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冊府元龜 | 上頁 下頁
卷六百五 學校部·注釋第一


  夫六藝之文所以明天道正人倫學者之所宗百王之取則者也。仲尼既沒微言遂絕而聖門達者傳受彌廣曆聘諸國奮為人師亦複敷繹奧義為之訓傳秦並天下乃有坑焚之酷編簡散逸大義益乖自漢之表章六經尊立學校方領矩步之士亦稍稍而出故其演暢經旨發明典誥廣章句之學極討論之致師資或異傳受不同各自名家咸用垂世至乃述其訓詁以發揮隱賾推厥義例以錯綜條貫著撰之美藹乎!前聞逮乎!百家之眾制歷代之載籍為之注釋以輔其說者並紀焉。

  卜商魏人為魏文侯師傳。《周易》二卷。

  漢孔鮒為陳勝博士撰。《論語》義疏三卷。

  周王孫雒陽人作。《易傳》二篇(史不載官下仿此)。

  服光齊人(一雲服生)著。《易傳》。

  彭宣字子佩淮陽人為大司馬長平侯作。《易傳》。

  戴崇字子平沛人為少府作。《易傳》。

  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與不得已者言不得也。三家皆不得其真而魯最近也。)三家皆列於學官徵為大中大夫。

  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繇韓生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惟韓氏自傳之。

  賈誼為梁王太傅修春秋。《左氏傳》誼為。《左氏傳》訓故。

  丁寬為梁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詁舉大誼而已(詁謂經之旨趣也。)今小章句是也。

  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為郎至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隋志載直注。《周易》四卷)。

  董仲舒為江都相少治春秋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屬(皆其所著書名也。)複數十篇十餘萬言皆傳於後世(隋志載仲舒撰春秋決事十卷)。

  夏侯勝為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解其意者今意疏也。)後倉通詩禮為博士至少府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台記(曲台殿在未央宮)。

  孟喜字長卿為曲台署長丞相掾為易章句十卷張禹為成帝師以帝難數對已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後至丞相安昌侯。

  劉向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後至中壘校尉。

  歐陽高為博士作尚書章句。

  京房為魏郡太守撰。《周易》章句十卷(一雲十二卷)。《周易》錯八卷。

  趙燕撰詩道微十一篇。

  孔安國為臨淮太守傳古文尚書十三卷今字尚書十四卷傳古文孝經一卷侯苞撰韓詩翼要十卷。

  嚴彭祖為太子太傅撰春秋左氏圖七卷。又注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尹更始為諫議大夫長樂戶將為穀梁章句十五卷孔光注孝經一卷至太傅卒。

  樊光為中散大夫注。《爾雅》三卷。

  侯苞注揚子。《法言》。

  嚴遵字君平蜀郡人注。《老子》二卷。又注。《老子》指歸一十卷。

  河上公注。《老子》四篇。又雲:作節解二卷。

  安丘望之為長陵三老為。《老子》章句二卷。

  想餘注。《老子》二卷一雲:張魯或雲:劉表魯字公旗為鎮南將軍犍為郡文學卒史臣舍人注。《爾雅》二卷。

  劉歆注。《爾雅》三卷(與李巡注正同疑非歆注)後為京兆尹。

  後漢鄭眾為大司農傳毛詩及左氏條例章句。又傳周官禮記。《論語》孝經。

  何休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太傅陳蕃辟之蕃敗休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博物志曰:何休注公羊雲:何氏學有不解者或答曰:休謙辭受學於師乃宣此義不出於已此言為允也。)覃思不門十有七年。又注訓孝經。《論語》風角七分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又以春秋駁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曆算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言公羊之義不可攻如墨翟之守城也。)左氏膏肓穀梁廢疾後為諫議大夫。

