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三毛 > 背影 | 上頁 下頁
親不親,故鄉人(2)


  荷西見我如此憂心忡忡,很不以為然的說:「人,是獨立的,一個中國人不代表整體的中國人,你這麼擔心同胞在外的言行,就是變相的侮辱他們。」

  「可是我是有根據的,我看過太多次像報上《洋相大觀》裡說的事情,天平一樣公正的心,難道自己的同胞還會冤枉他們嗎?」

  「少數幾個不算的。」荷西又說。

  「整團的中國人,整團,聽清楚了!」我叫了起來。

  我在西班牙看過的國人考察團共有三次,單獨來的朋友反而多,水準也好極了,可是讓我永生難忘的同胞就是那些「團」,相處一次就夠結結實實,荷西不在場,才會說出相反的話來,

  「總不能老說自己是日本人吧!」我歎了口氣。

  「你怎麼可以這麼說自己的同胞?」荷西暴跳起來。

  其實我是過分重視國家的榮辱才會有如此的憂念,在外旅行的團體不太可能跟當地人有更深一步的瞭解,別人對我們的印象也是浮面的。吃飯,行路,談話,甚而臉上的表情,都可能是別人衡量我們的標準。我過去所見到的許許多多有辱國體的同胞行為如果不寫出來覺得違青了自己的良知,這篇文字可能絕不討好,連荷西這個看不懂中文的人都不高興我寫,我的同胞們看了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我們不是聾子

  兩年半以前我回國去探望父母,家人帶我去飲早茶,走進那一幢擠得水泄不通的大餐廳,一陣亂哄哄的吵鬧喧嘩撲面而來,幾乎將人襲倒。鄰桌又坐了一群談生意談得拍桌對罵幾乎大打出手的客人,在那樣令人神經衰弱的噪音裡我們全家默默的吃了一頓,彼此沒法交談一句。出來時在街上我生起氣來了,臉色僵僵的,父親長歎一聲對我說:「不要氣,如果這種事也要氣,身體還可能健康嗎?」

  「這是消極的說法。」我大不以為然的說。

  「咦,你要怎麼樣?在公共場所說話太大聲的人難道抓去坐牢嗎?」大弟說了。

  「不安靜不給他上菜。」我說。

  全家笑得一塌糊塗,我的小侄女突然說:「我們在幼稚園就是這樣,誰吵就不給點心吃。」

  這些事回想起來心裡還是遺憾,進過幼稚園的人怎麼都不上餐館呢?

  在國外,我一共跟三個旅行團體有過接觸(那時候叫考察團),有的是間接的友人跟團來,有次是給拉去做零碎翻譯,還有一次是國內工商界組團來,當時我尚在給一家商業雜誌寫稿,總編囑我去旅館看看寫一篇訪問。

  旅館的大廳本來是一個公共場所,偶爾大聲說話並不犯法,可是同胞們一團總是二十多個人,大家目中無人的「喊話」,聲量驚人,四星高級旅館寧靜的氣氛因為同胞的入侵完全破壞,一些原先在看書或閱報的其他旅客在忍無可忍之下大半向我們輕藐又憤怒的瞪了一眼無可奈何的離去。

  有一回我實在是窘迫不下去了,非常小心的微笑著向幾位中年同胞說:「我們小聲一點說話好吧?」這句話說出來我臉就先紅了,覺得對人太不禮貌,可是聽的人根本沒有什麼反應,他們的聲量壓過了我太多,雖然我的性情並不太溫柔,可是總不能出手打人叫他們閉嘴吧!

  大聲談話不是人格上的污點,絕對不是,可是在公共場所我們會變成不受歡迎的一群,所到之處人人側目皺眉,這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吧!

  為什麼不有備而來

  俗語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旅行本是增長見聞最直接的吸收方法。現在的世界跟古代不同,有關各國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的資料多不勝數。我個人的旅行方法是先看書,看地圖,大略瞭解了要去的國家是怎麼個情形,然後再親身去印證一番,我發覺用這種方法去行路比毫無概念的進入一個陌生國度亂闖的收穫要多得多。

  碰見過很多遊遍歐洲再來到西班牙的同胞,交談之下,他們所遊所看的各國印象都很混淆,說不出什麼有見地的感想,更有些人連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這當然是因為奔波太烈,過分走馬看花必然的結果。可是如果在家中稍稍念念書本再來,那麼遊覽時間的不夠消化是可以因為事先的充實預備而補足的。

  親耳聽過國內帶團來的先生將西班牙最著名的古城多雷托叫做「鄉下」,在旅館宣佈:「明天要去鄉下旅行,參加的人請繳十五塊美金。」

  「鄉下」是什麼地方,離馬德里有多少公里來回,有些什麼古跡文化和背景,帶隊的人自己都說不清楚。

  去了「鄉下」回來的同胞在看過了大畫家格裡哥的故居名畫,古城無以倫比美麗的建築、彩陶、嵌金手工藝種種令人感動不已的景象之後,居然沒有什麼感想和反應。這情形令我訝異非常,我覺得這是導遊的失職,他帶領了他的羊群去了一片青草地,卻不跟這群羊解釋——這草豐美,應該多吃,可是羊也極可能回答牧羊人:我們要吃百貨公司,不要吃草。

  這只是我看見少數同胞對文化的無感,並不代表我所認識的其他知識份子,這是一定要聲明的。很可惜知識和財富往往並不能兩得,有家產的暴發戶並不一定有家教,而出得起龐大旅費跟團來旅遊的往往是這批人占大多數。請你一定要給小帳

  我的兩個間接又間接的朋友跟團來到馬德里,這是一對年輕的夫婦,兩人都在台做外銷生意。他們一抵達旅館便馬上打電話給我,我一分鐘都沒有耽擱就坐車去了他們下榻的旅館。

  當我跟他們見面時,旅館正在分配房間給這群同胞,頭髮已花白了的茶房將這對夫婦的兩個大皮箱提進房間,有禮的平放在擱箱架上。這兩個朋友就管跟我說話,無視於已經稍露窘迫垂手立在一旁等小帳的人。

  當時我想他們可能沒有當地錢,所以很快的掏出錢來給了茶房並且謝了他一聲。

  「什麼?還要給小帳的,這種習慣不好。」那位太太馬上說了。

  「住進來提箱子給一次,搬出去提箱子再給一次,就好了。」我說。

  「我們跟團來的,說好一切全包,這種額外的開銷不能加的。」她不但沒有謝我,反而有些怨怪我的口氣。

  我突然很討厭這個說話的太太,入境隨俗是天經地義的事,她如此固執,損失的何止是那幾塊錢小帳。

  我也是個節儉的人,婚後每年回馬德里去一次,住同樣的旅館,裡面工作的人總還記得我,原因很簡單,我離開的時候總是給小帳,連接線生都不忘記她,因為經常麻煩的人往往是這位小姐。小帳一共加起來也不過幾十塊錢,換來的態度卻是完全不同的。

  堅持不付小帳的同胞太多了,我們何苦在這件小事上被人輕慢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