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假官真做 | 上頁 下頁
三二


  「是這樣。」老卓放低了聲音說:「我知道巴蜀有幾處出鐵的地方——我們雖是冶鐵的行當,但開鐵礦的方法,我也聽客商談過,並不太難。我們隨身帶的錢有限,得要好好利用。我決定要于這一行……我們到那裡看看,就是不開礦,只要有鐵,我們仍舊可以幹老本行。你說,我這個打算行不行?」

  「我也不知道行不行。反正海角天涯,我總跟著你走就是了。」

  「我怕你走不動。」

  「那個地方在何處?」

  「還要往南,進劍門,到成都,再往西走,在邛崍山下,靠近『西南夷』了。」

  「你說的這些地名,我一個都不知道。你只說,從這裡去,還有多少路?」

  「千把裡路。」

  「千把裡路?」卓太太笑了,「我以為在天上呢!我們幾千里路都走過來了,何在乎這千把裡路?」

  看見妻子這樣合作而又明達的態度,老卓覺得受到了極大的鼓勵。「我跟你說吧,」他興奮地說:「那裡還有『火井』!井裡出火,可以用來冶鐵。」

  「有這等事?」卓太太張大了眼說——但是,她心裡是相信的。她知道老卓從不妄言。

  「不但有火井,還有鹽井——起造冶鐵的爐子,不是非要摻鹽在泥裡的嗎?」

  「有這樣好的地方!」卓太太大聲說道:「你不去,我也要去。」

  於是夫婦同心一德,秘密籌畫。老卓雖對臨邛地方已很瞭解,但還不敢多邀人去,怕的萬一環境不理想,會遭人埋怨,同時他又不肯輕易透露這個珍貴的「經濟情報」,所以對秦國的官吏,另外編了一套說法。

  他說:「葭萌人多地方小,水土亦不見得厚。我請求遠遷。」

  秦國官吏正因大家都要在近處安頓,深感為難,聽說有人志願遠遷,當然高興,便問:「你想遷到哪裡?」

  「我聽說江山之下,土地肥沃,地下有『蹲鴟』,可以餓不死。而且那裡的人善於做生意,我是做生意的人,不妨就遠遷到那裡。」

  這是非常合作的態度,如果人人願意遠遷,在葭萌的秦國官吏,就不必大傷腦筋。所以他的請求,立刻就得到批准,夫妻倆隨即動身往南走。

  但是他們並沒有到「汶山之下」。那個地方根本不能去的,老卓的話是「擺噱頭」。汶山就是岷山,「蹲鴟」是大芋頭的別稱。照他所說的那個地方考查,應該就是現在四川茂縣這個地區,「嘉慶一統志」記載該地的物產,就有「芋」,「華陽國志」:汶山郡出,大如蹲鴟」的字樣。但是,這裡在秦代尚為化外,稱方「冉駹」。那裡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成部落,種族異常複雜。言語不通的漢人到了那裡,不被割下頭來當酒器才怪。

  老卓作這番托詞的用意,是不難明白的,他想獨佔臨邛的鐵礦,但內行不止他一個。山東有個姓程的,是他們冶鐵的同行,以後也到了臨邛,也發了大財。此外總還有一些聞風而至的人,大占「山澤之利」,這是臨邛多富翁的由來。

  老卓在臨邛,真是創業維艱。他們夫婦依然手推一輛車子,由「葭萌」經劍門的棧道南下,再由成都折而往西南,二百里到臨邛。臨邛有城,周回六裡,高五丈,是張儀滅蜀國後所建。老卓住在城南五裡路的地方,最初當然是茅篷。這個茅篷後來成為占地十裡的大莊園。

  卓家南面有山,這座山就是老卓不遠千里而來所追求的主要目標。

  這座山有四個名稱,古石山、古城山、鐵山,又叫五面山,因為山有五面而得名。據華陽國志:「臨邛縣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這是成分相當好的鐵礦。

  臨邛還有火井,在縣城西南。四川的火井以富順縣的自流井為最盛,有一百二十多個,但最早發現的火井,應該是在臨邛,因為史書記載,諸葛亮曾去看過。如果不是罕異的現象,他以丞相之尊,不必親臨視察。于此可知,一直到漢朝末年,四川的火井大概還只有臨邛一處。

  在現代,知道火井是天然瓦斯的作用,而在當時,則認為是一種不可解的怪現象。華陽國志記臨邛的火井是如此:「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取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裡。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泄行終日不滅。」

  又有鹽井,臨邛及其鄰境的蒲江,約有二十個。用火井的火煮鹽井的水,一斛水得五鬥鹽,但這些古井現在都淹沒了。

  除此以外,臨邛還有銅山,也在卓家附近,名為銅官山,漢文帝賜鄧通的銅山,就是此處。到了老卓的孩子卓王孫手裡,這座銅山又替他帶來了另外一筆絕大的財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