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燕妮 > 紐約意識 | 上頁 下頁 | |
反復撒嬌 | |
|
|
才進1994年就聽說了一些關於中國知識份子的起伏心潮。 說是中國知識份子中開始出現反西方主義的思潮了;說是知識份子們通過申辦奧運會失敗等事,責怪西方總是「以自己本國的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從中國人民的利益出發;說是兩百年來,西方針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仍未能有大的改變,把中國一向「排除在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說是美國的阿拉伯裔反西方主義學者W.Said的有關著作在大陸已被引用得體無完膚,奉為利器;說是這種思潮果真相當成氣候,已經成為在知識份子當中奔騰的一股山洪,同仇敵愾,銳不可擋。 屈指算來,中國眼下的反西方主義距離當年知識界中盛行的西化思潮時期只差了幾個年頭。感覺中,滄海桑田的轉變,只在瞬間。 更讓人感觸良深的是當今的中國人果真開始脆弱不堪了,幾千年辛苦磨煉出藏在陰柔之下的中國傲骨無奈未能愈老彌堅。 非但如此,甚至開始擅長反復撒嬌。 中國知識份子中出現的這一「山洪」粗看下來是由憤慨衍生,但細品卻不難看出其對世界時事大格局的無力和失措。中國知識份子不知因什麼原因、從什麼時候起就開始滋生西方必應「多多關照中國」的下意識,而且違者一概被視為「大忤」。說穿了,流行在中國知識界的一個普遍認知默契是,因為自知起步晚,在國際立場中就可以處處以小賣老。問題是,中國人單憑自認苦難深重,就理當博取他國政府放棄自己本國的利益來呵護有加麼?歷史上的中國人一向不大仰仗他人羽翼,成吉思汗更還打下過小片歐洲,到當今這一代其實不必改脾氣,撒嬌沒意思。 中國人多年來積累下來對西方過多的期望,說到底,本來就是非份之想。 而在文化的認同方面,中國人現下的抱怨讓人有點摸不到邊際,在海外多年,尤其是近些年,時常看到中國文化被西方肯定的情形,比如在電影、文學乃至戲劇等方面。在文化主流的界定上,中國人如果承認世界主流在西方,就不該抱怨自己的東方玩藝不被西方透徹看中。我時時在想,這種情緒的出現可能又是中國人那種渴望被人「關照」的心理在作祟了。或者是中國人也可以從骨髓中就不認為西方文化必須接納東方文化,這兩者之間在認同上本來就是有立場差距的,就好比對漢堡包的優點也並不是每一個東方人能說到點子上一樣。自己先確定兩種文化各有秉持、無分伯仲,自己才不會先心虛。退一萬步說,中國人如若能假以時日,把自己發展成主流的操縱者則一定是另一番盛景。在上述諸方面,東南亞的例子可做借鏡,才算有種。 在複雜的世界環境中加強自身的民族自尊是可貴的,但如若把這種自定情景的「撒嬌心態」也攙雜其中,那則貽笑大方了。 有分析說,中國知識份子所掮扛的包袱還有國內部分。中國經濟狀況大範圍的變更,使得知識份子這些80年代間最受矚目一干中的大部分相比之下迅速成為一干「赤貧」,這又觸動了不少知識份子的撒嬌神經,認為這是中國社會追逐西方帶來的惡果。那麼,中國知識份子在批評西方凡事不以中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同時,在看到不少中國其他人的利益被滿足之後,為什麼不是為之欣慰呢?而如若先富起來的人恰恰就是知識份子們,是不是性情中人就會造勢鼓吹中國對西方的這一番追逐物有所值呢? 早年間,不知有多少知識份子整年的大事只是去各旅遊勝地開會交流,或是常年不出作品也照拿固定薪水。那時候,大多人捏著時事造下的糖果大肆心曠神怡。而一旦這糖給其他弟兄吃了,則口誅筆伐,大肆撒嬌,不願換班。 相信這也是常年大鍋飯吃出的毛病,這種撤嬌意識不改的話,早晚是個笑柄。 果真又聽說中國知識份子的討論中,的確並不十分具有有關提高民族主義的段落, 與其說是怕被政治利用, 究根尋源還是因為此一場大舉撻伐原本就是以提高「自我主義」為初衷所致。 有關的最後一個疑問是,果真對西方痛恨有加的話,W.Said為什麼不回極不西方的阿拉伯原籍去住呢?或者乾脆就去非洲。 相信多半也是在撒嬌。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