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冊府元龜 | 上頁 下頁 |
卷八百十一 總錄部·遊學 |
|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又曰:不學將落故士之立誠志道自強不息潛心大業思齊古人曷嘗不主善以為師多聞而求友遵來學之訓聳游方之操裂裳裹足不遠千里造太學抵名都修庠序之儀徇切磋之益因之而交勝已講前言遊道日廣知類通達總經術之奧傑然名家膺推擇之命躋彼高位強識而讓為世所宗稽古之力與時偕盛自非多聞為富廣業以勤方來時習脫乎!匏瓜之系親仁約禮霑乎!霧露之潤亦曷能有所立哉! 孔子為魯司冠已而去魯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南宮敬叔言於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見。《老子》。 陳良楚人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蘇秦洛陽人與魏人張儀同師事鬼谷先生(穎陽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號為鬼谷先生六國時從橫家也。)秦後並相六國。 甘茂者楚下蔡人也。為秦左丞相初事下蔡史舉先生學百家之說。 李斯為秦相始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乃西入秦。 漢晁錯潁川人也。(錯音措)景帝時為御史大夫初學申商刑名於軹張忄炎生所(軹縣之儒生姓張名忄炎錯從之受申商法也。)與洛陽宋孟及劉帶同師司馬談學天官於唐都(即律曆志所雲:方士唐都者)受易於楊何(何字叔元川人見儒林傳)習道論於黃子(景帝時人也。儒林傳謂之黃生與轅固爭論於上前謂湯武非受命乃殺之)官至太史令子遷生於龍門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鄒縣名嶧山名於此行鄉射之禮)過梁楚以歸亦為太史令夏侯勝字長公始昌之族子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范。《五行傳》說災異後事簡卿(姓簡名卿簡音奸)。又從歐陽氏問為學精熟所問非一師也。善說禮服(禮之喪服也。)徵為博士。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徙杜陵以田為業至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後蒼。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令郡國官有好文學敬長肅政教者二千石奏上與計偕詣太常受業如弟子)複事同學博士白奇(嘗同於後蒼受業而奇後為博士)。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禮之喪服)京師諸儒稱述焉官至前將軍。 樓護字君卿齊人父世醫也。元始中封息鄉侯列於九卿護少隨父為醫出入長安貴戚家誦本草方術十數萬言長者咸愛重之共謂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學乎!由是辭其父學經傳官至廣漢太守。 杜鄴字子夏本魏郡繁陽人也。祖父武帝時徙茂陵鄴少孤其母張敞女鄴壯從敞子吉學問得其家書以孝廉為郎哀帝時遷涼州刺史。 班彪字叔皮幼與從兄嗣共遊學家有賜書內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党傷子雲以下莫不造門嗣雖修儒學然貴老莊之術叔皮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焉彪後為徐令以病去官。 後漢丁鴻字孝公潁川定陵人鴻年十三從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十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遂篤志精銳布衣荷擔不遠千里永元中為司徒。 馬嚴字威卿援兄子也。章帝時為禦史中丞嚴少孤而好擊劍習騎射後乃白援從平原楊太伯講學專心墳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覽百家群言遂交結英賢京師大夫咸器異之。 周磐字堅伯汝南安成人和帝初為謁者父業建武初為天水太守磐少游京師學古文尚書洪范五行。《左氏傳》好禮有行非典謨不言諸儒宗之官至重合令。 張衡南陽西鄂人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謂班嗣貴老莊之術學遂通經貫六藝永元中為侍中。 景鸞字漢伯廣德梓潼人也。少隨師學經涉七州之地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之書州郡辟命不就。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早孤銳志好學十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遊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諸儒宗之漢安初為濟北相。 崔琦瑗之弟也。少遊學京師以文章博通稱後為臨濟長。 李固字子堅司徒之子也。少好學嘗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師三輔學五經積十餘年博覽古今明於風角星算。