因擁以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之於朝。浸加顯擢。又賜姓趙氏。是時遼與女真交兵。已四五年。良嗣〉

  〈獻策曰。女真恨遼人切齒。又其主天祚滛荒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萊州涉海。結好於女真。不一月可到。與之相約。夾攻遼國。則其國可圖也。議者〉

  〈以謂自祖宗以來。雖有此海道。然以其地邊接諸蕃。禁商族舟舩。不許通行。幾二百年矣。恐夷人窺伺中國也。貫不聽乃遣登州都巡檢馬政。與良〉

  〈嗣往使女真。約夾攻遼國。為政本熙何人。其子擴應武舉。有口卞。令隨父使女真。相約城遼國之後。中分其地。會大臣有力爭者。遂已。宣和三年。延〉

  〈禧改元曰保大。四年延禧悉國中兵與女真大戰而大敗。遂陷上京東京。延禧徒燕京。女真又以精兵攻之。延禧裒殘眾與之接戰。複大敗。與其子〉

  〈趙王。梁王。遂棄於北界不毛之地。由漢陽嶺入夾山。初延禧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淳。守燕。延禧入夾山。國人無主。處溫與其國人謀立〉

  〈淳。淳延禧叔也。宗真之孫。洪基之妷。初洪基囚其子浚。欲立淳為儲貳不果已而立延禧。淳守燕十二年。人號燕王。又謂之覃湘大王。處溫等。師燕京〉

  〈數萬人。入燕王府勸進。唯張琳有難色。曰。居攝可矣。何必為真。處溫曰。天意人心如此。尚可易邪。淳出。遽以赭衣被之。遂即位。以處溫。守太尉。左企〉

  〈弓。守司徒。曹義勇。知樞宻院。虞仲文。參知政事。張琳。守太師。十日一朝。平章軍國大事。雖外以元老尊之。實處溫不欲其在上也。淳號天錫皇帝。改〉

  〈保大二年。為建福元年。廢延禧為湘陰王。遼國自此分矣童貫知延禧失國。乃請兵北伐。徽宗以貫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引兵北向。徽宗以三策付〉

