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明末四公子 | 上頁 下頁
一五


  從侯方域的遺作中去考察,有種種證據顯示,辛卯鄉試一舉,痛悔失足;內心之抑鬱自恨,較之吳梅村有過之無不及。而形之於文字吟詠者,則再三自道本心清白,若深恐人不信,致吳梅村書,勸其不可複出,固為變相的表示他決無意於做新貴!而最可玩味者,則為《致方密之書》,此書見《壯悔堂文集》「遺稿」。侯方域于順治九年治壯悔堂,編定文集。越二年下世,此兩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編為《遺稿》,附文集後,任序明言:「此侯子壯悔堂集成之後所作」;亦即辛卯鄉試以後所作。

  按:方以智曾隨永曆入廣西,而于順治七年清兵陷廣西平樂村時逃禪。《南疆繹史》雲:「及大兵入,知其為粵臣,物色得之,令曰:『易服則生,否則死;袍帽在左,白刃在右,惟自擇。』乃辭左而受右,帥起為之解縛。謝之,聽為僧,遂披緇去。」侯方域致方密之書,雖以其出家之事為發端,「大喜故人相見之有期」,而作書當在一兩年,借衣喻意,其文如此:

  僕與密之交遊之情、患難之緒,每一觸及,輒數日營營於懷。及至命筆,則益茫然,無從可道。猶憶庚辰,密之從長安寄僕漿絲之衣,僕常服之;其後相失,無處得密之音問,乃遂朝夕服之無斁。垢膩所積,色黯而絲駁,亦未嘗稍解而澣濯之。以為吾非密之故也。

  乙酉,丙戌後,裝與今時不合,始不敢服;而熏而置諸上座,飲食寢息,恒對之欷歔。病妻以告僕曰:「是衣也,子之所愛;吾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時裝,即可服矣。」僕急止曰:「衣可更也,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見吾密之,將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蓋僕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密之或他日念僕,而以僧服相遇,僕有方外室三楹,中種閩蘭粵竹,上懸鄭思肖畫無根梅一軸,至今大有生氣;並所藏陶元亮四宋以後詩篇,當共評玩之。

  此文主旨,即在表明不忘舊,不願遷就「時裝」。所謂「時裝」者,是清朝的服飾,而方以智所贈的絲衣,為明朝的服裝。「吾他日幸而得見吾密之,將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極道不負初心。末以鄭所南,陶淵明自許,無異自誓畢生做遺民。文章作得很好,委婉盡致,含蓄甚深,但字裡行間,不免有闢謠的意味。

  侯方域的心事與吳梅村相同,論出處形跡,侯不如吳之顯。但為新朝謀畫及頌揚的文字,已傳播於天壤之間而無所逃,百計思辯,終有著不得力處。其內心的痛悔,實過於吳。于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底,以三十七歲的壯年,遽爾下世,說他抑鬱以終,或者賁恨以歿,皆無不可。嘉慶十九年,其裔孫資燦重刻《壯悔堂文集》,刪落《豫省試策》及順治九年所擬《擬上遺官致祭先師孔子闕裡群臣謝表》等文,是深知乃祖心事而特為親者諱。筆者今發三百載之覆,直抉侯公子當日心事,實所不忍;但《壯悔堂記》自言:「壯果能悔,其尚愈諸;猶但恐餘之不能悔也!夫知過而能內自訟,君子許之。」則表白其痛悔,正所以彰賢者,或為泉下精靈所默許。

  侯方域歿後,吳梅村過河南,有《懷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河洛風塵萬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門。
  氣傾市俠收奇用,策動宮娥報舊恩;
  多見攝衣稱上客,幾人刎頸送王孫?
  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樽。」

  全用信陵君與侯嬴的故事,而「死生總負侯贏諾」一句,自注:「朝宗歸德人,貽當約終隱不出;餘為世所逼,有負夙諾,故及之。」有此一詩一注,勝於侯方域自辯清白者千萬言。其實,吳梅村如欲自剖,何嘗不可以侯方域孟浪赴試一事,借題發揮?而寧願屈己以尊人,古人風義蓋如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