《河圖》識緯仰察俯占窮神知變每到太學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業諸生知是子沖帝時為太尉。 杜喬字叔榮河南林慮縣人少好學雖二千石子嘗步擔求師建和初為太尉。 黃昌字聖真會稽餘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學宮數見諸生修庠序之禮因好之遂就經學漢安初為大司農。 王奐明五經負笈追業嘗賃灌園恥交勢利後為議郎范丹字史雲陳留外黃人少為縣吏遁去到南陽受業於樊英。又游三輔就馬融通經歷年乃還嘗為萊蕪長後去官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何字伯永南陽襄鄉人少從郭泰賈彪等遊學洛陽泰等與同風好顯名太學,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陳蕃司隸李膺等皆深接之辟司空府。 戴封字平仲濟北剛人年十五詣太學師事貿阝令東海申君為西華令。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年二十餘遊學青徐並冀之間與交者多異之後為尚書郎。 承宮琅邪姑幕人也。時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後為侍中祭酒。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家世貧賤母欲使給事縣廷林宗不從遂辭就成皋屈伯彥學三年業畢博通墳典善談論美音制乃游於洛陽司徒黃瓊辟太常趙典舉有道並不就。 魏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人也。少孤與叔翁居年十七郡召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琊界遊學後為征南將軍。 樂詳河東人少好學聞謝該善。《左氏傳》乃與南陽步陟詣許從該問難諸要今左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太和中為騎都尉。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年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傍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讀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自在童齔之中嶷然有異及長金玉其行欲遠遊學詣安丘孫崧崧辭曰:君鄉里鄭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鉤深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君乃舍之躡足千里所謂以鄭君為東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說誠可為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豈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謂僕以鄭君為東家丘君以僕為西家愚夫耶崧辭謝焉。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介原重其意難辭之持書而別原心以為求師啟學志高者通非。若交遊待介而成也。書何為哉!乃藏書於家而行原舊能飲酒自行之後八九年間酒不向口單步負笈苦身持行至陳留則師韓子助潁川則宗陳仲弓汝南則交范孟博涿郡則親盧子幹臨別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飲酒但以荒思廢業故斷之耳今當遠別因見貺饑可以一飲燕,於是共坐飲酒終日不醉歸以書還孫崧解以不致書之意後為郡所召署功曹主簿華佗一名字元化沛國譙人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 蜀尹默字思潛梓潼涪人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遠遊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皆通諸經史。又專精左氏春秋為大中大夫卒李仁字德賢與同縣尹默俱游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 吳士燮字威秀蒼梧廣信人也。少遊學京師事潁川劉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補尚書郎。 晉範晷字彥長南陽順陽人也。少遊學清河遂徙家僑居郡命為五官掾。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少好學時或尋書問義不遠數千里崎嶇冒涉期於必得遂究覽典籍後選大著音敷作固辭不就。 趙至字景真代郡人寓居洛陽緱氏年十四詣洛陽遊太學遇嵇康於學寫石經徘徊視之不能去而請問姓名康曰:年少何以問邪曰:觀君風器非常所以問耳康異而告之後乃亡到山陽求康不得而還。又將遠學母禁之至遂陽狂走三五裡輒追得之年十六遊鄴複與康相遇隨康還山陽後至遼西幽州三辟部從事。 梁周興嗣字思纂世居姑熟年十三遊學京師積十餘載遂博通記傳善屬文後為給事中直西省。 沈峻字士嵩吳興武康人世為農夫至峻好學初事宗人沈麟士麟士卒後乃出郡遍遊講肆遂博通五經尤長三禮官至國子五經博士。 