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劉墉 > 漂泊的人生 | 上頁 下頁
從國看家


  去年底,美國教育電視臺,做了一系列有關自由中國的報導,廣泛地介紹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其中有一句旁白,聽了令我十分不愉快,那是當片子介紹到有關臺灣的公害污染時所說:

  「臺北,世界上住起來最不舒適的地方之一。」(One of the most uncomfortable places in the word for living)

  這句話一直掛在我心裡。某日特別提出來和十七歲的兒子討論,哪知道年輕人居然眉頭一場:

  「有不舒適的城市沒關係,問題是那裡是否也有著最不舒適的家庭?」

  兒子說這句話或許並沒怎麼經過大腦,對於我來講,卻有如當頭棒喝。

  「可不是嗎?國家、國家,一國的情況不常也反映在家庭裡嗎?」

  我們有著八百億美金的外匯存底,造成驕奢逐利的社會,卻無法改進環境的品質。許多人只知求取個人的利益,不顧群體的發展。只求車內的舒適,不顧車外的污染;只求關起門來,享有室內的安寧,卻不管自己在外面製造的噪音。

  問題是,當我們關起家門,門內是不是也反映了這樣的社會情況呢?

  我們的家庭可能擁有比西方人高得多的儲蓄。可是室內再不然就是多年一成不變的陳設,再不然則動輒數百萬元裝潢,結果卻顯得雜亂無章,沒有表現出個人的風格與品味。正如同我們所居住的都市,有一棟棟看來不錯的建築,卻常未能表現出民族的風格與整體的諧調感。

  我們的廚房可能有美國的不沾鍋、英國的藍花瓷,卻見那鍋盆爐臺,滿是油垢黑煙,家裡除了宴客,用的常是塑膠腕盤。

  我們的客廳可能有柚木畫櫃、紅木傢俱,裡面卻堆著過時的報紙、喝空的酒瓶和準備用來裝垃圾的各種購物袋。如同我們新建的文化中心、美術館,可能有最昂貴的硬體設備,以及貧乏可憐的收藏與演出。

  我們號稱有敬老尊賢的美德,許多家中的高齡長者,卻成天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到吃飯時才被「請」出來,平常難得有年輕人「領著」出去散步、旅遊。如同我們有許多國寶級的藝術大師,卻只見政府要員一年一度前去拜夀,平時則乏人問津。

  我們的子女,一方面希望得到父母「中國式」無微不至的照顧,一方面要求「西式」的民主與放任。如同職員要求公司有日本式的升遷與福利,卻又追求美國式的跳槽與個人自由。

  我們的父母可能一面交給子女過多的零用金,一面下達十八世紀的專制令,自己卻又早上坐號子,晚上在酒廊,如同……

  總之,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集合,當我們大聲疾呼國家要現代化的時候,是不是能先由家庭做起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