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冊府元龜 | 上頁 下頁 |
卷五百六十 國史部·記注譜諜地理 |
|
古者有左右史之職以記人君之言動蓋君舉必書善惡無隱所以申儆戒防逸豫斯注記之所繇作也。非獨臨法坐按卿士而獨有載言書策之典至於歸宴寢對{執目}禦亦著夫簡牘之記焉周漢而下篇籍可舉第其歲祀多所闕如或但紀編帙而遂忘姓氏隨時隆廢與運休息至或慎簡方正之士典司筆削之任參侍軒戚備預應對故其流風嘉話在於前聽乃有蘊良直之志膺記述之選克謹官守聿遵典訓俾職業之修舉而國書之信實茲可謂匪懈而無諂者矣。 周穆王時內史作穆天子傳(體制與今起居注正同蓋周時內史所記王命之副也。得於汲蒙書)。 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至後漢明德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則漢時起居似在宮中為女史之職矣。)。 後漢劉毅為平望侯時和熹鄧太后臨朝元初五年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上書安帝曰:臣聞易載羲農而皇德著書述唐虞而帝道崇故雖明聖必書功於竹帛流音於管弦伏惟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紀比跡任姒孝弟慈仁允恭節約杜絕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內朝流化四海及元興延平之際國無儲副仰觀乾象參之人譽援立陛下為天下主永安漢室綏靜四海。又遭水潦東州饑荒垂恩元元冠蓋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損膳解驂以贍黎苗惻隱之恩猶視赤子克己引愆顯揚仄陋崇晏安之政敷在寬之教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複宗室追還從乂蠲除禁錮政非惠和不圖於心制非舊典不訪於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澤豐沛漫衍八方華夏樂化戎狄混並丕功著於大漢碩惠加於生人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勳可誦而不可名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漢之舊典世有注記夫道有夷崇治有進退。若善政不述細異輒書是為堯湯負洪水大旱之責而無鹹熙假天之美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功也。上考詩書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逾國未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寬糸大麓經營天物功德巍巍。若茲者也。宜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以敷宣景勒勳金石懸之日月攄之罔極以崇陛下蒸蒸之孝帝從之。 獻帝起居注五卷(史失所撰人名氏後皆同)。 晉李軌撰泰始起居注二十卷(咸寧起居注十卷一雲:二十卷秦康起居注二十一卷元康起居注三十一卷鹹和起居注十六卷元康起居注一卷梁有永平元康永寧起居注六卷。又有惠帝起居注二卷永嘉建興起居注十三卷已下本志失所撰人姓氏建武大興永昌起居注九卷咸康起居注五卷隆和興寧起居注五卷咸安起居注三卷泰和起居注六卷甯康起居注六卷泰元起居注二十五卷隆安起居注十卷元興起居注九卷義熙起居注十七卷元熙起居注二卷)。 趙石勒時傳彪為大中大夫與賈滿江軌撰大將軍起居注南燕起居注一卷(隋志失所撰人姓氏)宋劉道會撰晉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又永初起居注十卷已下本志失所撰姓氏景平起居注五十五卷孝建起居注十二卷大明起居注十五卷。又有景和起居注四卷明帝在藩注三卷泰始起居注十九卷泰豫起居注四卷梁有永元起居注二十卷昇明起居注六卷)南齊蘇亻品初自太祖為太尉亻品以諮議領錄事除黃門郎後為上太尉諮議亻品事上既久備悉起居乃與邱巨源撰蕭太尉記載上征伐之功。 王逡之為國子博士兼著作撰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梁。又有建元起居注十二卷隆昌延興建武起居注四卷中興起居注四卷)。 周為太子僕射兼著作撰起居注遷中書郎兼著作如故。 梁王僧孺為中書郎領著作撰起居注遷尚書左丞領著作如故(又有大同起居注十卷隋書志失所撰人姓氏)。 周興嗣撰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 徐勉為侍中嘗以起居注煩雜乃加刪為別起居注六百卷。 