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水龍吟 | 上頁 下頁
一一六


  其時征苗的專閫之將是,大學士一等公雲貴總督福康安,下了一道命令,守寨諸將,如果自覺兵力單薄,不妨轉移他處,以期保全實力。守銅仁寨的遊擊孫清元,膽怯懼戰,打算移寨。楊芳堅持不可,他說:「尺地寸土,皆當為皇上守住,怎可輕棄於賊?」孫清元無奈,只好不移。

  不久,苗子夜襲,孫清元倉皇逃走,雖有楊芳奮力抵抗,怎奈軍心渙散,終於不守。福康安大怒,派材官逮捕孫清元,以軍法從事。孫清元辯說:「卑職本來要遵大帥命令,移到難攻易守之處。可是守備楊芳一定不許。他在卑職營中,主管輜重,移寨要靠他指揮調度,他不聽命令,卑職無能為力。」

  福康安一聽這話,立即下令:「把這楊芳替我捆了上來!」

  等將五花大綁的楊芳押到面前,他大聲怒斥:「你是什麼東西,敢違抗我的命令?」

  楊芳不為他的震怒所懾,跪在地上,仰臉答說:「卑職讀聖賢書,惟知忠孝。銅仁寨雖小,亦是皇上所付託,輕易放棄,是違君命。是故卑職想一戰以揚士氣,至於勝敗,自有指揮者負責,罪不在卑職。倘或是由卑職指揮,今天卑職不會在大帥面前。」

  「不在這裡,在哪裡?投降了苗子?」

  「不是。銅仁不守,一定是卑職陣亡了。」

  福康安頓時息怒,將他調到大營,管帶親軍。福康安死後,調為額勒登保部下。轉戰川、陝剿教匪時,每每擔任偵察的任務,深入敵後,盡得賊情地勢。大軍進發時,則充先鋒,負嚮導之責。他的官運亦扶搖直上,升都司、升遊擊、升參將、升總兵。

  他是陝西甯陝鎮總兵,選了鄉勇精銳五千人編成一標,號為「新兵」。楊芳待這些新兵非常寬厚,但副將楊之震,恰好與他相反,刻薄寡恩、貪污成性。楊芳想把他調走,但無計可施,因為楊之震另有靠山。

  其時楊遇春是陝西固原提督,奉召入覲,由楊芳署理提督,而楊之震則署理甯陝鎮總兵。「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下令軍糧不發米麥,改發包穀雜糧;餉銀及其他應有的補給,不是克扣,便是愆期。他平時本不得軍心,這一來自然更是到處怨聲。於是先是鼓噪,接著由於名叫陳達順、陳先倫的這兩個人的煽動,終於叛亂了。

  當叛亂發生以前,已有風聲,便有人去勸楊芳夫人連夜出城,避往安全地帶。這楊夫人姓龍,四川華陽人,膽識不讓鬚眉,當時表示:「反不反還不知道。如果我走了以後,他們造反,我就變成通賊了。否則,何以我先得消息?」

  及至亂作,未叛者誓死保護楊夫人。已叛者則揚言,情急而叛,與楊夫人無關,盡請安心。叛眾還請見楊夫人,避在總兵衙門的官眷都說不宜接見,但楊夫人不從,端坐公堂,詢問來意。

  「送楊太太出城。」

  「如果光是我一個人,我不走。我不能扔下這許多眷屬,一個人脫險。」

  叛眾答應讓所有的官眷都跟著她走。轎子一出大門,便聽得有人傳呼:「擺隊送楊太太。」

  「停!停!」楊夫人伸手拍著轎杠,等轎子停下,將為首的找了來,厲聲苛責:「這是什麼時候,你們也太荒唐了,還鬧這些官派!除了現在衙門前面的人以外,其餘的都不准露面。如果不聽,我不走了。」

  這就是楊夫人顧慮周密之處,新兵已叛,而居然仍當她是總兵夫人,以禮相送,其情與通賊無異。不過這猶在其次,別有一層深遠的用心,是要借此立威。楊芳馭下極寬,部下只是感恩。楊夫人則恩威並用,一向為新兵所敬憚,此時身處危地,人心浮動,必須讓他們在懷德以外,還有畏威之心,始為萬全。

  出了甯陝南門,不遠便到石泉,沿著漢江北岸,東西一條大路,西至城固、南鄭,出陽平關入川,東面便是入湖北的要道。楊夫人是往東走,因為石泉以東的興安州知州,就是她的堂兄龍燮堂。

  其時二楊都已接到警報,楊遇春剛走到西安,自然要停下來,會同陝西巡撫方維甸,部署應變。在固原的楊芳,只帶親兵四人,冒雨急馳南下,三日三夜,馬不停蹄,奔了一千兩百里,到了渭水南岸的盩厔,才知道楊夫人暫住興安,妻兒脫險,甯陝便可暫時不理了,由盩厔直奔石泉。

  在石泉得到兩個消息,一個是朝廷已派德楞泰為欽差大臣專責平亂。另一個是,叛亂新兵的首領,已經換了,新的首領叫蒲大芳——這是個好消息,因為蒲大芳原是楊芳的心腹衛士。這一下,什麼事都可以商量了。

  但此時叛亂已成燎原之勢,蒲大芳裹脅良民數千,由甯陝向西攻至褒城以北的留壩,再向東折回,攻陷了洋縣,分兵直取子午穀,進圍迫近西安的鄠縣,攻勢淩厲,官兵一敗再敗,但只要遇到楊遇春及楊芳,立即不戰而退,所以官兵雖敗,傷亡並不太重。

  於是楊芳與楊遇春秘密商議,由他親自去勸蒲大芳來投降。楊遇春複又轉陳德楞泰,取得同意後,楊芳單騎直入敵陣,一見蒲大芳抱住了痛哭。

  「我跟你們相處幾年,共患難、同生死,如今竟成了仇敵。朝廷徵調大軍進剿,我不忍看你們自召滅門之禍,不如你們先殺了我。」

  一半真情,一半做作,聲淚俱下,叛眾們亦都哭了。當天晚上,楊芳與蒲大芳通宵密議,談定了條件,犧牲首先起事的陳達順、陳先倫,其餘概不追究,仍歸原來的建制。

  回到德楞泰的大營,楊芳報告了談判的結果,德楞泰徵詢部將的意見,羅思舉首先反對,他說:「兵變而殺將、陷城,大破官軍,造反到這種地步,而竟無事,這不等於鼓勵造反嗎?」

  但這種義正辭嚴的態度,竟無人響應,德楞泰決定接受蒲大芳的條件,但奏摺上又是一番說詞:「賊匪見大兵雲集,四面環攻,賊首蒲大芳、王文龍等環跪痛哭乞命,將首先謀逆之陳達順等二人捆縛送出,其逃赴留壩等處賊匪一千餘人,又經該逆隨同官兵截回。其滋事兵丁共二百二十四名,擬遴選將弁,分別管帶,暫歸原營約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