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李鴻章 | 上頁 下頁 | |
一一 | |
|
|
到了這年夏天,太平軍五路援安慶的計畫,幾乎完全失敗。其中最重要的是李秀成的第一路、陳玉成的第二路和李世賢的第四路,第四路的任務是先攻皖南,斷湘軍的糧道,但集中二三十萬人圍攻祁門一隅之地,卻始終未能打垮曾國藩的大營。先是第三路黃文金為鮑起、左宗棠一敗再敗,不能成軍,接著是李世賢的第四路,先勝後敗,為左宗棠大破於景德鎮以南的樂平。統全軍撤回浙江,從此不復再能窺伺皖贛。 第二路先由陳玉成自桐城、霍山進入鄂北,佔領英山,陳玉成其前鋒偽裝清兵,長驅直下,向南疾進,十一日之間,行軍六百余裡,連下三城,由蘄水攻陷黃州。據說英國公使館的參贊巴夏禮,正陪英國海軍司令何伯,從上海坐兵艦西上,到漢口去調查開商埠的事,經過黃州,與陳玉成見面,勸他不可再向西進兵攻武漢,以免妨礙英國通商,否則必致與英國軍隊發生衝突。同時又告訴陳玉成,說一路西來,絕未聽到李秀成或有其他太平軍部隊進兵江西的消息,警告他孤軍深入,必無後援。陳玉成信以為真,放棄了與李秀成會攻武漢的計畫,回軍去援安慶——陳玉成的老母妻兒,全軍都被圍在安慶城內。 當時湖北防務,甚為空虛,武昌只有巡撫的直屬部隊,所謂「撫標」二千餘人。所以聽說黃州失守,在前線的胡林翼,大為震動,調兵回救,則陳玉成已經遠去,安徽巡撫李續宜的部隊,和彭玉麟的水師,一路追擊,頗有所獲。於是湖北解嚴而安慶的大戰爆發了。 安慶是于上年六月間起被圍,城內的太平軍只有一萬多人。曾國荃在城外構築長壕,紮營三處:集賢關、鹽河及城東北的菱湖,互為犄角,並有楊嶽斌的水師支援,陣勢相當鞏固。週邊則有多隆阿的馬隊作接應,多隆阿原屬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部下,與鮑超一在皖北,一在皖南,為曾國藩麾下最重要的兩支部隊。 由於「天京」定策,有五路援安慶的計畫,所以此一地區由秋徂冬,由冬至春,戰況沉寂。城雖被圍,糧食彈藥無缺,多由英國商船自上海經長江運來接濟。這樣「相安無事」的局面,至此打破,陳玉成未到之前,就檄調留守天長、六合的太平軍,西來助戰,一方面由菱湖通城內的水路增援城防,一方面在菱湖北岸建營壘13座,預備裡外夾擊攻曾國荃。 曾國荃當然亦有相應的措施,第一步是加強控制菱湖,通知楊戰福開來二十幾隻炮船,由長江抬上岸,再自菱湖東岸入水、巡弋湖面。第二步是向曾國藩求援,其時曾國藩由於左宗棠樂平大捷,皖南局勢安定了下來,已接到陳玉成回撲安慶的消息,移駐安慶附近的東流,派鮑超一軍赴援,同時胡林翼亦派副將成大吉一軍助戰。當然,多隆阿亦早由桐城回師,配合作戰,李績宜以安徽巡撫的身分,守土有責,帶軍會戰,更不在話下。 清軍一增援,太平軍亦不能不再添兵力,五路援安慶的計畫,既已失敗,則安慶一地直接成為雙方短兵相接,勢在必爭的焦點,所以太平軍方面,凡能動用的兵力,無不投入,由洪仁玕親自渡江到前線指揮。安慶北面的戰場重重包圍,陳玉成包圍曾國荃,紮營在高路浦的多隆阿包圍陳玉成;而新趕到的洪仁玕則屯兵在新安渡至練潭一帶,又包圍了多隆阿。 雙方接戰,由菱湖水面開始,互有勝負。