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雨部雜錄(1)


  《易經·乾卦》:「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屯》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小畜》:「密雲不雨,自我西郊。」〈程傳〉雲,陰陽之氣,二氣交而和,則相畜固而成雨。陽倡而陰和,順也,故和。若陰先陽倡,不順也,故不和。不和則不能成雨。雲之畜聚雖密,而不成雨者,自西郊故也。東北陽方,西南陰方,自陰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以人觀之,雲氣之興,皆自四遠,故雲「郊。」〈大全〉程子曰:西郊陰所,凡雨須陽倡乃成,陰倡則不成矣。今雲「過西則雨,過東則否」,是其義也。

  「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大全〉朱子曰:凡雨者,皆是陰氣盛,凝結得密,方濕潤下降為雨。且如飯甑蓋得密了,氣鬱不通,四旁方有濕汗。今乾上進一陰止他不得,所以雲「尚往也。」是指乾欲上進之象,是陰包住他不得,陽氣更散,做雨不成,所以「尚往」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本義〉畜極而成,陰陽和矣,故為「既雨既處」之象。

  《暌》上九:暌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解之時大矣哉!《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大全〉胡氏曰:坎在上為雲,在下為雨。方雲雷為屯,則陰陽之未通。今雷雨作解,則陰陽之已通矣。《屯》其為難之始,解,其解屯之難者歟。

  《夬》九三: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本義〉九三,當決之時,以剛而過乎中,是欲決小人,而剛壯見於面目也。如是則有凶道矣。然在眾陽之中,獨與上六為應,若能果決其決,不系私愛,則雖合於上六,如獨行遇雨,至於「若濡」,而為君子所慍。然終必能決去小人,而無所咎也。

  《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大全〉胡氏曰:陰陽和而為雨,始雖有不遇之悔,終當有「相遇」之吉。

  《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象》曰:「密雲不雨」,已上也。〈大全〉中溪張氏曰:「《小畜》《小過》皆言『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何也?曰:陰陽二氣,以均調適平而後雨。陰多陽少,陽多陰少,則皆不雨也。《小畜》以一陰畜五陽,陰少於陽,則不能以固乎陽,故曰「密雲不雨。」尚,往也。言陽尚往,則不與陰和而不能雨矣。《小過》以四陰而包二陽,陽少於陰,則不能制乎陰,故曰「密雲不雨。」「已,上也。」言陰已上。則不與陽和而不能雨矣。

  《說卦》雨以潤之。〈大全〉蔡氏曰:潤則物滋,言長物之功也。

  《書經商書說命》:「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周書·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諮。」

  《詩經·邶風·谷風章》:「習習谷風,以陰以雨。」〈朱注〉習習,和舒也。東風謂之穀風,言陰陽和而後雨澤降。

  《墉風·蝃蝀》篇:「朝隮幹西,崇朝其雨。」〈朱注〉虹隨日所映,故朝西而暮東。朝見於西,則其雨終朝而止矣。

  《衛風·伯兮》篇:「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注〉冀其「將雨」而「杲然日出」,以比望其君子之歸而不歸也。

  《鄭風風雨章》,「風雨淒淒。」〈又〉風雨瀟瀟。〈又〉風雨如晦。〈朱注〉「淒淒」,寒涼之氣。瀟瀟,風雨之聲。晦,昏也。

  《曹風·下泉》篇:「芃芃黍苗,陰雨膏之。」〈疏〉以黍苗之「仰膏雨」,猶眾人之仰「恩惠。」

  《豳風·鴟鴞》篇:「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又〉風雨所漂搖,

  《東山》篇:「我來自東,零雨其蒙。」

  鸛鳴於垤。〈朱注〉將陰雨,則穴處者先知,故「蟻出穴而鸛就食之,遂鳴於其上也。」

  《小雅》「斯千篇,風雨攸除。」

  《正月》篇:「終其永懷,又窘陰雨。」

  《穀風》篇:「習習穀風,維風及雨。」

  《甫田》篇:「以禦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大田》篇:「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朱注〉《渰》,雲興貌。「萋萋」,盛貌。祁祁,徐也。雲欲盛盛則多雨,雨欲徐,徐則入土。

