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一路走來一路讀 | 上頁 下頁 |
一一 |
|
§戰爭不知道浪漫 ——美國國家戰俘博物館記之一 安德森維爾在佐治亞州南部。沿著75號州際公路南下,經過南方重鎮梅肯——當年宋慶齡姐妹上學的小城,折上49號公路,開上個把小時,就可以看到在公路左側的戰俘博物館了。 安德森維爾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地方,隱於佐治亞州的漫漫林海之中。一路上我們路過大片的國家森林保護區。從走出梅肯之後,感覺就是越來越偏僻,人煙越來越稀疏。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在一百三十多年前,曾經建立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最大的戰俘營,也是當時生存條件最差、死亡率最高的戰俘營。在南北戰爭之後,這個戰俘營的主管,威爾茲上尉(Capt. Henry A Wirz),成為這次戰爭後惟一以「戰爭罪」處死的人。他的定罪是否恰當,成為美國歷史上一個經久不息的爭論話題。 然而,不論怎麼說,正是安德森維爾戰俘營,在歷史上第一次引起了美國人對戰俘待遇問題的關注。而在19世紀中葉,這樣一種人道關注,可以被稱為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重要印記。 南北戰爭發生在1861年,是美國惟一的國內戰爭。這場歷時4年的戰爭,雙方陣亡高達62萬人,受傷和被俘的數字也十分驚人。直至戰爭結束,曾經有35萬軍人被俘,是此後美國參與的歷次戰爭被俘人員總和的2.5倍。 在戰爭開始後一年,雙方都已經無法承受戰俘的壓力。當時的聯邦軍隊,也就是北軍的司令格蘭特將軍,和南軍將領羅伯特·李將軍,都畢業於「美國黃埔」——著名的西點軍校。他們對於戰爭中產生的類似問題,因循傳統,有他們之間正常的溝通方式。於是在1862年7月,兩方將領達成了一項交換戰俘的協定,那就是著名的「迪克西-黑爾協議」(Dix-Hill Cartel)。在這個協議裡規定,雙方被俘的軍人,必須在被俘10天之後相互交換。士兵與士兵交換,軍官與軍官交換。這樣,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雖然雙方都有被俘人員,卻不需要規模巨大的戰俘營。 南北戰爭的雙方,各方面條件非常艱苦,士兵的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戰俘營的狀況更是等而下之。然而,戰俘交換計畫的執行,卻在無意之中沖淡了戰俘營存在的嚴重問題。戰俘快速地流動,條件再差,他們也只不過待幾天。可是,戰俘營問題在南北戰爭結束的兩年前,突然變得嚴峻起來。 在「迪克西-黑爾協定」中規定,雙方戰俘在被交換釋放之後,必須離開戰鬥隊伍,「還兵為民」。聯邦軍隊的被俘人員,在被釋放之後,基本上都回到了北方的老家。可是,由於戰鬥主要發生在南方土地上,因此,南軍的被俘人員在交換釋放之後,有相當高的比例又重新投入戰爭,事實上形成了南軍的「違約」。這就使得北軍逐步放慢了釋放俘虜的步伐。終於,1863年5月,北軍單方面停止了協議的執行。這樣,戰俘營人員暴增,他們不再是熬一熬住上幾天就能出頭的短暫「住客」。各個戰俘營原本的惡劣生存條件,被突然產生的擁擠惡化了。 安德森維爾戰俘營是其中狀況最差的一個。第一個到達這個戰俘營的北軍戰俘,是在1864年2月,可是,此後的幾個月,差不多以每天400人的速度遞增。