  鄭玄隱修經業杜門不出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說文》曰:肓膈也。心下為膏喻左氏之疾不可為也。)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盲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而伐我乎!玄作毛詩箋周官注玄本習小戴禮後以故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注天文七政。《論語》魯禮裕義六藝講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議答臨孝存。《周禮》凡百餘萬言玄質於辭訓通人頗譏其繁至於經傳洽熟稱為純儒齊魯間宗之。又注。《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又注孟子七卷。又撰三禮音各一卷詔以大司農徵不起。

  馬融字季長為南郡太守議郎作毛詩傳及為左氏三家異同之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

  夏侯建字長卿勝從父兄子為博士議郎太子少傅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採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為小夏後氏學。

  賈逵字景伯。《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明帝重其書寫藏秘館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訓詁相應詔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逵集為三卷帝善之複令撰齊魯韓詩與毛詩異同並作周官解詁(逵。又於章帝時受詔列公羊穀梁不如左氏四十事名曰:左氏長義帝善之)為侍中卒。

  窪丹建武初為博士作易通論七篇世號窪君通。

  應劭為袁紹軍謀校尉集解。《漢書》。又注漢儀五卷。

  王逸順帝時為侍中著。《楚辭》章句行於世。

  牟長少習歐陽尚書著尚書章句皆本之歐陽氏俗號為牟氏章句為中散大夫卒。

  翟酺為將作大匠尤善圖緯著援神鉤命解詁十二篇。

  張衡為尚書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

  衛宏從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書為作訓旨後為議郎。

  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平帝元始中公車徵說詩橋仁為大鴻臚初從同郡戴德學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

  穎容字子嚴陳國長平人也。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起。

  謝該字文儀善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十人建安中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於世為議郎卒。

  許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議。又注。《淮南子》二十一卷再遷除洨長卒。

  楊終著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言徵拜郎中。

  景鸞字漢伯理齊詩施氏易兼授河雒圖緯作易說及詩解文句及作。《月令章句》州郡辟命不就。

  程曾字秀升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年還家講授會稽顧本等數百人嘗居門下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為海西令卒。

  杜林為司空注蒼頡篇二卷。

  服虔字子慎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學受業有雅才善著文論作春秋。《左氏傳》解行之。又以。《左氏傳》駁何休之所駁漢事六十條。又撰。《左氏傳》音一卷為九江太守免。

  張正習韓詩作章句。

  許淑字惠卿為大中大夫注解左氏。

  鄭興將門人從劉歆講正大義歆美興才使撰條例章句訓詁為大中大夫。

  孔嘉字山甫為大中大夫注解左氏。

  趙岐注孟子十四卷後為太常。

  王隆撰漢官解詁三卷建武中為新汲令。

  盧植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官至尚書。

  荀單字景文作易集解為太子中庶子。

  包鹹字子良為大鴻臚為。《論語》章句。

  宋衷字仲子南陽章陵人為荊州五等從事注易九卷。

  周氏為。《論語》章句。

  胡廣注漢官解詁三卷為太傅卒。

  荀爽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雲:注。《周易》十篇(。又有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玄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玄子不詳何人為義易注內。又有張氏朱氏並不詳何人)春秋公羊傳問答八卷及辯讖並它所論敘題為新書為司空。

  陳元為司空南閣祭酒撰左氏同異。

  延篤字叔堅受左氏於賈逵之孫伯升因而注之為京兆尹後卒於家。

  蔡邕撰。《月令章句》十二卷後為左中郎將。

  王玢為司徒掾撰春秋左氏逵長議一卷。

  劉熙為安南太守撰禮諮法三卷。《釋名》八卷。

  宋均撰孝經皇義一卷注詩緯十八卷注禮記默房二卷注樂緯二卷注。《孝經鉤命決》六卷注孝經援神契七卷注論八卷後為河內太守。

  崔豹為尚書左丞集。《論語》集義八卷。

  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撰易章句五卷(一雲注易十卷)高誘注。《呂氏春秋》二十六卷。《淮南子》二十一卷辟司空掾除濮陽令。