  〈貫。如燕人悅而從之。因以復舊疆。上也。如耶律淳納土稱蕃。中也。如燕民未即悅服。按兵巡邊。全師而還。下也。貫用劉韐。宇文黃中。為參謀。程唐。王〉

  〈序。為轉運使。而掌行文書者。李宗振也。宗振本曹州刀筆吏。奸滑而善舞文。自陝西開邊。貫倚為腹心。貫雖有文士為幕屬。而裁決機務。一委宗振。〉

  〈貫又起兵於陝西。引種師道為都統制。師道。宿將也。以此舉為非。而貫不聽。貫聚兵於雄州。以五月中旬。命種師道。與知雄州和說兵五萬。屯于白〉

  〈溝。淳遣蕭幹。引精兵二萬。及常勝軍迎敵。幹本寞人。蕃名夔離不常。統遼國。渤海。奚人。漢人。四色軍馬。號四軍大王。幹引軍搗師道右軍。右軍潰。又〉

  〈犯左軍。左軍驚擾。師道遣楊可世。率驍鋭五千人。遇橋北。擊遼之中軍。遼軍乃回。而楊可世。身被重創。師道軍已沮。遂引軍夜遁黎明蕭幹以騎兵〉

  〈五千尾擊之。師道與詵度河而走。徽宗以燕蘇未可下。乃詔班師。淳以書責貫輙敗祖宗信誓。於盛夏之日。舉無名之師。已為吾擊退。今欲如保。貫〉

  〈不能對。會淳已病。延禧自夾山傳檄天德雲內等州。會諸蕃五萬騎。約以八月入燕。李處溫。蕭乾等。議曰。莫若迎秦拒湘。湘者延禧。而秦者延禧次〉

  〈於也。令百官從吾議者。東立獨。南面行營都統耶律寧趨西。處溫問其故。對曰。若天祚果能興複。力足舉燕是天數。何以拒之。如其不然。秦湘父子〉

  〈也。今迎子而拒父。豈理也哉。處溫奏曰。寧搖眾。請誅之。淳撫幾歉曰。此忠臣也。豈可殺之。天祚果能來。吾有死而已。將何辭以相見。延禧兵出漁陽〉

  〈嶺。僅複豐應等州。又為女真所敗。其元妃諸王。皆被虜。再棄夾山。淳疾亟。乃授李處溫蕃漢馬步軍都元師。欲以後事托之蕭幹。大石林牙等言處〉

  〈溫。恃翊戴之功。軽侮僚屬。若令授此職。吾輩得以安乎。乃矯詔召宰相左企弓。曹勇義。虞仲文。康公弼等。以待病為名。共議此事。獨處溫不至。而處〉

  〈溫陰聚武勇二千人。從間道乞王師為援。是夕淳卒。秘不發喪。蕭幹會百官於球埸議。宣言曰。今上無嗣。欲立皇后蕭氏權主軍國事。奉迎天祚次〉

  〈子秦王為帝。從吾議者書之。群臣無敢異者。蕭後遂即位。改建福元年。為德興元年。蕭後者。淳妻。秦晉國妃也。以幹有援立功。封為越王。乃召處溫〉

  〈欲斬之。處溫來。後以時方多艱。不欲誅大臣。但毀其元帥宣劄而已。延禧聞淳死。下詔奪其官封。妻蕭氏降為庶人。貫聞淳死。恥兵敗。思立功以報〉

  〈天子。謂遼國陘無主。有。間可乘。複自莫州回雄州。奏乞益兵。王黼為太宰。力主再興師之議為貫大發陝西將兵。及鄜延路副總管劉延慶赴貫戲〉

  〈下。期九月會於三間。貫與蔡攸謀再舉。會女真已破雲中府。扣居庸關。勢已盛。改號大金國。乃移文於貫。誥問元約夾攻遼國。何為背約不進丘。貫〉

  〈恐懼。遂定議大舉。常勝軍者領郭藥師叛。以涿州來胮。易州聞涿州降。亦胮。蕭幹聞王師再壓竟。自燕來涿州。藥師疑幹閻已。使人諭之。幹怒曰。吾〉

  〈嘗薦爾於朝。豈可背邪。藥師乃不敢加害。幹亦慮慮及身。遽起。啟鑰而去幹見蕭後俯伏待罪。蕭後曰。卿與諸將。早為措置。收復涿易。多方招誘。善〉

  〈之善也。蕭後既失涿易州。又聞貫攸益兵欲舉。金人夾攻燕蘇知不能立國。乃遣使韓昉。齋表詣貫以降。願稱臣稱貢。貫攸不納昉謂貫攸曰女真人〉

  〈面獸心。貪狼如豺狼。豈可與之為鄰。他日必悔大朝不要錯貫攸叱回。遂以十月進兵。命劉延慶。為都統制。統兵十萬自白溝入界。令郭藥師為〉

  〈選鋒。延慶行至艮鄉。蕭幹率萬人迎擊。延慶與戰不利。遣大將高世宣。與藥師入燕山。蕭斡。留精兵三千人在城中。與藥師巷戰。藥師敗走。世宣死〉

  〈之。藥師徑走涿州。延慶聞敗。亦棄大將旗鼓而走。是歲金國主阿骨打。以鋭兵入居庸關。晡時至燕京。蕭後聞居庸關守失。夜率蕭乾等。並老幼出〉

  〈城。聲言迎敵。實出奔也。蕭後欲歸我以求全。未果。而金國遊騎已至城下。統軍蕭乞信。開啟夏門納金人。於是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劉彥宗。並蕭〉

