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燕妮 > 紐約意識 | 上頁 下頁 | |
美式敬老 | |
|
|
我想如我一類的人百年之後在美國是沒有黃土好一埋的,不全是因為美國不是出處,也因為到那時即便可以苟且到「馬革裡屍」,也可能會因人手出缺而作罷。 美國老人的日常寂寞在各種人生寂寞中是相當著名而且出類拔萃的,他們通常毫無指望地呆在自己的公寓中,獨自吃飯、獨自洗涮、獨自過節而且貓狗作伴。 美國式的兒女親情一般而言就只是體現在一張賀節卡上的,美國賀節卡業之發達因此遠非中國人所能想像。在大多數購物中心內,賀節卡往往是最不可少的一個營業項目,和美國的其他物件的基本物價相比,賀節卡的價格不菲,可能這也算是對寄卡人的疏懶及無情在行課稅之實吧。與此類似,美國的寵物文化也是超級發達,每到天氣降溫時,大街小巷中被老人們牽出如廁的狗兒就紛紛穿上小棉衣或小毛衣;下雨天,路上的狗兒們又穿上些小雨衣甚至小雨鞋。 美國式敬老其實是不具內容的,老人們終其一生多半聊倒不已。對此,政府雖有相當的物質補償,但美國老人在心靈上歷經社會冷漠的殘害,至深至重。因此,有關美國老人的社會問題(比如貧窮問題)往往一經出現,即是死結。 中國老人中其實也是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孤獨和無奈的,只不過中國人一向崇尚家庭群居及年節團聚,這種民俗成為一個雖不能負重但卻礙在眼前的幌子,把老人的精神贍養需要推到了不甚醒目的位置。 但說到底,因為貧窮而孤寂,無分長幼,一向也是在牌理之中的牌路。 寂寞而富有的老人在與這種寂寞抗衡時手中還是握有牌理中另外一些底牌的。比如,美國社會中就很風行富裕的老年人花錢雇人聊天的事情。我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在美國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幫助一位曾很有過青春的白人老太穿脫衣服。這位雇人的白人老太太一向每天都是要穿戴整齊的,衣飾之考究遠非當今的年輕人可堪一比,我朋友的朋友於是每天的任務就是早上為其罩上整身的考究,中午飯後休息時再幫忙把這身考究一一去除,然後下午再重又考究;傍晚再複去除。老人已是老得十分不堪一忙,因此,此一番穿脫一概費時一兩個小時,雖如此,老人每天穿脫忙碌的時候總也忘不了回憶一串又一串蒙了灰的舊事,老人於是一一把這些事說將出來,我朋友的朋友說,她每到這時就總是全充一片「靜靜的湖水」,一味低眉聆聽。她說這種角色飾扮起來相當枯燥而且艱辛,但這類各取所需的忙碌好歹使得大家生活充盈,無論如何也算是造化了。 也就是說從高的角度看下去,這種雇傭關係對當事兩造而言都是很合人道及人理的一件事情。剛到美國時,我不但英文不堪一提,三餐又常有無以為繼之虞,心裡因此就很巴望能有這一類被雇一下的好事天降。 但我一直沒能有這類好事。 奈何。 在美國,「養兒防老」這句話一般來講是不具實際意義的。美國家庭的格式通常只是為兩個人定做的。先是夫妻兩人,中間插進十幾年的育兒階段,再然後又是夫妻兩人。偏偏美國越到近幾十年夫妻間關係比兩代間關係更為脆弱,這真是讓人不知該進還是該退,寂寞之類看來就也頗像是天定的了。 我的一對老年朋友夫婦準備出遊,出門前一個月他們曾反復地動員自己已經19歲、在美國出生的兒子同行,求的不外是旅途中的親情溫存和安全,但他們的兒子一再拒絕了他們的力邀。不得已,該夫婦只好推遲了出遊的計畫。不久後的一天,該夫婦偶爾從兒子打給朋友的電話中得知他竟也有了出遊的計畫,老二位就又反過頭來請兒子能帶上他們,但他們最終又失望了一回。 資料顯示,在美國最難忍受美國式敬老方式的,果真是飽受儒文化孝道色彩熏濡的華裔老人。據美國國家自殺研究所1994年發佈的一項調查說,在美國,年逾85歲的華裔老年男人的自殺率比相同年齡層的白人高一倍;而85歲以上女性華人的自殺率比白人高十倍。 在美國年頭長了,就能洞穿老一輩華僑們常說的落葉歸根的道理其實是很具私心的,多半是出於珍惜自己,而不純粹是為了愛國。因為人這種東西最是需要那種並非能全然說出口的依附及關愛的。 因此在美國,人是萬不可衰老的。 有時在紐約街頭看到一位老人手推推車一個人在空曠的風和樓群中孓然而行,立刻就能很不高興地聯想到自己很不高興的未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