  樊英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學後為光祿大夫賜告歸曹充傳慶氏禮建武中為博士永平中後拜侍中作章句辯難,於是遂有慶氏學。

  曹褒充之子也。傳充慶氏禮作通義十二篇演經雜論百二十篇後為侍中。

  魏王弼字輔嗣為尚書郎好論儒道辭才逸辯注易及。《老子》。又作。《老子》指略及撰易略一卷。《周易》義一卷。《論語》釋疑三卷。

  王朗字景興為司徒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及撰春秋左氏釋駁一卷。

  王肅字子雍年十八從宋忠讀太玄而更為之解初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會同異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列於學官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爾雅》諸注隋書志載肅撰尚書駁議五卷。又撰尚書義問三卷。又解孝經一卷。《論語》釋駁三卷及解孔子。《家語》。又注。《老子》二卷。又撰三禮音各一卷為太常。

  董遇字季直為侍中大司農注。《周易》十卷。又為春秋。《左氏傳》章句。

  周生烈字文逸敦煌人為博士注集解。《左傳》。又解。《論語》。

  陳群字長文為司空解。《論語》。

  鍾會撰。《周易》盡神論一卷。又撰。《周易》無亙體論三卷及注。《老子》二卷後為鎮西將軍。

  何晏撰。《周易》私記二十卷。《周易》講疏十三卷注孝經一卷注。《論語》十卷五經大義五卷。《老子》道德經二卷後為尚書。

  劉楨為太子文學撰毛詩義問九卷。

  王基字伯輿東萊人為荊州刺史撰毛詩駁一卷。又注解。《左氏傳》。

  康信為樂平太守撰春秋要一卷。

  徐凱為安平太守撰答春秋公羊論二卷。

  魏益為大長秋撰春秋三傳論十卷。

  蘇林字孝友為散騎常侍注孝經一卷。

  劉劭字孔才為光祿大夫注孝經二卷駁王肅申鄭義。

  孟子注。《老子》二卷或雲:孟康字公休為中書監注。《老子》二卷。

  孫炎以秘書監徵不起注儀禮二十九卷(一雲:注禮記三十卷)注。《爾雅》二卷音一卷。

  李仲欽梓潼人著左氏指歸。

  糜信字南山為樂平太守注穀梁十二卷。

  蜀杜瓊為太守字伯瑜少受學於任安注韓詩章句十餘萬言不教諸子內學無傳業者。

  蔣琬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撰喪服要義一卷。

  李譔惡為中散大夫右中郎將著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皆依准賈馬異於鄭玄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譙周字允南入晉為散騎常侍不拜封陽城亭侯注。《論語》十卷撰五經然否論五卷古文考二十五卷。

  蜀才不詳何人注。《周易》十卷。又注。《老子》二卷(七志雲:是王弼後人蜀李書雲:姓范名長生一名賢隱居青城山自號蜀才李雄以為丞相)。

  尹濤注易六卷。

  巨生解。《老子》二卷。

  吳虞翻字仲翔初為後漢侍御史與少府孔融書並示以所著易注融。《書》曰:聞延陵之理樂睹五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者非徒箭稽之竹箭也。又觀象雲物察原其禍福與神合契可謂探賾窮通者也。翻。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又注揚子太玄經十四卷。

  范望州字淑文為尚書郎作。《老子》注訓三卷。

  程秉為太常著。《周易》摘尚書駁。《論語》弼凡三萬餘言徐整為太常卿為毛詩譜三卷。又撰孝經嘿注一卷韋昭為侍中撰毛詩雜問七卷。又注春秋國語二十二卷孝經解贊一卷辨。《釋名》一卷。《漢書》音義七卷射慈字孝宗為中書侍郎撰喪服變除圖五卷禮記音一卷。