  〈乞信等。皆降。蕭後奔松亭關。與大臣共議所向。大石林牙遼人也。欲歸天祚。蕭幹奚人也。欲歸奚王府立國。有蕭勃迭者。淳之婿也。曰。今日固合歸〉

  〈天祚。然胡顏見之。大石林牙怒曰。爾敢異議耶。即斬之。令軍中曰。此不欲歸天祚者。於是遼人與奚人。列陳而分。遼軍從蕭後。與大石林牙趨夾山。〉

  〈歸延禧。延禧斬蕭後。而赦大石林牙。奚人與渤海軍。從蕭幹留奚王府。遂僣號大奚國。稱神聖皇帝。改元曰天嗣。阿骨打死。童貫。蔡攸。帥。師入燕。撫〉

  〈定。奚人饑。幹領眾出盧龍嶺。攻陷薊州。寇掠燕城。王安中為燕山宣撫使。命郭藥師領兵破之。大戰於峰山。獲耶律德光尊號寶檢。契丹塗金印。幹〉

  〈既大敗。奚渤海軍皆失其家。歸怨於幹。其部白得哥殺之。傳首京師。時宣和六年也。延禧得大石林牙七千餘騎。又陰結韃靼。毛褐。室韋。三萬騎助〉

  〈之。延禧謂中興有日。欲搗山后之虛。複燕雲地。林牙諫曰。不可。自車駕奔夾山。不能一戰。今舉國為金人所有。乃欲嬰其鋒。非計也。不如蓄鋭待時。〉

  〈無輕舉。延禧不聽。林牙稱疾不行。延禧疆率諸軍出夾山。越漁陽嶺。取天德軍。東勝甯邊雲內等州。南侵武州。遇金人兀室軍。兀室帥。山西漢兒鄉〉

  〈兵為前驅。以女真千餘騎伏山間乃出。韃靼等顧之。大駭而潰。兀室遣婁室孛堇。領五百騎擊之。延禧跳身投夏國。未至。伏發。兀室下馬跽於延禧〉

  〈前曰。奴婢不倿。乃以介胄犯皇帝天威。死有餘罪。因奉觴而進。遂為兀室所擒。削封海瀕王。送長白山東。築城居之。後逾年而卒。遼國自阿保機剏〉

  〈業。德光恢廓疆宇。其後併吞諸蕃。割據漢界。南北五千里。東西四千里。子孫相繼二百餘年。嘗與中國抗衡。曾。無一日秋毫之警。至延禧失道。金人〉

  〈稱兵。道尾攻戰。十有六年。卒以亡國雲。臣稱曰。昔尹洙之敘燕。曰。戰國世。燕最弱。二漢叛臣。恃燕挾虞。蔑能自固。以伯圭之強。卒制于袁氏。獨慕容〉

  〈乘石虎亂。乃並趙。雖勝敗異術。大槩諭其強弱。燕不能加趙魏。趙魏一。則燕固不敵。唐三盜連衡百餘年。虜未嘗越燕侵趙魏。是燕獨能支虜也。自〉

  〈燕覆於虜。虜日熾大。顯德世雖複三關。尚未盡燕南地。國初虜與並。合勢益張。然止命偏師備禦。王師伐蜀伐吳。秦然不以兩河為顧。是趙魏足以〉

  〈制虜明矣。並寇既平。悉天下鋭。專力於虜。不能擾尺寸地。嘗以百萬眾駐趙魏訖敵退莫敢抗。世多咎其不戰。然我眾負城有內顧心。戰不必勝。則〉

  〈事亟矣。故不戰未當咎也。原其幣。在兵不分。設兵分為三壁於爭地。掎角以疑其勢。設覆以待其進。邊壘素固。驅民以守之。俾其兵頓堅城之下。乘。〉

  〈間夾擊。無不勝矣。蓋兵不分有六弊。使敵蓄勇以待戰。無他榰梧。一也。我泉則士怠。二也。前世有善將兵者。必問才知能將幾何。今以中材盡主之。〉

  〈三也。大眾儻北。彼遂長驅。無複顧忌。四也。重兵一屬。根本虛弱。纖入。易以幹。說。五也。委大柄不無疑惑。覆命貴臣。監督進退。皆由中禦失於應變。六〉

  〈也。兵分則盡易其弊。是其六利也。且勝敗兵家常勢。悉內以擊外。失則舉所有以棄之。符堅肥水。哥舒潼關。是也。則制在謀。不在眾矣。以趙魏燕南。〉

  〈益以山西民足以守。兵足以戰。分而帥。之。將得專制。就使偏師挫衄。他眾尚奮。詎能敵國家安危哉。師覆於外。而根本不搖者。善敵也。昔者六國有〉

  〈地千里。師敗于秦。散而複振。幾百戰猶未及其鄙守國之固也。陳勝項梁。舉關東之眾。朝敗而夕滅。新造之勢也。以天下之廣。謀其國不若千里之固。而〉

  〈襲新造之勢。徼幸于一戰。庸非感哉。今兵久弛。士大夫誦聖言。謂百世不復用。非妄也。不談。然兵果廢則已。設後世複用之。鑒此少以悟世主。故跡其勝〉

  〈敗焉。李清臣亦有言。臣使雲中道涿幽媯蔚。愛其形勝。每私自嘆息。恨其為夷狄。有自石晉。以十三州賂契丹。凡漢唐所以禦夷狄者。反為彼用。非〉

  〈契丹實強。中國亂也。我失其地。而累朝不能複。以天下之大而栗焉。嘗憂寇盜之至。非特人謀弱。亦地形然也。烏虖。真宗以禮斃結隆緒。仁宗以信〉

  〈義懷宗真。聖人一視同仁。兼愛南北蓋如此。至延禧立。乃畋遊無度。虐用其眾。喜海東青以傳天鵝。好樂。無厭。遂以覆國。書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

  〈其延禧之謂歟。遼史宗室傳義宗名倍。小字圖欲。太祖。長子。母淳欽皇后?蕭民。幼聦敏好學。外寬內摯。神冊元年春。立為皇太子。時太祖問侍臣曰。〉

  〈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既建孔子廟。詔皇太〉

  〈子春秋釋奠。嘗從征烏古。黨項。為先鋒都統。及經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師因陳取渤海計。天顯元年。從征渤海。拔挾餘城。上欲括戶口。倍諫〉

  〈曰。今始得也而科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從之。倍與大元帥德光為前鋒。夜圍忽汗城。大諲撰窮蹙請降。尋複叛〉

  〈太祖破之。改其國曰東丹。各其城曰天福。以倍為人皇王主之。仍賜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稱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漢法。歲貢布十五萬〉

  〈端。馬千匹。上諭曰。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駕將還。倍作歌以獻。陛辭。太祖曰。得汝治東土。吾複何憂。俉號泣而出。遂如儀〉

  〈坤州。未畿諸部多叛。太元帥討平之。太祖計至。倍即日棄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謂公卿曰。大元帥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

  〈乃與群臣請于太后而讓位焉。於是大元帥即皇帝位。是為太宗。太宗既立。見疑。以東平為南京。徙倍居之。盡遷其民。又置衛士。陰伺動靜。倍既歸〉

  〈國。命王繼遠撰建南京碑。起書樓於西宮。作樂。田園詩。唐明宗聞之。遣使跨海持書宻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謂左右曰。我以天下讓主上。今反〉

  〈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詩曰。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攜高美人載書浮海而去。唐以天子儀〉

  〈衛迎倍。倍坐般殿。眾官陪列上壽。至汴。見明宗。明宗以莊宗後夏氏薑之。賜姓東丹。名之曰慕華。改端州為懷化軍。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