陳戚袞字公文吳郡鹽官人袞少聰慧遊學京都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三年中大義略備對策高第除揚州祭酒從事。 陳賀德基字承業祖父事梁俱為祠部有名當世德基少遊學於京邑積年不歸衣資罄乏。又恥服故敝盛冬止衣衤夾襦累遷尚書祠部郎。 後魏公孫表字玄元燕郡廣陽人也。遊學為諸生慕容沖以為尚書郎。 邢巒字洪賓河間鄭人也。少而好學負笈尋師家貧勵節遂博覽史傳有文才幹略州郡表貢拜中書博士高允渤海人性好文學擔笈負書千里就業博通經史郡召補功曹。 馮元興字子盛東魏郡肥鄉人也。少有操尚世父僧襲為平原太守隨僧襲在平原因就中山張吾貴常山房虯學通禮傳頗有文才。 徐遵明華陰人也。幼孤好學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党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詣燕趙師事張吾貴貴門徒甚盛遵明服膺數月乃私謂其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陽孫買德受業一年複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千里負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終恐無成遵明曰:然吾今始知真師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吹笛以自娛慰。又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本遵明乃往讀之複經數年是後教授門徒蓋寡久之乃盛後廣平王懷聞而徵焉至而尋退。 孫惠蔚武邑人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師董道季講易十九師程玄讀禮經及春秋三傳周流儒肆有名於冀方曆中書博士侍讀東宮。 董徵頓丘人年十七師清河監伯陽受。《論語》毛詩春秋。《周易》就河內高望崇受周官後於博陵劉獻之遍受諸經數年中大義精練太和末為四門小學博士北齊李鉉字寶鼎年十六從李周仁受毛詩尚書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虯受周官儀禮漁陽鮮於靈馥受左氏春秋天保初詔鉉與殿中尚書郎邢邵中書令魏收等參議禮律。 劉畫字孔昭河間莫阝人少負笈從師服膺無倦恨下裡少墳籍便杖策入都知太府少卿宗世良多書乃造焉世良納之恣意披覽河清初還冀州舉秀才入京考策不第。 邢峙字士峻河間莫阝人少玩典墳遊學燕趙之間後為清河太守。 馬敬德河間人少好儒術負笈從大儒徐遵明學詩禮後為國子祭酒。 張雕家世貧賤而慷慨有志節雅好古學精力絕人負篋從師不遠千里起家殄寇將軍(北史作張雕武)。 後周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人也。少好學勵精不倦初從陳達受三傳。又從房虯受。《周禮》並通大義後事徐遵明服膺歷年東魏天平中受禮於李寶鼎遂博通五經河清中楊休之等特奏為博士。 盧損范陽人世任嶺表父穎游宦京師損少學文隨父客汴洛間。 沈重字德厚吳興武康人專心儒學從師不遠千里遂博覽群書尤明詩禮及左氏春秋梁大通三年起家王國常侍初在梁為散騎常侍高祖徵為露門學士。 樊深字文深河東猗氏人弱冠好學負書從師於三河講習五經晝夜不倦永安中隨軍征討以功除蕩寇將軍。 隋薛字道賾幼好學有志行尋師於長安時初平江陵何妥歸國見而異之授以經業天和中襲爵虞城侯公孫景茂字元蔚河間阜城人少好學博涉經史初仕後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為襄城王長史兼行參軍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少與河間劉炫為友同受詩於同郡劉軌思受。《左傳》於廣平郭懋嘗問禮阜城熊安生皆不卒業而去武強交津橋劉智海家素多墳籍焯就之讀書向經十載雖衣食不繼晏如也。遂以儒學知名官至員外將軍。 盧思道年十六遇中山劉松為人作碑以示思道讀之多不解,於是感激讀書師事河間邢子才。又就魏收借異書數年之間才學兼著解褐司空參軍長史唐張士衡瀛州樂壽人父友國子博士劉軌思授以毛詩。《周禮》。又從熊安生及劉焯受禮記皆精究大義初仕隋為餘杭令太宗貞觀中為崇賢館學士。 高子貢和州曆陽人弱冠遊太學遍涉六經尤精。《史記》舉明經歷秘書正字宏文館直學士。 §總錄部·賜書 中秘之書藏諸私室西漢而下殆逾千礻異而得之者甚鮮,豈非君恩之賜特出非常儒者之榮舉無倫比者乎!其有名動紳譽高宗室或在公成績或為政有方由是發德音曲推眷獎幽經秘記鹹所寵賜垂之編簡足為美談者也。 漢班斿為右曹中郎將與劉向校秘書每奏事(斿–書茝)斿以選受詔進讀群書(於天子前讀書)帝器其能賜以秘書之副(斿孫彪幼與從兄嗣共游太學家有賜書內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至)時東平王求書不得而斿獲賜秘書明見寵異。 後漢王景明帝時辟司空伏恭府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渠功業有成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 東平王蒼光武子章帝建武七年遣諸王歸國帝時留蒼賜以秘書列仙圖道術方。 黃香字文強章帝賜香。《淮南子》孟子各一本位至尚書令。 蔡邕陳留人有賜書四千許卷位至左中郎將晉皇甫謐自表就武帝借書帝送一車書與之謐雖羸疾而披閱不怠守學好古不應徵命。 南齊晉安王子懋啟求所好書武帝曰:知汝嘗以書讀在心足為深欣也。賜子懋杜預手所定。