  士燮字彥威為衛將軍注春秋經十一卷。

  唐固字世正為尚書僕射注春秋。《穀梁傳》十三卷。又著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

  劉毅為太尉撰尚書。

  姚信字德祐吳興人為太常卿注易十卷。

  謝貞撰禮記音一卷。

  陸績為郁林太守述易十三卷。

  陸璣字元恪吳郡人為太子中庶子烏程令作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

  晉羊祜為征南大將軍解釋。《老子》二卷。

  杜預為征南大將軍鎮荊州既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惟秘書監摯虞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自以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隋志載預傳春秋。《左氏傳》二卷。又撰音一卷)。

  嵇康為中散大夫撰春秋左氏音三卷。

  向秀字子奇河內懷人為散騎常侍清悟有遠識少為山濤所知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曆世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旨統也。秀為之隱解發明其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又為易義。

  郭象字子玄為太傅主簿好老莊能清言先是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統向秀於舊注外而為解義妙演奇致大暢玄風惟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義零落然頗有別本遷流象為人行薄以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點定文句而已其後秀義別本出故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又注。《論語》體略二卷)劉實為太尉尤精三傳辨正公羊以為衛取不應辭以王父命祭仲失為臣之節舉此二端以明臣子之體遂行於世撰春秋條例二十卷王接為臨汾公相國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嘗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休訓釋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亥。且志通公羊而往往還為公羊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

  袁准字孝尼至給事中為易周官詩傳及論五經滯義聖人之微言並注喪服經。

  袁喬為益州刺史湘西侯博學有文才注。《論語》及詩皆行於世。

  范甯以春秋穀梁氏未有善釋遂沉思積年為之集解其義精審為世所重既而徐邈複為之注世亦稱之。又注古文尚書舜典一卷為豫章太守卒鄭沖為散騎常侍與孫邕曹義荀顗何晏共集。《論語》諸家訓注之善者記其姓名因從其義有不安者取改易之名曰:。《論語》集解成奏之魏朝於今傳焉。

  于寶為散騎常侍領著作為春秋左氏義外傳注。《周易》周官凡數十篇。又撰。《周易》問難二卷。《周易》玄品二卷。《周易》爻義一卷春秋左氏承傳義十五卷春秋序論三卷。又為詩音。

  鄧粲為荊州別駕注。《老子》行於世。

  虞溥為鄱陽內史注春秋經傳序。

  束為尚書郎才學博通著五經通論發既行於世劉黃老劭之族子太元中為尚書郎有義學注慎子。《老子》並傳於世。

  魯勝字叔時代郡人也。少有才操為佐著作郎其著述為世所稱遭亂遺失惟注墨辯存其序曰:名者所以別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繩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則事不成。《墨子》著書作辨經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刑名於世孟子非。《墨子》其辯言正辭則與墨同荀卿莊周等皆非毀名家而不能易其論也。必有形察莫如別色故有堅白之辯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無故有無序之辯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兩可同而有異異而有同是之謂同異至同無不同至異無不異是謂辯同異異同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辨於一吻而原極天下之汗隆名之至也。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後學莫複傳習於今五百餘歲遂亡絕滅墨辯有上下經經各有說凡四篇與其書眾篇連第故獨存今引說在經各附其章疑者闕之。又采其眾雜集為刑名二篇略解指歸以俟君子其或興徵繼絕者亦有樂乎!此也。

  李充為大著作遷中書侍郎注尚書及。《周易》旨六篇釋莊論上下二篇注。《論語》十卷。

  劉兆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博學洽聞以春秋一經而三家殊途諸儒是非之議紛然互為讎敵乃思三家之異合而通之。《周禮》有調人之官作春秋調人七萬餘言皆論其首尾使大義無乖時有不合者舉長短以通之。又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綜公羊穀梁解詁皆納經傳中朱書以別之。又撰。《周易》訓注以正動二體玄通其文凡所贊述百餘萬言。

  徐苗再徵博士不就作五經同異評。

  郭璞為著作郎注釋。《爾雅》別為音義圖譜。又注三蒼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及。《楚辭》子虛上林賦數十萬言。

