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明末四公子 | 上頁 下頁 | |
卷首語 | |
|
|
【卷首語:明末四公子】 古今稱謂,沿用不替而涵義亦少變化者不多;「公子」是其一。「公子」之名,最早見於《詩經》,如「振振公子」、「佻佻公子」。「振振」有五解:盛大、仁愛、信義、群飛、得意;衡之公子的風格、行為、形態,盡皆相合,誠為極妙的形容詞。「佻佻」則獨行之貌,與群飛似成矛盾,而其實不然;任性負氣,獨往獨來,恰好寫出公子的作風之另一面。 《儀禮》:「諸侯之子稱公子。」擴充其義,則達官貴人之子,皆可稱公子!迄今猶然。但公子有真假之分——此為我杜撰的說法,紈絝子弟是假公子。必振振然有所表現,不辱家風,能使人敬愛贊羨者,始得為真公子。 自戰國末期孟嘗、信陵、平原、春申以來,「四公子」成了一個專門名詞。見於載籍者,如《唐書.周曾傳》:「周曾者,本李希烈部將,與王珍、姚儋、韋清志相善,號四公子。」韓炎《冒征君襄墓志銘》:「四公子者桐城方密之以智、陽羨陳定生貞慧、歸德侯朝宗方域與先生也。」是為明末四公子;清末亦有四公子:譚嗣同、陳三立、丁惠康、吳保初。譚、陳為世人所熟知;丁惠康則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字叔雅,廣東豐順人,好古琴及宋版書;相當淵博, 著有《丁征君遺集》。吳保初乃平朝鮮李氏之亂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子,字彥複,章士釗的岳父;好學能文,著有《北山樓詩集》。清末貴公子甚多,而獨稱譚、陳、丁、吳者,以其有文采之故。 民國在北洋時期亦有四公子,皆為名父之子。來台者兩人,一歿於數年前;一猶健在,絢爛之後,久歸平淡,其平生功罪,恐非數百年後不能有定評。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