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齊邦媛 > 巨流河 | 上頁 下頁 |
七六 |
|
回到臺北,先借住在鐵路局電務科長鄭兆實先生的家。大約一個月後,帶著我們最早買的家具,一桌、兩椅、一張雙人床和小櫃,搬人我們的第一個家——奉準將臺北電務段一間大倉庫用甘蔗板隔成兩家,暫用宿舍靠街的一戶,另一戶是新科長李枝厚先生一家,有六個小孩,全是很好的中小學生。 臺灣糖業公司出產蔗糖,賺回大量外匯是國家收人最大的經濟來源之一。榨糖副產品用來大規模養豬,制甘蔗板等等,對臺灣的貢獻真是巨大無比。而臺糖生產的甘蔗板,在當年解決了無數新來人口的居住問題。唯一缺點,當隔壁家孩子嬉戲玩鬧,推了隔間用的甘蔗板,我這邊的屋子就變小了…… 我記得那隔成三小間的新家,外面是厚重的木板牆,位於很熱鬧的延平北路口,右邊是警察派出所,與鐵路局隔街棺對。牆外一條街通往後火車站,半條街擺滿了攤販,最多是布販。還有一些菜販。早上買菜人潮之後,布販開始大聲用閩南語吆喝,「一尺二十塊!一尺二十塊!真俗!」伴隨著把裹著木板的布匹展開,啪啪地摔在攤子上的聲音,十多個聲音此起彼落她一直喊叫到下午兩點左右,拉黃包車的嚷著「邊啊!邊啊!」灌滿了我的陋室。 不去上班的週末,牆外的生意更是鼎沸,常常我只得逃出去到處逛,沿著延平北路往下走,到迪化街,再遠望淡水河入海口。看熟了臺北開埠的商業舊街,和在湖南、貴州、四川逃難時所見的城市很不相同。臺北的店面比校小,緊緊靠著,很少門洞、橫匾之類的間隔。前半段以布店和金店最多,後半段以乾貨為主。有時,我們會走一半路右轉到圓環,開始喜歡肉羹和炒米粉。但這些吃食和東北人的餃子一樣,在四川人心中,是不能當飯吃的。我們晚上一定要在那加搭的小竹棚廚房燒飯煮個湯才像個家。 晚上飯後,裕昌去修各種送來的真空管收音機,我讀著帶回家的書。有時我會寫一點日記,每提起筆,心中就洋溢著悲秋意味的憂傷,過幾天再看看就撕掉,不合自己的文學標準。 這樣的日子過了將近兩個月,突然接到爸爸寄來快信,說媽媽帶兩個妹妹將在月中到臺灣來看看,上海生活已很不易應付了。 聖誕節前數日,媽媽先帶小妹乘飛機到,大妹跟韓春暄伯伯一家帶著家中行李搭太平輪隨後亦到。住在我那陋室雖不夠舒適,卻是我一九四四年離開重慶去樂山上二年級之後,真正和媽媽一起過自己的日子,吃自己想吃的「小鍋飯」,喜怒哀樂可以如此單純,幸福的團聚。 大陸是回不去了,爸爸在臺灣的朋友幫我兩個妹妹辦臺北一女中插班手續。寒假後,甯媛上初三,星媛上初一,比後來的人早一些安頓。京滬漸漸撐不住了,政府遷至廣州辦公,事實上已作遷臺打算。爸爸直到大勢已去才搭最後飛機來臺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