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如彗星劃過夜空 | 上頁 下頁
一二


  費城制憲會議的另一個規則,是一條條地分別表決提案,任何一條通過之後,都可以再返回來提出異議,要求重新表決。他們還在討論後同意,表決時只以州計數,卻不記錄各代表的投票,這樣就使代表們在改變自己看法時,沒那麼多的顧慮。

  這一規則非常罕見,是這次費城會議很特別的地方。因此,在我們看制憲會議筆記的時候,會發現他們不停地在一個個條款上返工,簡直就跟車輪大戰一樣,不斷地重新一次次表決前面已經有了決議的條款。我一開始也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當時的美國局勢,你已經看到了,費城會議是被內外交困的局勢逼出來的。他們的面前擺的是一個立憲、建立大政府的任務,將有許多創新,同時,還牽涉到未來聯邦政府的管理規則,是否能對各州都公平。前者,有對憲政理念的分歧;後者,隱含著各州對自己的未來利益是否受損的擔心。

  說實在的,就像我給你講過的兩個州在波托馬克河爭航運權的故事,小小的一個單純的具體問題,尚且達不成協議。就算費城會議只有一半的任務,都艱巨得看上去無法完成。因為可以料想,相互之間的看法矛盾重重,州與州之間在利益衝突之下,也充滿猜忌和不信任。每走一步都會出現分歧。

  面對這樣一個可以事先預料的困難局面,人們可能很自然會走到這樣一條路上,就是私下做些手腳,玩一些政治手腕,來一點陰謀陽謀。在火候差不多的時候,就趕緊投票,投完之後,決議出來,就是定局。事後發現上當的人,悔斷腸子也沒用了;而上了當的人,又會通過教訓學會更高明的手段,三十六計,在下一次再「玩」回來。幾經迴圈操練,也形成一種文化習慣。在這樣的文化中,人們自然開始厭惡政治。政治不再是對良好的人類管理方式的探索,而是一場道德淪喪、追名逐利的骯髒遊戲。

  而這些衣冠楚楚、重視榮譽的紳士們,關在一個房間裡,他們的思路相對笨拙和單純。他們想,事情複雜,意見不同,就要多多討論,好好商量。本來是因為各州有矛盾才要開這個會,要達到統一就只能先避開民眾,在代表們之間,依靠交流,彼此溝通。不能依靠實力較量,也不能依靠機巧運作。

  這不僅是我們剛才說的個人的紳士風度、「民主性格」在起作用,這個規則的背後,還有美國的「民主背景」在起作用。哪怕強大的聯邦政府建成,各州還是擁有自己一定的「主權」的實體。為了防止各州出門反悔,他們尋求的不是各州政府的批准,而是民眾對憲法的投票認同。把「政權的合法性」落到最基礎的層面。

  因此,在各州代表背後,站著全美國的民眾。代表們耐心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知道,他們每一個人最終要回到自己的州裡,公開他們制定出來的憲法,得到每一個州的民眾的認同。在討論時,假如一個代表希望條款成為事實,那麼,為了它能被本州百姓通過,你必須堅持你的原則;同時,為了也能被其他州的百姓通過,你又必須做一定的妥協。

  事實上,這一規則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有代表都在不斷地認真平衡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就同一問題,重複投票表決。一時達不成結果的,就暫時擱置,先議論表決其他問題,等到達成結論,再回到擱置的問題。如此反反復複,有一個議題甚至表決了有70次之多。

  有一個人,在整個會議過程中格外辛苦。他就是詹姆斯·麥迪森。會議一開始,他就找了個好座位,可以聽清楚各個角落的發言。他要做一份筆記。也許,他的筆記只是為了自己,有助於他對會議的分析和進一步思考。而我相信,深思熟慮的麥迪森,也一定有這樣的歷史感,要為未來的美國留下一份歷史記錄。

  夏天的費城非常悶熱,他們經常連窗子也不打開,以免從街上能聽到會議上的爭論,也避免成群討厭的馬蠅湧入。冗長的會議和濕熱的氣候,把與會代表折磨得痛苦不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麥迪森竟從頭到尾記錄了會議的發言和一次次表決,同時還積極參與討論。白天,他用各種速記符號記下代表的發言,入夜之後,他獨自埋首工作,重新整理成文。

  他的完整筆記,還有其他幾位元代表的簡要筆記,為後世提供了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的全過程。

  兩百多年後的今天,這些枯燥的會議記錄,卻在我們面前展現著一個謎一般的年代,讓我們看到一群謎一樣的紳士。他們普普通通、認認真真,讀書、思考、做事。「麥迪森筆記」的存在,讓我們相信,它真的發生過――它真的曾經如此發生。

  祝好!

  林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