《左傳》及古今善事言。 王儉為左僕射領太子少傅國子祭酒高帝建元三年省總明觀悉以四部書充儉家。 蕭晉蘭陵人家有賜書志學不倦。 梁西陽王大鈞年七歲高祖嘗問讀何書對曰:學詩因命諷誦音韻清雅高祖因賜王羲之書一卷。 陳江總篤學有辭采家有賜書數十卷總晝夜尋讀未嘗輟手位至尚書令。 唐李大亮為涼州都督以惠政聞太宗嘗賜荀悅漢紀一部下。《書》曰:卿立志方直竭節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閑宜尋典籍然此書敘致既明論議深博極為政之體盡君臣之義今以賜卿宜加尋閱也。 §總錄部·聚書 士大夫以詩禮立身儒素為業廣聚墳典以遺子孫。若良農之儲耒耜百工之利刀尺也。繕其簡編飾諸緗帙手自刊校心無倦怠至於義畜百家室盈千卷觀乎!油素達聖哲之心遺之子孫有清白之業異夫金玉滿堂貲幣潤屋多藏為累厚亡可俟者也。 後漢杜林扶風人家多書王莽末客河西於河西得漆書古文尚書經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經位至大司空。 魏王修家不滿鬥斛有書數百卷太祖歎曰:士不妄有名也。官至奉常。 蜀向朗潛心典籍積聚篇卷於時最多年八十手自校書刊定謬誤位至特進。 晉張華為司空領著作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華所由是博物洽聞世無與比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於幾篋。 葛洪博聞深洽抄五經史漢百家之言方伎雜事三百一十卷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洪後為諮議參軍。 裴憲為尚書與荀綽家俱有書百帙。 宋王曇首太保宏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分財曇首唯取圖書而已。 南齊崔慰祖清河東武城人也。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 范蔚家世好學有書七千餘卷遠近來讀書者常有百餘人蔚為辦衣食。 沈麟士吳興武康人累徵不就火燒書數千卷麟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乃手寫細書複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 梁陸少玄光祿大夫澄之子家有父書萬餘卷張率與少玄善遂通書籍盡讀其書。 沈約聰明過人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位至特進侍中。 任為秘書監墳籍無所不見家雖貧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卒後高祖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所無者就家取之。 袁峻字孝高篤志好學家貧無書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課十紙紙數不登則不止仕至員外散騎侍郎。 王僧孺為南康王諮議參軍好墳籍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與沈約任家書相埒。 張緬性愛墳籍聚書至萬餘卷抄。《後漢書》眾家異同為後漢紀四十卷晉抄三十卷。又抄江左集未及成文集五卷位至禦史中丞。 孔休源為光祿大夫聚書盈七千卷手自校理。 陳姚察年十二能屬文父上開府僧坦知名梁代二宮禮遇優厚每得供賜皆回給察為遊學之資察並用聚書圖畫由是聞見日博仕至吏部尚書求天下書逢即寫錄(所得萬餘卷無所不覽)。 北齊郎基字世業中山人為鄭州長史潁川郡守基泛涉墳籍清慎無所營求嘗語人雲: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須作況重於此乎!唯頗令人寫書潘子義曾遺之。《書》曰: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基答曰:觀過知人斯亦可矣。 辛術為東南道行台尚書及定淮南凡諸貲物一毫無犯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齊梁時佳本鳩集萬餘卷並顧陸之徒名畫二王已下書法數亦不少。 後周裴漢借人異書必躬自錄本至於疾疹彌年亦未嘗釋書仕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隋陸爽字開明初仕北齊為中書侍郎齊滅周武帝聞其名與陽休之袁叔德等十餘人俱徵入關諸人多將輜重爽獨載書數千卷至長安授宣納上士。 唐王方慶聚書甚多不減秘閣至於圖畫亦多異本諸子莫能守其業卒後尋並散亡仕至太子左庶子李襲譽居家清儉凡祿俸必散之宗親其餘但寫書而已及從揚州罷職經史遂盈數車仕至涼州都督。 吳兢家聚書頗多嘗自錄其卷第號吳氏西齋書目仕至左庶子。 蘇弁聚書至三萬卷皆手自刊校至今言蘇氏書次於集賢芸閣焉官至戶部侍郎。 韋處厚聚書萬卷手自刊校官至相位。 王涯字廣津太原人也。以詞藝登科踐揚清峻家書數萬卷侔於書府名畫人所保惜者必以厚貲致之函奩皆飾之金寶為垣竅而藏之複壁後為相。 梁孫騭開平初曆諫議常侍騭雅好聚書有六經史漢百家之言凡數千卷洎李善所注文選皆簡幹精至校勘詳審。 趙凝鎮襄州凝好聚書至數千卷。 後唐王都為定州節度好聚圖書自恒山始破汴州初平令人廣將金帛收市以得為務不責貴賤書至三萬卷名畫樂器各數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於其府。 張憲沉靜寡欲喜聚圖書家書五千卷視事之餘手自刊校仕至太原尹。 