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鐘肇政 > 魯冰花 | 上頁 下頁
五〇


  【附錄:傳火炬的長跑者——鐘肇政】

  (節錄自民視:飛躍2000!作家身影(二))

  他是電影、歌曲《魯冰花》的原創作者。

  他是得獎最多的作家。

  他異于其它作家,在文學的原野上,屬於長跑選手,專寫長篇小說。

  民國十四年出生桃園龍潭,原讀公學校,而後入私立淡水中學,升學考試失敗,做短暫的國民學校助教,再入彰化青年師範學校,期間生一場熱病,聽覺受損!青少年歲月十分黯淡。

  光復後,考入台大中文系,因聽覺障礙,不得不輟學,回任龍潭國民教師,二十六歲和張九妹女士結婚。

  民國四十年,二十七歲,獨學苦修中國語文,寫出生平第一篇文章《婚後》,投寄自由談雜誌,很快獲得發表,得到很大的鼓舞,從此勤奮筆耕。

  他創作生涯的第一個十年,努力適應中文寫作,擺脫生澀。同時,臺灣文學因政治斷層已久,作家們須自己摸索,因此產量極少。他們因為當局刻意蒙蔽,曾經誤以為自己是臺灣新文學的開拓者,目空一切。但也因自負,使得更有原創性,更具拓荒者的探險精神。這就是戰後第一代本省籍作家的真實面貌。

  他們在缺乏文學傳統火炬照引下,摸黑前進。所以早期,他勇於嘗試、求新、求變,有不可捉摸的特質。

  民國五十年,三十七歲,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于「聯合報」。同年,《濁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濁流》發表於「中央日報」。

  《魯冰花》類似「少年小說」,得過中華文藝獎章,及多項獎項。相較於《濁流》的大河氣勢,屬於涓涓細流。

  《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里」「流雲」)則是寫戰後第一代作家的日本經驗,它揭露當時臺灣人,生命的過去充滿辛酸、屈辱、苦難、挫折;生命的未來也因政治大震盪而迷惘不安!他企圖衝破迷惘,追求安身立命的依憑,開墾這塊心靈地域的荒原。

  他開拓了臺灣文學以歷史經驗出發,創作史詩般的大部頭文學。

  也許思想先於行動,使得這部作品並不成功。但他從此擺脫被殖民的創傷的糾纏,掃除迷惘,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他走入人群,立志讓祖先的樸實刻苦精神再現,讓先民保鄉衛土的血淚哀歌傳誦下去!

  民國五十三年,起稿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他一向以快筆著稱,這部長篇花了十年。

  《沉淪》獲得好評,歸功於葉石濤的「點石成金術」,作為同更的文友,自是期待更高(還記得第一集賴和,有別于中原文人相輕,開創文人相重的臺灣傳統嗎?),在好友嚴厲的批判、督促下,大河裡終於發現了巨石!

  創作大河文學的期間,亦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如《殘照》《輪回》充滿對生命奧秘試探的好奇。《中元的構圖》有現代主義文學的影子《白翎鷥之歌》《馬拉松、冠軍、一等賞》《父與子》則是現代議題。

  他的短篇不曾依理念、關懷對象而窮追深索,不過顯現了勇於接受新事物挑戰的性格,和不斷再成長的風貌。

  但基本上,他的個性是拘謹,謹慎的。他傳承吳濁流以來大氣魄的寫作,確也將火炬傳給李喬!

  他是一個誠實的寫實文學信徒,敬謹的寫出生活的原貌;他沒有主義理論、沒有儀式形式,冥冥之中為獨立自主的文學信念奮鬥,隱約承續了臺灣文學運動的大河中!

  他育有二男三女,在故鄉繼續未完的文學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