陳劉師知為中書舍人世祖敕師知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為十卷(一雲: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本志失所撰人姓氏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 後魏李伯尚高祖時為通直散騎侍郎敕撰太和起居注。 房景先撰世宗起居注。 陰道方李莊為尚書左士郎中修起居注。 崔鴻為員外郎兼尚書虞曹郎中敕撰起居注。 裴伯茂文藻富贍為散騎常侍典起居注。 邢昕好學為太尉記室參軍吏部尚書李神雋奏昕修起居注。 封肅博涉經史位太學博士修起居注。 韋訁贊為侍禦中散高祖每與德沙門諮論往復纘掌綴錄無所遺漏頗見知賞轉散騎侍郎。 溫子昇孝莊時為主客郎中修起居注。 北齊魏收後魏節閔時為散騎侍郎尋敕典起居注陳元康為威烈將軍天保元年修起居注。 後周薛仕後魏為中書侍郎修起居注。 李彥魏孝武入關著作佐郎修起居注。 柳虯西魏大統十六年遷中書侍郎修起居注仍領丞事。 盧柔遷中書侍郎兼著作撰起居注。 王羆孫述襲封扶風郡公除中書舍人修起居注改封龍門郡公。 隋開皇起居注六十卷(本志不書撰人姓氏)。 王邵為散騎侍郎修起居注。 唐溫大雅貞觀初為禮部尚書著創業起居注三卷杜正倫為給事兼知起居注太宗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於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正倫進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史臣職當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乖於道理則千載累於聖德非直當今有損於百姓願陛下慎之太宗大悅賜采絹二百。 朱子奢為諫議大夫貞觀九年十月子奢上。表曰:今月十六日陛下出聖旨發德音以起居紀錄書帝王臧否前代但藏之史官人主不見今欲親自觀覽用知得失愚以為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有未喻大唐雖七百之祚天命無改至於曾玄之後或非上智但中主庸君餙非護短見時史直辭極陳善惡必不省躬罪已唯當致怨史官但君上尊崇臣下卑賤有一於此何地逃刑既不能效朱雲庭折董狐無隱排霜觸電無顧死亡唯應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聞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褚遂良為諫議大夫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宗謂遂良曰:卿知起居記錄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對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君舉必書黃門侍郎劉洎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太宗謂房玄齡曰: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觀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恐有忤旨故不得見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今欲自看國史。若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惡事亦欲以為鑒誡卿可撰錄進來房玄齡遂刪略國史表上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知所以安社稷利萬代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直書其事至七月八日。又謂遂良曰:爾知起居記何事善惡朕今勤行三事望爾史官不書吾惡一則遠鑒前代敗事以為元龜二則進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則斥棄群小不聽讒言吾能守之終不轉也。鷹犬平生所好今亦罷之雖有順時冬狩不逾旬而返亦不曾絕域訪奇異遠方求珍羞比日已來食無兼饌自非膏雨有年師行克捷未嘗與公等舉杯酒奏管弦朕雖每日兢懼終藉公等輔翊各宜勉之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太宗以鐵勒諸蕃歸國謂群臣曰:吾知勞逸不同者有二鐵勒解辮歸國去危就安邊夷無事,豈不逸樂而窮髮之地盡為齊人古昔已來書史不載今日起居記朕功業亦為勤勞(蘇冕曰:貞觀中每日朝退後太宗與宰臣參議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執簡記錄繇是貞觀注記政事稱為畢備及高宗朝會端拱無言有司唯奏辭見二事其後許敬宗李義府用權多妄論奏恐史官直書其短遂奏令隨文便出不得備聞機務因為故事)。 