  汜毓奕世儒素召補太傅參軍不就合三傳為之解注撰春秋釋疑肉刑論凡所述造七萬言。

  徐邈為驍騎將軍撰正五經音訓學者宗之所注。《穀梁傳》見重於時。又撰。《楚辭》音一卷。《莊子》音一卷。

  蔡謨字道明領秘書監總應劭已來注班固。《漢書》者為之集解。又撰禮記音二卷。

  徐廣為秘書監撰答禮問及毛詩背隱藏義二卷。

  虞喜累徵博士不就釋毛詩略注孝經撰周官駁難。又注。《論語》九卷新書討張。《論語》十卷。

  郭琦字公偉有雅量博學注穀梁京氏易百卷鄉人王遊等皆就琦學為佐著作郎。

  宋纖字令艾敦煌人為張祚太子太傅明究經緯注。《論語》及為詩頌數萬言。

  孟整一雲:孟陋江夏人博學多通於三禮注。《論語》行於世徵撫軍參軍不就。

  虞諶為司空從事中郎將注。《莊子》行於世。

  盈氏注。《論語》十卷。又注。《老子》二卷。

  薛貞為太尉參軍注歸藏十三卷。

  黃穎為廣州儒林從事注。《周易》十卷。

  王廣為驃騎將軍注。《周易》三卷。

  張軌字士彥為涼州刺史諡武公撰易義。

  宣舒字幼驥為宣城令為易通知來藏往論。

  邢融裴藻許適楊藻四人不詳何人並為易義。

  袁悅之字元禮為驃騎諮議參軍注繫辭及為易音孫綽字興公為廷尉卿集注。《論語》十卷。

  張瑀為著作郎注。《周易》八卷(一雲:集解易十二卷)。

  桓玄字敬道為後將軍荊州刺史注。《周易》繫辭二卷謝萬字萬石為西中郎將注。《周易》繫辭一卷。又注孝經。

  韓伯字康伯為中郎太常注。《周易》繫辭二卷。

  李軌為祠部中郎都亭侯撰。《周易》音一卷春秋。《左氏傳》音三卷。又撰春秋公羊音一卷。又解小雅一卷注揚子。《法言》、《莊子》音一卷。《周禮》儀禮音各一卷禮記音一卷。

  楊乂字玄舒為司徒左長史撰。《周易》卦序論一卷。又撰毛詩辨異三卷毛詩異義二卷毛詩雜義五卷。

  阮咸字仲容為散騎常侍撰易義。

  阮渾字長鹹為中庶子撰易義(一雲:撰。《周易》論二卷)。

  顧夷為揚州從事撰難王輔嗣義一卷。

  李字長林為江夏太守撰。《周易》卦象數旨二卷集解尚書十一卷尚書新釋二卷。

  謝沉字行思為祠部郎中注尚書十五卷。又注毛詩二十卷釋義十卷。

  孔晁為五經博士撰尚書義問三卷。又注春秋外傳國語。

  江熙字太和為兗州別駕注毛詩二十卷。又注。《論語》十卷。

  孫毓字休朗為長沙太守撰毛詩異同評十卷評毛鄭王肅三家異同而朋於王。又為春秋。《左氏傳》義注二十八卷禮記音一卷。

  陳統為徐州從事撰難孫毓申鄭毛詩評四卷。又傳毛詩索隱二卷。

  殷仲堪為荊州刺史撰毛詩雜議四卷。

  孟氏注。《莊子》十八卷。

  王約為燕王師注周官甯朔新書八卷禮記甯朔新書八卷。

  陳歆為司空長史撰周官禮異同評十三卷。

  吳商為益壽令撰禮難十二卷。

  孔倫為廬陵太守撰集注喪服經傳一卷。

  張嗣注。《老子》二卷。

  王愆期字門子為散騎常侍注春秋公羊經十三卷江惇字思悛累徵不就撰毛詩音。又傳公羊音一卷庾翼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撰答春秋公羊釋。《論語》一卷。

