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西班牙旅行筆記 | 上頁 下頁 |
七〇 |
|
1941年,佛朗哥對德意實在是應付不過去了,他給了德國四萬七千名所謂「志願兵」,他們用德國裝備、由德國人指揮,參加進攻蘇聯,有幾千人陣亡。1944年,佛朗哥撤回了這些「志願兵」,應付希特勒的說法是,只要願意留下的,我讓他們留下。這是佛朗哥在整個「二戰」期間,對德國最算得上實在的一次回報。既然是「志願兵」,那麼,就像「國際縱隊」一樣,「志願兵」參戰,並不等於他們的祖國作為國家參戰。西班牙還是中立國。就在1944年,邱吉爾在英國國會上說,「毫無疑問,假如西班牙在這危急關頭向德國獻媚或屈從於壓力,我們的負擔要重得多。最要緊的是讓西班牙維持中立」。 1942年11月,盟軍發起北非戰役。盟軍能否順利登陸北非,英屬直布羅陀成為一個關鍵。直布羅陀幾乎就靠著西班牙。它曾是北非的阿拉伯人侵略西班牙的跳板,現在盟軍要利用它來進攻北非的德軍。羅斯福首先通過信使親自向佛朗哥保證,盟軍絕對不會侵犯西班牙。可是,盟軍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於佛朗哥能不能堅守中立。 直布羅陀島是一塊岩石,卻至關緊要。這個時候,上面每一寸土地都密集地壓滿了盟軍的戰備物資,整座山被挖空,裡面裝滿了軍備。在這塊岩石的機場上,停了上千架戰機,周圍有三百一十艘美國海軍的軍艦和二百四十艘英國軍艦,外加五萬士兵。這些「軍情」全在西班牙的眼皮底下。盟軍根本無法對自己進攻北非的軍事準備向西班牙保密,因為那裡需要勞工,有六千名西班牙人每天白天在直布羅陀幹活,掙盟軍的錢,晚上回到西班牙的家中。所以,不僅是佛朗哥的軍事中立,就是他的緘默,對同盟軍的北非戰場,都萬分重要。 照美國國務卿赫爾後來的說法:「沒有西班牙的中立,我們不可能攻入非洲。」 佛朗哥用自己的中立和沉默,幫了盟軍北非戰役一個大忙。盟軍司令艾森豪將軍記住了這一點。十年後的1953年,當了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力主國際社會接納西班牙,美國在西班牙設立了軍事基地,西班牙以此為契機走上了向歐美開放的道路。 除此之外,西班牙在「二戰」期間成為難民的通道,對難民的種族國籍不加區別。佛朗哥下令,凡祖先是在光復運動後被驅逐出西班牙的猶太人,所謂塞法迪人(Sephardim),都可以進入西班牙,西班牙國境向他們開放。我們無從得知,是什麼讓佛朗哥顧念西班牙人四百年前的舊情。隨後,他又對手下人說,所有猶太人都是塞法丁人。法國猶太人只要逃過比利牛斯山,就能進入西班牙、就安全了。根據戰後猶太人組織的確認,有檔證明的就有將近六萬猶太人因此獲救。1944年初,還有大量法國人通過西班牙進入北非,成為抵抗運動的「自由戰士」,佛朗哥為此受到德國的嚴厲警告。美國有一個民間組織,在羅斯福總統夫人支持下,戰爭初期派人進入歐洲,搶救遭受迫害而可能喪生的科學家、藝術家等精英,他們的出逃,也是通過法西邊境的西班牙官方關卡,進入西班牙。 1943年之後,佛朗哥越來越明顯地偏向盟國。他甚至給英國首相邱吉爾寫信,建議由他出面斡旋,以結束戰爭。今天有的歷史學家指責佛朗哥是「滑頭」,看風使舵,想參加「勝利者俱樂部」。據佛朗哥身邊的人說,佛朗哥認為,假如盟軍贏了,由於他在西班牙實行的制度,他料想戰後盟國不會善待西班牙;可是,假如希特勒贏了的話,那西班牙就更完了。德軍要是進入西班牙,就永遠也不肯出去了。他可不想看到西班牙變成德國人的奴隸。 從1939年到1945年,整整六年,佛朗哥軟硬兼施和希特勒周旋。德軍始終沒有進入西班牙一步。 