姚則天長壽初為文昌左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舊制左右史唯得對仗承旨仗下已後謀議皆不預聞以為帝王謨訓不可遂無紀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無從得書遂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即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月封送史館宰相之撰時政記自始也。 趙退翁與賈耽盧邁為相貞元十二年正月耽邁皆假故退翁獨對於延英德宗問曰:近日起居注所記何事退翁奏曰:古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人君動止有事言隨即記錄今起居之職也。國朝自永徽已後起居唯得對仗承旨仗下後謀議皆不得聞其事注記但出於已制敕內採錄更無他事所以長壽中姚知政事以為親承德音謀訓。若不宣自宰相史官無繇得書遂請仗下後所言軍國政要宰相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送史館無何此事。又廢帝曰:君舉必書義存勸誡既有時政記宰臣宜依故事為之。 庾敬休元和十二年為起居舍人上疏求複故事敕記事記言史官是職昭其法誡著在典常如聞近者難得詳實思有釐改用存舊章舉而必書朕所深望自今以後每坐日宰臣及諸司對後如有事可備勸誡合紀述者委其日承旨宰相宣示左右起居令其綴錄仍准舊例每季送史館以為常例自隋氏因前代史官起居注故置起居舍人以紀君舉國朝因之貞觀初置郎而省舍人顯慶中始兩立分侍左右仗下秉筆隨宰相入禁殿命令謨猷皆得詳錄。若仗在紫宸內閣則夾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翰皆即螭首之坳處繇是諺傳謂螭頭有水官既密侍號為清美永徽之後始與百官仗下俱退長壽年中姚為相以史官不聞獻替表請宰臣一人撰錄軍國政要號為時政記隨月移之史官館及起居既錄自宰臣事同銘述,於是推美讓善之義行而信史直書之義闕既而歲月稍久樞務複繁注記漸簡未幾皆廢其後執事者時或修綴百無一二而左史所守猶因於制敕時存筆削至於右史以職在記言但編集詔書繕寫而已至是敬休上疏累請於時宰臣皆樂複焉既陳奏而制行故事漸複公議稱美。 周墀開成二年二月為考功員外郎集賢殿直學士兼權知起居舍人事文宗每禦紫宸殿與宰臣決事多召左右史問所宜施行墀屢承顧問既改尚書郎複兼左史其後左右史故有當轉官必令兼領自墀始也。 裴素為起居郎與起居舍人張次宗閣內召對時文宗複故事每入閣左右執筆立於螭頭下宰臣奏事得以備錄或宰臣奏事罷召左右史顧問以決所疑故開成中帝與宰臣之言詳於史氏。 楊嗣複開成三年為宰相上言陛下躬勤庶政超邁百王每對宰臣日旰忘倦正衙決事二史在前便殿坐日全無紀錄長壽初宰臣姚奏置時政記旋即不行貞元中宰臣趙退翁請行故事無何。又廢恭惟聖政必在發明今請每致延英坐日對宰臣往復之詞關德化刑政之事委中書門下直日紀錄月終送付史館所冀帝猷不墜國史有倫時同列多不便之事竟不行。 魏為起居舍人開成四年十月乙卯文宗於紫宸殿對百寮遣合門使就取注記奏曰:臣以自古置此以為聖王鑒誡陛下但為善事勿謂臣不書如陛下所行錯誤臣不書之天下之人皆得書之臣以陛下為太宗文皇帝乞陛下許臣比職褚遂良帝曰:我向前亦曾取看曰:自是向前起居不詳故事臣今豈得陷陛下為非。若陛下一覽之後自此文字須有回避如此則善惡不直如何遺後取信帝遂止。 鄭朗開成中為起居郎初太和末風俗稍奢文宗恭勤節約冀革其風宰臣等言曰:陛下躬儉節用風俗已移長裾大袂漸以減損。若更令戚屬絕其侈靡不慮下不從教帝曰:此事亦難戶曉但去其泰甚自以儉德化之朕聞前時內庫唯二錦袍餙以金烏一袍玄宗幸溫湯時禦之一與貴妃當時貴重如此今奢靡豈複貴之料今富家往往皆有左街副使張元昌便用金唾壺昨因李訓已誅之矣。時朗執筆螭頭下宰臣退帝謂朗曰:適所議論卿記錄未吾試觀之朗對曰:臣執筆所記便為名史伏准故事帝王不可取觀昔太宗欲覽國史諫議大夫朱子奢雲:史官所述不隱善惡或主非上智餙非護失見則致怨所以義不可觀。又褚遂良曰:今之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記人君言行善惡必書,庶幾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帝曰:適來所記無下否臧見亦何爽乃宣謂宰臣曰:鄭朗引故事不欲朕見起居注夫人君之言善惡必書朕恐有平常閑說不關理體垂諸將來竊以為恥異日臨朝,庶幾稍改何妨一見以誡醜言朗遂進之。 後唐趙熙為起居郎明宗天成二年八月熙奏今後凡內中公事及詔書奏對應不到中書者伏乞委內臣一人旋具抄錄月終關送史館敕宜令樞密院學士閻至錄送(長興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史館奏當館應諸處及諸司關送到合編錄公事外伏准舊制國朝有時政記並起居注併合送館以備纂修近代已來闕行此事只以每遇入合兼內殿起居朝臣待制轉對公事逐人抄送當館如有顯有頒行逐司關報到者旋據逐件一一於日曆收記其有直下所司並行之事當館無繇得知。