  〈察。使。複賜李姓。名替華。移鎮滑州。遙領虔州節度使。倍雖在異國。常思其親。問安之。使不絕。後明宗養子從珂。弑其君。自立。倍宻報太宗曰。從珂弑〉

  〈君。盍討之。及太宗立石敬瑭為晉主。加兵於洛。從珂欲自焚。召倍與俱。倍不從。遣莊士李彥紳害之。時年三十八。有一僧為收瘞之。敬瑭入洛。喪服〉

  〈臨哭。以王禮權厝後太宗改葬于醫巫閭山。諡曰文武元皇王。世宗即位。諡讓國皇帝。陵曰顯陵。統和中。更諡文獻。重熙二十年。增諡文獻欽義皇〉

  〈帝。廟號義宗。及諡二後。曰端順。曰柔貞。倍初市書至萬卷。藏于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通陰陽。知音律。精醫藥砭𤋲之術。工遼漢文章。嘗譯陰符經。〉

  〈善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皆入宋秘府。然性刻急好殺。婢妾微過。常加刲灼。夏氏懼而求削髮為尼。五於。長世宗。次婁國稍隆先。道隱。〉

  〈各有傳。契丹國志諸王傳。東丹王。東丹王名突欲。太祖長子。母曰述律氏。太祖攻渤海。援其夫餘城。東名曰東丹國。命其長子突欲。鎮東丹。號人皇〉

  〈王。時唐明宗初年也。太祖崩于渤海。述律後使少子安端少君守東丹。與長子突欲奉太祖之喪。發渤海。先是突欲鎮東丹時。乃渤海國亦有宮殿。〉

  〈被十二旒。冕服。皆畫龍像稱制行令。凡渤海左右平章事。大內相已下。百官皆其國自除授。歲貢契丹國細布五萬疋。麄布十萬匹。馬一千疋太祖〉

  〈崩。述律後愛中子德光。欲立之。至西樓。命與突欲俱乘馬立帳前。謂諸將曰。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轡。諸將知其意。爭讙躍〉

  〈曰。願事元帥太子。後曰眾之所欲。吾安敢違。遂立之。為天皇王。稱皇帝。突欲慍。帥。數百。騎欲奔唐。為邏者所遏。後不罪。遣歸東丹。唐明宗長興元年。〉

  〈突欲自以失職。帥部曲四十人。越海自登州奔唐。明宗賜姓東丹。名慕華。以為懷化節度使。瑞鎮等州觀察使。其部曲及先所俘將愓隱等。皆賜姓〉

  〈名。愓隱姓狄。名懷惠。 次年明宗更賜東丹慕華姓名。曰。李贊華。明宗長興三年。以替華為義成節度使。選朝士為僚屬。輔之。贊華但優遊自奉。不〉

  〈豫政事。明宗嘉之。雖時有不法亦不問。以莊宗後宮夏氏妻之。贊華好飲人血。姬妾多刺臂以吮之。婢僕小過。或抉目。或刀刲火灼。夏氏不忍其殘。〉

  〈奏離婚為尼。 替華之歸唐。乘舡逾海。因於海岸立木為碑。惟書二十漢字詩雲。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替華性。好讀書。〉

