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醉蓬萊 | 上頁 下頁 | |
一二 | |
|
|
這做東的守陵官是內務府的包衣,名叫惠成,漢姓為李,官稱叫作「尚膳正」,四品。守陵官大都世襲,惠成的父親名叫保德,已經告老,七十餘歲,精神矍鑠,談鋒更健。敘起家世,這保德原籍河南,而李天馥雖然說得一口濃厚鄉音的合肥話,卻是河南永城籍,與保德父子既是同宗,又是同鄉,彼此越感親切。 「李大人,」保德問道,「既然原籍河南永城,怎麼生長在安徽呢?」 「我實在是合肥人。寒家先世在明朝初年,以軍功得世襲廬州衛指揮僉事,由永城遷居合肥,不過老家還有族人。」李天馥笑一笑說,「實不相瞞,河南的文風不及兩江,所以我算永城人到河南去鄉試,比較容易中舉。」 「喔,李大人會試是哪一科?」 「李大人是順治十五年戊戌科的翰林。」熊一瀟代為回答,「早我兩科。」 「提到戊戌年,我倒想起一件事,正好請教老宗兄。」李天馥說,「那年我正月裡進京會試,一到就聽說有位親王去世,又聽說這位去世的親王,名為兩歲,其實只生了三個月,名字還沒有取,夭折以後,追封為榮親王,又要替他造墓園,不知道可是選在這一帶?」 「是的。就在孝陵南面。」保德說道,「孝陵雖然是順治爺親自相中的,不過,當時他亦沒有想到會葬他自己。」 「喔,」李天馥問,「這是怎麼說?」 「原來是要葬董娘娘的——」 「董娘娘」這個稱呼,在李天馥、熊一瀟入耳都有新奇之感。原來朝士很少談論宮闈,即使談到,亦用「官稱」,諸如皇后、貴妃之類。但宮中卻還沿用明朝的稱呼,不論皇后妃嬪,都稱之為「娘娘」,上冠以姓。「董娘娘」在官書中說她姓「董鄂氏」,為內大臣鄂碩之女。但舉朝皆知,她是出身秦淮,曾為如皋冒辟疆姬人的董小宛。 「董娘娘是順治十七年八月裡去世的。她原來是皇貴妃。死了沒有幾天就追封為端敬皇后。是皇后就要造陵,順治爺親自到這裡踏勘,看中鳳臺山的風水好,親自定了穴。哪知道董娘娘的陵還沒有開工,順治爺也天花駕崩了。那些王爺們就說,既然是皇上自己看中的,就用這塊地好了。」保德回憶著說,「順治爺是康熙二年六月裡下葬的,陪葬的是兩位皇后。」 「哪兩位?」 「一位是董娘娘,還有一位是佟娘娘,就是當今皇上的生母。佟娘娘是這年二月裡去世的。」 「那就對了!」李天馥對熊一瀟說,「你記得吳梅村的詩吧?『高原營寢廟,近野開陵邑。南望倉舒墳,掩面添淒惻。戒言秣我馬,遨遊淩八極。』指的就是到這裡來為所謂『董娘娘』踏勘陵地這回事。」 聽此一說,熊一瀟大感興趣。原來吳梅村是前朝崇禎四年春闈會元,殿試榜眼,入清不仕,而詩名甚盛,與錢牧齋、龔芝麓同被尊為「江左三大家」。但至順治十年,中外大吏交章論薦,但有些人如前明列名「閹党」,入清官至大學士的馮銓,薦吳梅村不懷好意,目的是「拖人落水」,汙他的名節。吳梅村當然說什麼也不肯,無奈地方官軟請硬逼,非北上不可。吳梅村迫不得已,道遠遷正,經年始達京師,授秘書院傳講,升國子監祭酒。後以嗣母病歿京師,方得解官南歸。 吳梅村自順治十一年秋至十三年冬,居京兩年有餘。董小宛由孝莊太后識拔,充慈甯宮宮女;至順治十二年,世祖初見董小宛,驚為天人;以至十三年七月初七封之為賢妃。其間種種變化曲折,吳梅村身為文學侍從之臣,見聞極其真切。同時他跟冒辟疆為至交,對董小宛的身世,非常熟悉,所以吳梅村詩集中,有關董小宛的詩極多,五七言古風、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各體皆有。李天馥所念的六句五言詩,便是詠董小宛與世祖由初見至合葬情事,最重要的《清涼山贊佛詩》第二首的結句。 熊一瀟久已聽說吳梅村的詩中,蘊藏著好些奇情豔秘,卻苦於不得其解。因為他是江西人,沒有見過吳梅村,而入京中進士,已在康熙三年,那時對於先朝的宮闈豔屑,是很忌諱的。但李天馥卻不同,他會試得意時,吳梅村雖已出京,可是「董娘娘」的喪儀,以及緊接著來的「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卻是他所親身經歷的。尤其是冒辟疆的金蘭至交龔芝麓,是李天馥的小同鄉。其時他因「南北之爭」,為政敵馮銓所攻,由左都禦史降十一級調用,補了上林苑蕃育署署丞,只管養鳥捕魚。但雖是九品微秩,依然為名士領袖,陳其年、朱竹垞都是他家的常客,三五日中必有一次文酒之會。李天馥以同鄉後輩,亦常追陪其間,因而得知吳梅村詩中的許多本事。熊一瀟有此得聞宮闈的機會,自然不肯輕輕放過。 「曹操的小兒子封鄧王的曹沖,字倉舒,年十三病死,曹操一提起他,就會流涕。『南望倉舒墳』,自然是指榮親王園寢。」熊一瀟問說,「下麵兩句,是不是指世祖有逃禪之想?」 「然也!」李天馥答說,「第三首起句:『八極何茫茫,曰往清涼山』即承上句而來。清涼山就是山西代州的五臺山,因為冰雪經年不化,夏無炎暑,所以名之為清涼山。」 「照詩中說,似乎已經預先派了高僧,到五臺山都預備好了 ,所謂『名山初望幸,銜命釋道安。預從最高頂,灑掃七佛壇』。這道安是誰?是不是木陳忞?」 「那就不知道了,反正總是木陳忞或者玉林琇的弟子。」 木陳忞與玉林琇都是當時有名的高僧,屬於禪宗五家最大的臨濟宗下的龍池法派,法名為道忞、通琇,木陳、玉林是別號。那時方外的稱謂,非常世俗,師弟以父子論,除掉「先師」不稱「先父」以外,其他都跟在家人無異。法號亦如士大夫之字與名並稱,但略去輩分排行一字,而以別號代替姓氏,道忞字木陳,便稱之為木陳忞;通琇字玉林,便稱之為玉林琇。 「玉林琇其人倒沒有聽說過。」熊一瀟問,「他亦曾出入禁中?」 「豈止出入禁中?他還是世祖的師父。」李天馥說,「龍池法派『通』字輩下是『行』字;所以世祖的法名叫作『行癡』。」 原來世祖還有法名!在座的人,無不詫為奇聞。熊一瀟問說:「那麼剃度了沒有呢?」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