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龍應台 > 這個動盪的世界 | 上頁 下頁 |
三六 |
|
§詩人拎起皮箱 ——瑞士國際筆會後記 柳條柔軟的垂入水中。一隻肥胖的母鴨趴在石塊上曬太陽,身邊圍繞著十幾球毛茸茸的鵝黃。母鴨伸伸翅膀,短短的腳一晃一晃走到水邊,「卟」一聲跳進湖裡,比拳頭還小的鵝黃乳鴨搖搖擺擺,也「卟卟」的一隻一隻跌進水裡去。 旁觀的人越來越多,在堤岸上圍成下環,個個伸長了脖子,喜悅的看著在柳條間漂浮的鴨子。 「嘿!總共有十六個乳鴨哩!」 「怎麼母鴨是白的,小鴨是黃的?」 「哎呀,那只小的夾在樹枝裡了……」 人們嘰嘰喳喳的說話,各種語言都有: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土耳其語、日本語,還有我完全聽不懂的,大概是斯拉夫語。不同的人種,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面對著湖光鴨影的臉上卻透著一樣的表情:歡喜、寵愛、興奮。從遠處看,會以為這岸上一群人來自同一個小村子,正在交頭接耳的談些什麼村裡閒事。 是這春日的下午,幾隻站都站不穩的小乳鴨,牽引了人心中對生命的敬重與感動吧!而堤岸上這些人所屬的國家或許正在打仗,屠殺對方的兄弟姊妹呢! 在瑞士Lugano湖的鴨岸上,有五百多個作家,或者多多少少與寫作有關的人,聚集在一起,希望宣揚他們對生命的敬重與感動。這是第五十度的國際筆會。 離開幕酒會還有四小時,踱到會場,一抬眼就看見屋簷上七八幅巨大的油畫國旗;筆會國當然不只七八個,這幾幅只是象徵它的國際性吧。 四個小時之後,我去參加開幕,發現國旗不見了;八面都悄悄取了下來。大部分的與會者根本就沒看到任何國旗。 從籌辦秘書手中接過一杯香檳,我問她:「露琪亞,怎麼下午的國旗卸走了?」 她很謹慎的說: 「有人抗議怎麼他們的旗子不在裡面,所以我們乾脆全部拿下。省得麻煩!」 辦理報到的桌旁擠滿了人,亂成一團。一個日本女作家對我微笑:「我是寫小說的,你寫什麼?」 我說:「我寫小說批評。」邊說邊覺得這遊戲好玩,有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味道。 「啊哈!」她大叫一聲,萬分驚喜的從皮包裡掏出一本書來放在我手上:「這是我的小說——」 又掏出一本筆記:「這兒有白紙——」 又掏出一支筆,塞在我手心: 「這兒有筆——」 她把姿態擺好,看著我說,「您是個批評家,我是個小說家,太好了。請訪問我吧!現在就可以開始——」 側著耳朵,依稀聽見背後的談話: 「你是西德記者?我是嘰哩呱拉。你好。我出過二十本小說,有些已經翻成德文,賣得很不錯,一天到晚要為讀者簽名,哎呀,忙死了。下個月我應邀到你們那兒演講,你要不要訪問我?這是我的名片,這是我的剪報……」 到角落裡去取果汁,看見南非的團員之一,一個肥胖的中年婦人,穿著一身鮮紅的衣裙。 看看她的名牌,問她:「您寫些什麼?」 「我出過十三本小說,我在南非很有名的,」胖女人頓了一下,很僵硬的笑兩聲,繼續說:「我以為我已經很出名了,但顯然您並不知道我,哈哈,可見得我還要努力。世界性的知名度才是我的目標。」 「文學沒有國界;它必須超越任何政治糾紛,在國與國之間無礙的流通。」 這是國際筆會宗旨的第一條,揭示一個理想:希望文學能把人從政治、種族、宗教種種的偏見與仇恨中提升出來,至少在文學的領域裡,人是平等而相互尊重的。作家是社會的發言人,把世界各國的作家聚在一起,當然是希望筆的力量可以取代刀的力量,撤除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藩籬。 實際上的國際筆會卻與理想差距很遠。1986年在紐約開的筆會,主辦者因為政治原因而極力排擠、侮辱臺灣的代表團,臺灣(尤其是政府)本身要為自己的受辱負絕大部分的責任,主辦筆會的紐約文人卻也在自打耳光;以一己的意識形態來打擊「敵人」,製造另一種藩籬,與國際筆會的理想背道而馳。 今年的筆會,整體說來平淡無事。主辦者是小國瑞士中的一個小鎮,只有兩萬人口的Lugano。小地方的人大概連大陸與臺灣的國旗都搞不清楚,沒有什麼討好誰、排擠誰的政治意圖。但是今年的筆會,即使在它的平淡中,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世界大同是個遙不可及的神話、幻想。 都要講媽媽教的話——藩籬之一 今年的大會主題是「作家與邊界文學」。出題的大概是說義大利語的人,「邊界文學」一詞譯成英文時(Border Literature)根本令人難解。對於一個英國人,「邊界文學」望文生義指的大概是蘇格蘭文學。對於一個美國人,「邊界文學」根本不通,如果把border用frontier來取代,指的又是「墾荒文學」,美國開國早期的文學。 而這兩種涵意又都不是出題者的原意。大會主席是瑞士意語與羅曼敘語筆會的會長,他所說的「邊界」指的是「藩籬」,阻礙人與人溝通的疆界。在致詞中他一再的強調:「只有文學能拆掉所有的疆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