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如彗星劃過夜空 | 上頁 下頁
三八


  現代經濟在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事實上是還沒有完全瞭解它。它多次在人們喜出望外的時候,突然呈現可怕的面貌,出現類似大蕭條這樣無可駕馭的災難。人們雖然有幸能夠渡過這些難關,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對它是否具有信心,在那個時候,兩種態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可是,美國顯然還是要感謝漢密爾頓的這種信心,因為,現在看來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傑佛遜他們希望美國躲避在一個浪漫田園裡,維持世外桃源式的農業社會,事實上最終是不可能做到的。

  經濟就像是一駕獨立的馬車,它駛向一條新的道路,就帶出一片新的風景,有鮮花原野,也有狂風暴雨。漢密爾頓顯然為美國帶來轉機,讓美國以驚人的速度,在歐洲恢復信用。國內經濟開始繁榮,美國開始生氣勃勃地轉動起來了。可是,這條道路也必然帶來另一片風景。

  證券買賣的投機風潮很快出現。1791年獨立日,美國第一銀行股票上市,投機風潮達到頂點。一些獨立戰爭的老兵們傻在一旁,看著瘋狂搶購股票的人潮。股票價格猛漲。漢密爾頓試圖通過他一貫的方式,匿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告誡大家股市可能崩盤的危險前景。可是在周圍眾多發財故事的刺激下,這種警告當然沒人要聽。結果,第二年2月,暴漲五個月的股市突然大跌。美國面臨經濟危機。此後,美國還有過幾次類似的金融大風潮,幸而漢密爾頓並不只沉溺在成功的一面,也在同時研究歐洲的經驗教訓,有備而來,他動用國家儲備干預,股市逐漸回穩。雖然沒有導致崩潰,可是,仍然帶來了很大的社會衝擊。

  從此,美國在經濟結構上,完全現代化了,類似歐洲的證券市場、交易所和股份公司大量出現,並且以股份公司的形式集資,修建公路、運河、橋樑,興辦製造業。美國開始呈現與建國前完全不同的面貌,像今天說的,經濟起飛了。許多人的生活,被新的社會風潮帶動,向不同的方向改變,美國社會本身也被改變了。

  假如回顧以漢密爾頓和傑佛遜分別為代表的兩派觀點,還可以看到其中一系列不同的觀念。例如在對待戰爭債券的問題上。漢密爾頓把它看做是政府與個人之間的契約,政府不如約償債,契約權和財產權就得不到保障。同時,他把收購債券的所謂「投機者」和出售債券者之間的關係,也看做是合法的契約關係。債券在流通,只要是合法的交易,其中一些人的吃虧和得利是客觀存在,只要是自願、合法,就必須尊重契約為先,而必須忽略它的深究一層的道德探討。股市也一樣,只要是公平的,各人也必須承擔風險,不能因賠本的個人陷於悲慘境地,就對制度作道德探討,甚至否定制度。

  現代經濟制度顯然在引出新的社會問題。在漢密爾頓看來,振興國家經濟,使它變得強大最為重要,而引出的問題只能再進一步尋求解決。他拒絕把目光投向那些被歷史的列車甩出去的人們。

  對於傑佛遜他們來說,新的經濟制度引出的社會問題,直接牽涉到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從而引出他們對這樣的經濟改革本身的質疑和否定。再說,原來就有的憂慮,更因政府權力的擴大而加深。政府是否因此無可避免地腐敗,民眾的自由是否已經被嚴重侵犯?在他們看來,費城會議過去只有短短的四年,憲法批准只有短短兩年,聯邦政府已經呈現出了改天換地的權力。

  其實,雙方提出的問題,都不是沒有意義的。美國從第一天開始,就是不斷處於這矛盾兩極的抗衡和平衡之中。

  當然,是人在發展著經濟,是人的欲望在推動著經濟的發展,而欲望與生俱來。只要這樣的動力存在,經濟就會隆隆地向前沖。到了一定的地步,與其說是人在主導形勢,還不如說,形勢本身遲早會挑選出如漢密爾頓這樣素質的人,在這塊土地上,完成這樣一個過程。

  漢密爾頓的天才,在於他看到了這個趨勢,順應了這樣的趨勢。可是,對立的觀點的存在,使得許多在快速發展中被忽略的問題,永遠有人關注和提出來,這其中包括政府的許可權、政府的腐敗、弱勢群體的權利和社會公平等等。因此在建國初期,相互反對著的兩種觀念,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這不是簡單的對錯關係。

  建國初期,經濟改革也在初創階段,監督制度並不完善。支持漢密爾頓的聯邦黨人,即使是國會議員,也不少擁有國債、股票,還有在私人銀行或公司任職。是否有內線交易?是否以權謀私?加上漢密爾頓的助理也在積極參與投機買賣,於是導致更大的疑問。

  反聯邦黨人在傑佛遜帶領下,質疑漢密爾頓處理外國貸款和他的個人財務問題,在1793年春突然在國會提出彈劾漢密爾頓。漢密爾頓在一個月之內就準備好了有關個人財務的200頁記錄,以表明他的清白無辜。這一彈劾提議沒有在眾議院通過,投了贊成票的只有五個眾議員,其中之一是他以前的合作夥伴詹姆斯·麥迪森。

  當年12月,佛吉尼亞的約翰·泰勒又指控財政部與美國銀行相互勾結,造成政府腐敗。經國會調查委員會嚴密調查,沒有發現帳目上有什麼問題。一直到傑佛遜當總統,一直到此後的歷史學家們的研究,都沒有發現漢密爾頓有「經濟問題」。這些指控和調查部分起於政治對立和鬥爭,可是,在美國政府的新生時期,在經濟變革的時代,這樣的調查還是鍛煉了立法、行政兩大分支的監督和互動關係,也確立了美國政府公開的對權力監督和制約的模式。

  當時,聯邦黨人和反聯邦党人在治國方略上的分歧,在政治觀念上的對抗,甚至發展到人身攻擊。這一切,讓雙方感到疲倦。儘管有華盛頓總統居中調解,聯邦黨人和反聯邦党人在治國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公開。漢密爾頓和傑佛遜幾乎是水火不相容,到了難以共處的地步。

  1793年,湯瑪斯·傑佛遜辭職。但是兩種觀點的對立卻由於第二年的稅收暴動事件,變得更為尖銳。

  事情的起因是,既然聯邦政府決定償還債券,就需要增加稅金來支付。國會隨之通過一系列稅法,其中的「威士忌酒稅法案」,傷害了種糧食釀威士忌酒的農夫。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農夫,由於高山阻隔,交通不便,大規模運糧食出來賣,幾乎不可能,只能釀酒,運酒則大大減少運輸量。而這個法案一出來就像是斷了他們的生路。1794年,他們組織起來暴動,反對該稅法。結果,華盛頓總統招募了一萬多名國民兵,由漢密爾頓親自率領,驅散了暴動的民眾。雖然無人傷亡,但是逮捕了一批人,包括農夫選出的代表們。

  這個稅是國會強制徵收的,所以很容易讓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人,想起當初他們要求獨立的原因之一,就是反抗英國宗主國不合理的稅收。「威士卡事件」雖然沒有釀成血腥的暴力鎮壓,第二年華盛頓總統也簽了大赦令,所有在「威士卡事件」中被逮捕的人,都沒有被定罪。可是,在傑佛遜的一派看來,武裝的國民兵都被漢密爾頓領著出去了,沒有流血僅僅是出於僥倖。這簡直就是華盛頓可能變成國王、聯邦政府可能變成人民敵人的信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