  《禮記·玉藻》:「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

  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注〉《詩》雲:「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是雨師畢也。

  《大蔔》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七曰雨。〈訂義〉《鄭鍔》曰:「雨者為農祈。」

  《左傳》:季武子如晉拜師,范宣子賦《黍苗》,武子曰:「小國之仰大國,如百穀之仰膏雨焉。」

  僖公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於五月,不曰旱,不為災也。

  《公羊傳》:「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於天下者,惟太山雲雨。」

  《谷梁傳》:「春正月不雨者,勤雨也。夏四月不雨者,閔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

  《易稽覽圖》「降陰為雨。」降陰之雨,潤而不破塊。

  《春秋漢含孳》:「穴藏先知雨,陰曀未集,魚已噞。」《喁說題辭》:「一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天文也;十五日大雨,以鬥運也。」

  「大節二十四,小節十二」,功德分也,故一歲三十六雨。

  陽制陰,故水為雨。

  陰陽之氣,上薄為雨。

  「樂動聲儀焦明」至「為雨備。」

  《山海經·西山經》:「符愓之山,其上多棕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雲之所出也。」

  《中山經》:「光山神,計蒙處之,恒游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鬲山多猨蜼。〈注〉蜼似獮猴,鼻露上向,雨則自縣樹,以尾塞鼻孔,或以兩指塞之。

  《六韜》:太公曰:將有三勝。武王曰:「敢問其目?」太公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

  《管子·四時》篇:「日掌賞,賞為暑;歲掌和,和為雨。」

  《老子道德經》:「驟雨不終日。」

  《文子·十守篇》:「天有風雨寒暑,人有取與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雨。」

  《上德篇》:「濕易雨也。」〈又〉雨之潤也,萬物解,〈又〉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

  《下德》篇:「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征明》篇:「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

  《范子計然》:「風為天氣,雨為地氣,風順時而行,雨應風而下,命曰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成矣。」《列子殷湯》篇:「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見陽而死。」

  《莊子·逍遙遊》:「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在宥》篇:黃帝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天運》篇:「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

  《外物》篇:「春雨日時,草木怒生。」

  《屍子》:「神農之理,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日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鹹利,故曰神雨。」

  呂子《貴信》篇:「秋之德雨,雨不信則其穀不堅,穀不堅則五種不成。」

  《史記·晉世家》:「重耳至秦,繆公與重耳飲。趙衰歌《黍苗》,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時雨』。」

  《淮南子原道訓》:「春風至則甘雨降,生育萬物。」

  《俶真訓》:「譬若周雲之蘢蓯,遼巢彭濞而為雨,沈溺萬物而不與為濕焉。」

  《天文訓》:「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

  《地形訓》:「凡八紘之氣,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風雨。」〈又〉凡八極之雲,是雨天下。八門之風,是節寒暑。八紘八殥八澤之雲,以雨九州而和中土。〈又〉「土龍致雨,精神訓血氣」者,風雨也。

  《繆稱訓》:「暉目知宴,陰諧知雨。」〈注〉「天將陰,雨則鳴。」《齊俗訓》:「若轉化而與世競走,譬猶逃雨也,無之而不濡。」

  《汜論訓》:「古者民澤處複穴,聖人乃作,為之築土構木,以為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又〉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惟太山。

  《說山訓》:「人莫鑒於沬雨,而鑒於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又〉雨之集,無能沾,待其止而能有濡。

  《說林》訓:「失火而遇雨,失火則不幸,遇雨則幸也,故禍中有福也。」

  《修務訓》禹,「沐浴霪雨,梳櫛扶風。」

  《泰族訓》:「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其且雨也,陰曀未集而魚已噞矣。」

  京房《易》飛候:「太平之時,五日一風,十日一雨,歲凡三十六雨。」

  《鹽鐵論》:「周公太平之時,風不鳴條,雨不破塊,旬而一雨,雨必以夜。」

  《孔子》大聖也。嘗居上位相魯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時雨之灌萬物莫不興起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