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海外故事 > 日本留學一千天 | 上頁 下頁 | |
五五 | |
|
|
而這裡呢,最起碼不存在所謂的「集體」觀念(或許因為班級不太固定吧),若有,那頂多也只是各自所參加的課外活動小團體而已。「朋友」觀念也相當淡,每個人交往的範圍都很小,而且不太會象中國人那樣一旦成為「哥們兒」就處處「兩肋插刀」。多數同學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宇宙中的一顆顆行星,各沿各的軌道運行,誰跟誰也不沾邊,不要說互相討論什麼,解決什麼,彼此往往就連開口打招呼都沒有。女生雖然比男生好一點,卻也好不到哪裡去。 由於語言上的障礙,學習上特別感到需要同學之間的説明。但直接向別人開口又總感到不好意思。想著大概總會有人主動來關心我吧。結果發現,在這個地盤上,什麼事情只要你不主動開口,那麼你永遠甭想會有人來主動理你(事實上就算你主動開了口,結果如何也說不一定)。正因為如此,已經跟我同專業同課堂地上了一年多課的同學中,至今與我未講過一句話的人,占著百分之八十。這倒不是我一個人面臨的現狀,這裡人人都是如此。 為了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我只好向周圍同學開口了。「勞駕,能把你的筆記本借我抄抄嗎?」「勞駕,能叫我看看你在課本上作的注釋嗎?」要是在中國,向同學提出這點小要求,我會十分坦然。本來嘛,學習上難道不該互相幫助嗎?可在這裡向別人開這種口,我卻感到困難,就好象是在低頭彎腰地乞求別人施捨。因為對方的面孔所給我的回答,常常並不比那婉言的拒絕更溫暖: 「對不起,我的筆記不全,你問問別人吧。」 「上課的時候我睡覺來著,什麼也沒記。」 「哎呀不行亂七八糟的,等我整理完了再說吧。」 你推過來我推過去。倒不是沒有熱心些的同學,但畢竟還是太少了。這樣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我索性長出了志氣來。不借拉倒,還省得我彎腰陪笑了呢。咱們自力更生!硬著頭皮聽,硬著頭皮記,懂多少算多少,記下來多少是多少。徹底拋開了求人的思想,反到什麼都想開了。什麼高分,低分,及格,不及格,管它呢!我又不是為這些才上大學的。 漸漸地,在這兩萬人的大學校裡,我也被逼出了自己獨立的軌道。你們不向我伸手,我也不向你們低頭。自己前進,即使是爬,我也要自己前進! 每個學年,當所有同學都緊張地忙於選擇科目並苦於不知選哪些課合適的時候,校園裡便會出現一份名為《校園小路》的學生雜誌。 「甭發愁!」翻開第一頁,躍入眼簾的便是幾行黑黑的大字:「我們這本雜誌對於那些真正想獲得學問的人,或只想順利輕鬆地得到學分的人,以及至今還不知該怎麼辦的人,都將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什麼幫助呢,向你介紹相當一部分任課老師的教課情況。課講得好不好啦,對學生要求嚴不嚴啦,內容有意思沒意思啦,等等。它的介紹方法,除了用文字說明以外,還設計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圖像符號,印在每個老師的名字下面,叫你一目了然。 比方說:印一個短鉛筆頭的圖像,這就意味著這位先生教課十分認真,你能學到東西;印上一個圓圓的笑臉,就意味著這個老師的課講得生動,有趣,富於幽默感;如果印的是一個正冒著煙的香煙頭,就表明他的課上起來很輕鬆,毫不緊張費力;反之,如果印的是一個重重的驚嘆號,那就告訴你,這個老師的課難,吃力,學分也不好取得。還有爆炸形的圖像,象徵這門課極難理解,甚至可能越聽越糊塗;還有閃閃發光的A字,它象徵著這門課誰都會輕而易舉地得到A(即80分以上),如此等等。在每位老師的名字下有只印一個圖像符號的,也有連著印上三四的。瞧,這個老師的名字下面有三個符號:一個鉛筆頭,一個笑臉,一個伸出去的食指(表示有威信);而那個老師的名字底下卻是這樣兩個符號:一個重驚嘆號,一個大爆炸形……瞧著怪有意思的。再看那些具體的文字說明,更逗。諸如: 「這個老師講課極沒意思。在黑板上寫字又小得誰也看不見。為人十分陰險,專在你沒來上課的那天進行考勤……希望他最好別來當教授。」 「他的課內容極充實,你會越聽越覺得有意思。甚至常常會激動得渾身起雞皮疙瘩。這位老師給人的感覺是一條熱血好漢。凡是想學習文學的人,一定要爭取聽他的課!」 「這個老師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但要取得學分不容易。」 「這個老師雖然教的是『藝術』這門課,可他本人對藝術是否真的感興趣,實在值得懷疑……」 「他從不考勤,只要求學生交書面論文,但寫得沒有水準不行。如果你確實對這門課有興趣,你便會覺得他的課有意思。老師為人很熱情。只是常愛在課堂上講出『我們有必要向共產黨員學習』這種莫名其妙的話來。」 「他的課超難。你想聽懂他究竟在講些什麼,乾脆就是不可能的。」 「這個老師講課象在說單口相聲,常常來些莫名其妙的言行把學生們搞得丈二和尚模不著頭腦。而要取得他的學分又難乎其難。」 「這個老師最討厭我們搞這份雜誌。因為前兩年我們雜誌介紹他的課學分容易得,從此上他的課的學生變得人山人海。」 「他上課就是從頭到尾寫黑板。一學年下來得用好幾個筆記本。如果你平常總不來上課,想到臨考試前抄別人的筆記,那可夠你嗆!上他的課,你趁早老老實實回回不落地聽講。」云云。 我一邊翻看著一邊樂個不住。真不愧為「資訊社會」。什麼都離不開資訊,而你走到哪兒居然也都能得到消息,上學都不例外。校園裡搶閱這本雜誌的人真是「大大地有」!可是據我看,出這本雜誌的也好,爭著讀這本雜誌的也好,真正的目的還是在於探索一條通往畢業的「捷徑」。即,學得不費勁,又能得學分,同時還別太枯燥。正因為這樣,它在介紹每位老師時,都一定先告訴你,他上課點不點名,一年考試幾次,給分是松是緊,甚至抬出了所謂東洋大學的四大「聖人」老師。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