  徐乾字文祚為給事中注春秋。《穀梁傳》十三卷張靖為業邑太守注春秋。《穀梁傳》十卷。又箋穀梁廢疾。

  荀勖為尚書令集解孝經一卷。

  袁敬仲為東陽太守集議孝經一卷。

  陽宏為給事中注孝經一卷。

  虞盤佐字弘猷高平人注孝經一卷(史雲:處士)。

  孫氏注孝經一卷。

  殷仲文為東陽太守注孝經一卷。

  殷叔道為晉陽太守注孝經一卷。

  車武子為丹陽令注孝經一卷。

  崔豹字正熊為尚書左兵中郎注。《論語》十卷。

  江鴻為兗州別駕集解。《論語》。

  梁凱為國子博士注。《論語》十卷。

  繆播為太弟中庶子撰。《論語》旨序三卷。

  欒肇為尚書郎撰易義及。《論語》釋疑十卷。又撰。《論語》駁序二卷。

  庾亮為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撰。《論語》君子無所爭一卷。

  陽方為高涼太守撰。《五經鉤沉》十卷。

  戴逵字安道為散騎常侍撰五經大義三卷。又撰。《老子》音一卷。

  劉寶為安北將軍撰。《漢書》駁義二卷。

  摯虞為太常卿注三輔決錄七卷。

  王尚述字君曾為江州刺史注。《老子》二卷。

  程韶為郎中集解。《老子》二卷。

  邯鄲氏注。《老子》二卷。

  袁真字彥仁為西中郎將注。《老子》二卷。

  常氏注。《老子》二卷。

  孫登字仲山為尚書郎注。《老子》道德經。

  張湛為中書侍郎注。《列子》八卷。

  崔譔為議郎注。《莊子》十卷。

  司馬彪字紹統為秘書監注。《莊子》二十一卷。

  李頤字景真為丞相參軍自號玄道子注。《莊子》三十卷。

  皇甫謐累徵不起注鬼谷子三卷。

  王廙字世將為荊州刺史注易十二卷。

  庾運字玄度為尚書撰易義(一雲易注)。

  應貞字吉甫為散騎常侍為明易論。

  荀惲字景文為太子中庶子撰易義。又雲:注易十卷張輝字義元為侍中撰易義。

  王宏字正宗弼之兄為大司農撰易義。

  袁宏字彥伯為東陽太守注孝經。

  王濟字武子為河南尹撰易義。

  衛瓘字伯玉為太保撰易義。又注。《論語》八卷。

  張馮字長明為司徒左長史注。《論語》十卷。又注。《老子》三卷。

  杜育字方叔為國子祭酒撰易義。

  楊瓚為司徒左長史撰易義。

  阮侃字德恕為河內太守撰詩音。

  蔡氏孔氏不詳何所人並為詩音。

  陳銓注。《周禮》喪服。

  曹耽字愛道辟安北諮議參軍不就撰禮記音二卷尹毅為國子助教撰禮記音一卷注。《論語》十卷。

  范宣字宣子徵員外不起以講誦為業禮易論難皆行於世。又撰禮記音一卷。

  聶氏作。《周禮》音一卷(一雲:定鄭氏音出北王工南無此書不詳何人)。

  孔衍字舒元為廣陵相撰春秋。《穀梁傳》集解十四卷注公羊十四卷。

  荀訥字世言為尚書左侍郎撰左氏音四卷集解穀梁十卷。

  高龍為河南太守注公羊十二卷。

  肅注穀梁十二卷。

  徐整注孝經。

  劉遺民為柴桑令撰。《老子》玄機一卷。

  楊泓為給事中注孝經。

  庾氏注孝經。

  董景道字文博弘農人劉曜累徵不起明三禮禮義顓遵鄭氏著通論非駁雜諸儒演廣鄭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