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類 > 全隋文 | 上頁 下頁
卷二十七(2)


  ◎王貞

  貞字孝逸,梁郡陳留人。開皇初,汴州刺史樊叔略引為主簿,後舉秀才,授縣尉。謝病去職。

  △江都賦(文佚)

  △謝齊王索文集啟

  屬賀德仁宣教,須少來所有拙文。昔公旦之才藝,能事鬼神,夫子之文章,性與天道,雅志傳于游、夏,餘波鼓于屈、宋,雕龍之跡,具在風騷,而前賢後聖,代相師祖。賞逐時移,出門分路,變清音於正始,體高致于元康,鹹言坐握蛇珠,誰許獨為麟角。孝逸生於爭戰之季,長於風塵之世,學無半古,才不逮人。往屬休明,寸陰已昃,雖居可封之屋,每懷貧賤之恥。適鄢郢而迷塗,入邯鄲而失步,歸來反覆,心灰遂寒。豈謂橫議過實,虛塵睿鑒,枉高車以載鼷,費明珠以彈雀,遂得裹糧三月,重高門之餘地,背淮千里,望章台之後塵。與懸黎而並肆,將駿驥而同皂,終朝擊缶,匪黃鐘之所諧,旦暮卻行,何前人之能及!顧想平生,觸塗多感,但以積年沉痼,遺忘日久,拙思所存,才成三十三卷。仰而不至,方見學仙之遠,窺而不睹,始知遊聖之難。咫尺天人,周章不暇,怖甚真龍之降,慚過白豕之歸,伏紙陳情,形神悚越。(《隋書·王貞傳》)

  ◎劉孝孫

  孝孫為掖縣丞,入直太史,開皇十四年卒。

  △駁張賓曆

  其一雲,何承天不知分閏之有失,而用十九年之七閏。其二雲,賓等不解宿度之差改,而冬至之日守常度。其三雲,連珠合璧,七曜須同,乃以五星別元。其四雲,賓等唯知日氣餘分恰盡而為立元之法,不知日月不合,不成朔旦冬至。其五雲,賓等但守立元定法,不須明有進退。其六雲,賓等唯識轉加大餘二十九以為朔,不解取日月合會准以為定。此六事微妙,歷數大風,聖賢之通術,而暉未曉此,實管窺之謂也。若乃驗影定氣,何氏所優,賓等推測,去之彌遠。合朔順天,何氏所劣,賓等依據,循彼迷蹤。蓋是失其菁華,得其糠秕者也。(《隋書·律曆志中》,張賓之曆,劉孝孫與冀州秀才劉焯,並稱其失,所駁凡有六條。)

  魏明帝時,有尚書郎楊偉,修《景初曆》,乃上表立義,駁難前非,雲:「加時後天,食不在朔。」然睹楊偉之意,故以食朔為真,未能詳之而制其法。至宋元嘉中,何承天著曆,其上表雲:「月行不定,或有遲疾,合朔月食,不在朔望,亦非曆之意也。」然承天本意,欲立合朔之術,遭皮延宗飾非致難,故事不得行。至後魏獻帝時,有龍宜弟,複修延興之曆,又上表雲:「日食不在朔,而習之不廢,據《春秋》書食,乃天之驗朔也。」此三人者,前代善曆,皆有其意,未正其書。但歷數所重,唯在朔氣。朔為朝會之首,氣為生長之端,朔有告餼之文,氣有郊迎之典,故孔子命曆而定朔旦冬至,以為將來之範。今孝孫曆法,併案明文,以月行遲疾定其合朔,欲令食必在朔,不在晦、二之日也。縱使頻月一小、三大,得天之統。大抵其法有三,今列之雲:

