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歷史深處的憂慮 | 上頁 下頁
一七


  我想,在拋開他一開始的謹慎態度,發起這場舌戰之前,克林頓是考慮過的。首先,爆炸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時機;其次,由於處理此案得當,他的聲望正在大大上升;再者,他順應了一片對過激言論的譴責聲,應該很符合恐怖事件陰影下的民眾心理。你已經看了上面他的那段講話,再想到大爆炸的背景,也許你也會覺得,這是一篇很普通,很「義正詞嚴」的講話。但是,在美國,事情遠不那麼簡單。他的講話立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儘管克林頓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是,一般人都認為他是針對保守派的「談論節目」,這些節目的「名嘴」們立即就出來迎頭反擊。一方面,他們指出保守派與恐怖主義者之間根本沒有關係,聽眾最多的節目主持人拉希·林堡說,「這些瘋子(指爆炸案嫌犯)與主流保守派之間絕對沒有關聯,持不同觀點和心懷仇恨之間有很大差別。」另一方面,他們指責克林頓把二者混為一談是「有意栽贓」。儘管對政府持不同觀點的人有時也言詞激烈,但是克林頓的講話,由於他的地位不同,就有煽動人們起來攻擊壓制政治反對派言論的嫌疑,這在美國是犯忌的。克林頓指責的「憤怒聲音」是一個很模糊的說法,在法律上並沒有什麼界定。也沒有明確證據,說明有人放炸彈是因為聽了哪一個「憤怒聲音」才去幹的。克林頓的話也就有「橫掃一片」和「擴大打擊面」之嫌。

  克林頓的這一番話本身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我前面就介紹過,很多人在爆炸案發生以後,都試圖對一些濫用言論自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批評。但是,克林頓忘了,他不一樣,他是總統,他必須非常謹慎地對待民間的各種「聲音」。他在講話中還曾詰問這些「憤怒聲音」:「你們以為你們是什麼人?」他的意思是,你們不要以為自己可以代表人民。但是恰恰是這樣的問題,讓反對者又在廣播裡發出「憤怒聲音」:「我們是什麼人?克林頓先生居然問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納稅人!我們是你的選民!我們原來是指望你為老百姓服務的,你倒反過來問我們是什麼人!」

  克林頓的疏忽,正是他自己忘了問自己:我是什麼人?因為,眾所周知,他始終是他所指責的各種反對派「憤怒聲音」所攻擊的當事人。他在大爆炸之後,對概念模糊的「憤怒聲音」發出抨擊,就很難擺脫藉故出氣,趁機壓制反面聲音的干係。人們甚至完全可以提出那個民兵向我們提出警告:要防止政府利用爆炸案,剝奪人民的權利。總之,克林頓總統的一番話,並沒達到他所預期的反應,甚至可以說是引起了一些相反的效果。同時,你也可以看到,言論自由在美國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奧克拉荷馬大爆炸對於美國確實是一個很強的刺激。克林頓一再提出的反恐怖法一直得不到通過,甚至在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之後,都不能在國會通過。在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後,參眾兩院卻很快通過了反恐怖法。但是,這立即引起了全國民權組織和知識階層的強烈關注,相信它的實行遠不是那麼簡單,它的一些條款引起很大的爭議,甚至有可能最終會受到最高法院的挑戰。你也許要感到奇怪,「反恐怖」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怎麼也會有人反對呢?

  因為反恐怖法的內容包括增加司法人員,加強司法當局追蹤電話,檢查信用卡和其他記錄的能力,限制死刑犯上訴的部分權利,以及在涉及化學和生化武器的案件時可以動用軍隊,等等。這些條款顯然是加強和擴大了聯邦政府的許可權,而美國人的「公民權利」也顯然有可能受到威脅。這些權力只要稍微被濫用一下,美國人的自由馬上就會岌岌可危。因此,所有的人對這一類的問題都非常謹慎。象這樣的反恐怖法,一般來說,總統是很難使國會讓步的,我剛才已經說過,即使在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被國際恐怖主義分子炸成這樣,國會都拒絕讓步。這次國會能通過這樣一個法案,正是驗證了克林頓總統在爆炸之後的那段講話,這場爆炸是對美國人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對於自由「信仰」的攻擊。因為,在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自由就會被逼得讓步。

  美國人在這些問題上的思路,與我們原來的東方文化背景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裡的華人社會,即使他們的多數已經入了美國籍,相對來說,還是遠比其他美國人對聯邦政府有更大的信任度。對於美國聯邦政府許可權的擴大,也遠沒有象美國人那樣懷著重重戒心,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比起他們的文化背景中,千年歷史以來的任何政府,美國政府的權力都要小得多,美國總統相比之下也要可憐得多。因此,在美國的中文華人報紙上,華人所寫的介紹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文章,會在大標題上把聯邦調查局稱為「美國最受尊敬的聯邦機構」,這對於很多的美國人都是無法想像的。