若只憑本官供到所奏狀本未免簡編不備本末難窮已後待制轉對公事等除顯具頒行關送到館外應有直下所司及不行未行之事伏乞宣付當館旋依次第編錄其時政記起居注井內庭逐日合書日曆亦乞相次逐旋奉敕朝臣起居入閣奏對公事奏覆後宣付史館宜依其時政記起居注續候敕處分)。 李崧為端明殿學士清泰二年史館上言自明宗朝每見宰臣節度使為軍民政事有所敷陳或宸旨宣揚此關道理唯近臣聞聽外面不知先朝時詔樞密直學士閻至於奏對時記錄逐季下史館以備纂修自今年四月後詔李專美記錄今以改官其記錄望別差官乃詔崧記錄。 晉趙瑩為相監修國史瑩奏請循近例依唐明宗朝凡有內庭公事及言動之間委端明殿學士或樞密院學士侍立冕旒系日編錄逐季送當館其百司公事亦望逐季送館旋要編修日曆從之(天福四年十一月史館奏案唐長壽二年右丞姚奏帝王謨訓不可闕文然仗下所言軍國政事請令宰臣一人撰錄號時政記至唐明宗朝。又委端明殿學士撰錄逐季付史館伏乞遵行者敕宜令宰臣一員撰述)。 周李轂為宰臣監修國史顯德元年十月奏曰:竊以自古王者咸建史官君臣獻替之謀皆須備載家國安危之道得以直書歷代已來其名不一人君言動則起居注創自累朝輔相經綸時政記興於前代然後采其事實編作史書蓋緣聞見之間須有來處記錄之際得以審詳今之左右起居郎古之左右史也。唐文宗朝命其官執筆立於殿階螭頭之下以紀政事後則明宗朝命端明殿及樞密直學士皆輪修日曆旋送史館以備纂修降及近朝此事皆廢今後欲望以諮詢之事裁制之規別命近臣旋具抄錄每當修撰日曆即令封送史臣從之因命樞密院直學士起今後於樞密使處逐月抄錄事件送付史館(先是太祖黜王峻為商州司馬既出之後慮其史筆不直因宣取開國已來日曆讀之史臣以不知禁密機事恐成漏略相與為憂及世宗嗣位亦留意於史傳因共起請為編修之備)。 §國史部·譜諜 古者聖人吹律定姓以記其族而後之命氏其義有九蓋號諡爵國官字君事職之謂也。以至姓系蕃衍譜諜散逸繇是博雅君子圖而籍之紀其閥閱辨其流品使宗泒之不紊而人物之惟敘參於部錄垂之軌範自世本起於漢氏昭穆著於晉家宋齊以還迄於唐室作者相繼實繁有徒皆能氵公波而討源因枝而振葉別生分類,於是乎!在。若夫錫土之制著於夏書司商所掌表於周典斯乃稽古之大訓非可以忽焉。 漢劉向撰世本二卷。 晉摯虞為尚書郎以漢末喪亂譜傳多亡失雖其子孫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進之以為足以備物致用廣多聞之益。 賈弼為員外散騎常侍好簿狀大搜群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二十卷士庶略無遺缺其子孫代傳業(又雲:宋王巨集劉湛並好其書宏日對千客不犯一人諱)。 郭須為襄陽令撰魏晉世譜十卷。 宋劉湛為選曹撰百家譜(隋書有劉湛百家譜二卷)。 何承天撰姓苑一卷。 南齊王儉撰百家譜十卷(又雲:劉湛撰百家譜以助銓序傷於寡略儉複加之得繁簡之衷)。 賈淵撰氏族要狀及人名並行於世。 王逡之續王儉百家譜四卷南族譜二卷百家譜拾遺一卷。 賈希鏡昇明中高帝嘉希鏡世學取為驃騎將軍武陵王國郎中令曆大司馬司徒府參軍竟陵王子良使希鏡撰見容譜出為句容令先是譜學未有名家希鏡祖弼之廣百氏譜記專心習業晉太元中朝廷給弼之令史書史撰定譜寫藏秘閣及左戶曹希鏡三世傳學凡十八州士族譜合百帙七百餘卷該究精悉皆如貫珠當時莫比永明中衛將軍王儉抄次百家譜與希鏡恭懷撰定建元初希鏡遷長水校尉傖人王秦寶買襲琅琊譜尚書令王晏以啟明帝希鏡被收當極法子樓長謝罪稽顙流血朝廷哀之免希鏡罪後為北中郎參軍卒撰氏族要狀及人名書並行於時。 梁顧協撰異姓苑五卷。 王僧孺為北中郎南康王諮議參軍入直西省知撰譜事先是尚書令沈約以為晉咸和初蘇峻作亂文籍無遺後起鹹和二年以至於宋所書並皆詳定並在省下左戶曹前廂謂之晉籍有東西二庫此籍既並精詳定可寶惜位官高卑皆可依案宋元嘉一十七年始以七條徵發既立此科人奸互起偽狀巧籍歲月滋廣以至於齊患其不實,於是東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競行奸貨以新換故昨日卑細今日便成士流凡此奸巧並出愚下不辯年號不識官階或注隆安在元興之後,或以義熙在甯康之前此時無此府此時無此國元興唯有三年而猥稱四五詔書甲子不與長曆相應校籍諸郎亦所不覺不才令史固自忘言臣謂宋齊二代士庶不分雜役減闕職繇於此竊以晉籍所餘宜加寶愛武帝以是留意譜籍州郡多罹其罪因詔僧孺改定百家譜始晉太元中員外散騎常侍郎平陽賈弼篤好簿狀乃廣集眾家大搜群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凡諸大品略無遺闕藏在秘閣副在左右(又雲:僧孺為譜八十卷東南一族別為一部不在百家之數)。 傅昭為散騎常侍博洽古今尤善人物魏晉官宦簿伐姻通內外舉而論之無所遺失(隋書有傅昭撰百家譜十五卷)。 陳顧野王撰顧氏譜傳十卷。 後魏高諒為驍騎將軍造親表譜錄四十許卷自五世已下內外曲盡覽者服其博記。 封偉伯撰封氏本錄六卷。 宋會撰姓系譜錄五十篇。 盧懷仁撰中表錄二十卷。 元暉業撰後魏辯宗錄二卷。 後周明帝集公卿已下捃采眾書目自羲農以來訖於魏末敘為世譜凡五百卷。 隋劉善修撰諸劉譜三十卷。 宋嘉撰世本四卷(已下隋志不書朝代)。 賈執撰百家譜二十卷。