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石破天驚 | 上頁 下頁 | |
八九 | |
|
|
「明堂,你看,你能守幾天?」黃克強問。 「我盡力而為,日子不敢說。」 「我希望你能守到五天。」 黃明堂想了一下,毅然答道:「我一定守五天;守不到五天,與鎮南關共存亡!」 「那就這樣定議吧!」黃克強向逸仙先生說道:「事不宜遲,越早趕回河內越好。」 「既然大家都這樣說,就請明堂堅守五天;我們下山去籌餉。在此期間,我看情形隨時派人來聯絡。」 於是逸仙先生帶著他的幕僚,沖過火網,間道下山。那知一過諒山,就為清軍偵知蹤跡,跟法國提出交涉,不許逸仙先生留在越南;最糟的是在越南文淵地方,為法國員警認出逸仙先生面貌,追蹤密查,騷擾不絕。 「五天之期,決不會有結果了。」逸仙先生面色沉重地說:「趕快通知黃明堂撤退,保全實力。」 黃明堂守到第七天,才以彈藥不濟而撤退。但戰果已很豐碩,清軍傷亡數百人之多。 人是撤退了,卻留下一面青天白日旗高懸在鎮南關上,「那面旗子好漂亮;我要!」有個十二歲的孩子說,「不然就讓清兵拿走了!」 於是那孩子鼓勇上山,攀登旗杆,取下了青天白日旗;如獲至寶般珍藏著。 【第十五章】 鎮南關之役雖已結束,但餘波蕩漾,激起廣泛的漣漪;令人深深相信,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出現之期必不遠了。 近在廣西,陸榮廷一軍雖能複占鎮南關,但亦心折革命軍的堅勁;遠在日本,學習軍事的留學生要請纓回國,參加革命的實際行動,其中慕義最切的一位是,剛進入東京振武學校的蔣志清。 「蔣先生!我們浙江的會黨有六七個,反清複明的同志,不知道多少!為什麼不成功?就因為方法不對;不是用軍法部勒,以致於人數雖多,變成烏合之眾;一到緊要關頭,不知道怎麼樣集中力量、發揮力量?這完全吃虧在沒有受過訓練。我是過來人,這個道理我最清楚。說句心裡的話,革命的希望,寄託在你們學軍事的人的身上;你決不可以妄自菲薄,更不可以徒逞血氣之勇。大器晚成,不爭一時。」 說這話的是浙江金華「龍華會」的首領張恭;秋瑾所倚恃的主力,就是這個會。結果,一事無成!張恭逃出浙江,亡命日本,撫創思痛,感慨萬端,所以有這樣懇切的忠告。 * * * 這位蔣先生大有來歷。幾百年來深受王陽明、黃梨洲浙東學派的薰陶;有清一代不仕異族、忠孝傳家的家風籠罩,他的民族大義血忱,是與生俱來的。 他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來更名中正,字介石。出生在剡溪九曲所匯的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的溪口鎮。溪口蔣家是大族;他家始祖遷居四明群峰之表的武嶺之下時,原是為了避流寇之亂。崇禎殉國,義不帝秦;蔣家子孫沒有人肯做清朝的官,三百年孝弟力田,到了蔣先生的祖父才耕讀餘暇,兼營貨殖,創設了一家鹽鋪,字型大小玉泰,買賣公道,信用卓著,生意非常興隆。 玉泰主人的第二代,也就是蔣先生的父親,號叫肅庵;這位老先生不墜父風,樂善好施。秉性剛直果毅,善於排難解紛;也喜歡打抱不平,以保護善類自任,在鄉黨中有極高的聲望。 蔣先生的母親是肅庵先生的繼配,姓王。這位王太夫人,不但是賢母,而且是女中豪傑;二十三歲嫁肅庵老先生,第二年,也就是光緒十三年的陰曆九月十五,誕生蔣先生。蔣先生九歲那年,肅庵老先生故世;孤兒寡婦,受人欺淩,而王太夫人保家教子,逆來順受,表現出非凡的涵養。她讀書不多,但聽愛子讀孝經時,為他解釋忠孝之義說:「孝,不是晨昏定省,奉養無虧的表面文章;是要順意承志,想各種方法去做到父母的希望,這就叫順者為孝。不過,順只是孝的開頭;移孝作忠,才是孝的結果,也才是大孝。有一天,你能做到這一點,我就心滿意足了。」 因為有這樣不同尋常婦女的見解,所以當蔣先生十八歲那年,決意到日本去學陸軍時,族人親戚無不勸阻,而王太夫人卻力排眾議,多方設法籌集了一筆盤纏,親送愛子就道。 * * * 由上海坐船到東京,一上岸就受到了一個極嚴重的打擊,有人告訴他:沒有中國陸軍部的保送,是不能進振武學校的。 那怎麼辦呢?只有改進清華學校。這不是他的素志;無非暫且棲身。不過,在學業以外,卻有一樁極其稱心快意之事,他結交了一個生平第一知交。 蔣先生的這位知交是湖州人,名叫陳其美,號英士。英士先生三兄弟,長兄繼承祖業,在原籍經商;他是老二,跟老三其采都在日本學警政。陳英士人如其名,早蓄大志,已經參加了同盟會;蔣先生結識了他,志同道合,自然也加了盟。 「清華學校,完全不合我的志願。英士哥,你看我應該怎麼樣才能達成我學軍事的志願?」 「照我看,不如回國。」陳英士答道:「現在正辦通國陸軍速成學校;你不妨去投考。」 蔣先生聽了他的話,這年冬天,束裝回國。一到上海,就聽說保定陸軍速成學校,在各省招生;浙江分配到六十個名額,其中四十六個由文武官員保送,公開招考的只有十四個。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