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天問略(6) |
|
月在第一重天及測驗月景問答 問:「太陰在何重天?」 曰:「第一重天最近於地者是也。吾征之,日食由於月掩其光,且恒見月體能揜水與金星,則月天必居其下矣。依表景之理,亦可征也。立表取景,光體遠于地面得景短,光體近于地面得景長。今西國曆家以表景測驗日月高下,日輪高於地平五十度,月輪亦高於地平五十度,然而所得日光表景則短,月光表景則長也。」 日月表景長短圖 日月表景長短圖說 如右圖,甲乙為地平,丙為表。視日輪高於地平五十度,月輪亦高五十度。即日光從表端至丁,月光從表端至戊,戊影長於丁影,明也。是知月天必在其下而近於地面也。 月天南北二極各離宗動天之極二十三度半,與日天同,故月行亦交黃道。而其躔黃道,非如日輪也。日輪恒行黃道一路;月輪之路非一,乃出入黃道南北五度。故中國曆家曰:「月有九道,其出入相交處,謂之龍頭、龍尾。」詳見前《日食圖》。月本動,自西而東,每日約行十三度有奇。朔時日月同度;至第三日及第四日,即見月輪在日輪之東;至上弦,離太陽九十度;望日正相對百八十度半周天。非月行最疾,何能離日如是乎?然其自東而西,日月諸星其動並同,無有疾遲,以其皆為宗動天所帶故也。 問:「月光每日不同,何故?」 曰:「月體及諸星之體,與本天之體一也。第天體透光如玻瓈;而月與星之體堅凝,不能透光耳。故日光全照月天,天體直透,不能發光;月星堅凝不透,故耀日光而發照焉。征之朔日及上下弦可知也。月體無光,恒借太陽之光,故日光照及其體則明,不及其體則暗。如使月本有光,則近於日、遠於日,其光恒一,絕無消長矣。今朔則月全無光,上弦漸長,下弦漸消,必借於日,明也。日天在上,月天在下,日光在月,恒照半體。朔日,日月同度,月正居日之下,日光獨照其向上之半,不照其向下之半;人居地上,獨能見其無光之下半,而不見其有光之上半,故朔之日視月全無光也。過朔日則月東行而漸離於日,日輪在西,月亦受光於西。愈近於日,日光愈照其上面;愈遠於日,日光愈照其下麵。以離太陽有遠近,故其光無時不消長也。」 月受日光地上見晦朔弦望圖 月受日光地上見晦朔弦望圖說 如右圖,甲為日輪在上,乙為月輪在下,丙為地上目力所及,以視月光。見月輪在乙,正居日下,日光全照向上半體,而向下半體日所不及者,絕無光焉,故朔日則月全無光;月在丁,雖日光皆照其半,然大半居天內,目力獨見其小分也;月在戊、在己亦然;月在庚,乃正相對於日輪,日光全照其向下之半,目力得見,而其向上者無光,人目俱所不及焉,故望日月光滿全也;過望日後,目力漸不能及,月光漸消,以至無光焉。 問:「月借日光,光有消長;乃諸星之光恒見滿圓而無消長,何也?」曰:「諸星與月,其借日光不同也。月天在日天之下,月受其光,近遠一異,消長不同;諸星之天居日天之上,日光照星,恒照其下麵,雖或近或遠於日,而其下麵恒有光,故居地上者,視星恒有光也。」 諸星天在日上亦受日光地影不隔星光圖 諸星天在日上亦受日光地影不隔星光圖說 如右圖,甲為日輪;乙為諸星之天,居日天之上;丁為地形;丙為地影。即見日光恒照諸星下麵,而居地上者恒見其下麵有光。且月食由於地影,地影之銳,有盡不及諸星之天,故諸星之光不朦也。 月食問答 問:「望日月與日正對,則月光當滿圓矣。然而或全無光,或一分有光,一分無光,其故何也?」 曰:「地球懸於十二重天之中央,如雞卵黃在青之中央。故日由西照地,地必有景射東;照東必有景射西。夫日輪恒在黃道上,若遇望日,而月輪亦在黃道上與日正對望,則地球障隔日月之間,月輪必入地景之內,太陽不能照之,故失光而食矣;漸出地景之外,太陽能照之,乃漸複得原光也。若渾然相對,全失光;若一分對一分不對,對者失光,不對者否矣。因知月輪失光而食,悉由於地景也。」 月食由地影所蔽圖 月食由地影所蔽圖說 如右圖,甲為日輪,乙為地球,丙為地影,丁為月輪,即見日月正對。故月輪全居地影之內,而居地上者視月無光,月無光則食也。 問:「日輪值望,必與月正相對,相對月必過地影,過影必當每望食矣。今月之遇食,不過什一焉,地影之說,毋乃礙乎?」 曰:「日輪恒行黃道上,不出入內外;地體之影正對於日,亦必在黃道上,不出入內外焉。月輪惟行龍頭、龍尾之上,得行黃道。故望時月輪適當龍頭、龍尾,適過地影之內則食;若出黃道內外,或南或北,地影不便不能食,即食亦分秒不同。