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粉墨春秋 | 上頁 下頁
一八〇


  禁不起函電交馳,只是動之以情,陳公博便又再一次去挽請何炳賢作代表,仍然遭到峻拒。何炳賢的理由是:去也是白去;因為如果能有幾分之一的希望,勸得汪精衛懸崖勒馬,還值得去一趟,無奈汪精衛的至親,如陳春圃等人,已經在放空氣,說汪精衛在離開重慶之前,有一封信留給蔣委員長,中有「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的話;所謂「難易」,汪精衛的解釋是,在本位工作上堅持到底,大不了一死殉國,這一點容易做到;將個人的一切拋開,明知豈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比較難了。由此可知,汪精衛已經決定「組府」了;召開「幹部會議」,完全是表面文章。

  此外有人為陳公博進一步指出,陳璧君只是利用陳公博。因為目前在汪精衛身邊得勢的周佛海與梅思平,都不是汪精衛的基本幹部;梅思平份量不夠,周佛海歷史甚淺,他是西安事變後,汪精衛由歐洲兼程返國時,奉蔣委員長之命到香港迎接,因為談得投機,才逐漸接近,過去並無淵源。既然如此,這個「幹部會議」所作成的決議,汪精衛是可聽可不聽的;換句話說:「組府」不「組府」,完全是汪精衛個人的事。

  但如有「陳公博」之字牽涉在內,情形就不同了,即令是代表,即令是反對「組府」,總還有一句話好說:「當時『幹部會議』,陳公博也派了代表參加的」。這個藉口可以使人產生一種錯覺:汪精衛的組府是陳公博他們都贊成的。

  話雖如此,陳公博終於忍受不住情面的壓力,苦勸何炳賢為他去了卻一筆「人情債」。又說:不去有「默認」之嫌;去了,提出反對的理由,態度鮮明,是非自有公論。這個說法很有力;何炳賢終於同意,充當以陳公博代表的身分,參加了汪精衛的「幹部會議」。

  【第三部 第十一章 落花落葉】

  動身的前夕,陳公博在他的新歡穆小姐的香閨中,為何炳賢餞行;陪客都是跟汪精衛接近,而態度與陳公博相同的朋友。這頓飯倒也並非只是尋常送往迎來的酬酢,有的有意見托何炳賢轉達;有的有信件托帶,所以席間的話題,不脫汪精衛夫婦,以及眼前圍繞在他們夫婦左右的人。「汪先生『組府』的班子,說『汪家班』倒不如說『陳家班』還來得貼切些,但就是『陳家班』亦不見得每一個人都同意汪夫人的做法。像她的弟媳婦——」

  此人所談的是陳璧君的弟婦,也就是陳春圃的妻子,本來家住澳門;由於不願跟陳春圃到上海,夫婦之間,大起勃溪,最後竟至要鬧離婚。

  陳春圃與他的妻子,感情本來很好;兒女亦不願父母仳離,苦苦相勸。民族大義,兒女私情,未嘗不震撼陳春圃的心地;無奈有陳璧君在,不能不捨棄而隨姊夫;很美滿的一個家庭,就這樣破裂了。

  但有位言先生卻多少替陳璧君辯護,他說,有革命歷史,曆居高位的畢竟是汪精衛,不是陳璧君,衡諸修齊治平的道理,汪精衛若連婦人干政的害處都不明白,根本就不夠資格作為一個政治家,也不會有今天的地位。事實上在家庭之中,汪精衛真的要發了脾氣,陳璧君亦總是退讓的。所以這一次「組府」,雖說出於陳璧君的主持,何嘗不是汪精衛內心所默許?真有愧他的「舅嫂」多多。

  為了證明他的看法有根據,這個客人除了引用《舟夜》那首七律以外,另外又抄出汪精衛的一首詞,傳觀座中。

  這首詞是汪精衛從重慶到河內不久所作;詞牌叫作《憶舊遊》,詠的是「落葉」: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矣,一往淒清,猶作流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青萍。已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有出水根寒,拿空枝老,同訴飄零。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槭槭蕭蕭裡,要滄桑變了,秋始無聲。伴得落紅東去,流水有餘馨;只極目煙蕪,寒蛩夜月,愁秣陵。

  大家仔細一看,果不其然,一開頭「護林心事」,使用的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典故;此外「東流」、「驚飆」、「青萍」,無一不是詠落花,與「落葉」何干?

  言先生又指出:「已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落葉隨波逐流,本應入於汪洋大海;居然複歸原處,但時序已由春入秋,於是「有出水根寒、拿空枝老」,虛寫落葉,接一句「同訴飄零」,則落花竟與落葉在秋水中合流了。這種詞境,從古至今所無,只存在于汪精衛心目中;奇極新極,而千鈞筆力,轉折無痕,就詞論詞,當然值得喝一聲彩。

  下半闋仍舊是落花與落葉合詠;細細看去,是落花招邀落葉同遊。詞中最微妙之處,在畫一條春與秋的界限;菊與蘭並無落葉,則落葉必是「春榮」的花木,與落花同根一樹,本是夙昔儔侶。至於「菊芳蘭秀」,暗指孤芳自賞,亦言崖岸自高;更是「落花」提醒「落葉」:今昔異時,榮枯判然。

  「天心搖落」之秋,非我輩當今之時,合該淪落。這是警告,但也不妨說是挑撥。

  以下「槭槭蕭蕭裡,要滄桑變了,秋始無聲」之句寫的秋聲,可從兩方面來看,就大處言:前方將士的廝殺吶喊,後方難民的窮極籲天,在在皆是秋聲。除非「滄桑變了,秋始無聲」;若問滄桑如何變法?則是另外創造一個春天。

  就小處言,由秋入冬,滄桑人變;落葉作薪,供炊取暖,自然就沒有「槭槭蕭蕭」的秋聲了。

  這滄桑之變,便是汪精衛念茲在茲的一件大事。就小處言,是滄桑變我;就大處言,不妨我變滄桑,何舍何取,不待智者後知。不過汪精衛心裡是這麼想,但剛到河內時,前途茫茫,還不敢作何豪語;只好以「落花」自擬,這樣勸告「落葉」:此時此地,你只有被犧牲的分兒!不如趁早辭枝,隨我東下;至少還可以沾染我的一點香氣。

  「東下到何處?自然是南京。結語動這以離黍之思,恰是無可奈何之語。」言先生問道,「各位看我這首箋詞如何?」

  在滿座無聲中,有個甫來自重慶的汪系人物,夷然若失地說:「原來汪先生把我們比作落葉,這也未免太匪夷所思了。」

  「我覺得汪先生自擬為『落紅』,才真是匪夷所思。」另有個人說:「『輕薄桃花逐水流』,何自輕自賤如此?」

  「此亦不得不然!既然把蔣先生比作傲霜枝、王者香,就不能不自擬為桃李。只是『似得落紅東去』,只有遺臭,何『有餘馨』?」陳公博大為搖頭:「汪先生一生自視太高自信太過,真正害了他!」

  「足下既然看汪先生如此之深刻,何以每一次汪先生有所行動,總有你參加?」有個陳公博的好朋友,而不算汪系的客人,這樣率真地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