  我已經談到過,美國的建立過程是很不一般的。美國在建國13年之後才有了一個正式的政府和總統,實際上,這個政府在當時比起其它國家的政府,仍然是缺少很多東西的。比如說,各州有自己管理治安的員警,而聯邦政府是沒有員警或者類似員警的機構的。這種狀態居然持續了一百多年。以至於犯罪分子只要從甲州逃到乙州,員警就只能望洋興嘆。並不是美國人愚蠢到了連這點簡單道理都不明白的地步,而是他們認為,一個有著極大權力的聯邦政府再加上一個強有力的員警機構協助的話,距離控制人民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但是,自由和安全,自由和代價,這是一個沒有終極的選擇。即使在美國,自由也不斷在讓步。儘管美國人對有可能產生一個沙俄式的秘密員警機構懷有極大的恐懼,但是,在犯罪的攻擊下,國會在1907年終於讓步,同意成立一個20人編制的針對國內犯罪問題的調查局。現在看來,國會當初的顧慮並不是毫無道理的,美國老百姓始終對聯邦調查局憂心忡忡也不能說是過慮。因為,美國的建國者在200年前就已經知道,國家機器是有它自己的運轉機制的,一旦你把它建立起來,就由不得你了。

  近90年來,聯邦調查局已經發展成了美國最大的聯邦機構,每年的經費高達十五億美元,擁有22,000名雇員,60個分局遍佈全國,另有15個國外分支機搆。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指紋中心,以及全世界最先進的實驗室。它在打擊美國的犯罪上起了重大作用。但是,美國人很少以此感到自豪的。因為,調查機構越發達,他們越感到自由受到威脅。這也就是美國人對反恐怖法始終不能放心的緣故。

  美國現在對於聯邦調查局的許可權,實際上還是控制很嚴的。在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前,就有一些研究右派民兵的學者,向聯邦調查局提出過警告,說這些組織中的一部分人,有十分危險的進行恐怖活動的傾向。但是,他們所得到的聯邦調查局回答是,我們無權作任何事情。因為他們不可能憑這樣的警告,或者說,憑一個傾向,就取得類似竊聽電話之類的行動許可。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現在每年聯邦調查局得到法院許可所進行的竊聽,平均每年不到850次,你可以看到,對於有大量國際販毒集團和國際販運人口集團等等集團犯罪的國家,這個數字是非常低的。對於這個問題,也同樣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平衡,控制過嚴,束縛了他們的手腳,不利於打擊犯罪,松一松,公民權利馬上失去保障。這也是總統和國會,司法部官員和民權組織以及專家學者們,始終爭執不休的聯邦調查局的許可權問題。

  還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在經過了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後的今天,在犯罪問題和恐怖主義節節升高,美國國會通過反恐怖法的時候,美國人民擔心的是什麼呢?在最近美國民意調查的結果中看到,半數以上的美國人依然回答說,他們擔心聯邦政府侵犯他們的隱私權。犯罪有可能奪去一些人的生命,但是,只有在聯邦政府的權力擴張失控的時候,他們有可能失去整個自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就提出,要建立一個規模巨大的全國性電話監聽系統,這個系統將使執法人員在某些犯罪率高的地區,有同時監聽百分之一電話的設備能力。當然,有這個設備能力,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更方便地得到法院的竊聽許可。即便如此,這個建議還是使美國人大驚失色。聯邦調查局的官員再怎麼解釋,也無法使美國人相信這並不會影響他們的隱私權。這一設想剛一出籠,已經引起了民權組織的嚴重關注和不安。

  迄今為止,在安全與自由面前,美國人還是選擇自由,還是選擇繼續支付代價以保留自由。因此,在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之後,美國人在盡自己最大的可能不作過度反應,也就是說,依然按照他們過去所制定的原則行事。他們所做的只是逮捕確有證據的有行動的刑事嫌疑犯。至今為止,在押的還是只有兩名。其中一名嫌疑犯尼可斯的兄弟,曾經被拘留,可是證據不足馬上就被釋放了。當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在記者面前依然是一套套的反政府理論。但是,美國人還是認為,對於沒有參與「行動」的他,還是必須給他思想和言論的自由。

  對於有證據的兩名嫌疑犯,美國人也還是打算保護他們作為被告的公民權利,為他尋求一個公平的審判。在被炸的聯邦大樓毀去之前,還是留有充分的時間,讓被告的律師尋找對他有利的證據,並且考慮把他移到其它州審判,因為擔心在爆炸發生的州,當地陪審團受的刺激太大,可能會影響審判和裁決的公正。甚至,在審判之前上訴法院還換下了主審法官,原因是該法官的法庭和辦公室在聯邦大樓被炸時受損,他的一些職員受傷,上訴法院在撤換法官的命令中說,「根據這些情況,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無法不對艾利法官的公正能力存疑」。另外,民權組織和知識界還是在對反恐怖法的一些條款提出質疑,以防止爆炸引起的過度反應侵犯人民的權利。

  但是,你也許注意到了,我說的是「迄今為止」,美國人在安全與自由面前,依然選擇自由。誰也不知道,在這個變得越來越無法預測的世界上,恐怖主義還會如何發展,還可能使用一些什麼樣的武器。麥克維仿效的只是前一陣國際上較常用的汽車炸彈,幾乎同時傳來的東京地鐵毒氣案,卻向全世界暗示了恐怖主義的升級。我想,事實上,核武器的發明至今,它對於整個人類的真正潛在危險並沒有顯露出來,我們假設有朝一日,當核技術不再那麼神秘,恐怖主義分子也能夠順手操上一個兩個的時候,真不知道美國會作什麼樣的選擇,人類又會作什麼樣的選擇。

  因此,實際上,最終這將是一場人類良知與邪惡的角逐。很可惜,我們至今能夠看到的仍然是自由的讓步。美國人能把自由堅持到今天,堅持到這個分上,也已經很不容易了。你說呢?

  寫了不少了,明天先寄出這封信吧。以後再寫。

  祝

  好!

  林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