又撰姓氏英賢譜一百卷(按梁有王宣新集諸州譜十二卷。又別有諸姓譜一百一十六卷益譜四十卷關東關北譜三卷梁武帝糸管境內十八州譜六百九十卷)。 漢氏帝王譜三卷(已下本志不書撰人姓氏)。 齊帝譜十卷。 百家世譜十卷。 百家譜鈔五卷。 後魏皇帝宗族譜四卷。 魏孝文劉姓族牒一卷。 後齊宗譜一卷。 益州譜三十卷。 冀州姓族譜二卷。 洪州諸姓譜十一卷。 吉州諸姓譜八卷。 江州諸姓譜十一卷。 諸州雜譜八卷。 袁州諸姓譜八卷。 楊州譜鈔五卷。 京兆韋氏譜二卷。 謝氏譜一十卷。 楊氏血脈譜一卷。 楊氏家譜狀並墓記一卷。 楊氏枝分譜一卷。 楊氏譜一卷。 北地傅氏譜一卷。 蘇氏譜一卷。 氏族要狀十五卷。 複姓苑一卷。 齊永元中表簿五卷。 唐高士廉為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正月士廉與行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兼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百卷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分為九等以甄士庶太宗稱善頒賞進級各有差(時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複累業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適佗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詔士廉與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等刊正姓氏,於是譜牒仍憑據史傳考其真偽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士廉乃類其等第以進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幣才識既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賈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只緣齊家唯據北梁陳僻在江南當時雖有人物偏僻小國不足可貴至今猶以崔盧王謝為重我平定天下四海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顯著或忠孝可稱或學藝通博所以擢用見居三品以上欲共寒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譜者欲重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昔漢高祖是山東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貴卿等讀書見其行跡至今以為美談心懷尊重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須論敷土已前止取今日官職高下作等級遂以崔幹為第三等及書成凡一百卷詔頒於天下賜士廉物千段)。 李守素為天策府倉曹尤善譜學妙識人物自宋晉以降四海士流及周魏已來諸勳貴等華戎閥閱靡不詳究人有問者應。若撞鐘繇是當時號為肉譜嘗與虞世南等六人同直學館其夜七夕內出珍饌有教賦詩因共談人物初言江左東南猶相酬對及言北台諸姓次第如流顯其曆葉皆有據證世南但撫掌而笑不復能答既而言曰:肉譜定可畏許敬宗因謂世南曰:李倉曹以善人物乃得此名雖為美事然非雅目君既言成准的宜當有以改之答曰:卿言是也。昔任彥昇善談經籍前代稱為五經笥今日倉曹為人物志可乎!杜如晦等鹹以為佳焉。 呂才為太常丞高宗永徽初修姓氏錄。 許敬宗撰姓氏譜二百卷。 路敬淳為太子司議郎兼知弘文館直學士自魏晉已來官品姓氏敬淳無不究其始末撰著姓略二卷傳於代。又撰衣冠系錄六十卷。 柳沖為左散騎常侍中宗神龍三年五月沖上。表曰:臣聞乾元資始而庶物形焉人倫既肇而族類詳焉姓氏之初代本著其義昭穆之序周譜列其風漢晉之年應摯明宗系之說齊梁之際王賈述衣冠之源使夫士庶區分懲勸攸寄昭之後代實為盛典自魏太和已降作者彌繁,或以八族品人倫,或以九等量地胄爰洎今日年祀以淹冠冕之家興衰不一胥原欒有降夷品許史袁楊一時各盛,豈可以曩時之褒貶為當今之軌模原始要終有所未允伏惟應天皇帝陛下誕膺靈命大庇蒼生道冠羲軒風逾韶夏損益前載垂範後昆帝緒皇源與天沖而比大良才人物掩姬漢而飛聲理當自我作古牢籠古昔,豈可闕於著紀無示將來臣願得敘大唐之隆修氏族之譜使九圍仰止百代承風,豈不大哉!,豈不盛哉!帝從之遂命尚書左僕射魏元忠及修史官工部尚書張錫禮部侍郎蕭志忠岑羲兵部侍郎崔刑部侍郎徐堅工部侍郎劉憲左補闕吳兢等與柳沖依據氏族志重加修撰仍令取其高名盛德素業門風國籍相傳士林標準次複勳庸克懋榮絕當朝中外相輝譽兼時望者各為等列其諸蕃酋長曉襲冠帶者亦別為一品目為唐姓族系錄二百卷。 