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燕妮 > 紐約意識 | 上頁 下頁 | |
吃維生素 | |
|
|
如果有一個美國人說到這樣一句話,叫做「抓一大把,吞下去」,你敢想像他說的是「吃維生素」這回事嗎? 維生素這種東西在早年的中國很算得上是個東西,我的一位同學的母親有幸是位醫生,因此有幸把這種東西從工作場地相當「灰色」地拿回到家中。他家當時共有大小三個孩子共同成長,她是老大,下面是一男一女兩個弟妹。小時候和她一同上學去,不止一次聽到她抱怨說她母親一貫不鼓勵她吃家中的「灰色」維生素,因為,但凡說到「灰色」就必有風險,在她家中唯一得到有關鼓勵的,是她一生下來就臉色蒼白的獨生子弟弟。 剛到美國時,看見一些美國人每餐之前都要手握大把維生素片,一吞而盡。有天去找一位黃毛藍眼洽商,進得門內,但見他果然也和大多的他人一樣正急匆匆地把大把玩藝傾放入嘴內,緊接著又灌下白水一缸。 這時不斷有些汁澤從他的嘴角稍稍溢出,放下杯盞,收拾乾淨,他淩亂他說:「對不起,你來巧了,我這是在吃早飯。」 對於中國當今對維生素的定位情形我毫無認識,如果說維生素在中國還算是藥品的話,其在美國早已是被劃歸健康食品的玩藝了,尤其是近十多年來,維生素乾脆就以一種「家居必備」的面目出現。在美國的各大超級市場甚至就是街頭的小雜貨店裡到處都能找到它們。而且,它們常常會被擺放在各種潤膚品,甚至是牙膏、牙刷們的旁邊。 我在中國時就有不短的服用維生素C的歷史,一直的緣故都是為了使皮膚好些。到了美國後又加服了維生素E,心想自己也該算是維生素的一介知己了。但哪知到了美國後才發現美國人更是饕餮維生素好手, 個個吃得雲漫霧瘴, 對此,我雖有「小巫見大巫」的悵然,但多少也還有點「他鄉遇故知」的驚喜。 我對維生素的其他族類沒有什麼常識。每次去買維生素,就沿著字母順序走到C和E的面前翻找,潦草地翻看說明,只要是一年內不會過期的就可拿回家去,乃食。 美國人口中盛傳的一個有關維生素的例子是說美國當年的少壯總統甘迺迪英年坐江山時,雖日理萬機仍精神高亢,個中訣竅就是其每天都吃維生素,形容中說他每日對維生素都一如文前所講到的,是「抓一大把,吞下去」。 一說在美國自二戰之後,國內的類似紐約這種繁華都市中的維生素銷售量就開始有了可觀的數字。這種狀況發展至今一發不可收拾,美國的維生素市場極大,各種牌子、各種型號、各種劑量、各種形狀(片、粒、膠囊甚至是做成糖果狀)的維生素競爭激烈,常常你到一家比較大型的超級市場中去,你往往會看到整整一個大型長排貨架上擺滿了各種維生素,而且,交款台的旁邊也多還會擺放著有關維生素的各種說明小冊子。 而且這種早被視為食品的東西還分「個人獨食型」乃至「家庭集體吃型」,我曾有一次就因為貪便宜買了維生素C、E各「家庭集體吃型」一大瓶,該「家庭集體吃型」瓶之大令人髮指,每瓶足有二十釐米之高,偏偏家中人丁不旺,而且也根本沒人與我同享此好,因此就吃得既費力又枯燥。雪上加霜的是該「家庭型」竟是每丸都在1000個單位的,這種給老年體弱者的劑量每每讓我邊吃邊心下打鼓,以我的歲數最大限度地歸類也只能勉強算是貼在「壯年」的邊上,這麼著力地進補真怕吃出個閃失。結果,這一瓶「家庭集體吃型」整整讓我吃了一年半不說,而且每吃每痛苦。維生素C多半是製成固體的,這倒還可一分做兩,先食一半另一半予以儲蓄稍後享用;輪到吃維生素E膠囊時則煞是種煎熬,這種膠囊一咬下去的滋味簡直就是一口咬在了做過了頭的小籠湯包上,皮厚雖厚矣,內瓤卻仍是湯水當家,每吃每有順嘴流汁的危機不說,而且還立即出現嘴外剩下的半囊湯如何處置的難題。有時在家中遇有來客就會超級熱情地用小刀快速地切了相邀分食這類「半囊湯」,每次這類邀約才一出口,就見受邀者扭臉滿面困惑地回望著我,直以為白日見鬼了。 有一次在一個美國人的餐桌上還看到一種名為「每日一袋」的維生素「套餐」,在這「一袋」中,據說是已依醫生眼光把維生素進行了科學搭配了的。再後來更又聽說美國中也十分流行那種「混合維生素」的,這種東西更是先進到把各種維生素按比例製成一個藥片,日食一片,各素均獲。 多少年來真不知我所服用的這兩類維生素是否在我肌體內造出過果真的效應,但既已吃出了習慣,就也由它去了。有一天到一位醫生家作客,席中大家猛談維生素,我才把自己之於維生素E的偏好說出口,就見座位對面的醫生主人「嗤嗤」笑了一下,細問就裡才知道,醫界盛傳說維生素E是能改善性功能的,這麼聽著真不知該後悔自己語多有失好,甚至就慶倖自己歪打正著好。只是當時坐在那裡,領略眾人「倏」地眾頭一向地向你扭過臉來,一時竟全不知該說句什麼才好。 再於是,幾下裡就原由不明地笑。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