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傳統下的獨白 | 上頁 下頁
張天師可以歇歇了!(1)


  六月十四號的臺北《征信新聞》上,有這麼一條消息:

  延續道教傳統·張天師請立嗣

  〔本報訊〕由江西來到臺灣現在臺灣設立天師府的張天師六十三代孫,近曾向內政部申請立嗣,以便延續道教的命脈與張天師的煙火。

  據內政部的一位官員說:張天師第六十二代孫,系大陸撤退來台後,政府為體恤其忠貞.曾自主管宗教業務的內政部,每年編列二萬四千元的預算,作為天師府的津貼費用,五年以前,增加為每年三萬六千元,去歲再增加為四萬人千元——月支四千元所台幣。

  但由於張天師六十二代孫迄今尚乏子嗣,而其本人年事已高,為延續道教命脈及繼承天師煙火計,勢須立嗣,故天師六十二代孫,呈文內政部,准其收養子嗣,內政部對其所請,已做慎重考慮。

  看了這條消息,我不能再忍耐了!我必須要說:張天師可以歇歇了!不但張天師可以歇歇了,其他一切拿百姓錢、吃祖宗飯的人——不管他是孔子之裔也好。曾子之後也罷——都可以歇歇了!

  我說張天師可以歇歇,並不是說他不必立子嗣、延煙火,他自己生不出兒子,想找個別人的兒子過繼,這是他的自由,我不能干涉,就如同他要登壇作法、煉汞燒丹,我不能干涉一樣。但是他為了過繼個兒子,竟要政府移轉預算,用老百姓的稅捐來延續他們那「一道青煙」,這就未免得寸進尺了!因為張天師六十三代以來,一直是老子生兒子,兒子生孫子,生生不息的,很少「及身而絕」的前例,故向歷朝各代的政府討便宜,政府慎于傳統,沒有話說;但是這回就說不過去了,過繼別人的兒子,照我們現代的法理,顯然已經沒有「血緣」的關係,顯然已失掉了他們血液裡的「道性」,顯然不該再拿政府每月四千塊的乾薪,顯然不值得內政部「慎重考慮」了!

  張天師的這次史無前例的「申請」.引起我一點探源的興趣,我翻開歷史書,一下子便查到三個張天師:

  一、張魯——《後漢書)劉焉傳:「(張)魯,……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鬥,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衡傳于魯,魯遂自號『師君』。」

  二、張修——《三國志)魏書張魯傳注:「(張)修為五斗米道,……使病者家出米五鬥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

  三、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

  由此可見,一開始,道教的老祖宗就出了雙胞案或三胞案,也許是四胞案,反正不管是幾胞案,殺殺砍砍做做密醫以後,最後總算定於一尊了。

  張天師既然逐漸確定,自然要附會出個體面的祖宗來。首先他們抬出來老子,可是老子姓「李」,是我們本家,只適合做祖師爺,不適合做祖宗。於是他們向上追,直追到歷史上第一個姓「張」的大名人——張良(子房),算是認了親。所以宋人陳元靜在《漢天師家傳》裡指出:

  真人諱道陵,……留侯子房八世孫也。光彩的祖宗既然發掘出來,澤及子孫的局面自然就此宏開。宏開的場面起初並不太好,因為鬧了派系。馬端臨《文獻通拷》經籍考中就談到:

  道家之術,雜而多端。……蓋清淨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又一說也;符策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這些派系林立的分歧,最後總算好轉,慢慢的,他們洗掉了「黃巾賊」的於系,偷來了周易老莊的心法,形成了「丹鼎派」和「符籙派」。在兩晉南北朝時代,勢力逐漸膨脹,開始朝上流社會裡鑽。趙翼《陔余叢考》記「張真人」中說:

  魏晉以來,但私相傳授,而未尊於朝廷。世說注郗愔與弟曇奉天師道,此人間奉道教之始也。

  過了不久,所謂「嵩山道士」寇謙之出來了,他居然打動了北魏太武帝和大臣崔浩,君臣二人乃如趙翼所說:

  迎致謙之弟子,起天師道場于平城東南,……此朝廷崇道教之始也。

  這下子老道們可抖了!他們一下子得君行「道」,浩浩蕩蕩,打垮了所有的佛教,燒光了所有的寺廟,活埋了百分之八十的和尚,為張天師奠定了空前的威嚴(四四六)。這種威嚴在三百年後籠罩在一個皇帝身上,那就是楊貴妃的負心郎唐明皇。

  唐明皇在中國文化上送了兩個劃時代的禮物:第一、他弘揚了平劇,給梨園子弟開創了先河;第二、他冊贈了張天師,使「漢天師子孫嗣真教」,明定了道教教主的世襲,稱他們為「太師」。在這裡,張家的天師們又占了我們李家老子的便宜,因為唐代的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老子又被道教抬來做祖師爺,所以,李家的皇帝對張家的教主自然另眼看待。果然,一世紀後,唐武宗補足了「三武之禍」(八四五).讓張天師的師徒們來了一次絕後的表演——拆淖了四萬個佛廟,強迫二十六萬個和尚和尼姑還俗。三十九年後(八八四),唐值宗封張天師為「三天扶教大法師」。於是,張天師名至實歸地邁進了宋朝。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一○一六),找到了信州道士張正隨,比唐朝進一步的予以優待——開始封號了,賜為「真靜先生」,不但給他立授籙院及上清觀,並且還不必納稅。隨著又來了一個「老道迷」的皇帝——宋徽宗,他在崇寧二年(——○三)賜了張天師的後人張繼先為「虛靜先生」,不但宋徽宗對這位「虛靜先生」很著迷,連後宮的仕女們對他也迷透了。這位「虛靜先生」是第三十代的張天師,他唯一對不起他祖宗的是他竟沒結婚,使三十代的嫡派傳統及身而絕!所以只好找個族人來接香火。當然了,他當時並沒像今天的六十三張天師一樣的「呈文內政部,准其收養子嗣」,他大概也不敢這樣做,因為即使在專制時代,也有些特立獨行的好漢們,挺身出來,指斥張天師「襲封」的不對,使張天師們有所畏懼。例如在清人王棠《知新錄》中,就提到宋朝的一位林太守,曾把張天師關在牢裡,然後向皇帝上奏說:「其祖乃漢(黃中)賊,不宜使子孫襲封。」朱熹還特別稱道這件事,可見在民智未開的古代,畢竟還有明白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