不管怎麼說,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西班牙原本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一個弱國。也不論佛朗哥本人動機如何,佛朗哥確實在利用他以前和德意的良好關係,軟磨硬泡,艱難地拖過整整六年,使得西班牙免于成為世界大戰的戰場。今天沒有人能否認,對於西班牙,這是當時能夠期待的最佳結果。 佛朗哥在「二戰」期間的中立,不僅使得西班牙免於戰火,也使盟國得益,等於間接協助了盟軍。於是,戰後盟國在對待佛朗哥的問題上,就顯得躊躇和意見分歧。實際上,這也使得歷史學家對佛朗哥的評價開始複雜起來。 很自然,對佛朗哥持最嚴厲態度的是法國。雖然1939年流亡法國的五十萬西班牙人,在幾個星期之後,就回去了一半,留下的也有一部分去了其他國家。可是在法國,仍然有著西班牙最龐大的流亡隊伍。不僅如此,法國還有著西班牙的三個流亡政府:西班牙流亡政府、要求獨立的巴斯克地區自治政府以及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自治政府。所以差不多可以說,有一個和佛朗哥有深仇大恨的小西班牙,滯留在法國。他們在法國政府內形成很強的遊說力量。再說,很多西班牙流亡者曾經參加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成為法國英雄。雖然這個法國境內的小西班牙社會仍然在進行激烈的內部派別鬥爭,但是他們對佛朗哥政權的仇恨是一致的。法國堅決要求戰後盟國一致行動,切斷對西班牙的一切政治經濟聯繫,置佛朗哥的西班牙于死地。 「二戰」之後的世界局勢馬上轉入「冷戰」時期,世界在重新組合。佛朗哥原本希望,通過「二戰」中西班牙的中立和後期對盟軍的傾向,或許他能夠借此機會被戰後國際社會接受,這樣對西班牙的經濟發展會有好處。對佛朗哥來說,好像這也不算是什麼奢望。相比內戰剛剛結束的1939年,他至少並沒有變得「更壞」,應該說,還變得好一些了。在1939年,大部分國家不是都和佛朗哥的西班牙維持外交關係了嗎? 佛朗哥的指望顯然是落空了。1946年,在主要是法國的堅持下,聯合國的所有機構把西班牙排斥在外。於是照歷史學家們的說法,佛朗哥很有耐心地開始戰後新一輪的跋涉。 對於內戰後的西班牙流亡政府,這也是最好的一次機會,就是借「二戰」之後反法西斯的熱潮,先把佛朗哥掃在德意法西斯一堆,再尋求國際社會的幫助,把佛朗哥一起掃掉,然後流亡政府可以回去「坐正」。然而,在英美兩國看來,是不是掃掉佛朗哥,當時判斷的依據只能是「對世界和平威脅」的程度,而不是社會制度。如若論社會制度的話,當時的蘇聯更首當其衝。從「二戰」的經歷來看,英美認為佛朗哥的西班牙,和納粹德國以及法西斯義大利,顯然是有區別的。以這個「和平威脅」的標準來考察,英美判斷未來的所謂「和平威脅」與其說來自西班牙,還不如說是來自蘇聯。而西班牙恰是蘇聯的死對頭。 佛朗哥從1936年起兵後,在北部城市布林哥斯(Burgos)宣佈成立西班牙政府,整整統治了這個國家四十年。看西班牙歷史書,總是看到歷史學家們對佛朗哥的評論中要提到「複雜」二字,又常常是不願意再多說什麼。所謂複雜,其實就是如佛朗哥的西班牙在「二戰」中的狀況等等,不宜簡單地全盤否定。而人們不想深究的道理也很簡單,就是不論是德意幫佛朗哥打內戰、不論是內戰後對共和派軍民的報復屠殺,還是佛朗哥在西班牙維持的長期專制統治,都使得沒有一個愛惜自己聲譽的人,願意為佛朗哥說什麼好話,實在不值得為了佛朗哥壞了自己的名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