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粉墨春秋 | 上頁 下頁 | |
一九七 | |
|
|
本土決戰的第二總軍司令部,亦設於廣島;在上午八時十五分,廣島市中心上空發生爆炸,一瞬間化全市為修羅地獄,通訊網全部破壞,第二總軍司令部只好由吳鎮守府向東京提出簡單的報告,直到第二天八月七日,才有比較詳細的報告。 於是東鄉外相與鈴木首相緊急磋商後,決定奏請昭和迅速接受波茲坦宣言的要求;接著,接到來自關東軍司令部及庫頁島的報告,蘇俄已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對日宣戰了。 從昭和到陸海軍,都準備投降了,但陸軍不願接受「無條件」的條件,陸相阿南惟幾及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都認為本土決戰,尚可以一試。爭議未定之際,八月九日第二顆原子彈投落長期;全部人口二十七萬之中,死傷了十四萬之多。 這時是八月九日上午十一時半;三小時以後,鈴木首相召集閣議,經過八小時的反復討論,仍未能就是否立即投降這一點,達成結論。於是在晚上十時半休會後,鈴木與東鄉連袂進宮,奏陳閣議經過;昭和決定召集禦俞會議。 會議于午夜時分在宮內防空洞舉行,出席人員除首相、外相、陸相、海相及作為「大元帥」陸海軍幕僚的陸軍參謀總長及海軍軍令部長以外,只有樞密院議長、內閣書記長官、陸海軍軍務局長及內閣綜合計畫局局長,連昭和共計十二人。 御前會議的形式,實際上是天皇高高在上,聽取正反兩邊的辯論;倘有結果,天皇但作嘉勉之詞,如必須裁斷,則往往亦留有繼續討論的餘地。這為投降而召集的第一次御前會議,性質亦與以往無異,首先由內閣書記官長期水久常宣讀波茲坦宣言;並報告長達八小時的閣議的主題是:「在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國宣言中所舉之條件中,在未包括有要求變更天皇在國法上的地位諒解下,日本政府接受之。」 這就是說中、美、英三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日本希望在無條件中有一條件,即是仍舊維持日本天皇制度。但提案的主旨雖是如此,閣議中卻由於軍部的意見,變成了四個條件:第一、「皇室地位之絕對保持與安全」;這當然包括繼續維持天皇制度在內。 第二、「在外軍隊之自主的撤兵復員」,還是為了維持「皇軍」的體面;亦就是說,投降歸投降,但並不被繳械。事實上,這是技術問題,並不難解決,只是日本自己須考慮的是,軍部會不會在這個條件中,隱藏著「假投降」的陰謀? 第三、「戰犯由日本政府處理」,這已是很棘手的問題;而第四個條件:「保障佔領之保留」,更變為複雜。所謂「保障佔領之保留」,系指佔領日本,非全面的。 而且陸軍另有一項意見,是繼續維持滿洲國。中日之戰,日本固然慘敗;中國的勝利,得來亦是萬般淒涼,爭來爭去就是為了岳武穆的「還我河山」四字,如果「滿洲國」可以保留,那裡還會有八年抗戰? 這四個條件,是不是可以向要求其無條件投降的中、美、英三國提出;以及提出以後會獲得怎樣的反應,便是這次御前會議討論的主題。陸軍方面阿南與梅津對鈴木頗為不滿;海軍軍令部長豐田副武大將,為了面子,亦表示勝負尚在未定。但奉召出席的平沼琪一郎,本是鈴木首相與木戶內府商量好,用來表達「客觀意見」的;此時發言,認為基本上只有一個條件,即是「天皇之國家統治權」。這個條件不能不爭;其它條件請外相努力交涉。言下之意,爭得到最好,爭不到亦就算了。 由於平沼的發言,削弱了軍部的立場,才得有兩小時的反復辯論;最後鈴木站起來表示:「既然如此,只有奏請聖斷。」 昭和平靜地說道:「同意外務大臣的見解。」 