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要把金針度與人 | 上頁 下頁 | |
二十六 | |
|
|
◇洪亮吉:《洪北江先生遺集》 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九),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年號更生,江蘇陽湖人。他是一位史地學者,到了四十五歲,中了進士,做了小官。五十四歲時候,清朝高宗死後半年,他上書成親王痛論時政,說仁宗「宵小熒惑,視朝稍晏」。第二天就給抓起來,第三天就要以大不敬斬立決。第四天仁宗免他一死,把他發配新疆伊犁,「交將軍保甯嚴加管束」,一百多天后救回。絕域生還,乃自號更生居士,在家鄉著書授徒,九年後死去。 洪亮吉一生關心民間疾苦,關心實際問題。他駁斥迷信思想,反對世俗的鬼神論。又揭發貪污的真相,說人民的造反,乃是官逼的,官吏「賦外加賦,橫求無藝,……不逼至於賊不止」。 洪亮吉的人口論,與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的竟不謀而合。他的完成在一七九三年,比馬爾薩斯的還早五年,雖然不如洋人的細密,但是洋人的理論是有師承的、有傳統的,洪亮吉的卻是土法煉鋼的。可惜他的先知言論不為人所重視,最後徒托空言以「見外」而已。悲夫! ◇佚名:《儀禮》 儒家提倡禮治,關於禮的典籍,流傳了三種「經」和一大堆「記」,三種經是《儀禮》、《周禮》和《禮古經)。其中《禮古經》失傳了。《儀禮》和《周禮》傳說是周公作的,實際是戰國人的作品。 《儀禮》是宗教儀式、政治儀式的總集,今本包括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燕禮、大射、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喪服、士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十六篇,多半都是士的禮。 《儀禮》是古代禮的節目單。古代的貴族們一舉一動都有一套規矩,這些規矩又因地位不同而不同,踵事增華,使當事人自己也搞不大清楚。於是就請專家們來幫忙,這種幫忙,叫做「相禮」(輔導別人行禮);這種專家,就叫儒。相禮相得多了,就累積出節目單來,到時候照本宣科,可以省事。這種節目單的總集,就是《儀禮》。節目單最多的時候,多達五十六篇,後來丟了三十九篇,只剩十六篇,就是流傳到今天的《儀禮》。 《儀禮》是十三經之一,歷來把它神秘兮兮的捧著,其實從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來看,毫無神秘可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 ◇辜湯生:《張文襄幕府紀聞》 辜湯生(一八五七一一九二八),字鴻銘,別署漢濱讀易者,福建同安人。他是英屬馬來亞擯榔嶼的華僑,早年留學英國、德國,得到文學、工學學位。一八八○年後,在新加坡英國殖民政府任職。後來跟馬建忠一夕談,深感當為祖國效命,第二天就辭職,然後蓄辮易服,回祖國了。 辜湯生從二十八歲(一八八五)起,入張之洞幕府,為張之洞主持英文譯述,歷時二十多年,他說張之洞對他「雖未敢雲以國士相待,然始終禮遇不少衰」。張之洞死後,他以二十多年間見聞所及,寫成《張文襄幕府紀聞》,對晚清掌故禮俗,多有生動的記述。另以英文寫《中國的牛津運動》(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書。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Wihelm)把它譯為德文,名叫《中國反對歐洲觀念之理由》,指定為哥廷根大學哲學系學生必讀參考書。民國以後,辜湯生又用英文寫成《原華》(The Spirit ofthe Chinese people)一書,一名《春秋大義》,宣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辜湯生晚年在北京大學教書,被人看做「老怪物」。但他的特立獨行,卻是一個不世出的榜樣。 ◇桓寬:《鹽鐵論》 桓寬(前一世紀),字次公,河南上蔡人。漢朝自武帝起,大搞統制經濟,用桑弘羊之說,設榷酤(酒官賣)鹽鐵(鹽鐵官賣)之法。漢昭帝時,召集天下賢良、文學六十多人開會,辯論得失。最後由傾向儒家的桓寬編成紀錄,就是六十卷的《鹽鐵論》。 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太重視財經的國家。中國人的財經之道,也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之類的理想與常識。至於如何才能無不均之事,中國士大夫一來疏于研究,二來也無計可施。中國士大夫喜歡放言仁義而恥言功利,一涉及財經之學,便目為聚斂之事,所謂「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是也。故在中國歷史上,除非法家健者或得君專而又有魄力者,不敢在財政上有所舉措。所以中國的財政常常不能配合行政,即有所配合,也必須借儒家之名以行。且行時往往賢者回避,以致小人當道,把財經弄出不少問題。 從《鹽鐵論》一書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財經思想的水準,使我們知道中國人對財經問題的見解,不過如此。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