賈馥故鎮州節度使王判官家聚書三千卷馥手自刊校。 §總錄部·晚學 夫學者所以博綜古今而發明道義者也。故仲尼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若夫習童蒙之性負剛毅之氣或棲身丘壑躬樵牧之後或結党豪俠為奔走之事爰動子衿之刺聿興牆面之誚則有逮遲暮之歲厭泥塗之辱改節不吝服勤自修覃研六藝之文砥礪五常之行致位卿相垂名簡冊者比比而有以至既居顯赫之任方從來學之業斯乃朝聞夕死老而彌篤者之謂也。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晚如何對曰:少年而學如日出之光二十而學如日中之光老學如秉燭之明孰與眯行平公曰:善哉!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直伉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谷永少為長安小吏後博學經書位太中大夫。 魏崔琰字季性少朴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鄉舉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太祖時為中尉。 孟康以郭後外屬轉散騎侍郎于時皆共輕之號為阿九康既無才敏因在冗官博讀書傳後遂有所彈其文義雅而切要眾人乃更加意。 蜀向朗字巨達領丞相長史初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簡以吏能見稱自去長吏優遊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誘納後進講論古義時上自執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 晉唐彬字儒宗魯國鄒人也。彬有經國大度而不拘行檢少便弓馬好遊獵長八尺走及奔鹿強力兼人晚乃敦悅經史尤明易經隨師受業還家教授常數百人初為郡門下掾。 胡奮家世將門晚乃好學有刀筆之用所在有聲績居邊特有威惠武帝時位至大僕射。 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也。少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州曲患之處自知為人所患慨然有改勵之志入吳尋二陸時機不在見雲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將無及雲曰: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但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處遂勵志好學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吳為東觀左丞。 宋沈攸之順帝時為車騎大將軍晚學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諳憶嘗歎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梁張充字延符少好逸游父緒嘗告歸至吳始入西郭逢充獵右臂鷹左牽狗遇船至便放絏脫拜於水次父緒曰:一身兩役無乃勞乎!跪曰:充聞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請至來年緒曰:過而能改顏氏子焉及明年便修身改節學不盈載多所該通起家撫軍參軍。 劉峻字孝標平原人自以少時未開悟晚更厲精明慧過人苦所見不博聞有異書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謂之書淫,於是博極群書文藻秀出故其自序雲:黌中濟濟皆升堂亦有愚者解衣裳言其少年魯鈍也。峻後游東陽紫山築室居焉。 後魏谷渾父袞膂力兼人彎弓三百斤渾少有父風任俠好氣以父母在常自退抑晚乃折節受經業遂覽群書被服類儒者後為儀曹尚書。 劉蘭武邑人年二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篇家人覺敏遂令從師受春秋詩禮於中山王保安家貧無以自資。且耕。且學三年之後便白其兄蘭欲講書其兄笑而聽之為立黌舍聚徒二百後為國子助教。 後周楊汪少凶躁好與人群鬥拳所毆擊無不顛踣長更折節勤學專精左氏通三禮解褐冀王侍讀隋豆盧周明帝時為左武伯中大夫自以經業未通請解職遊露門學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學。 王頗字景文齊州刺史頒之弟年數歲值江陵陷隨諸兄入關少好遊俠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所責怒,於是感激始讀。《左傳》禮易詩書乃歎曰:書無不可讀者勤學累載遂遍通五經究其旨趣大為儒者所稱。 唐李安遠少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家代為將甚富於財然數從博徒遊至於破業晚始折節讀書敬慕名士但逢勝已皆傾心而與遊焉後為懷州刺史終。 侯君集拜吏部尚書進位光祿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 姚元崇少居廣成澤不知書唯以射獵為事年四十張憬藏謂元崇曰:當以文學備用將相無自棄爾遂折節讀書後為相。 梁韓建為華州刺史比不知書治郡之暇日課學習遣人於器皿床榻之上各題其名建視之既熟乃漸通文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