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 > 全晉文 | 上頁 下頁 |
荀崧 |
|
崧字景猷,彧玄孫,泰始中,襲父頵爵廣陽一作「安陵」。鄉侯,補濮陽王允文學,趙王倫引為相國參軍。倫篡位、轉護軍司馬、給事中,遷尚書、吏部郎、太子中庶子,又遷侍中、中護軍。洛陽陷,奔密,族父藩承制以為江北監軍、南中郎將、後將軍,假節襄陽太守,進爵舞陽縣公,遷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將軍,改封曲陵公。元帝即位,徵拜尚書僕射,轉太常。王敦表為尚書左僕射。明帝時加散騎常侍,領大子太傅。王敦平,更封平樂伯,坐事免。後拜金紫光祿太夫,錄尚書事,遷右光祿大夫,領秘書監。卒,贈侍中,諡曰敬。有集一卷。 △上疏請增置博士 臣聞孔子有雲,「才難,不其然乎」。自喪亂以來,經學尤寡。儒有席上之珍,然後能弘明道訓。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朝則廢儒學之美。昔咸甯、太康、元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黃門之深博道奧,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博士。一則應對殿堂,奏酬顧問;二則參訓門子,以弘儒學;三則祠、儀二曹,及太常之職,以得藉用質疑。今皇朝中興,美隆往初,宜憲章令軌,祖述前典。 世祖武皇帝聖德欽明,應運登禪,受終於魏。崇儒興學,治致升平。經始明堂,營建辟雍,告朔班政,鄉飲大射,西閣東序、圖書禁籍,台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顏、尹之徒,章句傳注眾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是選張華、劉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傳稱「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終而大義乖」。自頃中夏殄瘁,講通遏密,斯文之道,將墜於地。陛下聖哲龍飛,闡弘祖烈,申命儒術,恢崇道教,樂正《雅》、《頌》,於是乎在。江、揚二州,先漸聲教,學士遺文,於今為盛;然方之疇昔,猶千之一也。臣學不章句,才不弘道,階緣光寵,遂忝非服,方之華、寔,儒風邈遠,思竭駑駘,庶增萬分,願斯道隆於百代之上,縉紳詠於千載之下。 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員十有九人,今五經合九人。准古計今,猶未中半。九人以外,猶宜增四。願陛下萬機餘暇,時垂省覽,《周易》一經,有鄭玄注,其書根源,誠可深惜,宜為鄭《易》博士一人。《儀禮》一經,所謂曲禮,鄭玄於《禮》特明,皆有證據,宜置鄭《儀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其書精隱,明於斷獄,宜置博士一人。《谷梁》簡約隱要,宜存於世,置博士一人。昔周之衰,下陵上替,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綱紀亂矣。孔子懼而作《春秋》,諸侯諱妒,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旨,義不顯明,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罪我者其唯《春秋》」。時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孔子既沒,微言將絕,於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義,信多奇偉,學者好之。儒者稱公羊高親受子夏,立于漢朝,辭義清俊,斷決明審,多可採用,董仲舒之所善也。谷梁赤師徒相傳,暫立于漢,時劉向父子,漢之名儒,猶執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三傳》並行於先代,通才未能孤廢。今去聖久遠,斯文將墜,與其過廢,寧過而立也。臣以為《三傳》雖同一《春秋》,而發端異趣。案如三家異同之說,此乃義則戰爭之場,辭亦劍戟之鋒,於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傳其學。(《宋書、禮志》一,又《晉書·荀崧傳》,《通典》五十三,皆有刪節。) △議王式事 《禮》,繼母嫁,從為之服,報。其犯出者無服。按式母之求去,式父之遣,並無名例。若以父母之過,非式所得言。及式奉親盡禮,而母自求去者,過在母矣。式之追服,可謂過厚,若乃六親有違,去就非禮。宜訪之中正、宗老,非禮官所得逆裁。(《通典》九十四,大興三年,太常、曲陵公荀崧、騎都尉蕭輪議云云。) △議上元帝廟號 禮,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縱聖哲,光啟中興,德澤侔於太戊,功惠邁于漢宣。臣敢依前典,上號曰中宗。(《晉書·荀崧傳》。) △答卞壺論劉嘏同姓為昏 如嘏折執,苟在限內,雖遠不可;苟在限外,不遠可通也。吾無以異之。王伯輿、鄭玄高雋弟子也,為子稚賓取王處道女,當得禮意,于時清談,盡無譏議。今難者雖苦,竟不能折其理。《春秋》不伐有辭,謂嘏不應見責。(《通典》六十。) △與王導書 三年當大禘,湣帝已居子位,複居父位。且「子雖齊聖,不先父食」。此君即父也。此為湣帝是先帝之父,懷帝是湣帝之父,惠帝是懷帝之父。二代便重四代,所以為疑處也。(《通典》四十八) △與王敦書 誠以長蛇未翦,別詳宗祖。先帝應天受命,以隆中興。中興之主,寧可隨世數而遷毀。敢率丹直,詢之朝野,上號中宗。蔔日有期,不及重請。專輒之愆,所不敢辭。(《晉書·荀崧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