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燕妮 > 紐約意識 | 上頁 下頁 | |
心存感激 | |
|
|
美國有不少著名的禮貌程式,多少年來延襲至今,在社會中太多禮節已被簡化甚至清除的今天,這一類禮貌有幸仍能碩果僅存。比如在美國你如果當眾打了一個噴嚏,你應該立即再跟說一聲「對不起」,你周圍的人這時會說「上帝保佑你」,你然後回說「謝謝你」,他們然後再說「沒關係」。我在美國第一次當眾打噴嚏時就這麼被別人「伺候」著,心中惶然之下,五味翻騰。 我們中國人在生活中一向是缺乏心存感激心態的,印象裡大多數中國人之間的互動互助行為都是和「謝」字無關的。我們然後生存在這種缺乏感激的生活中,一過就是好幾代人。 美國有一種說法是「帶著感激之心生活」,而且這句美國人中最常見的說法就常常被印在青年人的T恤衫之上。剛到美國時實在不太懂這句話的真實意境,只覺得人在江湖能跑得起來抑或相反,或升天或入地應全是自己的能力所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才到美國之初,我仍和在中國時一樣是交通行為的自顧自為者,每次在亂穿馬路時,街上與我有交通方向之悖的車輛就會立即減速停下來,車內司機無怨無尤地揮手讓我先行穿過。 這種狀況這麼持續著,直到有一天我再不好意思亂穿馬路了。因為這種突如其來的感激實在讓我難於承受,堆積起來真能讓人覺得自己「不是東西」。細想之下,美國人還是有夠高竿老辣,他們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耐心把他人異化的。他們不動聲色地把一大堆感激揮霍在你的面前和心中,要你承受這一類的細微然後偷偷摸摸地吞嚼你的五臟六腹,總有一天你會驀然覺得無地自容。 回到國內,美國的交通準繩又完全沒了用場,才回來幾天時,真正覺得「馬路如虎口」時常在路邊躑躅徘徊不敢斗膽一過,感覺中,大把的車輛們五大三粗地就是要直撲懷中。 在美國,即使是夫婦兩人之間每有哪怕是迎送取遞一類的小細節,受者也一定是會說謝的。雖說如此一來夫妻間的情愫聽著可能生疏不少,但從人的角度細想這種事情就會覺得毫不過分。先不論夫妻之間,人際關係中任何一個舉動,比如說有人開車因你橫擋在面前而為你減速一類,對他人來講是可以於也可以不幹的,或者說是可以為你幹也可以為別人幹的。幹了就是一種支付,就應該得到形形色色的回報,於人的良口而言,心存感激其實是件收效壯觀的好事。上個月在國內時有一大在地鐵上看到一位中年男人給一位帶著小孩的婦女起身讓了座,哪想該婦女竟是一句謝字沒有地一屁股坐下了。這之後不久,恰逢此座位旁另一個座位上的人到站下車,該婦女一言不發地竟又把自己的孩子放到那個才空出來的座位上,大聲招呼她在車內稍遠處的夫婿同來「有福同享」。 這樣一來,那個中年男人像是被人當眾罵過一樣滿面鐵灰。 在這種沒有謝字的生活中,好人難為。而且發展下去,一定可能把中國的好人弄得心硬如鐵。 還是在北京,另有一天和幾個朋友攔下一輛計程車,眾人才坐進去,朋友中的主事人就對著司機開了腔,叱吒著說是「你給我往東直門開」。在這之後他幾次與司機就有關所往地點的溝通中,句句的開頭必是「你給我……」云云。 感歎那天的司機也是好脾氣,一路上一句話不應只管照著這一連串的「你給我……」默然猛開,從他的後腦勺看,不相信他心若止水。 果真到了目的地時,非但沒有一個謝字,這位朋友果真最後又叱吒說:「你給我在這裡停下。」 中國人的情懷眼下已被拉開,但是社會素質的培育無論粗嘗還是細品都反而比以前更糟。常聽老一輩的人追溯50年代的凡此種種,雖未親歷,但相信一定是一幅美妙圖畫。可惜現如今,畫這種畫的人已經不多了。 謙讓為人,有人一定不知道它其實是一種風骨和一種品味。 有兩個道理其實我們應該記取,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是是圯橋進履安知非福。 這其實高深得就是寬懷為人的兩個了不得的禪機。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