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翁同龢傳 | 上頁 下頁 | |
膠澳事件 | |
|
|
膠州灣事件起于李鴻章自美返國後不久,德皇威廉決定取得此港後,于十一月初向總署提出租借膠州灣五十年的要求;總署覆詞拒絕。德國遂決定動用武力。此外英、法兩國對西南亦相繼提出造路開礦等要求,向總署提出強硬交涉,排拒對方,亦即希望獨佔。以致二十三年正月初八,翁同龢訪李鴻章縱談時事,竟致流涕。 德國的遠東艦隊,需要一個不凍港,最初是看中金門,準備以武力佔領,造成既成事實,再向總署交涉,作為代索遼東的報酬。但金門補給困難,築港不易,因而放棄此一計畫,改向膠州灣下手。德、俄兩皇之會,商定了一個極為卑鄙的陰謀,即由德國啟釁,而俄國根據中俄密約的原則,出兵干預;明為助華,實際上是助德,亦以自助。只看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光緒廿三年紀事部分,即可了然於俄國如何扮演「兩面人」的腳色: 八月廿五日:德國通知俄國,遠東艦隊擬在膠州灣過冬。 九月初七日:德使(海靖)告總署,德國遠東艦隊擬在膠州灣過冬(總署拒之)。 十月初七日:德國教士二人,在山東曹州府巨野縣,為匪所殺。 十月十二日:德皇以膠州灣事電詢俄皇意見。 十月十三日:俄皇覆德皇,對德艦開入膠州灣事,無權過問。德皇即令遠東艦隊進佔。 十月十四日:俄外部訓令北京俄使,反對德占膠州灣,必要時亦將派艦前往。 十月十六日:以德教士在山東曹州被戕,命巡撫李秉衡速派司道大員,馳往根究起釁情形,務將凶盜拿獲懲辦。 十月二十日:德艦佔領膠州灣,奪青島炮臺。 十月廿一日:李鴻章為膠州灣事,訪俄署使巴伯羅福,請予協助。 很明顯的,李鴻章作了俄國的走狗。他之訪俄署使,是私下的行動,並非朝廷的派遣,且當政如翁同龢者,根本不知其事;尤可駭異者,是翁同龢至二十二日始知德艦占膠州灣,而李鴻章已於前一日訪俄使請出兵相助,其為「私通外國」,乃是蓄意而為。翁同龢廿一日日記: 沉陰無風,不甚寒,外折少,見起不及一刻,遞事後辰正散,邀禮邸過來便飯,錢(應溥)、剛(毅)二公作陪,劇飲縱談甚暢,自辰抵申正乃去。是日,上從慈駕詣圓明園課農軒。 觀此可知,這天君臣皆好整以暇,一派升平氣象,根本不知山東已起大禍;同時亦可斷言,總署亦絕無一人得知膠州有警,因為:第一、禮王、錢應溥、剛毅皆為軍機大臣,各人皆有親信的軍機章京,而此輩與總署章京,皆通聲氣,倘有消息,禮、錢、剛等人會很快地被告知。第二、張蔭桓在總署「當家」,他人可以不知,張蔭桓斷無不知之理,張知則翁亦必知。於此可以確證,總署絕未獲得任何消息。然則李鴻章的消息是從那裡來的呢?毫無疑問地,是來自俄國公使館。 次日——十月廿二日,翁同龢日記: 晨入,看四電,德兵船入膠澳,占山頭,斷電線,勒我守兵三點鐘撤出,四十八點鐘退盡云云。(電:李秉衡二;王文韶二。)即草電旨二道,飭李秉衡勿先開炮,一令許景澄向德外部理論,邸意以為然。幸巨野已獲凶盜四名,尚可辯論耳。 此據山東巡撫李秉衡、直隸總督王文韶告警急電所作之處置。在處理的態度上既嫌輕率,亦覺擅專,如此大事,牽涉甚廣,既有總署諸大臣在,理當先召集緊急會議,瞭解情況,估計情勢,作一番知彼知己的工作,再發電旨,亦未為晚,乃率爾作成決定,而以「邸 (恭王)意以為然」五字的語氣來看,彷佛只要恭王同意即可,易言之,隱然以為他與恭王二人便是一切,這是翁同龢晚年恩遇不終的主要原因。 至於膠州灣之變,據「清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五所記,真相如此: 山東曹州巨野縣,德國天主堂教士二人被殺,德即以海艦駛近膠州灣炮臺,守將提督章高元,方與幕賓為麻雀戰,召兵往報,高元曰:「彼艦偶經此地,何預吾事?」俄頃,船抵岸,即以照會。高元賭方酣,置之。及賭倦少憩,一幕客啟視,始知德人勒令于二十四鐘內,將全島讓出,高元始大驚,傳令開隊,亟出署,則德兵已滿衢市。隊既齊,將士皆挾空槍,急返庫中取子彈,則庫已為敵所占矣。 章高元籍隸合肥,原為劉銘傳的部將,在淮軍中較之他的小同鄉龔照璵、衛汝貴,猶為「賢者」,當時徑往德國軍營理論。《清朝野史大觀》記: 高元曰:「既不能戰,吾惟與之論理。」亟詣德將侃侃與辯。德將夷然曰:「此事吾奉本國訓條行事,實無理之可言。汝但全師退出而已。吾亦不汝害也。」高元不許,遂被幽之於艦中。 膠澳之失,雖咎在章高元,但巡撫李秉衡守土有責,電奏主張以武力相抗,朝廷不許。翁同龢廿三日記雲: 見起二刻,言澳事,電飭李秉衡毋輕言決戰,貽誤大局。上意力持不戰,述慈聖言,甚憂勞也。未初赴總署,本約各堂會會,而二邸、榮、敬有事不到,亦無可議。 二邸謂恭王及慶王;榮則榮祿,敬則戶部尚書敬信。總署大臣自廿一年秋,孫毓汶、徐用儀相繼罷軍機並退出總署後,翁同龢、李鴻藻聯翩而入,翁同龢多所援引,此時值總署的王大臣,共十人,滿漢各半,漢人中翁同龢一派占三席,翁本人以外,有張蔭桓、廖壽恒,此外兩人為李鴻章、許應騤,很顯然地,翁同龢占了上風。兩王及榮祿、敬信之托故不到,一方面為對翁同龢的「拆臺」;另一方面亦可視之為自辛酉政變以來漸形消淡的滿漢對立的態勢,複又重現。翁同龢一直以為先受醇王知遇,後得恭王賞識,關係一直很好,殊不知他的儼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風,已遭大忌,連恭王都已不以為然了。 當然,翁同龢多少也知道,他已樹了兩個大敵,一個是榮祿;一個是李鴻章。但他並不知道榮祿與李鴻章已聯成一條陣線,榮要倒翁,須李鴻章在外與之周旋;李要倒翁,須榮祿在內為之斡旋。此日二邸榮敬四人不到,即為造成翁同龢在這件大事上「無可議」,以便利李鴻章與俄國的勾結。 在這稱情況之下,張蔭桓的分量,在翁同龢心目中大為增加。膠澳事件中,張蔭桓先全力贊翁,從而叛翁,其事隱微曲折,治現代史者,似尚少人注意及此。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