竇懷貞玄宗先天中為左僕射與侍中魏知古中書令蕭志忠崔中書侍郎陸象先左散騎常侍柳沖太子詹事徐堅左庶子劉子玄等奏上所修姓族系錄二百卷。 劉知幾為太子中允修國史自負史才嘗慨時無知己乃委國史於著作郎吳兢別撰劉氏家史十五卷譜考三卷推漢氏為陸終苗裔非堯之後彭城叢城裡諸劉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囂曾孫司徒居巢侯劉愷之後不承楚元王交皆案據明白正前代所誤雖為流俗所譏學者服其該博。 賈至為著作郎肅宗乾元元年撰百家類例十卷柳芳為右金吾衛騎曹參軍史館修撰代宗命芳撰皇室系圖譜(又雲:永泰二年太常博士柳芳撰皇室永泰譜二十卷上之)。 王涯為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憲宗元和七年七月撰姓纂十卷成上之。 李衢為屯田郎中文宗開成三年四月與沔王府長史林贊進所撰皇唐玉籙一百五十卷四年為大理少卿。又奉敕撰皇后譜諜。 柳璟為翰林學士開成四年閏正月奏今月十二日面奉進止以臣先祖所撰皇室永泰新譜事頗精詳令臣自德宗皇帝至陛下禦極已來依舊樣修續伏請宣付宰臣詔宜令宗正寺與柳璟計會修撰仍令戶部量供紙筆。 §國史部·地理周官大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圖以周知九州地域廣輪之數辯其五土之名物邦國都鄙畿疆之制。又有土訓誦訓之職以詔地事以道方志備夾車之問焉自黃軒之世疆理方國唐虞所記頗為簡略三代之後方策斯著遷固以來載籍彌廣蓋夫史氏之所職司典之攸記或承制以論譔或守官而采綴或繼世善述乃至名家或驅傳經塗樂於稽古形之油素參於部錄製作之美燦然可觀昔蕭相入秦獨守圖書以知天下厄塞戶口強弱而成大業信有旨哉! 堯以伯禹為司空作禹貢一篇。 周孔子為魯大司寇述職方以除九邱。 漢東方朔為大中大夫撰。《十洲記》一卷。 張騫為郎使月氐撰出關志一卷。 司馬遷為太史令作河渠書其序曰:維禹浚川九州攸甯爰及宣防決瀆通溝。 後漢班固為郎典校秘書撰。《漢書》述地理志兩卷其序曰:坤作[A123]勢高下九則([A123]古地字九則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自黃唐經略方國燮定東西強理南北三代損益降及秦漢革五等制立郡縣(音初限切)略表山川彰其剖判。又述溝洫志一卷其敘曰:夏乘四載百川是導唯河為<喜>災為後代商竭州移秦決南涯(河竭而商亡秦始皇決河移灌大樑遂滅之)自茲巨漢北亡八支(本有九河今塞餘有一也。)文棗野武作瓠歌(音因文帝塞河於酸棗也。河決瓠子武帝親臨埠功不成而作歌)成有平年後遂滂沱(成帝治河已平改元曰:河平)爰及溝渠利我國家。 趙岐為衛尉多所述作著三輔史錄傳於時序曰:三輔者本雍州之地世世從公卿大夫吏二千石及高貲皆以陪諸陵五方之俗雜會非一國風不但系於詩之秦豳也。其為士好高尚義貴於名行其俗失則趨勢進權唯利是視餘以不才生於西土耳能聽而聞故老之言目能視而見衣冠之疇心能識而觀其賢愚嘗以玄冬夢黃髮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與餘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間無所依違命操筆者書之近從建武已來暨於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書玉石朱紫繇此定矣。故謂之史錄岐恐時人不盡其意故隱其書唯以示同郡嚴象。 蜀譙周為光祿大夫撰三巴記一卷。 吳顧啟期撰婁地記一卷。 晉裴秀為司空以禹貢山川地名從來久遠多有變易後。《世說》者或強牽引漸以暗昧,於是甄摘舊文疑者則闕古有名而今無者皆隨事注列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於秘府其序曰:圖書繇來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官國史掌厥職暨漢屠咸陽丞相蕭何盡收秦之圖籍今秘書既無古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惟有漢氏輿地及括地諸雜圖名不設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荒外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取大晉龍興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於庸蜀深入其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訪吳蜀地圖蜀土既定六軍所經地域近遠山川險易征路迂直較驗圖記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貢山海川流原隰陂澤古之九州及今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及古國盟會舊名水陸徑路為地圖十八面製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謂也。