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雲霞部總論


  唐,丘光庭《兼明書》

  《雲從龍辨·乾文言》曰:「『雲從龍,風從虎』,說者以為龍吟雲起,虎嘯風生。」明曰:「非也。夫風雲者,天地陰陽之氣交感而生,安有蟲獸聲息而能興動之哉!蓋雲將起而龍吟,風欲生而虎嘯,故《傳》曰:『龍從雲,蛇從霧,巢居知雨』是也。」或曰:「《文言》仲尼所作,何故不知?」答曰:「但取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先天不違者也。」

  《密雲不雨》

  王弼雲:「凡雲雨者,陰氣布於上,而陽薄之,不得通,則蒸而為雨。」明曰:「此說未窮其理,何者?夫陰陽二氣,生於黃泉,氤氳交結,出地為雲。二氣力均,則能為雨。或陰氣少而陽氣多,或陰氣多而陽氣少,皆不能為雨也。」《小畜》「不雨者,陰氣少也☴☰。」〈乾下巽上小畜〉《小過》不雨者,陽氣少也☳☶。〈艮下震上小過〉《小畜》上九,「既雨既處」者,陽極則陰也。故《禮記》孔子曰:「天作時雨,山川出雲。」雲也者,非一氣能生者也。譬之於炊,或有水而無火,有火而無水,皆不能生氣,必須水火備而後氣生。氣生本於釜中,非結成於甑上也。由此而論,雲必結於地中,陰陽相將而出。若陰先而陽後,尚不能為雲,豈能為雨乎?

  《天地氤氳·繫辭》雲:「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論者以為氤氳,天中之氣。明曰:「氤氳,未散之名也。其氣結於黃泉,非在天之謂也。若已在天,安能化生萬物?直由氣自黃泉而生,萬物資之以化。萬物者,動植之總名也。動植初化,未有交接,故曰化醇。及其交接,萬物由此蕃滋。故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男女者,雌雄牝牡之稱也。夫人之精既皆自下,豈氤氳不自下乎?按《月令》:建子之月,律中黃鐘。黃者,地中之色也,鐘者,種也,言十一月陽氣種於黃泉也。故知渾天之形,其半常居地下,地之下有水,水之下有氣,氣之下有天,天之元氣,自水而升地,自地而升天,自天而回還水下,所謂一陰一陽而無窮也。故《複彖》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陽氣在下,即知氤氳之氣所存焉。

  張子正蒙《參兩篇》

  陰性凝聚,陽性發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其勢均散。陽為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陰為陽得,則飄揚為雲而升。故雲物班布太虛者,陰為風驅,斂聚而未散者也。

  朱子語類

  《雲·橫渠》雲:「陰為陽得,則飄揚為雲而升。陰氣正升,忽遇陽氣,則助之飛騰而上為雲也。」

  坤輿圖說

  《雲雨》

  雲,乃濕氣之密且結者也。地水之氣,被日爆暖,沖至穴際中域,一遇本域之寒,即棄所帶之熱,而反元冷之情,因漸湊密。終結成雲,則或薄而稀,或厚而密者,又由於氣之乾濕、清濁相勝之異勢也。薄稀者,輕浮易為風,撥散難以成雨,是為枯瘠無益之雲。若厚密者,多含潤澤,故易化雨而益物。凡初雨之時,必濛濛而細,漸而近地,則其雨點愈大矣。蓋雨落時多細微雨點,彼此相沾,若下之路遠,則相沾之更多,而加重大。故山頂比山根之雨點微小,因雲離山頂近,離山根遠故也。又冬月比夏月雨點微小,因冬月天冷時,雲離地不遠,夏天大暑日雲高,離地更遠。然雲遠則雨點從上而下,一路彼此相沾之多,而加重大,雲近則路短,而相沾之雨點小雨雹時亦然。若當時有大風雹子而橫斜下,其體更加重大。蓋橫斜之路比正直之路更遠,路遠則雹子相沾之多,間有如彈丸大者,若剖而細視之,則灼見多小雹子沾於一處,由此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