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翁同龢傳 | 上頁 下頁
終天之恨


  但就在翁同龢差竣回京不久,翁心存得了痰症,初起時「語言不能清楚」,「手足運動不能自如」。十一月初二得病,初五便要準備遺折了。翁同龢是日記:

  淩晨目微開,龢輩急呼,似點頭應之。午刻藕舲來,大人張目視之,藕舲以為尚可治。李文園丈,杜筠巢師、程容伯皆來視疾,大人獨執筠師手,而瞪視文園丈,蓋意有在也,然無一語矣。

  「藕舲」為兵部尚書萬青藜,知醫,翁心存的門生。李文園即李棠階,河南河內人,翁心存的會試同年,鹹同年間,與倭仁同以講理學著稱;早年引疾家居,此時方特召來京,將大用。翁心存執杜䎗之手而瞪視李棠階,意思是希望李棠階保薦杜䎗在弘德殿行走。

  翁同龢續記:

  萬藕舲所定方,重用附記。然自申刻以後,目不復開,氣益喘,右手足皆不動,惟左手左足屢掣動,極有力,蓋痰壅肝風作矣!而龢猶以為大人有轉機,可無事也。痛哉!是日早晨草遺折,大聲誦一過,大人首肯。且泣陳江南若收復,當歸葬家山,不然當權厝於房山之麓,大人亦頷之。入夜右手屈伸拏空不已,而龢仍未喻也。

  次日即十一月初六日有旨:「諭內閣,大學士銜管理工部事務翁心存,見在患病甚重,伊子翁同書著刑部暫行釋放,俾侍伊父湯藥,以示體恤。」據翁同龢記,是日早晨,即聞恩旨,但直至申刻始命翁同書第三子翁曾柱往迎其父,戌刻到家,呼父則已無知覺,延至後半夜寅時氣絕。

  至同治二年二月十八,翁心存下世「百日」,照旗人習俗,父母之喪至此服滿,翁同書於次日遵旨赴獄報到。同年十二月廿五日,翁同書得恩旨,由斬監候改為發往新疆效力贖罪。翁同書出獄後,照例不能家居,在彰儀門外暫住。發遣後,於五月初行至太原,忽有喜訊。翁同龢五月十四日記:

  先君誕日,設奠。申刻蔡植三信來,知都興阿奏請三兄赴營效力,奉寄諭允准。詣蔡植三,方子穎,知都帥由承寧渡河,道定邊,經赴靈州。原奏稱,翁某前在揚州戰功卓著,士民至今感頌,實為知兵大員云云。寄諭該將軍行文直隸、山西、陝甘各督撫,該員行抵何處,即調取赴營。

  蔡、方皆軍機章京。都興阿,姓郭貝爾氏,滿洲正白旗人,侍衛出身,曾隸僧王部下,後以江甯將軍駐揚州,督辦江北軍務,與翁同書相熟。同治三年正月,奉命督辦陝甘軍務,接替有八旗名將之稱的多隆阿,眷念舊誼,奏調翁同書赴營,得免新疆之行。 《清史列傳》本傳:

  (同治)四年八月,同書督兵在花馬池定邊一帶,截擊大股竄匪,迭獲勝仗,並陣斬逆偽平西王孫義保,賞四品頂戴,十一月卒。都興阿以聞,諭曰:「已革安徽巡撫翁同書前在江北,屢 著勞績,嗣在安徽巡撫任內,失守定遠、壽州,降旨革職發遣……茲因積勞成疾,於病勢沉重之際,猶以未能蕩平回匪為恨,語不及私,情殊可憫,著加恩開復原官,照營立功後病故例賜恤。

  既然「開復原官」,則恤典照巡撫之例,「贈都察院右都禦史」。巡撫有兩個兼銜,一為「兵部右侍郎」,一為「右副都禦史」。前者得以兵部堂官的資格,節制提鎮;後者得以都察院堂官的資格,參劾全省包括總督、將軍在內的大小文武官員。歿後贈官,例加一等,所以「右副都禦史」變為「右都禦史」。其後複由禮部題奏,奉旨贈諡「文勤」。翁同書以棄地不守,縱匪釀禍,應處極刑的封疆大吏,能獲此結局,全由翁同龢多方調護所致。就事論事,翁同龢於孝悌二字,毫髮無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