  〈不喜射獵。初在東丹時。令人齎金寶。私入幽州市書。載以自隨。凡數萬卷。置書堂于醫巫閭山。上扁曰望海堂。以南至海自三十裡有望海寺也〉

  〈潞王未年。石晉內叛。求援契丹。潞王已危。乃遣宦者秦繼旻。皇城使李彥紳。殺之。替華遇害于其弟石晉。詔贈贊華燕王。遣使送其喪歸國。其後太〉

  〈宗破石普。入中原。求得李彥紳。秦繼旻。殺之。以其家族財物。賜東丹王子兀欲。兀欲後即位。為世宗。葬之醫巫閭山。諡讓國皇帝。 平王隆先。字團〉

  〈隱。母大氏。景宗即位。始封平王。未幾兼政事令。留守東京。薄賦稅。省刑獄。恤鰥寡。數薦賢能之士。後與統軍耶律室魯。同討高麗有功。還。薨。葬醫巫〉

  〈閭山之道隱穀。平王為人聦明博學能詩。有閬苑集。行於世。保甯之季。其子陳哥。與渤海官屬。謀殺其父。舉兵作辭。上命轘裂於市。晉王道隱。字留隱。母〉

  〈高氏道隱生於唐。人皇王遭李從珂之害。時年尚幼。洛陽僧匿而養之。因名道隱。太宗滅唐。還京。詔賜外羅山地居焉。性沉靜。有文武才。時人稱之〉

  〈景宗即位。封蜀王。為上京留守。幹亨元年。遷守南京。號令嚴肅。民獲安業。居數年。徙封荊王。統和初。病薨。追封晉王。論曰。自古新造之國。一傳而〉

  〈太子讓。豈。易得哉。遼之義宗。可謂盛矣。然讓而見疑。豈不兆於建元稱制之際乎。斯則一時君臣昧於禮制之過也。東書浮海。寄跡他國。思親不忌。〉

  〈問安不絕。其心甚有足諒者馬。觀其始慕泰伯之賢。而為遠適之謀。終疾陳恒之惡。而有請討之舉。志趣之卓。蓋已見於早歲先祀孔子之言歟。善〉

  〈不令終。天道難詰。得非性卞嗜殺之所致也。雖然。終遼之代。賢聖繼統。皆其子孫至德之報。昭然在茲矣。章肅皇帝。小字李胡。一名洪古。字寞隱。〉

  〈太祖第三子。母淳欽皇后蕭氏。少勇悍多力。而性殘酷。小怒輙黜人面。或投水火中。太祖嘗觀諸子寢。李胡縮項臥內。曰。是必在諸子下。又嘗太寒。〉

  〈命三子采薪。太宗不擇而取。冣先至。入皇王取其幹者。東而歸。後至。李胡取少而棄多。既至。袖手而立。太祖曰。長巧而次成。少不及矣。而母篤愛李〉

  〈胡。天顯五年。遣徇地代北。攻寰州。多俘而還。遂立為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太宗親征。常留守京師。世宗即位鎮陽。太后怒。遣李胡將兵擊之。〉

  〈至奉德泉。為安端留哥所敗。太后與世宗隔潢河而陣。各言舉兵意。耶律屋質。入諫太后曰。主上已立。宜許之時李胡在側。作色曰。我在。兀欲安得〉

  〈立。屋質曰。奈公酷暴失人心何太后顧李胡曰。昔我與太祖。愛汝異于諸子。諺雲。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

  〈及會議。世宗使解䬢而言。和約既定。趨上京。會有告李胡與太后謀廢立者。徙李胡祖州。禁其出入。穆宗時。其子喜隱謀反。辭建李胡。囚之。死獄中。〉

  〈年五十。葬玉峰山西穀。統和中。追諡欽順皇帝。重熙二十年。更諡章肅後曰和教。二子。宋王喜隱。衛王宛。喜隱字完德。雄偉善騎射。封趙王。應曆中。〉

  〈謀反事覺。上臨問有狀。以親釋之。未幾複反。下獄。景宗即位。聞有殺。自去其械而朝。上怒曰。汝罪人。何得擅離禁所。詔誅守者。複寘於獄。及改元保〉

  〈寧。乃宥之。妻以皇后之姊。複爵王宋。喜隱輕傈無恒。小得志。即驕上。嘗召不時至。怒而鞭之。由是憤怨謀亂。貶而複召。適見上與劉繼元書。辭意卑〉

  〈遜。諫曰。本朝于漢為祖。書旨如此。恐虧國體。帝尋改之。授西南面招討使。命之河東索吐蕃戶。稍見進用。複誘群小謀叛。上命械其手足。築圜土囹〉

  〈祖州。宋降卒二百餘人。欲劫立喜隱。以城堅不得入。立其子留禮壽。上京留守除室擒之。留禮壽伏誅。賜喜隱死。論曰。李胡殘酷驕盈太祖知其不〉

  〈才。而不能教。太后不知其惡。而溺愛之。初以屋質之言。定立世宗。而複謀廢立。子孫繼以逆誅。並及其身。可哀也已。夬。自太祖之世。刺葛安端。首倡〉

  〈禍亂。太祖既不之誅。又複用之。固為有君人之量。然惟太祖之才。足以駕馭。庶乎其可也。李胡而下。宗王反側。無代無之。遼之內難。與國始終。厥後〉

  〈嗣君雖嚴法以繩之。卒不可止。烏虖。創業垂統之主。所以貽厥孫謀者。可不審歟。 順宗名浚。小字耶魯幹。道宗長子。母宣懿皇后蕭氏。幼而能言。〉

  〈好學知書。道宗嘗曰。此子聦慧殆天授歟。六歲封梁王。明年從上獵。夫連發三中。上顧左右曰。朕祖宗以來。騎射絕人。威震天下。是兒雖切。不墜其〉

  〈風。後過十鹿。射獲其九。帝喜設宴。八歲立為皇太子。大康元年。兼領北南樞宻院事。及母后被害。太子有憂色。耶律乙辛。為北院樞宻使。常不自安。〉

  〈會護衛蕭忽古。謀害乙辛。事覺。下獄。副點檢蕭十三。謂乙辛曰。臣民心屬太子。公非閥閱。一日若立。吾輩措身何地。乃與同知北院宣徽事蕭特裡〉

  〈持謀構陷太子。陰令護尉太保耶律查刺。誣告都宮使耶律撒刺。知院耶律速撒。護衛蕭忽古。謀廢立。詔案無跡。不治。乙辛複權杖印郎君蕭訛都〉

  〈乾等。言查刺前告非妄。臣實與謀。欲殺耶律乙辛等。然後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發連坐。帝信之。幽太子于別室。以耶律燕哥。鞠案。太子具陳枉狀。〉

  〈曰。吾為儲副。尚何所求。公當。為我辦之。燕哥乃乙辛之黨。易其言為欵伏。上大怒。廢太子為庶人。將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車。遣衛士闔其扉。〉