外相東鄉的見解,即是平沼的意見,只爭天皇制度,他非所問。阿南與梅津,便只有低頭不語了。 「陸軍策劃決謀」,昭和的聲音低沉,但言句清晰,顯得他要說的話,腹稿已打了好幾遍了,「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貽誤戎機之處,不一而足。以本土作戰的『九十九裡濱』的防禦工事為例,較預定進度相去不可以道裡計,且新設師團的裝備,豈不齊全,何能擊潰來犯敵人?」 這是昭和親自視察所得的感想。 「九十九裡濱」即為東京的海岸線;此處的防禦工事,當然是最要緊;但其預定進度大不相符,別有緣故——是戰略上誘敵深入抑或迎頭痛擊,始終還莫衷一是之故。當然,這絕不表示軍部不顧皇室的安全;軍部在長野縣山區中,構築了極堅固的「地下皇居」,昭和隨時可以前往避難。 接著昭和表示空襲激烈,生靈塗炭,實在於心不忍。但此時此際,必須忍其所不能忍,如忠誠的軍隊,一旦解除武裝,即將淪為戰犯,于情何忍。不過為了國家前途計,事非得已。最後他強調,「今日應以明治天皇遭受三國干涉時之心為心。」那是指甲午戰爭以後,俄德法三國強迫日本,將馬關條約中,清朝已割讓予日本的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昭和的意思是,一時忍辱,不難複起。 這是作了接受波茲坦宣言的裁定;軍部與外交方面的爭持,應該是結束了。 這是八月十日清晨二時半;半小時後,恢復前夜中斷的閣議,簽署必要的檔,草擬宣示無條件投降意志的電文,在當天上午拍發到瑞士、瑞典兩國公使,轉致中美英蘇四國。 午後再開閣議,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向日本國民宣示此一令人無法接受的決定。會中決議,仍須等到天皇有詔令後再宣佈;會外由情報局總裁下村與陸、海、外三相協調,採取漸近的方式,使國內空氣,逐漸轉至不惜重大犧牲結束戰爭的方向。於是當天晚上七點鐘的時事廣播中,播出下村的談話,強調當前局勢「惡劣已極」;表示「政府正盡其最善的努力。」 但是,同時又播出未經陸相阿南過目,由陸軍省軍務局一名中佐課員送到電臺的「告全軍將士書」,就蘇俄參戰一事,呼籲全軍將士戰鬥到底,「實現楠公精神,不餘一人」。楠公是指楠木正成,南北朝時代,首先參與後醍醐天皇的討幕計畫,號召各地武士勤王,鐮倉幕府,終於覆滅。後五年,室町幕府足利尊背叛朝廷,楠木正成與其貞正季奮起抵抗,壯烈殉職。明治維新時,其得力於以「楠公精神」為號召;如今陸相告全軍將士的主旨,看不出有半點謀和的企圖,將下村談話的作用,完全抵銷了。 到得八月十一日,意義曖昧的下村談話與主張強烈的陸相佈告,同時見報。 當日午夜,也就是八月十二日零時稍過,收到廣播,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代表中美英蘇答覆日本,共計四點;最主要的國體問題,「由日本國國民自由表明之意志決定之。」事實上這應該是滿意的答覆;如果日本國民都認為應維持天皇制度,盟國決不會違反日本的公意。但是,日本的軍部及法西斯蒂的平沼樞府等人,根本不能理解民主政治的尊嚴;只以為盟國出之虛與委蛇的手段,基本上是反對天皇制度的。因此,軍部特別是兩統帥部,陸軍梅津美治郎與海軍豐田副武,利用「帷幄上奏權」,向昭和表明了斷然拒絕的意向。 上奏的時間是八月十二日上午八時二十分;由於用的是書面,所以昭和不須即時答覆。到得十時半,東鄉外相與鈴木首相見面,正式說明四國答覆內容;半小時後,進宮面奏;昭和當面指示:「可接受對方的回答,立即採取應有的處置,並轉告總理大臣。」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