  第一,勘日食證恒在朔。引《詩》雲:「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今以甲子元曆術推算,符合不差。《春秋經》書日合三十五。二十七日食,經書有朔,推與甲子元曆不差。八食,經書並無朔字。《左氏傳》雲:「不書朔,官失之也。」《公羊傳》雲:「不言朔者,食二日也。」《穀梁傳》雲:「不言朔者,食晦也。」今以甲子元曆推算,俱是朔日。丘明受經夫子,於理尤詳,《公羊》《穀梁》,皆臆說也。《春秋左氏》,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推合己巳朔。)莊公十八年春三月,日有食之(推合壬子朔)。僖公十二年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推合庚午朔)。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推合癸未朔)。襄公十五年秋八月丁未日有食之(推合丁巳朔)。前、後漢及魏、晉四代所記日食,朔、晦及先晦,都合一百八十一,今以甲子元曆術推之,併合朔日而食。前漢合有四十五食(三食並先晦一日,三十二食並皆晦日,十食並是朔日)。後漢合有七十四食(三十七食並皆晦日,三十七食並皆朔日)。魏合有十四食(四食並皆晦日,十食並皆朔日)。晉合有四十八食(二十五食並皆晦日,二十三食並皆朔日)。

  第二,勘度差變驗。《尚書》雲:「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是唐堯之時,冬至之日,日在危宿,合昏之(日)時,昴正午。案《竹書紀年》,堯元年丙子。今以甲子元曆術推算得合堯時冬至之日,合昏之時,昴星正午。《漢書》武帝太初元年丁醜歲,落下閎等考定太初曆冬至之日,日在牽牛初。今以甲子元曆術算,即得鬥末牛初矣。晉時有薑岌,又以月食驗於日度,知冬至之日日在鬥十七度。宋文帝元嘉十年癸酉歲,何承天考驗乾度,亦知冬至之日。日在鬥十七度。雖言冬至後上三日,前後通融,只合在鬥十七度。但堯年漢日,所在既殊,唯晉及宋,所在未改,故知其度,理有變差。至今大隋甲辰之歲,改定歷數象,以稽天道,知冬至之日日在鬥十三度。

  第三,勘氣影長驗。《春秋緯命曆序》雲:「魯僖公五年正月壬子朔旦冬至。」今以甲子元曆術推算,得合不差。《宋書》元嘉十年,何承天以土圭測影,知冬至已差三日。詔使付外考驗,起元嘉十三年為始,畢元嘉二十年,八年之中,冬至之日恒與影長之日差校三日。今以甲子元曆術推算,但是冬至之日恒與影長之日符合不差。詳之如左:十三年丙子,天正十八日曆注冬至,十五日影長,即是今曆冬至日。十四年丁醜,天正二十九日曆注冬至,二十六日影長,即是今曆冬至日。十五年戊寅,天正十一日曆注冬至,陰無影可驗,今曆八日冬至。十六年己卯,天正二十一日曆注冬至,十八日影長,即是今曆冬至日。十七年庚辰,天正二日曆注冬至,十月二十九日影長,即是今曆冬至日。十八年辛巳,天正十三日曆注冬至,十一日影長,即是今曆冬至日。十九年壬午,天正二十九日曆注冬至,陰無影可驗,今曆二十二日冬至。二十年癸未,天正六日曆注冬至,三日影長,即是今曆冬至日。(同上)

  ◎張胄玄

  胄玄,渤海蓚人。開皇中,徵授雲騎尉,直太史,參議律曆事。擢拜員外散騎侍郎,兼太史令,改定新曆。大業中,卒官。有《七曜曆疏》五卷。

  △駁難劉焯《皇極曆》

  焯曆有歲率、月率,而立定朔,月有三大、三小。案歲率、月率者,平朔之章歲、章月也。以平朔之率而求定朔,值三小者,猶似減三五為十四;值三大者,增三五為十六也。校其理實,並非十五之正。故張衡及何承天創有此意,為難者執數以校其率,率皆自敗,故不克成。今焯為定朔,則須除其平率,然後為可。(《隋書·律曆志下》)

  ◎顏敏楚

  敏楚,開皇中,為內史通事舍人。

  △上言新曆

  漢時落下閎改《顓頊曆》作《太初曆》,雲後當差一日。八百年當有聖者定之。計今相去七百一十年,術者舉其成數,聖者之謂,其在今乎!(《隋書·張胄玄傳》,又見《律曆志中》,又《北史》八十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