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清官冊 | 上頁 下頁
三五


  孫奇逢字啟泰,直隸容城人。生來有快氣,而內心謹飭篤行,以聖賢自期。前明天啟年間游京師,與「東林」君子左光鬥、魏大中、周順昌等定交;其時正是魏忠賢與熹宗的乳母「奉聖夫人」客氏,穢亂宮闈、無惡不作的時代,魏忠賢的爪牙,包括馮銓在內,被稱為「閹黨」,專與東林作對。由於天啟四年,左副都禦史楊漣,參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因而興起大獄,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人慘死獄中,而閹黨誣以受賄,向家屬追贓,孫奇逢與鹿正、張、果中代為募捐贖罪;對東林死難者的家屬多方調護,一時俠名震動河北,有「范陽三烈士」之稱。

  孫奇逢自明末至清初,曾被徵召十一次之多,而他不願做官,只願做事,屢次號召地方有志之士,保衛桑梓。後來為避流寇,遷住易州五峰山,親戚故舊門生,相從的有數百家之多;守望相助,力求自保,同時日日講學,又不尚空談,注重力行,因此到了清初,稱為「北孫南黃」,與余姚黃宗羲,並為海內儒宗。又與關中的李二曲,合稱「海內三大儒」。

  孫奇逢的為學,本于陸九淵、王陽明,而兼采程朱,從慎獨上著手,在體認天理上下功夫、窮則勵行,出則經世,真正能做到坦誠悱惻,言行一致。這些理論與實際,一向為湯斌所欽佩,所以趁壯年之時,不肯廢學,特地到藥門山中去親承教誨。

  藥門山在河南輝縣西北——這已是孫奇逢的三遷,由五峰山遷居新安縣,由新安縣遷居藥門山,其時為順治七年。兩年以後,有個做工部郎中的馬光裕,以藥門山夏峰的一大片田園相贈,孫奇逢便辟了一座「兼山堂」作為講學之所。以七十餘的高齡,親自率領子弟,躬耕其中;四方慕名來請益的,孫奇逢因材施教,同時分給困地,耕種為生,因此夏峰成了一片氣象蓬勃的世外桃源。海內學者,為了尊敬其人,多稱他為「夏峰先生」。

  湯斌來受業的那年,夏峰先生已經八十三歲了,但精神矍鑠,不異壯年。

  到了夏峰,直登兼山堂上,道明來意,獻上贄敬,是湯斌那位馬氏夫人親手所織的兩匹細布,以及加工精製的兩雙布履、一頂暖帽;孫奇逢欣然接納,卻不肯受湯斌的大禮,他的理由是、一久慕湯斌是躬行苦學的有道君子,願為切磋講學的朋友,不敢當老師的稱呼。

  湯斌一片誠心,十分敬意,不由分說就跪了下去,端端正正地磕了三個頭。定下了師弟的名分。

  孫奇逢確是看重湯斌,在松風白雲之間,從容論道,隱隱然有傳以衣缽的意思。但又勸他,說「內聖外王」,原無二致,只看各人的氣質機遇而定;為學不宜獨善其身,所以有適當的時機,還得出山;以聖賢的大道,見之于化民易俗的經世大用,更是弘道的要端。

  「老師訓誨得是!」湯斌答道,「家母也是如此教我。」

  「這就是天理。令堂雖不曾讀過多少書,只出於坦誠至性的話,自合乎天下之大道。因此,我常常勸人,要從日用倫常中去體認天理。」

  講到倫常,湯斌便覺心頭自有一股無可言喻的溫暖和欣慰。君臣、父子、夫婦、朋友,湯斌對這四倫,自覺一無所缺;各盡其分,雍雍和煦,真所謂「名教中自有樂地」;如今得投這麼一位老師,補足了師生這一倫,使得五倫一無所憾,豈非幸事!

  除了老師以外,湯斌亦頗得友朋之樂,覺得同門師兄弟,沒有一個不是令人心折不已的。最投契的是魏一鼇,字蓮陸,他是明朝的舉人出身,做過山西忤州知州,頗有惠政;去官之日,也跟湯斌一樣,一匹馬一個書僮,蕭然回鄉。

  他的家鄉是河南新安,也就是孫奇逢從易州再遷之地。等老師遷到夏峰,他雖不能移家追隨,但隔一年必到夏峰,每到必有幾個月的勾留;在夏峰他構築了一幢簡陋的茅舍,取「程門立雪」之意,命名「雪亭」。湯斌就受邀住在雪亭。

  魏一鼇是湯斌的「大師兄」,年齡比他大得多;但用功之勤,與正在壯年的湯斌,一式無二。他精于史學,孫奇逢說他「上下古今,視千秋如旦暮」,因為有這樣超脫的心情,所以對眼前的一切,都能視為浮雲;湯斌原來亦是有意于史學的,在他這位「大師兄」處,很得了些益處。

  第二個是趙禦眾,字寬夫,他是孫奇逢的同鄉;真隸灤州人,中過秀才,因為絕意仕進,所以就不再應考。他很早就是孫奇逢的學生;為學的功夫,講究「事心如事天」,經常念著兩句詩:「垂名千古易,無愧一心難」。為此每日惴惴然,唯恐此心墜落;自我檢討不止於「日三省吾身」,自覺做錯了一件事時,往往千方百計去彌補。孫奇逢曾拿他與湯斌並稱,說「湯孔伯之端亮,趙寬夫之善補過。求之古人,不可多得。」而湯、趙二人與魏一鼇亦被公認為孫奇逢的三大弟子。

  不久,又來了一個同門,是湯斌的同年好友,名叫耿介,本名沖壁;因為有「耿介拔俗」這句話,所以改了單名。他是河南登封人,順治九年與湯斌同時成為進士,在翰林院時,與湯斌同住一間屋,彼此以淡泊寧靜相砥礪,成為金石之交,情誼極深。

  翰林院散館,兩人都授職檢討,只是分發的衙門不同,湯斌派在國史院,耿介派在秘書院。當順治皇帝選派學行俱優的翰林出任地方官時,耿介亦在名單之中,被任為福建按察副使,轄區是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甌六府,經常出巡,事先下劄,嚴厲禁止迎送饋贈,真正耿介拔俗,不愧其名。

  到了康熙元年,由福建調到江西,做鄱陽湖東岸的「湖東道」。這個缺後來裁掉了,耿介因為治績優,調為直隸大名道,轄區當河北、河南、山東交會之處,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鎮,也是有名的煩劇難治之區:他的居官信條是:除積弊、革冗費、戒貪墨。恩威並用,政績大著,是個響噹噹的清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