  〈徙於上京。囚圍堵中。乙辛尋遣達魯古撒八往害之。太子年方二十。上京留守蕭撻得。紿以疾薨。聞上哀之。命有司葬龍門山。欲召其妃。乙辛陰遣〉

  〈人殺之。帝后知其冤。悔恨無及。諡曰。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玉峰山。幹統初。追尊大孝順聖皇帝。廟號順宗。妃蕭氏貞順皇后。一子延禧。即天祚〉

  〈皇帝。論曰。道宗知太子之賢。而不能辦乙辛之詐。竟絕父子之親。為萬世惜。乙辛知為一身之計。不知有君臣之義。豈複知有太子乎。奸邪之臣。〉

  〈亂人家國如此。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晉王。小字教盧幹。天祚皇帝長子。母曰。文妃蕭氏。甫髫齔。馳馬善射。出為太丞相。耶律隆運後封晉王。性樂〉

  〈道人善。而矜人不能。時宮中見讀書者輙斥。教盧斡嘗入寢殿。見小底茶刺閱書。因取觀。會諸王至。陰袖而歸之。曰。勿令他人見也。一時號稱長者。〉

  〈及長積有人望。內外歸心。保大元年。南軍都統耶律餘睹。與其母文妃宻謀立之。事覺。余睹降金。文妃伏誅。教盧斡。實不與謀。免。二年耶律撒八等〉

  〈複謀立。不克。上知敖盧幹得人心。不忍加誅。令縊殺之。或勸之亡。教盧幹曰。安忍一為蕞爾之軀。而失臣子之大節。遂就死。聞者傷之。 論曰。天祚不〉

  〈君。臣下謀立其子。適以殺之。敖盧幹重君父之命。不已而死。申生其恭矣平。契丹志恭順皇帝。 自在太子。名阮。太祖第三子。母曰。述律氏。少豪俠〉

  〈有智略。善彈。工射。太祖奇之。曰。吾家鐵兒兒也。征渤海時。山阪高峻。士馬憚勞苦。太子徑于東穀綠崖。而進。屢戰有功。後渤海平。封為自在太子。尋薨〉

  〈葬于祖州。追諡曰恭順皇帝。一子拽刺封趙王。為景宗所害。 孝文皇太弟。孝文皇太弟隆慶。番名菩薩奴。母曰蕭氏。景帝第二子。生而岐嶷。儼〉

  〈若成人。幼時與群兒戲為行。伍戰陣法。指揮意氣。無敢違者。景宗奇之曰。此吾家生馬駒也。長善騎射。驍捷如風。定州之戰。隆慶封為梁王。加兵為〉

  〈大元帥。從其母蕭後以行。力戰深入。典擒王繼忠有功。拜西京留守。封秦晉國王。又拜尚書令。尋薨。葬祖州。諡曰孝文皇太弟。齊國王隆裕。 齊〉

  〈國王隆裕。番名高七。母曰蕭氏。景宗第三子。性況毅。美姿容。始封鄭王。遙授西南面招討使。拜吳國王。自少時慕道。見道士則喜。後為東京留守。崇〉

  〈建宮觀。備極輝麗。東西兩廊。中建正殿。接連數百間。又別置道院。延接道流。誦經宣醮。用素饌薦獻。中京往往化之。後蕭太后一年而薨。追封齊國〉

  〈王。 魯王宗元。 魯王宗元。興宗同母弟也。少而雄耿。狠複過人。始封鄭王。又加兵馬大元帥。封晉國王。性極殘忍。每出一囚犯死罪者。命眾集射。〉

  〈斬而臠之。流血滿前。飲啗自若。意志不臣。每伺時釁。洪基嗣立。奉長樂之命。以為皇叔。後因遊獵。伺間弑帝。左右遮救得免。宗元並其子洪孝。受誅。〉