此望日,日月雖對,而亦不能常食也。」 問:「日月正對,則相遠必百八十度半周天也。故月在地平上,日必居其下;日在地平上,月必居其下。然有月食,而日月皆在地平上,則月食非由地影矣,何也?」 曰:「從古至今,凡月食皆以望日為限。其相遠必半周天,不然不食也。月食時,日月俱在地平上者,或日在西以將入,月在東以始出;或月入而日出也。夫月將出而日將入,其視月在地平者,非月全出也,則海水或濕氣所影映也。蓋地平傍近,恒有濕氣,淸微如煙,或空中對月輪,偶有輕薄白雲,或值當海水,皆能令月影映於其內,而目力所成,宛一月焉。此視法之理也,固有別論。今試於空盤,若盤底內置一錢,人漸遠於盤,或八步,或十余步,盤內之錢已不見矣;令斟水滿盤,即仍八步或十余步,而錢忽見之,何也?所視非錢體也,錢影也。然則地平之見月,非月體也,月影也。」 問:「月食時刻不同,或所食時長,或時短,何也?」 曰:「月食長短,由於地體之影及月輪之行也。月天之內別有小輪以帶月,為帶月輪。此小輪之動,與月天之本動,非同一也。乃月天行自西而東,小輪其上半周行自東而西,其下半周行自西而東,故月輪近遠於地心恒異也。月輪若居小輪之下,必近於地;若居小輪之上,必遠於地也。地景漸銳而有盡,其愈近於地愈寬,愈至於銳愈狹。若月行小輪之下,所經影界寬,故食久;若行小輪之上,所經影界狹,故食暫也。小輪之說,及其上半周何得行自東而西,其下半周自西而東,別有正論。」 月食時刻長短由月輪輪行有高下及地影有廣狹圖 月輪有高下地影有廣狹圖說 如右圖,甲為日輪,乙為地形,丙為小輪,丁為地影漸銳,故影寬於戊而狹於己。月行地影之內,在戊小輪之下,必久於在己;在己小輪之上,必速於在戊。故其時刻長短異也。因知二食之時刻長短,由於地影及月輪之行也。 朔日既過,月光漸長;望日以後,其光漸消。則月行地平上,其光非同也。蓋月輪每日自西而東約行十三度。朔日以後,每日離日輪亦十三度,故朔日日輪入地平,而月在日東十三度,為三刻,未入地也。次日又離十三度,次日亦然。以至於望,月與日正相對,故日入地下而月出地上也。望日以後,月漸近於日,以至合璧焉。因知居地面者,其有月光,朔日以後,每日多三刻;望日以後,每日少三刻。欲知每日多寡,試觀左圖第一上圈,月日自初一日至第三十日也;第二中圈,月在地上每日有光幾刻也;第三內圈,一刻之分也。假如初六日,欲知日入以後,月光照地幾何刻分,視上圈第六日,即得第二圈六日正下十九刻,與三圈三分。 朔後月光長望後月光消時刻早晚及光多寡圖 朔望後月光消長時刻早晚及光多寡圖說 問:「既朔日以後月光漸長,又每日離日輪十三度;則第二日日入地平,月在日東十三度遠,則月高於地平亦十三度遠;自第二日以後,宜無不見月光者。乃今之見光,或在朔後二日,或在三日,或在四日,其不同,何也?」 曰:「其故由於地平及黃道也。人居地面而以見月光者,必月輪在地平上高十二度,方可得見,不然則否。蓋月之度數,有離日輪之度,有離地平之度。月光之見否,由於離地平之高低,不由於離日輪之遠近也。故黃道交于地平不同,有斜相交,有正相交。朔時日月同度,若其同度在於斜交之宮,則居地面者遲見月光也;若在於正交之宮,則速見其光也。」 合朔後三四日見月光圖與第二日見月光圖 合朔後三四日見月光與第二日見月光圖說 視右二圖,甲乙為地平,丙丁為黃道,戊為月輪在地平上,己為日輪將入地平。第一圖乃甲乙地平斜相交于丙丁黃道,戊月輪雖離己日輪十三度或十五度,乃其高於地平非十二度,故合朔之次日,其月雖離日輪十三餘度,因未至地平十二度高,故居地面者第二日不能見其光,或在第三、第四日之間也。第二圖甲乙地平乃正相交于黃道,戊月輪之離日輪及地平並同也,故均為行十三度,而其第二日已高於地平十二度,故得即見月光雲。又月因有逆順行,亦有離太陽遲速,逆行時必遲離太陽,順行時必速離太陽,此其故也。 凡右諸論,大約則據肉目所及測而已矣。第肉目之力劣短,曷能窮盡天上微妙理之萬一耶?近世西洋精於曆法,一名士務測日月星辰奧理,而哀其目力尪嬴,則造剙一巧器以助之。持此器觀六十裡遠、一尺大之物,明視之,無異在目前也;持之觀月,則千倍大於常觀;金星大似月,其光亦或消或長,無異於月輪也。 〈按:此器即今日之遠鏡。欲知天體,必觀於日月之行。故采《天問略》所論日月交食,諸國而天地之形體,可得其概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