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正德外記 | 上頁 下頁 | |
六一 | |
|
|
吳經見她出言率直,深怕掃了皇帝的興致,趕緊接口說道:「若說熱鬧,倒也真熱鬧。」 一聽「熱鬧」,皇帝的心便熱了,「你倒講!」他拉著劉美人的手說,「是怎麼個熱鬧法?」 「這,一時哪說得盡?」 「慢慢兒說好了。」 「興建水陸道場,施行水陸大齋,是梁朝有個皇帝叫……」 「梁武帝。」皇帝接口。 「原來,萬歲爺知道的!」劉美人說,「又何苦逗我白費口舌。」 「哪裡,哪裡!」皇帝忙分辯,「我一點都不知道。」 「那,萬歲爺怎麼一口就說梁武帝?」 「梁武帝信佛,是大家都知道的;佛門盛會,如果與梁朝的皇帝有關係,我想,那就必定是梁武帝了。」 聽得這番解釋,劉美人的誤會方始渙然,點點頭說:「還有十位有道行的老和尚,幫著梁武帝定下興建水陸道場的一切規矩,奉請十萬法界帝王聖賢,文臣武將,三教九流,貴賤百姓,以及仙佛神道,妖魔鬼怪,到來受食,所以又稱水陸大齋。」 「原來是大大地請一回客!」皇帝問道,「這可又為什麼呢?」 「為了結緣啊!延生、薦亡,都可以打水陸。所以江南富貴人家為父母做壽,往往打一場水陸。」劉美人說到這裡,忽然問吳經,「上方寺為萬歲爺延生興建的疏頭,上面用什麼人出面?」 「這,」吳經有些茫然,「待奴才去問了來回稟劉娘娘。」 「慢點!」劉美人想了一下發生疑問,「興建水陸道場,是一場大功德:好麻煩的事,哪能說辦就辦?」 這一問更問得吳經著慌。他只知劉美人信佛甚虔,卻想不到她對作佛事如此內行。本來授與一得的密計是,借「打水陸」的名義,以避拆寺逐僧之厄。好歹先拉起一個場面來,暫作搪塞;如果皇帝與劉美人要來拈香,先得齋戒三日。趁此工夫增添補益,也還來得及。此時當然還是照原來的步驟行事。 想停當了,便硬著頭皮撒個謊,「好教娘娘得知,」他說,「上方寺裡原是有預備的,只為萬歲爺要拆他們的寺,所以提前來辦。」 「這是為什麼?」劉美人詫異地問皇帝,「上方寺犯了什麼罪過,要拆他們的寺?」 「那裡和尚不守清規,偷葷吃腥。」 「有個和尚不守清規。」吳經將當時的情形說了一遍,意思是讓劉美人瞭解,偷葷吃腥亦僅僅只是一個和尚而已。 陪侍多日,相隨千里,皇帝如何好惡作劇,左右近侍如何導帝為惡?劉美人完全明瞭。心知這是上方寺的一場無妄之災;而救了他們這場災難,卻真是一場大功德。 這一來,吳經支吾其詞的苦衷,也就能夠體會得到,而不必再問下去了。略想一想,轉臉說道:「萬歲爺,我有個主意,不知道可使得?」 「你說!」 「既然上方寺有這番孝敬的意思,倒不好辜負他們。不過佛門亦講忠孝;要啟建延生法會,理當老太后當先。」劉美人說,「隔江金山寺,有名的古刹,那裡有好幾位有道行的老和尚。趁機會難得,不如萬歲爺具名,延請金山寺的高僧,到上方寺來打一場水陸,為老太后延生祈福。萬歲爺意下如何?」 「應該,應該!」皇帝欣然樂從。 經此一番波折,上方寺反而因禍得福,得有一位天字第一號的大護法。劉美人怕吳經等人,借此機會又大肆騷擾,為作法事而作孽,罪過甚重,所以由私蓄中取了一千兩銀子,囑咐吳經轉交上方寺作為打水陸的用費,同時嚴切告誡,絕不可借此因由,需索財物,苛待上方寺的和尚;倘有這等事,一定奏請皇帝,重重治罪。 於是,上方寺上上下下,大忙特忙,一得親自渡江,到金山寺請來三位高僧,主持內壇。擇定黃道吉日,啟建「法界聖凡冥陽水陸普度大齋盛會」;疏頭上具的名是「鎮國公威武大將軍朱壽偕夫人劉氏」;而「延生信人」卻是「母后當今慈壽皇太后」,合併而觀,不倫不類也就顧不得了。 到得啟壇之日,一條蜀岡山陰道上,熱鬧非凡。因為啟建水陸道場,儀典繁重,糜費甚大,是難得一見的盛會,所以信佛的,固然決不肯錯過這個瞻禮的機會;不信佛的亦要來開開眼界。尤其這一盛會是皇帝與愛姬所發的願心,更為難得;就為了一瞻天顏,亦值得這一趟的跋涉。 皇帝是頭一天就來拈香的,隨扈大臣,地方文武,早就在山門外排班恭候。大駕一到,只見彩幡高掛,鐘鼓齊鳴;壇裡壇外,設著十幾處經棚,棚中用四方八仙桌接成長案,陳設著種種珍玩,各式各樣的水果素食;平金繡花的桌圍椅帔,在明晃晃的紅燭與宮燈光焰照映之下,格外華麗奪目。各棚所念的經不同,但不管是華嚴經、楞嚴經、金剛經、法華經,念經的和尚,一律大紅袈裟,在大塊檀香的氤氳中,梵音高唱,莊嚴無比。這番熱鬧繁華,有聲有色,在皇帝看,比教場「過錦」更來得令人興奮。 在一得導引之下,皇帝在掛滿仙佛妖魔、聖賢凡庶等等眾生相畫幅的內壇中,與劉美人雙雙拈香行禮,隨喜各處;然後進入淨室用齋。不禦葷腥,皇帝倒還能忍耐;沒有酒喝,喉頭可就癢得難過了。 「萬歲爺,千萬忍一忍!不然,一場大功德,都折了。不但不能祈福,反而有禍。」 聽得這話,皇帝倒有些懊惱,不該打這一場水陸。美人情重,不能不依,硬生生乾咽兩口唾沫,將酒蟲壓了下去。 張忠、許泰未到江西以前,王陽明已知道來意不善,想來想去,只有一句話最妙:「敬鬼神而遠之。」 他悄悄下了一道口頭的命令,凡是二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壯丁婦女,各攜細軟,出城到鄉下暫避,家裡只留老弱應門。另外籌集了一批現銀與食物,等北軍一到,準備犒勞。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