  〈晉王宗懿。晉王宗懿。番名查個只。聖宗弟。孝文皇太弟。隆慶之子也。少有氣局幹略過人。聖宗雅愛諸侄。每誡之曰。汝勿以才能陵物。勿以富〉

  〈貴驕人。惟忠惟孝。保家保身。始封中山王。曆龍化州饒建宜平州節度使。改封晉王薨。燕王洪道。 燕王洪道。番名叱地好。道宗同母弟也。頗有〉

  〈武略。庫莫奚侵擾。詔洪道討之。洪道伏兵林中。佯敗而走。奚掠輜重。洪道與伏兵合擊之。盡殪。後渤海高頹樂反。又命洪道討之。終於燕京留守。封〉

  〈燕王。梁王信寧。 梁王信寧。番名解裡北。大王烏幹之子。始以祇候郎君。授林牙。雲州。奉聖州。蔚州。節度使。同平章事。與帝同謀。逐太后出宮。拜〉

  〈南大王。北大王惕隱。南宰。相封梁王。加尚父致仕。 論曰。後不可並。並後則傾。嫡不可匹。匹。嫡則危。契丹起自朔荒。吞噬上國。嫡庶之分。亦安知之。〉

  〈元帥太子之稱。不以屬之突欲。而以屬之德光。則其立國之初。已可議矣既而述軋生問鼎之謀。宗元受皓首之戮。亦何怪其然哉。遼史國語解。史〉

  〈自遷固以迄晉唐。其為書雄深浩博。讀者未能盡曉。於是裴駰。顏師古。李賢。何超。董沖。諸儒訓詁音釋。然後制度名物。方言奇字。可以一覧而周知。其〉

  〈助於後學多矣。遼之初興。與奚室韋宻邇。土俗言謮。大槩近俚。至太祖太宋。奄有朔方。其治雖參用漢法。而先世奇首遙輦之制。尚多存者。子孫相〉

  〈繼。亦遵守而不易。故史之所載。官制官衛。部族。地裡。率以國語為之稱號不有注釋以辦之。則世何從而知。後何從而考哉。今即本史參互研究。撰〉

  〈次遼國語觧。以附其後。庶畿。讀者無齟齬之惠雲。 禮祭。東 國俗。凡祭皆東向。故曰祭東。 敵烈麻都 掌禮官 旗鼓拽剌 拽剌官名軍制〉

  〈有拽剌司此則掌旗鼓 爇節 歲時雜禮名 九奚首 奚首營帳名食歿之次 大行殯出。群臣以羖羊祭于路。名曰食羖之次。 𥜒祭上〉

  〈於琰切凡出征。以牝牡麃各一祭之。曰𥜒詛敵也。 勘箭 車駕遠歸。合門使持雄箭。勘箭官持雌箭。比較相合。而後入宮。 擔狀 一人肩任曰〉

  〈擔。兩人以下。共舁曰床。攢隊 士卒攢隊。各為隊伍。 方栶朶儊殿 凡禦宴。官卑。地坐殿中方墩之上。其不應升殿。則賜座左右朶殿。地拍 田〉

  〈鼠。名正旦日上於牕間。擲米團得只數。為不利。則燒地拍鼠以禳之。乃擔咿唲 正月朔旦也。裡𡬡 𢘉讀作狎。𡬡讀作頗。二月一日也。六〉

  〈月十八日。宴國舅旗。亦曰𢘉裡𡬡。 陶裡樺 上巴日。射免之節名。討賽咿唲重午日也 賽伊唲奢 日辰之好者狸褐耐 犬首也〉

  〈必裡遲離 九重月也 戴辣 燒甲也 炒伍侕𡬡 戰名也 卓賬車立也。帳氈廬也。 百官志 石烈辛袞 石烈官之長 令穩 官〉

  〈名 彌裡馬特本 官名後升辛袞 麻普 即麻都不。縣官之副也。初名達剌幹。 知聖旨頭子事。 掌誥命奏事官。 提轄司 諸宮典兵官〉

  〈皮室 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者。𠫇房 即工部 梅裡 貴戚官名述律。皇后族有慎思梅裡姿姑。梅裡未詳何職。〉

