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龍應台 > 這個動盪的世界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7—— 沿著大衛王大街走向邊法城門,大衛王飯店就在右手邊。進進出出的不再是身穿制服的英國官兵,而是背著錄攝器材的各國記者,他們來為今天的耶路撤冷作歷史的注腳。 歷史的面貌詭譎難辨,或者說,歷史根本沒有面貌,只有面具,無數個面具。 當年炸死英國官兵的猶太恐怖分子,譬如比金,變成日後以色列的政治領袖。當年暗殺以色列政要和運動員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譬如阿拉法特,成為今日巴勒斯坦建國的政治英雄。 恐怖分子和英雄領袖的差別,恐怕只印證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規則吧!而當這些由恐怖分子蛻變為政治領袖的人風度翩翩地坐下來開會時,與他們意見不同的新恐怖分子又悄悄從他們身後竄起,像一個受了詛咒的惡性循環。 最詭譎的,莫過於面具的交換。猶太人曾經是歐洲的孤兒,他的流離使世人同情,他的艱苦建國使世人鼓掌,但是,猶太人有了歸宿之後,巴勒斯坦人成為新的猶太人——現在輪到他們流離失所,他們飽受寄居國的歧視,他們沒有國家的保護。巴籍作家Fouaz Turki在《失去繼承權的人》中寫著: 今天,兩個巴勒斯坦人碰在一塊兒,馬上就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胞感,我們渴望團結,團結在一起承擔痛苦……以前所分隔我們的階級身分完全消失了…… 「天涯淪落人」曾經是猶太人,現在,是巴勒斯坦人;猶太人的幸福,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巴勒斯坦人的痛苦上。所以阿拉法特在1974年說,歐洲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對猶太人欠了道義的債,良心不安,但是這個債,卻要巴勒斯坦人來代償。 阿拉法特實在一針見血,歷史對巴勒斯坦人確實是不公平的,可是,誰說歷史的規則是公平的呢? ——8—— 1993年10月28日,以色列人米拉其離開他那由鐵絲網圍起來的屯墾區,步行到鄰近阿拉伯人的村子裡去買雞蛋。阿拉伯人的雞蛋比較便宜。 沒有多久,人們就發現米拉其焦黑的屍體。反對以色列和談的回教激進分子「哈瑪斯」殺了來買雞蛋的米拉其。 米拉其的朋友們,心情激動的猶太墾民,沖進阿拉伯人的小學,一把火燒掉了教室。 猶太人殺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殺猶太人。 以色列人殺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殺以色列人。 西元1993年。 ——9—— 經過長途的曠野跋涉,摩西和以色列人來到了迦南的邊緣;迦南,神所許給他們的土地。 摩西挑選出12個精英作為偵察,出發前諄諄告誡:「你們去窺探迦南地;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在之處營盤還是堅城……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民數記》十三:十七——二十) 12個人潛入迦南地,花了40天的時間偵察研究。回來時,帶來一支葡萄藤,藤上所結的葡萄粒碩大如鬥,得由兩個人用棍子穿起來抬著走。葡萄,還有鮮豔的石榴和無花果,疲憊的以色列人展開笑顏:是了,迦南是個「流奶與蜜之地」。 殺戮開始。 ——10—— 有點冷。 哭牆邊上人影稀疏了,白石屋裡暈黃的燈一盞一盞熄滅,遠處沙漠和天的交際處出現幾點星光,驢子和馬都在溫暖的槽裡歇著。月光籠罩下的耶路撤冷,迦南,寧靜得像雪中的鵝毛飄下。 1993年9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