三曰道裡所以定所繇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較夷險之異也。有圖像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准望則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准望而無道裡則施之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裡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較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道裡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雖有峻山钜海之隔絕域殊方之回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秀。又撰春秋土地名三卷(一雲:裴秀容撰)。 周處義興陽羨人著。《風土記》三卷。 陸機為著作郎撰雒陽記一卷。 賀循為吳國內史撰會稽記一卷。 戴祚撰。《西征記》一卷。 張渤撰吳地記一卷。 顧席撰吳郡記一卷。 蓋泓撰朱崖傳一卷。 宋盛弘之為臨川王侍郎撰。《荊州記》三卷。 沈懷遠為武康令撰南越志。 謝靈運為禦史中丞免官東還永嘉撰遊名山志一卷居名山志一卷。 雷次宗豫章南昌人撰豫章記一卷。 范晦為宣城太守撰。《後漢書》、《。《郡國志》》五卷其序曰:。《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俗所至矣。今但錄中興已來郡縣改易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以為。《。《郡國志》》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並省也。前無今有者後置也。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 南齊宗測不就徵辟嘗遊衡山七嶺著衡。《廬山記》乳逭為衛軍掾著三吳史錄。 劉澄之為郎官尚書撰永初山川古今記二十卷。 梁沈約為尚書令撰。《宋書》一百卷內郡州志四卷。 任為秘書監著地記二百五十二卷。 蕭子顯為太尉錄事著。《齊書》州郡志一卷。 裴子野為著作郎掌國史撰方國使圖一卷廣述懷來之盛自要服至於海表凡二十國。 吳均為奉朝請撰廟記一十二州記十六卷。 庾仲容為尚書左丞抄眾家地理書一十卷。 陶弘景丹陽秣陵人除奏朝請尤明山川地理方圖產物撰古今州郡記。 陳顧野王為大著作掌國史撰分野樞要一卷輿地志三十卷。 江德藻為散騎常侍為中書郎劉師知使北齊德藻撰聘北道裡記三卷師知撰聘遊記三卷。 姚察為吏部尚書使隋著西聘道裡一卷。 後魏闞駰撰十三州志。 劉芳為通直散騎常侍撰徐地錄一卷。 楊之撰雒陽伽藍記五卷廟記一卷。 北齊魏收為中書令兼著作郎撰。《後魏書》地形志三卷。 後周薛為禦正大夫撰西京記三卷引據該洽世稱其博聞焉。 姚最案十會撰孝行記十卷。 隋庾季才高祖開皇初為通直散騎常侍詔季才與其子賢撰地形志八十七卷。 崔熙為起居舍人煬帝大業五年受詔與諸儒撰區宇圖志二百五十卷奏之帝不之善更令虞世基許善心衍為六百卷。 裴矩大業中為吏部侍郎時西域諸蕃多至張掖與中國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遠略諸裔胡至者矩誘令言其國俗山川險易撰西域圖記三捲入朝奏之。又撰高麗風俗一卷。 郎茂大業中為尚書左丞撰隋州郡圖經一百卷。 許善心大業中為給事郎撰方物志二十卷。 諸葛穎大業中為著作郎撰鑾駕北巡記三卷幸江都道裡記一卷雒陽古今記一卷。 唐姚思廉初仕隋為河間郡司法書佐煬帝令與崔祖修區宇圖志。 房玄齡太宗貞觀中為司空與中書令褚遂良等撰。《晉書》地理志兩卷。 濮王泰初封魏王太宗時令泰府中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官給酒饌泰,於是奏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裔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就府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奏上之。 顏師古高宗時為禮部侍郎監修國史永徽元年撰隋書地理志三卷。 許敬宗為中書令顯慶三年五月帝以西域盡平遣使分往康國及吐火羅等國訪其風俗物產及古今廢置畫圖以進因命史官撰西域圖志六十卷敬宗監領之書成學者稱其該博焉。 賈耽德宗時為左僕射平章事貞元十四年十月進九州圖並。《別錄》六卷通錄四卷共十卷。