  〈抹鶻 瓦裡司之官 先離撻覧奚渤海等國官名。疑即撻林字訛。營衛志。象吻。 黃帝治宮室。陶蚩尤象。置棟上。名曰蚩吻。 瓦裡 官府名。〉

  〈宮帳部族皆設之。凡宮室外戚大臣犯罪者。家屬沒入于此。抹裡官府名閘撒狘。亦抹裡官之一 算幹魯朶 算。腹心。拽剌也。幹魯朶。宮也。〉

  〈己下國阿輦至監母。皆幹魯朶名。其注語則始置之義也。 國阿簟 收國也 奪裡本 討平也 耶魯碗 興旺也 蒲速盌 義興耶魯魯〉

  〈周 女古 金也 孤穩 玉也 窩薦盌 慈息也 阿斯 實大也阿魯盌 輔佑也 得失得本 孝也 監母 遺留也 也裡志。屬〉

  〈珊 應天皇後。從太祖征討。所俘人戶。有技藝者。隸之帳下。名屬珊。蓋比珊瑚之寶。 永州 其地。居潢河。土河。二水之間。故名。永州。蓋以字從二〉

  〈從水也。 鄭頡上慕各切下胡繼切渤海郡府名 且慮皆於聲 興中府縣名 貕養上責奚幽州澤藪名見周職方 菑時 幽州浸名出同〉

  〈上 墮瑰 門名遼有墮瑰部野旅寅野。謂星野。旅。謂𨇠次。寅者。辰舍。東北之位。燕分析津之所也。儀衛志。金㚇下祖叢切馬首飾也。 果丁〉

  〈馬 馬名謂果樹下可乘行者。言其小也。 實裡薜袞 祭服之冠。行拜山禮則服之。 䩞鞢帶上地恊下徒恊勿武官東帶也 扞腰 即拄〉

  〈腰以鵝項鴨頭為之。 胡木鍪 胄名 䩥馬上音誕馬不施鞍轡曰䩥。白毦青餌以白鷺羽為綱。又罽也。兵衛志。捉馬 拘刷馬也 欄子軍〉

  〈居先鋒前。二十餘裡。傎候敵人動靜。 弓箭鋪 遼軍馬頓舍不設營塹折木捎為弓。以為團集之所。又諸國使來。道旁簽置木稍弓。以充欄楯。〉

  〈食貨志雲為戶。 義即營運字之托也。刑法志。鐘院。 有冤者。擊鐘以達於上。猶怨鼓雲 楚古 官名掌北面訊囚者 皇子表五石烈 即五〉

  〈院。非是分院為五。以五石烈。為一院也。 六爪 爪百數也。遼有六百家奚。後為六院。義與五院同。二院即迭剌部析之為二百。是也。 裂䴥皮〉

  〈䴥。牡鹿。力能分牡鹿皮。 先世表莫弗紇 諸部酋長稱又雲莫弗賀蠕蠕而宦切國名 俟斤 突厥官名遊幸表醎鹿 鹿性嗜醎。灑鹻〉

  〈于地以誘鹿。射之。 女環 虞人名 列傳可敦突厥皇后之稱忒裡蹇 遼皇后之稱 耨裡麼 麼亦作改耨斡後土稱麼母稱 乙〉

  〈室拔裡 國舅帳二族名 諸功臣傳龍錫金偑 太祖從兄鐸骨劄。以本帳下蛇鳴。命知蛇語者神速姑。觧之。知蛇謂宂旁樹中有金。往取之。果〉

  〈得金。以為帶。名龍錫金。 撒刺 酒樽名 遙輦糾 遙輦帳下寧也。其書永興宮分糺。十二行糺。黃皮室糺者。仿此 吐裡 官名與奚六部禿〉

  〈裡同吐禿字訛 寢殿。小底 官名遼制多小底官。余不注 雜丁黃禮。男幼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軍中雜幼弱。以疑敵也。〉

  〈退輦克 遙輦帳下掌兵官 抵枑 宮衛門外行馬也 榾掘犀 千歲蛇角。又為蔫納犀 珠二琲下蒲秣切珠五百枚為琲 題裡司徒〉

  〈題裡官府名 庢中上庢栗切地名 堂印 慱之采名 臨庫 以帛為通曆。具一庫之物。盡數籍之曰臨庫。 堂帖 遼制宰相凡除拜。行頭〉

  〈子堂帖權差。俟再取二日出給告敕。故官有知頭子事。見陰山雜錄。 夷離董畫者畫者人名為夷離堇官。虎斯 有力稱紀言虎斯義同。〉

  〔插圖〕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遼。今契丹太宗改號遼姓耶律氏。太祖。名億字阿保機。母曰宣簡皇后蕭氏。唐鹹通十三年生。初母夢日墮懷中。遂有娠。及長。〉

  〈雄勇有略。臥處夜常有光。併吞諸部。與梁晉連和。其國漸大。遂稱皇帝。在位十九年。壽五十五。諡大聖大明天皇帝。葬祖陵。稱元年者九。神冊六〉

  〈天贄四。太宗。名德光。字德謹。太祖第二子。母淳欽皇后蕭氏。唐天複二年生。神光異常。為人雄桀。改國號遼。滅後唐。立後晉。後伐晉入大樑。回軍至〉

  〈欒城。祖。在位二十二年。壽四十六。諡孝武皇帝。葬懷陵。天顯十。 會同十二。世宗。名阮太祖喪子。炎欲之子。母曰柔貞皇后蕭氏。諸將立之。荒於〉

  〈酒色。為察割所弑。在位五年。壽三十四。諡孝和。葬顯後。 天祿五 穆宗。名璟。太宗喪子。母曰靖安皇后蕭氏。好獵嗜酒。晝常睡。人謂之睡王。為庖人〉

  〈所弑。在位十九年。壽三十九。諡孝安敬正。後附葬懷陵。應律十九。景宗。名賢。世宗第二子。母曰懷節皇后蕭氏。柔弱。喜音樂酒色之事。有風疾。不〉

  〈能跨馬國事決于皇后基業。由是衰矣。在位十三年。壽三十五。諡孝成皇帝。保寧十。 幹亨四。聖宗。名隆緒。景宗長子。十二歲即位。母蕭太后臨〉

  〈朝。複稱契丹。宋真宗時。與宋爭戰。後定和議。以宋為兄。遼為弟。在位四十九年。壽六十一。諡曰文武大孝宣皇帝。 統和二十九。開太九。 太平〉

  〈十一。興宗。名宗真。聖宗長子。母曰欽裡皇后蕭氏。在位二十四年。壽四十。諡曰神聖孝章皇帝。景福一。 重熙二十二。道宗。名洪基。興宗畏子。母〉

  〈曰仁懿皇后蕭氏。在位四十七年。壽七十。諡曰仁聖大孝史皇帝。 清寧十。 鹹雍十。 太廩十。大安十。壽隆七。天祚。名延禧。道宗之孫。刑賞〉

  〈濫。好禽色。女真改號大金。與宋夾攻之為其所獲。降封海瀕王卒。在位二十四年。壽五十四。 幹統十。 天慶十。 保大四。 右遼九主共二百十〉

  〈年。括曰。太祖太宗始創紫世穆。景聖。興道。接天祚以上。共九君。二百十年金所滅。〉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五十二

  重錄總校官侍郎〈臣高拱〉

  學士〈臣瞿景淳〉

  分校官修撰〈臣丁士美〉

  書寫辦事吏〈臣張天祥〉

  國點監生〈臣雷辰化〉

  〈臣馬宋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