在6月底,這裡已經有了1萬名戰俘。這個數位曾經就是這個戰俘營計畫中的最大容量。可是,最終,它竟然被擠入了4萬5千人。 在博物館小小的後院盡端,是一堵「照壁」式的戰俘浮雕和雕塑。我們繞到它的後面,眼前突然展開一片幽靜的峽谷。四周是森林,平緩的山坡順勢向中間下陷,一條不過一兩英尺寬的小溪流,穿穀而過。今天,這樣一片景致無疑是賞心悅目的。可是,沒有人站在這裡會感到輕鬆。這就是當年的戰俘營營地。136年前,4萬5千名北軍戰俘,就是被命運拋到這裡,自生自滅。 在這26英畝的營地裡,從來沒有營房,僅有的構築物,就是圈起他們的圍欄。戰俘營不發任何生活用品。所有的戰俘,只能用自己隨身帶來的衣服毯子,用幾根樹枝,為自己支起小小的「營帳」。今天,在一個角落,向參觀者展示了幾個這樣的「帳房」。只見在冬日的寒風中,小塊的破布在那裡嗦嗦飄蕩。許多人則根本沒有任何可以遮蔽風雨夜寒和南方烈日暴曬的材料。食物不足,醫藥奇缺,衛生條件惡劣到極點。到戰爭結束時,這兒共有1萬3千名戰俘死去,死亡率高達29%。 在當時的條件下,面對如此巨大的一個戰俘營,戰俘營主管威爾茲上尉手中,根本沒有合理維持它的人力物力。戰俘營中的混亂可想而知。不僅有饑餓傷痛病弱和死亡,戰俘中也出現打架偷盜甚至謀殺。最後,戰俘營的日常管理和維持秩序,就只能依靠戰俘們自己的組織。在安德森維爾戰俘營存在的一年多時間裡,發生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戰俘中的一起重大搶劫謀殺。為首作案的6名戰俘,被戰俘自己組織的執法隊逮捕,由戰俘組織的法庭審判,被24名戰俘組成的陪審團宣佈有罪並判處死刑。 威爾茲上尉同意提供搭建絞架的材料。在死刑執行那天,他最後一次請求戰俘們寬恕這6名被告,被戰俘們拒絕。威爾茲上尉最後只能請求上帝關照他們的靈魂。今天,在安德森維爾戰俘營的墓地,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那6名在這裡被絞死的謀殺者的墓地。6塊白色的墓碑單獨一溜地站在青草地上,就像當年他們一起站在絞刑架下。 這是1864年,距離「日內瓦戰爭公約」還有整整64年。當時,在戰爭的非常狀態下,人們還沒有清醒地要求人道對待戰俘的理性思考。威爾茲上尉,就其個人來說,始終沒有發現他有貪污或克扣戰俘營經費的情況,也並沒有發現他有惡意折磨戰俘的劣跡。可是,那些逃跑後被抓住的戰俘,曾普遍受到長時間捆綁在柱子上,甚至受到雙手懸吊的體罰。在當時,人們認為,對於「逃亡」,這樣的懲罰是「不過分」的。 這個戰俘營在1865年4月,隨著戰爭的結束而關閉。威爾茲上尉被判處死刑。他是美國第一個由於「虐待戰俘」這樣的「戰爭罪行」被處死的人,也是南北戰爭後惟一因「戰爭罪」而處死的人。臨死之前,威爾茲上尉說,「我擔任的職責是艱巨的,也是不愉快的。但是,我感到欣慰的是,沒人能夠為那些我所不能控制的事情而指責我。可是,我卻不得不承擔眾怒。戰俘們為自己遭受的苦難而需要發洩復仇。」有關「威爾茲上尉之死」的歷史爭論由此而起。 爭論的焦點是,戰爭罪責的承擔者究竟應該是誰。除了相關的軍隊領導人,以及當時戰爭期間的嚴酷條件以外,當時人們的人性覺醒的程度,都是造成悲劇的原因。南北戰爭時期,戰俘的待遇普遍都很低。絕大多數戰俘營的死亡率都在15%以上。由聯邦軍隊管理的,關押南軍俘虜的紐約州埃爾米拉戰俘營,死亡率也高達24%。那裡的高死亡率,是由於冰天雪地中的戰俘營,沒有提供給戰俘足夠的禦寒設施,他們大多是被凍死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