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石破天驚 | 上頁 下頁
八七


  光緒二十八、九年之間,王和順與至友,也是著名的游勇頭領陸亞發,相約起事。陸亞發一舉而陷柳州、慶遠、思恩、郁林各地;王和順亦佔據了南寧、梧州一帶的好幾縣。廣西提督蘇元春望風而逃;朝中特派兩廣總督岑春煊以七省之兵圍攻,而且懸賞十萬兩銀子購買王、陸二人的首級。

  這樣相持了將近兩年,眾寡不敵,陸亞發陣亡,王和順退走,帶著一個侄子,遠走香港,隨後又流浪到西貢。英雄潦倒,幾於衣食不周;當然亦沒有人去理會他了。

  但是,他畢竟遇著能識人於風塵之中的巨眼——逸仙先生從日本到越南時,在西貢識拔了王和順,帶著他一起到河內,與另外兩個游勇首領黃明堂、關仁甫,都為逸仙先生以國士之禮相待,解衣推食,禮遇優隆。不過革命經費缺乏,生活當然很苦。在甘必達街六十一號,甚至沒有一個供奔走、司灑掃的雜役;由逸仙先生的一位親戚陳四姑管家,從炊事到洗同志們的內衣,都由她一手包辦。

  這使得王和順常發牢騷,有時一桌吃飯,看菜不好,會推碗而起;舉座失色,只有逸仙先生依舊從容。

  最後,黃克強實在忍不住了,勸逸仙先生說:「先生以國士待和順;而和順這樣子不禮貌,大家都不服。請先生稍稍說他幾句。」

  「不!」逸仙先生答道:「和順是行伍出身,舉止粗豪是免不了的。我為國納賢,那裡可以在這些小事情上跟他計較?」

  王和順恰好經過窗外,聽到了逸仙先生的話;頓時熱淚盈眶,一推門走進房間,僕身倒地,向逸仙先生請罪,表示為了報答知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 * *

  逸仙先生的目標是桂邊三關——廣西與越南接壤的三個關,自北而南為水口關、平宜關、鎮南關。其中鎮南關尤為天險重鎮,法國人稱為「東方第二個旅順口」;如果此關一破,進攻退守,大有可為;因此為逸仙先生的首要之圖。

  由於關仁甫的關係,鎮南關可以智取。此關的守將叫黃瑞興,是關仁甫至好;同時邊防統領總教練官易世龍,以及掌管鎮南關的龍州廳、有個叫陳曉峰的幕友,都贊助革命,所以逸仙先生與黃克強定計,請關仁甫密派心腹,遊說黃瑞興反正;易世龍和陳曉峰運動軍隊。等時機成熟,就由關仁甫率領義軍攻關,裡應外合,一舉成事。

  正在進行之際,廣東卻有機可乘了。欽廉二州產糖,徵稅極重;當地百姓不堪壓榨,推舉高年士紳向知府請命。那知官府不但不准,而且將數十名紳士,一概監禁,因此激起公憤;由欽州三那鄉的劉思裕為首,組織鄉團,沖入府城劫獄釋囚。消息傳到省城,兩廣總督周馥,大驚失色,下令指派防軍統領郭人漳,統兵三營;新軍第二標標統趙聲,帶步兵一營,炮兵、機關槍各一隊,總計兩千人,星夜開到欽州鎮壓。

  趙聲本來就是革命黨中的健者;郭人漳是湘軍中號稱「儒將」,而又以善於搜括出名的郭松林的兒子,曾經留學日本,一向頗富民族思想。逸仙先生認為周馥派這兩個人去鎮壓欽州民變,是天賜良機,於是派出兩位同志,一位去聯絡劉思裕,說以革命大義,勸他應該跟革命黨一致進行,可免清軍的攻擊,進而恢復河山。另一位同志是胡毅生,他跟趙聲很熟;此去的使命,自然是勸趙聲及郭人漳乘時起義。

  等到郭人漳、趙聲兩部由廣州開拔時,派到劉思裕那裡的同志,已經回來了,結果非常圓滿。於是逸仙先生另派一位同志陳沺,送信給胡毅生,轉達郭、趙二人,說欽廉鄉團,已與党人聯合,千萬不可自相殘殺。

  那知陳沺無用,竟不敢到趙聲營中去投書;而胡毅生也還不曾與郭人漳取得聯絡。陰錯陽差之下,郭松林派林虎一營進攻,劉思裕以為已有約定,官兵無非虛張聲勢,未加防備,竟致為林虎所蹂躪,劉思裕本人亦死在亂軍之中。

  這是一次不幸的失誤,但逸仙先生並不氣餒,立即展開了新的部署;他指派黃克強與王和順,隨同由趙聲營中回到河內去請示的胡毅生,再次往欽廉兩州去活動。先到欽州,黃克強留下來聯絡郭人漳;胡毅生與王和順則往東到廉州去看趙聲。

  * * *

  傳到河內的反應,足以令人興奮,郭人漳與趙聲都有明確的答覆,只要革命軍出現堂堂正正的陣容,他們一定反戈相應。

  於是逸仙先生派日本同志萱野長知回國,購買軍械,設法秘密起運到廣東備用;接著,親自往西貢招集同志,延聘法國退伍軍官助陣,計畫進佔廣東最西端與越南接壤的東興至防城一帶。同時要求在郭、趙兩營中的同志,積極展開活動,就地起義,希望彼此呼應,由點及線而構成面,保有一片足供迴旋的革命基地。

  * * *

  感激馳驅之心,得地利人和之便,王和順一夏天的經營,已頗有成就。他在趙聲的掩護之下,化名張德興,持著趙聲所發的「軍員委員」委任狀,在欽州以西,東興、防城以北的所謂「三那」——那良、那棕、那同一帶組織了很像樣的革命軍,人數上千,貯槍數百。最得力的助手是二梁一劉:梁建葵、梁少廷和劉思裕的侄子劉顯明。

  進取的計畫,早與趙聲有成約,是很巧妙的明攻暗助;第一個目標選定廣西南寧,王和順率領革命軍進攻,趙聲偽裝追擊,相機幫助。取得南寧以後,轉攻他地;亦用同樣的方法,只要不為兩廣的大吏所識破,還一計可以一直使用。

  郭人漳那面亦已取得聯絡,一等王和順這面發動,視情況策應。但是活動南寧的清軍,卻一直沒有進展;曠日持久,軍心生變,劉顯明帶著他的幾百人,不辭而別,使得王和順頗為焦急。

  幸好,防城守軍左營有兩名哨官,預備反正。王和順認為機不可失,決定在防城發難。派人到河內請示,逸仙先生深以為然,委任王和順為南軍都督,二梁為副;同時急電在香港的馮自由、在日本的萱野長知,趕運軍械到欽州灣的白龍潭起岸備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