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吳念真 > 臺灣念真情 | 上頁 下頁 |
撿骨師廖煌柱 |
|
就像,把靈魂從陰間拉上來一樣。當我們看著那雙平淡無奇的手,很難想像這一雙手可曾經拉起好幾千具屍骨。 一九九六年四月八日,我們來到埔裡的第七公墓,這裡埋葬了三千多具客死他鄉的「榮民」遺骨。這些遺骨,原本是葬在埔裡鎮的「榮民」醫院旁邊。一九八〇年醫院擴建,就把這些屍骨遷葬到這裡來。遷葬三千多座墳墓,意思就是把三千多具屍骨先請出地面,然後再依照撿骨的習俗,一道一道來安置。當時,負責這項大工程的就是廖煌柱先生。他道出了當年這一段現在已經逐漸被人遺忘了的機緣。不過,讓人難以相信的是,撿這三千多具白骨之前,廖師父並不是撿骨師。換句話說,廖師父第一次替人撿骨就是撿這三千多具白骨。他說,當年鎮公所要遷葬這三千多座墳墓的時候,定價是一具三百,結果因為當時撿骨的行情一具市價是七百,鎮公所開的這個價錢太低了,當然沒有人願意承包。後來廖師父知道了,認為這些「榮民」隻身來台、客死異鄉的時候,連一個為他燒香磕頭的親人都沒有,如果到這時候還是沒人願意出面關心他們的話,他們死後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感到淒涼吧!所以,他就找了七八個他所謂的「俗擱大碗」,便宜又好用的老年工人,花了八個月的時間,一點也不馬虎地將三千多座墳墓一座一座挖開,將白骨一副一副地排好,在陽光下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擺上水果、焚香燒紙錢。最後,再把整理好的白骨一一放入金鬥甕裡面。終了,還需依照「榮民」的名字,念一段敬鬼祈福的話。這樣的耐心跟細心,令人佩服! 「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安土重遷的。祖墳可以從商周一直埋到清朝,都是在同一個地點。不過,臺灣人卻不一樣。因為是移民來到臺灣之後,為了生活常常換地開墾,所以常常要遷徙,於是臺灣人的孝順觀念就有所變通。子孫要遷徙,為了不使祖宗沒有人祭拜,通常就開墓撿骨。然後,背著祖先的骨頭遷移到他處。如此一來,祖宗的遺骸就永遠有人祭拜。因為有這樣的習俗,所以才有撿骨師這個行業。我相信過世的人也有一個大家互相疼愛的想法。我們這樣來對待他,他可能也會有這樣的心意來疼愛我們,就是這樣子。」講完話,廖師父又繼續工作去了。 當廖師父用細竹竿跟紅絲線小心翼翼拼湊著脊椎骨的時候,我看到他是用跪的,一直跪著……那時候我才真正瞭解,「互相疼愛」是什麼意思。即便已經是一堆白骨了,猶當他是一個人,連把他擺進金鬥甕的時候,也要讓他坐得安穩、坐得舒服。 廖師父說,開棺後的第一步,就是伸手下去拉屍體的手。男的拉左手,女的拉右手。拉手表示親近友好的意思,當然,也有拉他一把的意思吧。就像把靈魂從陰間拉上來一樣。當我們看著那雙平淡無奇的手,很難想像這一雙手可曾經拉起好幾千具屍骨。 廖師父的助理說,最近因為封棺材的材料愈來愈好,屍體保存完善不容易腐化,「蔭屍」(也就是沒有完全腐化的屍體)愈來愈多。要是拉到那種爛一半的,肉還紅紅地黏在骨頭上的屍體,全身會有一股臭味,回家,臭味都洗不掉。所以,他老婆老是反對他繼續從事撿骨這個工作。不過,他說太太反對也只是嘴上說說,都做這麼久了,還不是天天一起吃飯,一起睡覺。而且,當年要是沒有廖師父,那三千多具離鄉背井的「榮民」的白骨怎麼辦?他說,做這一行,就算是積德吧,福氣留給子孫去用! 午後,死者已經安穩又舒服地坐進了新居,而家屬們也在廖師父的教導下,祭拜完畢,慢慢回家去了。死者就拜託土地公照顧了!家屬們可能馬上就把剛剛才真正跟自己過去的親人拍過肩、拉過手的廖師父給忘記了,可是,廖師父並沒有忘記約定。他傴僂著身子,腰間掛著隨時跟生人互通消息的遠端無線電話機,手上拿著準備為死者遮陽的傘,踩過熟悉的墳堆,又將去拉起另外一個人的手了。把他們從陰濕的土裡,重新又拉回陽光燦爛的人間。這是他拉過的第幾次手?他可能也不記得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