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鐘肇政 > 臺灣人三部曲之一:沉淪 | 上頁 下頁
二四


  也許這些傳聞裡的異常事故都是被誇大過的,被渲染過的。如果是在太平歲月,這一類事充其量不過是民間的有趣談資,傳傳說說一陣子,過去也就沒有了,偏偏這時候有個破天荒的嚴重事態正在發生著──或者說發生過了,那便是去年的甲午之戰。我們國家跟日本蕃打起來了,堂堂一個大清帝國竟被沒有我國一省大小的東洋小蕃國打得落花流水。然後是媾和、賠償、割地。「清朝已經決定要把台澎割讓給日本了!」「還要加上幾億兩的賠款呢!」「不,戶部尚書翁同龢反對割台哩。」「清室的原則是宗社為重,邊徼為輕……」「李鴻章去日本了……遇刺了……」這些消息也都很遲緩地陸續地傳到這個小鄉村。

  這時候談判的情勢雖然還在渾沌中,然而一般民眾都在默默裡料想,臺灣的前途不可能是光明的,而只能在心中深處存著萬一──可憐的萬一的希望,那就是:也許日本蕃會讓步,也許奇跡會出現。

  除了這些消息之外,還有一樁更使他們感到切身利害的消息。那是伴同這些有關大局而來的傳言,一說是長山的茶販們不能再來臺灣辦茶了,另一說是來還是會來,但價格會落到不堪聞問的地步。

  仁烈是負全家經濟之責的人。過去,他的老父和一個兄弟三年兩頭地便要去赴考,那用度是很可觀的。這幾年他們沒再去考,不用再花這樣的錢,可是家裡人口增多,所費也隨之而增,他的責任是夠重夠大的。就算制好的茶不能換到半文錢,生活也還不致於發生困難,然而那總是令人困惑,也令人痛心的事。

  但是,這天傍晚時分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了。那是說茶販們先到的已經來到大嵙崁了,不日便會來到我們這兒。不過正和大家所預料的一樣,茶價落了好多好多,可能要落到二十個銀以內。

  這時候人們都拚命地趕著制茶,有時還得一夜做到天亮,很少有人到鎮上去,而傳進來的話也好像都在可信不可信之間。茶價好壞倒是其次,只要茶飯們肯來,那就表示茶不會沒有人要,人們便可以松一口氣了。

  晚飯後仁烈想到:春茶已近尾聲了,制茶工作不用再那麼緊張,可以叫兒子們抽出點工夫到街路上去走走看看,說不定會有什麼新的、確實的消息。

  於是阿昆和阿侖兩人就一塊上街了。

  靈潭陂是個相當古老的小鎮,是什麼時候開發的,如今已不可考,不過人們相信最早有人到這地方來從事墾殖,大概是康熙年間的事,算起來也有二百多年了。自然,目前那些墾殖時期的遺跡已經看不見了。一座叫龍元宮的廟坐北朝南,兩排商店夾著一條馬路向南並排相向地蓋過去,都是紅磚的房屋,不過全是低矮的平房。

  很奇妙地,北邊的一排商家都很像樣、而且一家接一家,沒有留下空地。相反地南邊的一排卻多是住屋,開商店的沒有多少家,並且也都是較小的,顧客光顧的也較少,同時還留下有不少空地,等待人們去蓋房子。其實這倒一點兒也不稀奇,只因北邊的是朝南的,陽光較充足,冷天風勢也小,所以會形成那種不平衡的局面。

  兩排房屋中間的一條大路,寬約一丈半,鋪著鵝卵石。這條街路從廟前開始直通到底,長約一百丈,北邊的商店也一直蓋到底。街路盡頭左邊有一口古潭,大約有二十幾甲寬。這口潭就是靈潭陂,街路也就是由潭名取的。居民絕大多數是由廣東遷來的客家人,是純粹的客家莊。

  這村鎮雖然不大,可是在地理上卻佔有相當樞要的地點。鄰近幾個大莊如鹹菜甕、新埔等地的大量物產,多半要經由靈潭陂,然後運到大嵙崁,再從大嵙崁裝上船順流而下,直到艋鉀、淡水等港口,有些船隻還是從大陸沿海的汕頭、福州等商埠直接開進來的。加上靈潭陂附近出產的茶、米穀等為數也很是不少,所以這小村鎮倒是相當繁華。

  尤其每年入了四月,新茶制好了,大批的茶販便從臺北、艋鉀等地──也有遠從大陸商埠來的,擁到這兒。他們撒下銀子──買茶的、生活的、搬運工資的──把茶農們辛勤制好的茶搬去。也不曉得是大家約好的,或者是另外有某種原因,這些茶販們多數是在四月八日抵達,開始他們的買賣。最遲的也可以在四月半來到。他們來了一批,買好了他們所需要的一批茶走了,接著另一批又來到。五月夏茶開始采做了,他們又再來,不過數目是漸漸減少了,以後便斷斷續續地,直到十月尾秋茶結束。

  為了這些茶販們的需要,街路上的南邊那排房子當中有好多被裝成「茶棧」,租給茶販們做為做生意的根據地──可以居住,可以堆放茶,也可以當做甄別茶葉等級的地方。而所謂茶棧,也並不是要什麼特別的設備,只不過是在屋子裡地面上鋪上木板,以免放的茶葉受潮,此外就是適當的空間了。

  昆、侖兄弟倆來到街路時早已入夜了,家家戶戶都點上洋燈,大路上有不少人坐在交椅或凳板上納涼談天,也有一些小孩子們在嬉戲追逐,空氣裡充滿著大小聲響。這些都是跟他們所居住的鄉下不同。他們家平時雖然和一般農家的早早就寢不一樣,但點的燈光總是少數幾盞,聲響也有限,比較起來要寂寞得很多很多。儘管他們也經常地有晚間上街的機會,對於這種景象不算陌生,但是仍然使他們的心中起一種擺脫寂寞後的輕快親切感。

  他們從廟前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他們家經常交易的商號有陵源號和榮陽號,都是在下街。但是,當他們剛來到中段時,南邊的街路一幢房子的特別景象吸住了他們的注意。那是他們所熟悉的茶棧之一,平時它是大門深鎖,非到有遠地來的茶販租用,門只為屋主的出入而開關。此刻呢?上邊懸掛著一盞大洋燈,下面是黑壓壓的一群人,似乎有個人在講著什麼,聲音微微可聞。

  兄弟兩人相對看了一眼,便走向那家茶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