但岸上的仗,清軍打得很好,多隆阿一勝於練潭、再勝於新安渡。而陳玉成想攻破曾國荃,則以憑壕固守,太平軍勞而無功。 於是太平軍重行部署,以掛車河為中心,分左、右、中三路,共3萬人發動總攻擊,多隆阿首當其衝,分五路迎敵。 由於陳玉成「後期」,以致三路皆北。這是四月中旬的事,不久,陳玉成先鋒,安徽桐城人的程學啟,率領部下千余人,在集賢關投降湘軍。程學啟是太平軍的名將,後來為李鴻章所用,深為得力。 到了五月初一,鮑超與成大吉合力攻赤崗嶺的太平軍,其地在集賢關,共有四壘,鮑超第一天攻破了三壘,守將三人均陣亡。第二天攻殘餘的一壘,這壘的守將,是陳玉成最得力的部下劉瑲琳。因為勢孤力弱,棄壘而走,結果為鮑超部下陣斬。曾國藩一次給朋友寫信,曾稱劉瑲琳為「瑲琳先生」,不知盜亦有道,值得如此尊稱,還是戲謔之詞? 這一仗下來,曾國荃一軍轉危為安。太平軍則另調楊輔清一軍,與陳玉成在皖北會合,預備再舉。但菱湖南北岸的太平軍八千人,卻又投降了。 在傳說中,這八千人的下場極慘。據說,當太平軍派人接洽投降時,曾國荃下令,須先繳械。太平軍遵令而行,結果曾國荃命他部屬中,唯一非湖南人的朱洪章,盡屠此八千人,靡有孑遺。正史中有關安慶之役的記載,及曾氏兄弟與朱洪章的紀傳,都不曾提到有這八千人投降的事,自然更談不到「盡屠」之說。殺降不祥,而況菱湖東岸為曾家的老么貞幹所防守,程學啟的投降,就是曾貞幹的設計,同為降軍,待遇大不相同,似乎是一大矛盾,但研究太平天國史者,多主此說。看來是一重難明的疑案了。 不過到了六月初一,菱湖西岸太平軍的營壘,盡為曾國荃所破,則是記此戰役必須大書一筆的,因為從此安慶城外已無太平軍,而真正的圍城開始了。 適逢其會的是,恭親王所主持,新成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外交上相當活躍,與英國公使達成了一項協定:「禁止洋船濟匪」,同時嚴令「禁止漢奸附載長江英法輪船,貪利濟匪」。總理衙門並以同樣內容的照會,分致法國和俄國公使。英國海軍並派兵艦,巡弋長江作有效封鎖。於是安慶城內,大起恐慌,守軍乏食,紛紛出降。城內百姓到後來甚至吃人肉以求生。 週邊的太平軍,當然也要作最後的掙扎,楊輔清會合陳玉成由無為州繞道桐城以北,攻懷寧以西的太湖,同時一路搶割已熟的稻子。這一帶屬於多隆阿的防區,雙方兵力為十比一,但多軍士氣正旺,迎面痛剿,斬獲甚多,太平軍桐城西南二面的七座營壘,為多軍攻破。但多隆阿甚為機警,防備太平軍夜襲,每每紮營以後,又複他去,敵人常常撲空,反為多隆阿所伏擊,死傷甚眾。 到了七月下半月,太平軍集合餘部,獲得四五萬人,重新進入集賢關,築新壘四十餘座,預備固守。集賢關是桐城與安慶之間的一處要隘——安慶府北30裡,有座大龍山,稍東相接的另一高峰,名為小龍山。兩山盤亙,下瞰長江,南面兩山相夾之處,名為門山,形容其為兩山之門,再向南有白麟、火爐諸峰,山脈潛而複現,聳起如脊,所以名叫脊現嶺。集賢就是脊現二字,以訛傳訛的諧音。集賢關就在脊現嶺上,離安慶府15裡,安慶的北門,即以集賢關得名,叫做集賢門。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