表曰:臣聞楚左史倚相能讀九丘晉司空裴秀創制六體則為圖之新意臣雖愚昧夙所師範累蒙拔擢遂忝台司雖曆踐職任誠多曠闕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圖外薄四海內別九州必藉精詳乃可摹寫見更纘集續異畢功然而隴右一隅久淪蕃寇職方失其圖記境土難以區分私課虛微采掇輿議畫關中隴右及山南九等圖一軸伏以洮湟舊墟連接監牧甘涼右地控帶朔陲峽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守備衝要莫不近意就實依稀像真如聖恩遣將護邊新書授律則靈慶之設險在目原會之封略可知其諸州諸軍須論裡數人額諸山諸水須言首尾源流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謹撰。《別錄》六卷。又黃河為四瀆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帥臣並研尋史課剪棄浮詞罄所聞知編為四卷通錄都成十卷文義鄙樸伏增慚悚謹隨表奉進答詔褒之十七年上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表曰:臣聞地以博厚載物萬國棋布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繡錯中夏則五服九州殊俗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母邱出師東銘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條枝奄菜乃大澤無涯賓則懸度作險或道裡迥遠或名號改移古來通儒罕遍詳究臣弱冠之歲好聞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觀研考垂三十年絕域之比鄰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舶來朝之人鹹窮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之行賈戎舶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語風謠之小說亦皆收其是而芟其偽然商周以降封略益明承歷數者八家渾區宇者五姓聲教所及惟唐為大秦皇罷侯置守長城起於臨洮孝武卻地開邊障塞限於雞鹿東漢則哀牢諸吏西晉則俾離結轍隋室列四郡於卑和海西創三州於扶南江北遼陽失律因而棄之高祖神堯皇帝誕膺天命奄有四方太宗繼明重熙柔遠能邇逾大跡通道北至仙娥於骨利幹置玄闕州高宗嗣守丕績克廣前烈遣單車齎詔西域惹山於波剌斯丘置疾陵府中宗複配天之業不失舊物睿宗含光大之量惟新永圖玄宗以大孝清內以無為理外大宛驥歲充內廄與貳師之窮兵黷武豈同年哉!肅宗掃平氛澤潤生人代宗除殘孽彝倫攸敘伏惟陛下以上聖之姿當太平之運敦信明義履德包元惠養黎蒸懷柔遐裔故瀘南貢麗水之金漢北獻余吾之馬玄化洋溢率土霑濡臣幼切磋於師友長趨侍於軒墀自揣孱愚叨榮非據鴻私莫答夙夜兢惶自興元元年伏奉進止令臣修撰國圖旋即充使魏川汴州幽鎮東雒東郡間以眾務不遂專門績用久虧憂愧彌切近乃力衰朽竭思慮殫所聞見叢於丹青謹令工人畫海內華夷圖一軸廣三丈從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別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鹹在目並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國之禹貢為首外夷以班史發源郡縣紀其增減蕃落敘其衰盛前地理書以黔州屬酉陽今則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國為安息今則改入康居凡諸舛謬悉從釐正隴西北地流播於永初之中遼東樂浪陷屈於建安之際曹公棄陘北晉氏遷江南緣邊累經侵盜故墟日致堙毀舊史撰錄十得二三今書搜捕所獲大半。《周禮》職方以淄青為幽州之浸以華山為荊河之鎮既有乖於禹貢。又不出於淹中多聞闕疑詎敢編次其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今古殊文執玩簡易臣學謝小成才非博物伏波之聚米開示眾軍ガ侯之圖書方知厄塞企慕前哲嘗所寄心輒罄陋庸多慚紕略無任戰惕之至帝覽而善之(耽好地理學四方之使及自蕃虜來者必與之坐問其土地山川之所終始凡三十年所聞既備因撰海內華夷圖人有披圖以問其都邑者皆得其實事無虛詞)。 袁滋貞元中為祠部郎中持節入南詔慰撫因使行著雲南記五卷。 李吉甫憲宗時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分天下諸鎮紀山川險易故事各寫其圖於篇首為五十四卷號為元和郡國圖。 孔述睿宗元和中為史館修撰精於地理之學重修國史地理志時稱詳究。 田牟文宗時為入吐蕃使太和八年四月進宣索入蕃行記圖一軸並圖經八卷。 許康佐宣宗時為集賢學士撰九鼎記四卷。 周張昭仕晉為戶部侍郎與起居郎賈糸專等撰唐史地理志四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